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水疗法(糖尿病水透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两千多年历史经验,5个神方至今沿用,速收藏
糖尿病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目前的治疗都是以西医为主。我们前面的文章也提到了不少关于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今天一起来系统盘点古今中医大家们是如何治疗糖尿病的,从这些治疗思路和方法的不断变化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感悟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思路的升华。
古代没有糖尿病一词,目前普遍认为糖尿病属于古代“消渴病”的范畴,当然两者不能直接划等号,消渴病顾名思义就是从症状表现上命名的一类疾病,而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则和消渴病极其相似,因此,我们按照古籍对于消渴病的治疗和认知而去分析。
秦汉时期:祛瘀化湿、滋补肾阴祛瘀化湿疗法
在《素问·奇病论》一书中写道: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也就是该书认为,消渴由肥甘之陈气郁于胸中而生热所致,遂以芳香化湿之药物,除郁积之陈气,也就是祛湿化瘀的治法,这种思想为后世消渴治疗理论的完善和丰富奠定了基础,属于糖尿病中医治疗的起始阶段。
滋补肾阴疗法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详细记述了治疗消渴的方药,针对胃气热盛、肾气不足致消渴的病机,提出清热生津、温肾化气的治法。如《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言,“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张仲景认为,肾气虚弱,阳气衰微,不能蒸腾津液,致水液直达下焦,遂首创肾气丸(方一)以温阳化气、滋补肾阴,从而达到治疗消渴的目的。张仲景治消渴的思想及方剂至今仍被沿用。
东晋时期的医学家陈延之认为,消渴主要由肾气不足和肾中虚热所致,在治疗上推崇温肾化气、滋养清润之法。在其所著《小品方》一书中首次使用八味肾气丸治消渴: “男子消渴,饮一斗水,小便亦得一斗,宜八味肾气丸主之,神方。消渴人宜常服之。”八味肾气丸(方二)一直延续至今,为后世治疗消渴的要方。
到了隋代,医学家巢元方首次提出了养生导引法治疗消渴。 如《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言: “法云∶ 解衣惔卧,伸腰少腹,五息止。引肾,去消渴,利阴阳。”意思是松衣解带,躺着的时候伸展腰腹、聚精会神,引肾气上行,肾气充盛则阴阳调和而消渴自除。
此外,巢元方首次提出运动疗法治疗消渴,他认为: “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食后运动可有效控制消渴的进一步发展。这和现代西医观点认为的运动疗法治疗糖尿病相同。
另外,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更是列有专篇对消渴的治疗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继承前人的精华上开创了新的治疗方法,书中记载了30余首治疗消渴的方剂,并列举了针灸法以治消渴。“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则体现了孙思邈对于食疗思想的重视。
宋元时代:三消理论新认知,百花齐放治消渴我国古代中医学史上最大方书之一的《太平圣惠方》,明确提出“三消”一名,首次将三消病证分为消渴、消中、消肾三类,其记载关于消渴的方剂多达 90 首。虽然载方众多,但治法较单一,以清热生津为主。
金元时期被誉为“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李东垣对消渴的治疗提出了新的理解和看法,作为寒凉派、攻邪派、滋阴派、补土派的代表医家,分别阐释了治疗本病的观点。其中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消渴》中提到消渴病的治法, 如: “消渴,养肺、降火、生血为主,分上中下治。” 在方剂上,创立了后世所谓的消渴方,“栝蒌根治消渴神药(方三)”“三消皆禁用半夏”皆体现了他对本病治疗的体会与经验。
明代朱丹溪的门徒戴原礼在《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中提出: “诸消不宜用燥烈峻补之剂,惟当滋养”“除消脾外,心肾二消,宜用黄芪饮(方4)、吞八味丸(方5)。吸收了宋代关于消渴的诊疗经验。此外,他还强调气血双补在治疗消渴时的重要性,正如“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也。久久不治,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所言益气补血、滋生精血而消渴病愈。
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消渴》中指出“初起宜养肺清心,久病宜滋肾养脾”的观点。由此看出,李用粹对温补脾肾的治法较为重视。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有助缓解糖尿病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有助缓解糖尿病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日前发布公报说,一些患者连续6个月接受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后,即每天摄取的卡路里中仅有不到26%来自碳水化合物,比传统饮食的患者实现了更高的2型糖尿病缓解率。参与研究的约书亚·戈尔登贝格说,该研究是首个检验成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评估对2型糖尿病缓解率的系统研究。
另一位研究参与者格兰特·布林克沃思表示,如能对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长期安全性和满意度进行更严谨研究,将有助于证实这种疗法的优势。
据新华社
一个动作充盈气血
冬天,人们常有一个习惯性动作——搓手。在中医看来,这是非常好的充盈气血的方法。气与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寒为冬季的主气,其致病特点是易损伤人体阳气。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全仰仗一身阳气的温煦推动,阳气受损,则失其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而搓手这个动作,可通过疏通经络达到调和气血、抵御寒邪的作用。
正确搓手方法是:首先搓手掌,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然后搓手背,手心置于另一只手的手背,呈垂直放置,手心揉搓手背,双手交换进行;最后搓手指,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搓手时间和力度因人而异,手微微发红,自觉双手发热甚至微微出汗即可。 据《中国中医药报》
来源: 浙江老年报
补气升陷、泄浊和胃兼以活血利水、化湿止痒法治疗糖尿病肾病一例
关注我,了解更多靠谱的健康知识!
李某某,女,62岁,北京人,糖尿病肾病。
主因口渴疲乏10年,加重伴恶心呕吐1年来诊。患者发现糖尿病10年,发现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1年,既往还有皮肤黑色素瘤病史。现症见:恶心呕吐、心悸胸闷、气短不足以息,伴周身瘙痒、双下肢浮肿,小便不利。目前已应用胰岛素,日用量59单位,血糖仍控制不满意,生活不能自理。遂求中医诊治。诊见面色残黄,肌肤甲错,遍身抓痕,爪甲色淡,舌质淡暗,苔腻,脉象沉细,化验血肌酐3.9mg/dl,尿素氮52 mg/dl,血色素7.2g/dl。
中医辨证为肾元虚衰,浊毒内停,胃气失和,气血受损,宗气虚陷,血瘀水停。
给予补气升陷、泄浊和胃,兼以活血利水、化湿止痒中药汤剂,送服保肾散。服药30日后,心悸、气短、瘙痒等症状明显好转,仍述恶心,时有呕吐。继续在原方上加减给药,服药2个月后恶心明显减轻,精神状态良好,生活已能自理。复查血肌酐1.7 mg/dl,尿素氮28 mg/dl,血色素100g/dl。效不更方。半年后,血色素升至11.2g/dl。停中药汤剂,继续服用保肾散(大黄粉等),每日12 g,分三次温水冲服。坚持服用两年,病情稳定。每日用胰岛素32单位,血糖控制良好。其后,停用中药。停药3年后随访,病情持续稳定。
[按语] 慢性肾衰是多种肾脏疾病不断进展的最终结局。由于现代医学缺少有效治疗手段,病情常呈进行性发展,病情进一步发展,逐渐进展到肾衰尿毒症。所以早期治疗当重视化瘀散结治法;晚期则应时时以保肾元,护胃气为念,应重视泄浊解毒治法。应用中药汤剂,配合保肾散,或中药灌肠,不仅可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蛋白尿,更可改善肾功能指标,延缓肾功能不全的病情进展。即使是晚期肾衰患者,应用中医药治疗,也可以减少透析次数,改善生存质量,降低医疗花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