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科室周记(糖尿病科出科自我小结医生)
【医学小常识】中医视角下的甜蜜“认知杀手”——糖尿病认知障碍
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名医堂 主任医师 韩振蕴
医师简介:中西医结合诊治神经系统各类疾病,如失眠、头痛、眩晕、焦虑、抑郁、更年期综合征等常见病,及中风、痴呆、帕金森、运动神经元病等慢性疑难性病症。
出诊信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方庄院区东楼北支1层名医堂5诊室,每周三上午。
预约方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小程序、114各平台。
目前,随着我国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已成为影响我国老年人健康的严重疾病,它就像一层笼罩在大脑的迷雾,已经悄悄地潜伏在糖尿病患者身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避免这“甜蜜的杀手”来到我们身边。
上期我们讲到了什么是糖尿病认知障碍以及它发生的原因和具体表现,这期我们来聊一聊中医对该病的认识以及怎样摆脱这个甜蜜的负担。
一、怎么判断我患有糖尿病认知障碍?
当您存在以下情况时:
1、年龄大于65岁;
2、发现自己存在上期推文中讲到的认知功能减退情况;
3、发生过不明原因跌倒;
4、反复低血糖发作;
5、自我血糖管理困难;
6、具有抑郁、焦虑症状。
应警惕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需要去医院进行专业的神经心理评估,包括一系列标准化的认知测试,用以评估记忆力、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能力和视空间技能等。常用的认知测试工具有简易智力状态检测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等。
二、糖尿病认知障碍的中医认识
消渴呆病
在中国古籍中并没有糖尿病认知障碍直接对应的病名,可归属于“痴呆”、“善忘”等范畴。现代中医家根据糖尿病认知障碍为消渴病兼症以及患者呆钝善忘,病位在脑的临床特点将其归纳为“消渴呆病”,“消渴”说明了糖尿病最初出现的症状,“消渴呆病”指出了消渴病日久,迁延认知的病机。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该病主要病机如下:
①肾虚髓减:脑为髓之海,为元神之府,神机之用,脑髓的充盈为人的意识思维活动提供了先决条件。髓与五脏相关,以肾为最。
②气血亏虚:五脏之精受于先天,又靠后天水谷之精充养,脾胃健旺,气血生化有源,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
③气机失调:气对人体生长发育、脏腑功能、津与血的运行起推动作用,浊气停肠胃,积饮停痰,清气不能上行脑窍,故神机失用。
④痰瘀阻滞:消渴病初起,阴虚燥热,气阴两虚,变生痰瘀。消渴病日久入络,痰瘀化毒,损伤脑络,闭阻脑窍。
⑤毒损脑络:毒的产生在于诸邪久滞,酿变为毒,瘀、瘀、热是形成毒的主要病理因素,日久重浊胶粘特性的浊毒进而损伤脑络。
三、如何摆脱糖尿病认知障碍?
(一)干预措施
1、生活方式干预
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增加脑力活动、地中海饮食(如橄榄油、蔬菜、水果、鱼、海鲜和豆类等)、维持良好的生物钟节律等生活方式干预有利于降低糖尿病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的平稳是预防认知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基础。
2、认知训练
认知训练被广泛地用于健康老年人的认知促进以及认知障碍患者康复治疗,糖尿病认知障碍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认知干预,可显著提高认知水平,改善精神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并有助于血糖的控制。认知训练作为一种安全、方便、经济的干预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且各文献报道的干预效果较好,但是认知训练的具体方法各不相同,需患者去医疗机构寻求专业指导。
3、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上没有专门针对DRCI的药物,治疗用药原则是降糖治疗和痴呆与AD的药物治疗。
a. 降糖治疗:
(1)血糖控制水平:如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同时较少伴有慢性疾病、认知功能状态完好,可设定较低的血糖控制目标,可控制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0%-7.5%。如果老年患者存在多种慢性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等情况,可设定较宽松的血糖控制目标,可控制糖化血红蛋白低于8.0%-8.5%。
(2)抗血糖药物:使用抗血糖药物通常能够改善患者的高血糖,还可改善胰岛素抵抗、细胞代谢的情况,也可能会对大脑中的细胞代谢产生影响,从而改善认知能力。根据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推荐,患者可使用二甲双胍、吡格列酮、胰高糖素样肽-1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使用磺脲类的药物进行治疗。
b. 痴呆与AD的药物治疗:如果是普通的AD,目前没有有效的缓解疾病进展的方法,都是对症治疗,目前也没有痴呆类的药物治疗糖尿病认知障碍的相关临床试验。根据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推荐,患者可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进行治疗,是治疗轻中度AD的一线药物,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等。同时可适当选用银杏叶、脑蛋白水解物等药物辅助治疗。
(二)护理调摄
家人应加强精神调摄,解除情志因素,恰当应用沟通技巧,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帮助病患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地生活,对于反应慢、动作缓、易健忘等情况,不要指责、嘲笑,要给予积极鼓励。鼓励和指导病人根据个体状况选择强度适当的体育运动,尤其是有氧健身运动,如:慢跑、散步、太极拳等,鼓励病人多做一些动脑活动或脑筋急转弯游戏,如打牌、猜谜语、下棋、心算或积木拼图、图形拼凑等,协助病人确认现实环境,如日期、时间、季节、地址、电话号码、厕所、房间、餐厅等。建议病人写日记、周记,将做过的事记下来,有助于记忆,对一些难于记住的事情或电话号码等记在一个固定的本子上帮助记忆等,避免将要做的事情遗忘。#糖尿病##健康#
探路新质生产力·实验室周记
探寻成功的路上,更迭自己已有认知和判断是常有的事。失败是鲜活珍贵的积淀,总有一天,这些积淀会浇灌出鲜艳的花。
从平面视角观察潘诚达的工作路线,是条“对角线”:在公司二楼最东端的化学实验室做好芯片的表面修饰,再“扎”进隔壁生化实验室准备好基因测序的酶、模板、引物与各类单分子检测试剂。然后坐电梯下楼,一路小跑至一楼最西边的光学实验室,将准备好的芯片与试剂体系结合进行检测验证。
就是这样一条“对角线”,作为光学工程师的潘诚达走出了“花”:在验光“主业”基础上增加生物化学实验的“副业”。实验室“串场”,不仅激发出加倍想象力,更让他所在的科研团队找到了精准发力的方向。
基于此,团队正攻坚基因测序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基因检测技术,通过血液或唾液中提取测定基因全序列,从而研究或预测疾病的成因。
就是近几周,他们找到了答案。通过为DNA聚合酶做“修饰”,使其产生更稳定的测序序列组,这项生物医药与芯片技术相融合的突破,将有助于形成单分子、长读长基因测序芯片,相关整机设备有望于今年底推出,从而填补国内在单分子实时荧光测序领域的空白。
潘诚达的“串场”,也是上海近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缩影。这家由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孵化,将硅光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跨界高科技企业,坐落于环上大科技园内,4层独栋小楼里,一半以上是实验室——光学检测、生物化学实验、算法开发、机械组装——看似完全“不搭界”的领域经有机融合,让创新火花加速转换为新技术、新产品。
“交叉”实验室里,“不可能”成为“可能”。
承上启下的“串场”
潘诚达个头不高,步子却迈得很大,奔波在各实验室,分秒必争。
光学实验室,窗帘被拉得死死的,一丝光都不放进来。三张长条实验台摩肩接踵,实验台是一座小型“城堡”,被纯黑色幕布罩着,里面尽是各类光学仪器。“暗室环境进行光学测试,避免环境光对光学信号的影响,降噪。”
相较之下,潘诚达“跨界”的生化实验室颇为敞亮。实验风格也大相径庭。起初,生化组与光学组各司其职,前者完成试管内测序试验优化后,交由后者验证性能,如若中途出现瑕疵,得“退回重来”。单是完成这一套组合实验,就得用上两位实验人员。
“要不我来试试?”有一点生物化学基础的潘诚达自告奋勇。
两个实验组经商定给了他机会。当生化组同事进行实验时,他在一旁“偷师”。没过多久就熟练起来,并实现了“脱产自研”。
当他真正揽下“跨界实验”时,难免会手忙脚乱。这两天,他正与生化组研究者攻克基因测序的核心技术“探针”,进行光学检测时,发现荧光强度数据“不理想”。一步步倒推实验过程,他找到了问题根源——测试荧光时,由于将抗猝灭试剂静置了过长时间,导致试管里出现沉淀物质,影响了之后的检测数据。“重新配置得花时间,咨询生化组同事后,我找到了改良办法。”很快,重测中数据达标。
这组“串场”实验共有十步,原本只需完成最后一步光学检验的潘诚达,硬是啃下了前面的九步——4项化学实验操作与5项生物实验操作。“做着做着,实验就成了‘肌肉记忆’。”
原本,完成一项串场实验得花上七八个小时,如今缩短至4小时。等潘诚达完成光学检测后,会将数据及实验成果传递给后续的算法组,算法组通过入网连接,便可开始组装产品。“每个细节决定实验的数据,更决定后道产品组装的‘成败’,马虎不得。”
失败本身有意义
科研领域失败是常态,但失败本身有意义。
潘诚达说自己最早的博士研究方向是“微纳尺度下的光学操控”,其中有四成内容需要在化学实验室里完成纳米颗粒的晶体合成。“可惜做了三年都没成功”。
他心里却狠狠“憋了一口气”:“早晚要做出点成绩来。”所以他成为唯一一位在生化组与光学组来回“串场”的工程师。
肯下功夫的青年科研者,也常会遇上“无法解释”的困顿。比如,做实验时,明明实验步骤都是对的,但得出的数据却不理想。“我进行了不同荧光探针结构的调试,在不断改变探针结构过程中,所呈现的数字依旧无法解释。”
他将这次失败“摊开”在生化组与光学组的联合组会上,大家一起支招。其师傅、产品项目总监胡春瑞接过话头:“可以从改变分子组装形态来试试。”
现阶段,国内已有类似的基因编辑、免疫细胞治疗等产品出现,但尚且处于研究阶段。放眼全球,去年才出现首例用于地中海贫血症治疗的基因编辑技术。想要填补国内空白,近观科技所研发的基因测序技术堪称“阵容豪华”:细致划分包含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光学、单分子光学,以及硬件、软件、算法等等,环环紧扣。多学科有机结合,成了这项技术能否顺利推出的关键。也因此,诞生了胡春瑞、潘诚达这样的“串场”师徒,承上启下,接续攻关。
这两天,他们接到算法部门的“前置订单”:针对当前研制基因测序探针,利用算法搭建的模型,没法识别出光学信号,能否在生化实验与光学实验部分进一步优化数据?据此,潘诚达一步步倒推实验,“见缝插针”搜寻可修改的步骤。尝试多次后,他发现自己的“老本行”提高单分子荧光强度方面还有可提升的空间。于是,他在溶液中通过添加更多试剂,调整单分子荧光信号的信噪比。等到碱基序列转换成光学信号输出后,算法组便收获了想要的“更优质”数据。
当然,“串场”研究的前提,是实验人员之间的互相理解。“最早公司开大会,每个项目组各抒己见,互相‘听不懂’,也导致了实验流程上的卡顿频发。”为了让每个项目组互相理解,胡春瑞牵头成立跨部门组会。比如,每周二定期召开“生化组与光学组联合组会”,由企业生化试剂负责人吴凡领衔四位生化工程师与一名光学组工程师,互相交流一周进展,彼此都跨前一步,无缝衔接。
如同齿轮精准卡位,如今的基因测序技术研究,进展“丝滑”。
“混搭”的刻意为之
近观的实验室“串场”,来自于人才培育使用的“跨界”。
潘诚达是物理学与光学专业背景,还自学了化学;胡春瑞本科读的是生物工程专业,博士阶段先研究了神经生物学,后半程转行研究非线性光学与单分子拉曼光谱成像;做生物学实验的艾巩丽,大学期间学的是农学院园林专业……
而这正是企业创始人陈昌的“刻意为之”。他回溯了自己的成长历程:本科学习化学工程,硕士转行到纳米材料,博士与博后先后钻研半导体芯片、细胞通信,再后来从事半导体与生物技术融合的产学研和创新创业,不断打拼成了复合型顶尖人才。“我们要的就是跨学科融合性人才,而不是做单一的流水线产品。这些人才有各行各业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能够互相激荡相互配合,激活创新力。”
基于此,从2022年起步的近观科技,已经有了“拿得出手”的成品——无创血糖检测技术,正得力于“交叉实验室”。也就是通过拉曼光学隔着皮肤检测血液内的葡萄糖分子,使得糖尿病患者无需“扎针”,即可检测血糖,且拥有极高准确度。最近,企业与瑞金医院建立了合作,让旗下无创血糖仪能进行临床试验。双方根据此产品的临床数据,还准备携手刊发论文。“在我们企业实验室发论文,已有过先例。”
在无创血糖检测技术筹备拿证的过程中,另一产品线基因测序技术也有了可期待的未来。在“串场”师徒等人的研究中,基因测序技术已解决了“最难的题”,即降低DNA聚合酶的链式反应速度。
这项操作,以一条DNA链做“模板”,通过DNA聚合酶的功能,实现与44种碱基配对。由于聚合酶发生化学反应的速度过快,DNA序列的信号难以实现时间上的分辨,对测序信号的解读造成巨大困扰,必须通过降低金属因子等人工改造使其“慢下来”。接着,通过单分子荧光检测识别具体信号,并用磷酸端荧光标记核苷酸。然后,一个个“打着标签”的核苷酸,所输出的光信号随即转化为电信号,经由算法转化,将成为测序的图像数据。
而这,也是国内目前唯一没有被掌握的一项基因测序领域的重要的技术路线。如同近观科技大堂里展示的公司愿景:让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
基因测序技术,有了更多可能。
所有的失败,都结成了果
占悦
科研“串场”难么?外行看,从一个学科跨到另一个陌生领域,要重新开始,难!但潘诚达却轻描淡写地回应:不算太难。
这份底气与自信,来自于他日复一日在失败中重启、在挑战中成长。第一次旁听跨部门组会,听不懂;第一次上手跨领域实验,慢吞吞;第一次碰上解不开的数据,挠破了头……
可他不急,只想着踏踏实实做下去,目标总在前方。
是的,如果每一次“跌倒了都能微笑着站起来”,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年纪轻轻糖尿病?当我胖得“要死”,我决定走进医院减肥
来源:东方网
序 言:
今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倡导和推广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同时,重视体重管理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居民肥胖率持续呈上升趋势。研究预测,如不加干预,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
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还有心脑血管疾病及部分癌症息息相关。如何管理体重,规避肥胖不仅是市民需要直面的问题,更是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议题。
即日起,东方网联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共同推出《减肥周记》大型系列报道。报道将通过记者的亲身体验与实践,宣传科学减重理念并传递健康有效的生活方式。
同时,《减肥周记》也将通过“减肥贴士”、“科普讲堂”等方式,释疑网友提问、科普减重知识,传播健康理念。
6月27日 阴转阵雨 体重:105.9kg
这些年,踏遍千山万水。去过12000km外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看过神秘的平壤……但唯独没有勇气走上的,就是家门口的体重秤。
2019年的我vs2024年的我
细细想来,这几年,饭吃了不少,比如老婆不要吃的,孩子吃剩下的;饼也吃了不少,比如领导安排的谋划光明未来的聚餐,好友组织的指点江山的夜宵。但最后,工资没变多,知识没见涨,股票没上扬,倒是这肥肉,和我的才华一样横溢。
干我们媒体这行的,饮食看天吃饭,睡眠看领导心情,胖的同事确实不少。但胖成我这样的,大概也称得上首席。从前的体检报告,基本是一页白纸。去年的体检报告,查出来的问题比体检项目页数都多。
直到一日,深夜疲乏,倒头就睡,起床顿感心脏不适,吓得魂飞魄散。上班到一半,赶紧走进第十人民医院。
给我看病的是内分泌代谢科肥胖专科主任卜乐医生,她仅仅只是看了一眼,就送了我仨字——请减肥。
除了肉眼可见的肥肉,医生还用眼睛观察出了我几处不健康的地方,或许大家也可以自查一下↓
黑“老坑”?
在我目光根本看不到的地方。我的脖子后,有部分皮肤已成黑色。
我还想辩解说这不是上海人说的“老坑”么。但医生说,这个叫“黑棘皮”。这至少说明身体对胰岛素不耐。简而言之,糖尿病离我不远了。
黑眼圈?
看到我的黑眼圈,结合我的心脏不适情况。医生初步诊断,我睡眠时有呼吸暂停的情况。
听到这个名词,我当场也差点呼吸暂停。
对于胖子来说,打鼾是通病,但你能想到打呼打到呼吸暂停么?而且,情况严重的话,这是可能致命的。
命得要。于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做了一个全身的体检。
一大瓶糖水,整整18管血,CT、超声、全身扫描……我这辈子压根没见过那么长的化验单。超过100多项的检查,机器甚至一页纸都打印不完。
△抽血的管子
△化验的单子
△付费的票子
人生第一次做这么全面的体检,倒是可以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医生也方便对症下药。而且全部都有医保,本身不存在太大的负担。
但是,这检查结果,倒是直接让我有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惊讶的卜医生
“肿瘤坏死因子”,一个红色的箭头,最早让我胆战心惊。名字着实瘆人,卜医生说,这其实就是胖出问题的一大前兆。“胖子基本都生活在慢性炎症中。”也就是说,尽管我学习时不发言,开会时不发言,但我整个人已经发炎了……
“胰岛素”,不出意外,另一个红色,箭头触目惊心。卜医生诊断,我已经在糖尿病前期了。若不减肥,哪怕平时对领导嘴不甜,人事老师没来敲门,糖尿病就先来敲门了。
其他的触目惊心,也足够发一次“心脏病”了。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轻度呼吸暂停、脂肪肝……看到最后,整个人已经麻了。虽然胖不是病,但胖真的胖出无数种病。
△急需减肥的“胖子”
是的,看到报告的每一分每一秒,我都觉得自己真的胖得“要死”。心中有个声音总在呼唤,我还能抢救吗?
能的。也不知是安慰我,还是人道主义关怀,卜医生挺有自信地说道。这些问题,大部分都能通过减重得到明显的缓解。
说好听点,我要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说直白点,为了活着。这肥,非减不可。
卜医生还介绍,除了身体健康,不少肥胖人士都会面对一定的心理问题。虽然我是从一道闪电逐渐变成了球型闪电。但作为一个胖子,我也是感同身受。外界对肥胖所存在的偏见、误解,一些肥胖人士对自己的煎熬、矛盾,这肥确实没那么好减。
无论是对自己健康负责,还是为更多给肥胖人士探探路,最终,我选择去医院减肥。我走进了十院的减重门诊,也走上了这些年都不敢走上的体重秤。
我想,减重的第一步就是勇敢面对自己。胖不是我们的错,但胖出病而不自知,自知却不自治,这才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
接下来的日子,我会和我的同事,共同全方位记录这段减重经历。
希望我的亲身体验,医生们的知识科普,能给大家最呈现最直观的科学减肥方式。也希望我的这段经历,能给肥胖人士一点力量,勇于面对自己,改变自己,告别肥胖,守护健康。同时,无论你此刻体重如何,健康的生活方式,你一定有所裨益。
世上无难事。人总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所以,我的目标是从105.9kg减到85kg。我会用尽全身力气,也期待大家给我鼓励,一起见证。
体重秤,我会天天见。减肥周记,下周再见。
减肥贴士
1. 肥胖不是病,胖起来真要命
以我为例,我总计查出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糖尿病前期、非酒精性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病都是高危的“定时炸弹”,他们的下一步将会是不可逆的身体损伤甚至可能是致命的。
2. 减肥能解决很多问题
虽然肥胖可能会“致命”,但是从现在起认真调整好自己的体重,大部分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以我为例,医生给我列出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可以通过减重来缓解甚至逆转。
所以,如果你胖出了病,减重刻不容缓,
3. 勇敢面对自己,是减肥的第一步
肥胖不仅会导致一批生理疾病,甚至也是心理疾病的重要诱因。所以,我期待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广大胖友们站在一起,一同让自己更加健康。
先从上秤开始,先从认识自己开始,迈出第一步,我相信路一定能踏实地走下去。
医生讲堂
本期医生讲堂由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肥胖专科主任卜乐为您解答。
一、医学上怎样定义肥胖?
二、肥胖需要检查哪些问题?
三、当一个胖子选择减肥,他的第一步应该做什么?
广大网友如有相关减重疑难问题,可通过留言等方式,《减肥周记》系列节目也将征集相关问题,并由专业医务人员定期进行科学解答。欢迎您持续关注。
来源:刚攒的草台班子
记者:肥胖的卞英豪本人
视频:肥胖的蔡黄浩本人
设计:一脸懵圈的33和花花
编辑:一脸惊讶的小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