1型糖尿病干(1型糖尿病干细胞移植有新突破)
专家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发病与肠道菌群结构、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中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功能和代谢的紊乱与1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论文截图 摄
中新网上海10月28日电 (陈静 奚晓蕾)近年来,以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的1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中国儿童乃至成年个体健康的重大基础疾病。记者28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功能和代谢的紊乱与1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发现,1型糖尿病儿童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明显减少,菌群结构紊乱;18种肠道细菌和粪便代谢物的组合能很好地区分1型糖尿病儿童和健康对照儿童。据悉,在抗生素处理的小鼠模型中,1型糖尿病儿童的肠道微生物群可使其空腹血糖升高、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等。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罗飞宏教授团队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季光研究团队获得的这项最新研究成果刚刊登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罗飞宏教授介绍,遗传易感和环境中促发因素的交互作用是1型糖尿病发病的始动因素。近年来,肠道菌群失衡与1型糖尿病发病间的关联性受到重视,但缺乏深入研究。专家们围绕初发1型糖尿病儿童的菌群结构、功能和代谢谱特征开展了多中心研究,并在动物模型中进行了功能验证和机制研究。该研究成果为1型糖尿病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潜在的途径。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发现儿童肠道微生物紊乱的潜在环境因素,罗飞宏教授团队分析了中国儿童日常生活中28种非治疗性抗生素及12种杀虫剂暴露对肠道菌群的作用及1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抗生素、新烟碱类杀虫剂单独暴露或联合影响,均可能与1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相关;同时暴露于一种及以上抗生素和一种及以上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儿童有更高患病风险;其中儿童新烟碱类杀虫剂暴露水平越高,空腹血糖越高而起病年龄越小。
他们还发现,兽用及人兽公用抗生素及新烟碱类杀虫剂高暴露水平可使儿童肠道微生物群发生微小但严重的变化,可能影响自身免疫水平。该成果论文已在《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世界儿科杂志》)杂志发表。(完)
“1.5型糖尿病”,您听说过吗
□本刊记者 崔宏远 通讯员 马乔博
■受访专家
李霞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马瑜瑾 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内分泌科主任
18日至20日,由洛阳市医学会等主办,河科大一附院、河南省遗传罕见病医学重点实验室承办的“2020·河南省Ⅰ型糖尿病论坛(第二届)”“2020·中国洛阳·内分泌代谢性罕见病论坛”在洛阳召开。其中,临床表现介于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之间的成人Ⅰ型糖尿病,也被称为“1.5型糖尿病”,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病例
55岁的赵先生,因“口渴、多饮、多尿”就诊,葡萄糖耐量实验结果为15.1毫摩尔/升,诊断为Ⅱ型糖尿病。通过饮食、运动调节,并起始应用降糖药二甲双胍、格列本脲(niào),血糖得到了控制。不过,半年后,他发现服用药物控糖效果越来越差,住院检查发现,其胰岛功能严重衰竭,这才被确诊为成人Ⅰ型糖尿病,也称作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定义
属于Ⅰ型糖尿病的亚型,发病机制与Ⅰ型糖尿病相似,具有隐匿、迟发、胰岛功能衰竭速度快等特点,临床表现介于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之间,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病率
在我国患病率较高,且高于经典Ⅰ型糖尿病。
病因
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其是在遗传易感的基础上,由环境因素引起的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损害所致。
易误诊
其发病初期,表现为Ⅱ型糖尿病的特点,且口服降糖药治疗有效,不需要使用胰岛素。
预警
出现以下3个信号,提示糖友患的可能不是Ⅱ型糖尿病,而是成人Ⅰ型糖尿病。
信号1:体型偏瘦,大多数Ⅱ型糖友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
信号2:没有代谢综合征,大多数Ⅱ型糖友常伴有代谢综合征
信号3:联合用药后血糖仍飙升,大多数Ⅱ型糖友服用多种口服降糖药或是加大剂量可控制血糖
诊断
有赖于胰岛自身抗体检测,其中,谷氨酸脱羧(suō)酶抗体是公认诊断最敏感的免疫指标。
①糖友年龄≥18岁
②胰岛自身抗体阳性
③诊断糖尿病后半年不依赖胰岛素治疗
④排除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治疗
降血糖;保护胰岛功能。初始治疗,如果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等处于可控良好状态,可考虑使用DPP-4抑制剂类药物,如西格列汀,并根据病情进展用胰岛素替换。
特别提醒
●成人Ⅰ型糖尿病患者应避免使用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避免加速胰岛细胞衰竭。
●在诊断为Ⅱ型糖尿病之前,如果患者有前面提到的相关预警信号,应常规筛查胰岛自身抗体,从而早期发现并正确治疗,延缓病情进展。
作者:崔宏远
来源: 洛阳晚报
上海研究团队发现:1型糖尿病发病与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近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刊登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罗飞宏教授团队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季光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影响因子17.694)。该研究通过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围绕初发1型糖尿病儿童的肠道菌群结构、功能和代谢谱特征开展了多中心研究,并在动物模型中进行了功能验证和机制研究。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功能和代谢的紊乱与1型糖尿病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1型糖尿病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潜在的途径。
论文发表链接截图。
近年来,以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的1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我国儿童乃至成年个体健康的重大基础疾病。遗传易感和环境中促发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其发病的始动因素,近年来,肠道菌群失衡与1型糖尿病发病间的关联性受到重视,但缺乏深入研究。
罗飞宏、季光团队通过研究,在两个多中心互相独立的发现集和验证集队列中,发现1型糖尿病儿童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明显减少,菌群结构紊乱;在物种、基因和代谢物水平上,丁酸产生和胆汁酸代谢水平降低,脂多糖生物合成增加;18种肠道细菌和粪便代谢物的组合能很好地区分1型糖尿病儿童和健康对照儿童。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功能和代谢的紊乱与1型糖尿病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1型糖尿病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潜在的途径。
肠道菌群与1型糖尿病相关性原理。 复旦儿科供图
同时,为发现儿童肠道微生物紊乱的潜在环境因素,罗飞宏教授团队首次分析了中国儿童日常生活中28种非治疗性抗生素及12种杀虫剂暴露对肠道菌群的作用及1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影响。通过对我国多中心初发1型糖尿病儿童尿液抗生素及新烟碱类杀虫剂水平及肠道菌群特征研究,发现抗生素、新烟碱类杀虫剂单独暴露或联合影响均可能与1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相关,且同时暴露于一种及以上抗生素和一种及以上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儿童,较均未暴露的儿童有更高患病风险;其中儿童新烟碱类杀虫剂暴露水平越高,空腹血糖越高、起病年龄越小。
该研究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博士研究生袁宵潇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王睿瑞,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罗飞宏教授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季光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责任编辑:齐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