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露糖了(漏糖糖尿病)
糖尿病人因打错药死亡,医生提醒:胰岛素漏打不要盲目补救!
#合理用药知识大全#
65岁的张大伯患糖尿病5年了,属于老病患,但他对糖尿病的认知严重不足,而且,非常的固执。有一天,张大伯突然摔倒,昏过去了,等家人发现将他送到医院的时候,经过一番抢救人还是走了......
后来询问家属才知道,张大伯是临睡前忘记自己晚饭后打过胰岛素了,他担心血糖高竟又给自己扎了2针,结果导致了严重的低血糖,本来经过及时治疗还可以补救的,可张大伯太过固执不愿意跟子女同住,竟足足昏迷了6个小时才被赶来的家里人发现。是严重的低血糖加上长时间的昏迷才导致了张大伯的死亡。
张大伯双倍补打胰岛素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事实上很多老年糖友都曾犯过这种“错误”。
那么,糖友忘了打胰岛素,究竟该不该补,要怎么补呢?当然要补,怎么补看这2个原则!
1.不清楚,不要补
若您不清楚遗漏打药到底要不要补,这种情况干脆就不要补。因为忘记用药会导致血糖升高,而补打不当则可能带来低血糖等风险。
2.双份补,不可取
出现胰岛素漏打,在下一次用药时“吃双份”是大忌,一方面会增加低血糖风险,另一方面也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偶尔短暂的高血糖不会引发太大问题,但低血糖会带来更大危害,甚至威胁生命。
那么,胰岛素漏打了怎么补救?补救措施
(1)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
短效胰岛素
如果用的是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餐前忘打了,可于餐后立即补注,对疗效影响不大。
(2)预混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预混胰岛素
对于早晚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糖友,如果早餐前忘记打胰岛素,可于餐后立即补打,期间要注意监测血糖,必要时中间加餐;
如果想起来时已快到中午,应检查午餐前血糖,当超过10mmol/L时,可以在午餐前临时注射一次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一定不能把早晚两次预混胰岛素合并成一次在晚餐前注射。
(3)一天一次的超长效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
如果糖友用的是一天一次的长效胰岛素,漏打一次,尽快补上即可,如在原注射时间进行下一次注射,需注意低血糖反应,因为两次注射间隔时间很可能小于24小时;
也可直接将注射时间调整为补打时间,保证间隔24小时(如早8点补打胰岛素,以后均早8点注射胰岛素)。
小结:胰岛素使用不当会增加低血糖风险,若补救不及时还可能威胁生命,因此,具体补救措施一定要遵医嘱。希望糖友们多加注意!
关注我,我会经常给你们分享一些医生不会说的糖尿病知识,还有降血糖妙招,如果你们有这方面的问题,可以评论区或私信咨询我,我看完诊会尽快回复你!
#糖尿病##合理用药知识大全##好医生为健康护航##家庭医生超能团#
降糖药忘记服了,咋办?漏服危害大,补服有讲究
作者:武汉市第三医院 药学部 江洁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及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快速增长模式。患者一经确诊为糖尿病,往往需要进行终生的药物治疗。糖友们错过服药时间,随后又补服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是错误且危险的做法。在长期的降糖治疗过程中,糖友们不可避免的会有这样的困惑:“不小心漏服了降糖药,我该怎么办?”
不少糖友抱有一种侥幸心理,偶尔漏服一两次降糖药后无明显不适,便擅自减少降糖药的服用次数及用量,结果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引起病情反复甚至诱发急性糖毒性并发症;有些糖友漏服药物后临时记起,擅自加量补服,结果又导致体内药物蓄积过量,出现严重低血糖、肝肾功能损害等毒副作用。
那么究竟漏服药物后该不该补服,该何时补服呢?
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服用的降糖药种类,不同降糖药的补服存在较大的差别。
// 短效磺脲类促泌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应在三餐前服用)
// 格列奈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应在餐前15-30分钟服用)
漏服有以下几种情况:
1、进餐时记起,可将进餐时间往后推半小时;
2、饭后两餐间记起,需立即测一个随机血糖:若血糖轻度升高,可增加活动量而不再补服;若血糖明显升高,可当时减量补服。
3、下一餐前才想起,测一下餐前血糖:若餐前血糖升高不明显,依原剂量服药,无需任何改变;若餐前血糖明显升高,可酌情临时增加餐前用药剂量或适当减少当餐进食量,以使血糖尽快恢复到正常范围,切不可把上一餐漏服的药物加到下一次一并服下,以免造成低血糖。
// 中长效磺脲类:格列吡嗪控释片、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美脲(应在早餐前服用,每日一次)
漏服有以下几种情况:
1、早餐前漏服而于午餐前想起,可根据血糖情况,按原来剂量补服;
2、午餐后才想起,可视情况补服一半量。
// 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与第一口饭一起嚼服)、伏格列波糖与米格列醇(服药后即刻进食)
漏服有以下几种情况:
1、若餐中想起漏服,可马上补服;
2、如吃完饭后再补服,药物降糖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若血糖升高不明显,一般不再补用,可适当增加活动量;若血糖升高明显可补用其他短效降糖药(使用前咨询相关专业医师)。
// 二甲双胍(随餐服用)
漏服有以下几种情况:
1、漏服时间小于半小时,一般立刻补服;
2、漏服时间大于半小时且血糖升高不明显,可通过加大活动量的方式降低血糖而无需补服;
3、漏服时间大于半小时且血糖升高明显,可减量补服。
// 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每日一次宜在早晨固定时间服用,每日两次时建议与食物同服减少胃肠反应)、吡咯列酮(早晨固定时间,餐前餐后均可)
漏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单药应用者漏服,当日均可补服;
2、联合用药者,只要血糖不低,也可当日补上,到了次日无需再补。
// 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利格列汀(只需每天一次服用,餐前餐后皆可)、维格列汀(每日两次,餐前餐后皆可)
漏服有以下几种情况:
1、西格列汀、沙格列汀、利格列汀漏服后于当日补服;
2、维格列汀漏服时间小于2小时,一般立刻补服;漏服时间大于2小时且血糖升高不明显,一般不再补服,可适当增加活动;若血糖升高明显,可补用其他短效降糖药(使用前咨询相关专业医师)。
// 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与达格列净(早餐前后均可)、卡格列净(早餐前)
漏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单药应用者漏服,当日均可补服;
2、联合用药者,只要血糖不低,也可当日补上,到了次日无需再补。
当然,日常生活中,糖友们也可以采用一些提醒自己避免漏服药物的方法。比如在家中及办公室同时备有双份药、设置服药闹铃、将药放在显眼位置或特殊的提醒药盒内。
审稿专家:武汉市第三医院 主管药师 谢玲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药盾公益】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SM药盾公益(公众号:PSMChina),广汇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公众用药安全。
糖尿病会慢慢毁掉肾脏!若有这5种早期症状,及早干预还能逆转
很多糖尿病患者最终都不是死于超高的血糖,而是死于糖尿病引发的其他器官病变。
如心脏病、肾脏疾病等等。
其中,糖尿病性肾病是高血糖引起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该病不仅会加重高血糖,控制不好还会演变成尿毒症,造成糖友死亡。
不过,好在该病变进程较缓,积极预防、及时治疗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以下5种症状,是肾脏受损的早期信号,若出现,务必及早干预,还来得及。
糖尿病是怎么把肾脏毁掉的?
在了解5种早期症状之前,我们先了解糖尿病是如何伤害肾脏的。
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量变:出现了蛋白尿
我们的肾脏像一台清除代谢废物、毒物的过滤机器。
当体内血糖浓度过高时,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身体会刺激肾脏,让其过滤更多的血液,好让一部分血糖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不过,这就像是让一个滤水器超强度工作,过滤效果会慢慢变差,像蛋白质这样的有用物质也漏出到尿液中,形成蛋白尿。
(2)质变:肾功能开始下降
肾脏过滤速度变慢,直接导致大量血糖堆积在肾脏血管中,造成血管损伤,肾功能下降。临床上,如果肾小球的滤过率小于60,基本可以判断为肾功能下降。
这5个症状,提醒你务必要开始关注肾脏健康
(1)腰酸、腰痛
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肾脏血流量增加,负担过重,患者会出现腰酸、腰疼的感觉。
(2)出现尿蛋白或尿液中泡沫增多
肾小球的过滤功能出现障碍,有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形成蛋白尿。
而尿蛋白增多时,尿液表面张力改变,常会漂浮一层细小泡沫,且不易消失。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泡沫尿。
(3)下肢、眼睑水肿
肾功能受损,身体里的水、钠无法排出,只好积聚在身体内。
如下肢、眼睑等部位,就容易出现浮肿。
(4)皮肤瘙痒
肾功能下降后,体内堆积的尿素、肝酐等代谢物只好堆积在体表,刺激皮肤,产生瘙痒感。
(5)血压升高
肾功能受损会导致血压升高,而血压升高会进一步损伤肾功能,二者互为因果。
这5件事做好,肾脏健康不恶化
(1)控制血糖
控制血糖可以减轻肾脏压力,延缓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
空腹血糖应该控制在4.4~7.0mmol/L之间,餐后两小时血糖在6.0~10.0mmol/L之间,糖化血红蛋白在7.0%以内。
(2)挑选安全的降糖药
瑞格列奈、那格列奈、阿卡波糖以及胰岛素都比较安全,可以放心使用。
已经出现蛋白尿的糖友,只要肾小球的滤过率大于45,也是可以使用二甲双胍的。
(3)把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内
血压高的糖友降压药首选普利类或沙坦类。
这两种药都是针对血管紧张素发挥作用的,能降尿蛋白、延缓肾损害。
(4)避免高蛋白饮食
高蛋白饮食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适量补充建议以好消化的白肉为主。
(5)定期检查微量蛋白尿
2型糖友在确诊后要立即筛查是否出现肾脏病变,1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在确诊5年后筛查。筛查频率为1年1次。筛查内容包括尿常规、微量白蛋白尿和血肌酐。
当尿蛋白呈阴性时,再测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比尿蛋白更敏感,如果尿微量白蛋白>20微克/分钟,说明已经出现了早期糖尿病肾病,应及时就医治疗。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