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跖痛症糖尿病(跖痛症发病原因)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文章目录:

近九成老年人有足部疾病,你的“第二心脏”还好吗?

来源:【大河健康报】

大河健康报记者 张保富

足为人体的精气之源,保障双足健康,气血传导通畅,营养才能顺利送往身体各个器官。因此,足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2019年发布的《中国老年人出行与足部健康调研报告》显示,我国89%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足部疾病。我们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双足?

持续足跟痛,最好去正规医院

俗话说,“树老根先枯,人老脚先衰”。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足部的保健和治疗,足部的穴位及各反射区域与身体的五脏六腑相对应,与人体各个脏器的健康密切相关。

郑州市民刘先生今年72岁,数月前他感到足部疼痛。

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去了附近的一家足疗店进行穴位按摩、中草药的熏洗。多次治疗后,其疼痛确实得到了缓解,但没有得到治愈。

河南省骨科医院骨关节病非手术疗法研究治疗中心主治医师张云飞告诉记者,足疗是通过刺激脚上的穴位,再加上中草药的水煎液对足部进行熏洗,能够促进足部经络气血运行顺畅,调节内脏功能,疏通经络,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和免疫防御能力,从而使人体保持健康生理状态。

图片来源 pexels.

市面的足疗店给客人提供脚部按摩,可以加快足部的血液循环,放松心情以及改善睡眠等,能够起到养生保健作用。

但这种脚部按摩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一些疾病,市民要想治病还是建议到正规医院就诊,咨询专科医生。

后来刘先生到专业医院治疗,通过CT等检查,确诊为足底筋膜炎。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治疗,刘先生终于恢复健康。

我国89%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足部疾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双健康的足带来的是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生活。现代生物力学表明足部健康已经超越了足的本身,影响到了人体的各个方面。

张云飞表示,健康的足具有发育良好、外形匀称无畸形、足趾圆润无变形、趾甲饱满红润、皮肤光洁、无溃烂、无皲裂、无厚茧、无鸡眼、无异味和臭味、活动自如等特点。

常见足病有拇外翻、高足弓、扁平足、足底筋膜炎、跖痛症、足跟痛、糖尿病足、鸡眼、囊肿等。

据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5年足病流行病调查”显示,我国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人患足病,在成年人中,比例更高达3/4。

儿童脚部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中国儿童脚部健康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儿童的健康脚型只达到30%左右,已成为儿童足病的高发国家。

事实上,我国的畸形脚发生率逐年增加,出现了足弓的平坦化趋势,并且严重趋向低龄化。

河南省中医院骨病一科主任史栋梁介绍,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与四肢。

一个人只有筋骨强健,才能轻劲多力。一但肝肾亏损,就会出现筋骨萎软、筋脉纵弛,步履维艰。

故古人有“肝肾亏损筋骨软、脾胃虚弱衰始然,树枯原于根先竭,人老方从腿先衰”之说。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行、走、跑、跳,主要靠双下肢的肌肉、骨骼的力量支持。

抬腿踢脚活动是锻炼双下肢的肌力(尤其是大腿股四头肌的肌力),肌力强健,行走才能步履稳健、轻快有力。

足部保健谨记适度原则

史栋梁呼吁,市民平时要多多关注脚部健康,日常生活中要从细节出发,尤其是女性最好不穿、少穿高跟鞋,平时要选用宽松些的软底鞋子

他建议市民可根据个人情况,练习八段锦等,做踮脚尖运动,以锻炼踝关节和小腿肌肉,增加踝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的张力。

图片来源 pexels.

张云飞从以下四个方面为我们保护足部健康做了阐述:

  • 劳逸结合

足承载全身重量,承担行走和站立的重任,影响着全身的筋骨平衡和健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劳逸适度,合理起居,避免劳损,科学养护,保持双足健康。

  • 防寒保暖

俗话说“寒从足起”,因为足位于人躯体的末端,离心脏较远,血液的供应较少,加之足的表面脂肪层较薄,保温能力较差,足部的皮温相对较低等都是足部畏寒的原因。

加之足部是贯穿上下、沟通表里、联络脏腑、运行气血的要冲,足部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着周身的气血运行、脏腑协调与生命活动。

“温则使通”,所以防寒保暖是足部养骨的重要原则。

  • 适穿鞋袜

鞋的选择与足的保健有重要关系。

鞋子对足部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着直接的影响,穿着不当可导致足部生物力学失衡,还可直接磨损足部。

穿鞋的原则是柔软舒适,切不可盲目追求时尚,如穿着尖头鞋、高跟鞋等而伤害足部,影响功能。选择合适的袜子,以棉质透气的袜子为主。

  • 加强日常养护

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双足清洁,定期修剪趾甲,保持趾甲长短适宜,不要挖甲槽,每天温水洗脚,促进足部血液循环。

选择合适的鞋袜,爱穿高跟鞋的女士要注意避免经常穿同一高度的高跟鞋,避免穿高跟鞋长时间步行。

本文来自【大河健康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近九成老年人有足部疾病,你的“第二心脏”还好吗?

来源:【大河健康报】

大河健康报记者 张保富

足为人体的精气之源,保障双足健康,气血传导通畅,营养才能顺利送往身体各个器官。因此,足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2019年发布的《中国老年人出行与足部健康调研报告》显示,我国89%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足部疾病。我们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双足?

持续足跟痛,最好去正规医院

俗话说,“树老根先枯,人老脚先衰”。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足部的保健和治疗,足部的穴位及各反射区域与身体的五脏六腑相对应,与人体各个脏器的健康密切相关。

郑州市民刘先生今年72岁,数月前他感到足部疼痛。

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去了附近的一家足疗店进行穴位按摩、中草药的熏洗。多次治疗后,其疼痛确实得到了缓解,但没有得到治愈。

河南省骨科医院骨关节病非手术疗法研究治疗中心主治医师张云飞告诉记者,足疗是通过刺激脚上的穴位,再加上中草药的水煎液对足部进行熏洗,能够促进足部经络气血运行顺畅,调节内脏功能,疏通经络,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和免疫防御能力,从而使人体保持健康生理状态。

图片来源 pexels.

市面的足疗店给客人提供脚部按摩,可以加快足部的血液循环,放松心情以及改善睡眠等,能够起到养生保健作用。

但这种脚部按摩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一些疾病,市民要想治病还是建议到正规医院就诊,咨询专科医生。

后来刘先生到专业医院治疗,通过CT等检查,确诊为足底筋膜炎。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治疗,刘先生终于恢复健康。

我国89%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足部疾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双健康的足带来的是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生活。现代生物力学表明足部健康已经超越了足的本身,影响到了人体的各个方面。

张云飞表示,健康的足具有发育良好、外形匀称无畸形、足趾圆润无变形、趾甲饱满红润、皮肤光洁、无溃烂、无皲裂、无厚茧、无鸡眼、无异味和臭味、活动自如等特点。

常见足病有拇外翻、高足弓、扁平足、足底筋膜炎、跖痛症、足跟痛、糖尿病足、鸡眼、囊肿等。

据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5年足病流行病调查”显示,我国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人患足病,在成年人中,比例更高达3/4。

儿童脚部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中国儿童脚部健康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儿童的健康脚型只达到30%左右,已成为儿童足病的高发国家。

事实上,我国的畸形脚发生率逐年增加,出现了足弓的平坦化趋势,并且严重趋向低龄化。

河南省中医院骨病一科主任史栋梁介绍,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与四肢。

一个人只有筋骨强健,才能轻劲多力。一但肝肾亏损,就会出现筋骨萎软、筋脉纵弛,步履维艰。

故古人有“肝肾亏损筋骨软、脾胃虚弱衰始然,树枯原于根先竭,人老方从腿先衰”之说。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行、走、跑、跳,主要靠双下肢的肌肉、骨骼的力量支持。

抬腿踢脚活动是锻炼双下肢的肌力(尤其是大腿股四头肌的肌力),肌力强健,行走才能步履稳健、轻快有力。

足部保健谨记适度原则

史栋梁呼吁,市民平时要多多关注脚部健康,日常生活中要从细节出发,尤其是女性最好不穿、少穿高跟鞋,平时要选用宽松些的软底鞋子。

他建议市民可根据个人情况,练习八段锦等,做踮脚尖运动,以锻炼踝关节和小腿肌肉,增加踝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的张力。

图片来源 pexels.

张云飞从以下四个方面为我们保护足部健康做了阐述:

劳逸结合

足承载全身重量,承担行走和站立的重任,影响着全身的筋骨平衡和健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劳逸适度,合理起居,避免劳损,科学养护,保持双足健康。

防寒保暖

俗话说“寒从足起”,因为足位于人躯体的末端,离心脏较远,血液的供应较少,加之足的表面脂肪层较薄,保温能力较差,足部的皮温相对较低等都是足部畏寒的原因。

加之足部是贯穿上下、沟通表里、联络脏腑、运行气血的要冲,足部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着周身的气血运行、脏腑协调与生命活动。

“温则使通”,所以防寒保暖是足部养骨的重要原则。

适穿鞋袜

鞋的选择与足的保健有重要关系。

鞋子对足部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着直接的影响,穿着不当可导致足部生物力学失衡,还可直接磨损足部。

穿鞋的原则是柔软舒适,切不可盲目追求时尚,如穿着尖头鞋、高跟鞋等而伤害足部,影响功能。选择合适的袜子,以棉质透气的袜子为主。

加强日常养护

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双足清洁,定期修剪趾甲,保持趾甲长短适宜,不要挖甲槽,每天温水洗脚,促进足部血液循环。

选择合适的鞋袜,爱穿高跟鞋的女士要注意避免经常穿同一高度的高跟鞋,避免穿高跟鞋长时间步行。

本文来自【大河健康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跖管综合征,患者一般起病比较慢,主要的早期症状有间歇性疼痛等

导语:跖血管综合征(Metatarsal tunnel syndrome,简称跖管综合征),又称踝管综合征,是指胫神经从内踝后及以下的踝管向足底方向移动,受压后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该疾病多发生在中青年、从事体力劳动或长跑的人。

一、跖管综合征,主要是由于先天性扁平足,以及复位不良等导致

1、发病的原因

先天因素如大拇外展肌肥大、副拇外展肌肥大、跟骨外翻畸形、扁平足均可导致足底管腔实际容积的降低,从而导致胫神经卡压。跟骨和踝部骨折复位不良,畸形愈合也会导致足底管体积的减少。此外,跖骨管基底不平滑也会产生压迫,摩擦,损伤胫神经。

长期受伤,踝关节经常从事强体力劳动,可能有跑步和高强度的运动,足底屈肌腱滑动增加,摩擦,腱鞘炎可导致腱鞘炎、充血和水肿,外加相应的屈肌支撑带变厚,足底管结垢减少,足底压力增加,胫神经络受压,影响其血供,产生神经功能紊乱。

另外,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性骨关节病等可以形成增生性骨赘,骨赘突入跖管也可以使胫神承受压力。筋膜囊肿,脂肪瘤和静脉曲张也能导致胫神经络受压。例如甲状腺机能减退,妊娠,大隐脉和小隐脉曲张。

2、发病机制

趾骨管道位于它的远端,所有的神经分支通过拇趾外展肌起点的纤维孔后进入足底。足内侧神经孔位于跟骨舟状韧带的上端,外侧神经孔由方跖肌包围。结果,外翻足可拉伤支撑带和足底外展肌,引起足底内侧神经和血管扭曲压迫,易出现神经压迫症状。

此外,当踝关节背屈或足底屈曲时,屈肌支撑带对足底管起到保护作用,防止肌腱滑脱。若踝部活动突然增加,肌腱滑脱增加,摩擦增加,则可引起腱鞘炎。若足踝活动持续增加,腱鞘充血肿胀将越来越严重,屈肌视网膜带将相应增厚,足底管伸缩性将下降,因此足底管内压力将增大,从而挤压胫神经,影响其供血,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二、跖管综合征,患者一般起病比较慢,主要的早期症状有间歇性疼痛等

1、患者一般起病比较缓慢

起病较慢,通常在一侧。初期表现为脚底、脚跟等部位间歇性疼痛、收缩、肿胀不适或麻木,疼痛有时向腿辐射,有时沿足弓有痉挛,经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加重,有夜醒痛史,多数病人脱鞋后症状可缓解。随著病程的进展,疼痛常逐步加重,进一步可出现胫神经在足感觉控制区域下降或消失。

2、在晚期的时候,会出现汗毛脱落等

足跟部的皮肤可以感觉正常,因为跖骨上的内侧神经和胫神经是分开的,或者是受压在跖骨管下面。后期可以出现足趾皮肤发亮、脱毛、少汗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甚至出现足部内肌萎缩。两者的距离分辨消失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内踝后部和下部的耳鸣症状呈阳性。脚尖向外一转就会痛。通过病史,临床表现,肌电图检查, X线和 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三、跖管综合征,主要的检查方法有依据病史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

1、根据病史检查

足底胫神经区呈弥漫性放射痛,烧灼痛,刺痛或麻木。运动时压迫症状加重,休息时症状改善。不包括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腰椎间盘及神经损伤。

2、查体

敲击胫神经及其分支的踝管会导致感觉异常。胫神经直接压迫踝管段可引起足底症状。压力通常会持续30秒或更长的时间,以引起症状。可发生平足外翻或前掌外展,两者均可增加胫神经在踝管内的压力。沿着整个踝管触诊有无占位病变,如腱鞘囊肿。

3、影像学检查

踝足平片可显示主要的骨骼病变,如骨赘或跗骨综合征; CT扫描可帮助进一步评估可疑的骨骼病变; MRI可检测到由占位病变或静脉曲张引起的踝管内物。

4、电生理检查

诊断踝管综合征的正确率高达90%。完全电生理检查包括运动、感觉神经传导、肌电图等。其主要征象为内踝管或外踝管传导减少和固有肌电位。感知传导异常率为90%,远高于最终的运动异常延迟(54%)。所以,运动传导异常延迟的消失不足以排除踝关节综合征的诊断。电生理学结果虽准确,但与手术及术后临床结果不一致。所以,电生理学检查可以用来确定可疑的临床诊断,而不是做出特定的诊断,或者更有用的方法是排除并发的近端神经损伤。

四、此病一般容易和跖痛,以及糖尿病等混肴,治疗可采取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1、跖痛

诊断为多见于30岁左右的女性,好发于穿尖高跟鞋,打球前的第一个症状是疼痛、烧灼感、或紧绷感,剧烈的疼痛可波及手指或小腿,一般缓解后换鞋,检查跖骨有无压痛,可伴胼胝体,脚趾可出现屈曲畸形。

2、糖尿病

因病人多小血管受累,出现小血管硬化、变性,使受累器官组织供血不足,造成神经缺血缺氧,代谢变性。另外,由于糖尿病人白细胞抗感染能力较差,容易引起感染。足的症状是缺血性脚趾痛,多发生于小脚趾,脚趾震动,疼痛,发热消失。

3、足部痛风性关节炎

这种痛苦可能持续数日至数周,并且在发作期间不断重复。间断治疗无症状。病程中血尿酸升高。慢性病人的X光片显示在关节面附近有虫蛀阴影。

4、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对症状轻、起病早的病人,可采用消炎止痛药,休息,跖管封闭等方法。足内翻的维持使用该支撑物可以使屈肌视网膜带松弛,扩大跖管,减轻疼痛。

(2)手术治疗

对于有明显神经卡压症状且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采用足底减压术。除了屈肌支持带松弛外,足内侧及外侧神经松解,直至神经孔进入,神经纤维应切开。

结语:跖管综合征,一般发病缓慢,多发生在中青年的身上,运动员发生的概率也很高。患有此病,一般可以通过电生理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对于症状比较轻的患者,建议采取保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