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蚁爬痒(糖尿病有蚁爬感)

上观新闻 0
文章目录:

痒痒痒!冬天糖尿病患者皮肤瘙痒如何应对?

秋风过后,天寒物燥,对于许多糖友来说秋冬是段难熬的日子。室外寒风瑟瑟发抖,晚上皮肤瘙痒夜不能寐。皮肤瘙痒症作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达30%以上,严重影响糖友们的日常生活。

如何快速止痒、预防复发是糖友们最为关心的话题。其实,只要做好以下五点,皮肤瘙痒症状就能得到有效控制。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明确皮肤瘙痒的原因

○ 药物引起的过敏和不良反应:任何降糖药物均会发生过敏反应,口服降糖药中磺脲类药物的过敏反应最常见,其他口服药的过敏反应较少。胰岛素的过敏反应较少,但时有发生。药物过敏反应导致的皮肤瘙痒往往与药物使用有较明显的相关性。一旦出现降血糖药物过敏,应立即停用降血糖药物。

○ 中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常表现为身体某一局部长期顽固的瘙痒,多位于生殖器,表现为外阴瘙痒和阴道瘙痒。主要由于血糖高,真菌易生长入侵而感染皮肤所致。有些糖尿病患者使用SGLT2抑制剂后也会出现明显的外阴瘙痒,此药通过抑制肾脏近端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来降低血浆葡萄糖浓度,因而导致尿糖排泄增多,容易产生泌尿、生殖系统的感染,此多数是念珠菌感染,该类不良反应多发于女性,少数男性也会产生龟头炎等症状。当糖友们使用SGLT2抑制剂后出现皮肤瘙痒或外阴瘙痒等症状,因主动告知医生,配合医生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明确是否为SGLT-2i相关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寻求专业的帮助。

○ 糖尿病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年龄增长,皮肤的新陈代谢减慢,皮肤油脂分泌的逐渐减少,皮肤干裂等老化状态也会产生皮肤瘙痒等症状。

○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长期高血糖,对包括皮肤在内的各个器官都有伤害,也会引起皮肤瘙痒。一方面糖尿病患者汗液分泌减少,导致皮肤过度干燥而出现皮肤瘙痒。另一方面,血糖升高,可引起血浆和组织液渗透压变化,刺激神经末梢兴奋,产生瘙痒的感觉。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因长期血糖升高,微血管受损而神经组织缺氧、神经组织糖基化、炎症、某些药物等造成神经末梢损伤而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除有皮肤瘙痒表现外,还可伴有四肢皮肤麻木、灼热感、蚁走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控制血糖

除了药物过敏外,其他的皮肤瘙痒,控制血糖是关键。研究表明,糖尿病人群与非糖尿病人群皮肤瘙痒症状发生比例分别为11.3%和2.9%。

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建议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血糖峰值≤11.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应<7.8mmol/L为宜。定时监测血糖,按时服药,饮食结合运动是血糖控制在良好范围的关键。

当皮肤出现瘙痒症状时,应及时监测血糖,来院就诊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和肾功能等指标,根据血糖波动情况,在医师指导下调整降糖药物。

03 注意卫生

保持个人卫生,营造干净的肌肤环境尤为重要。洗澡时建议淋浴或坐浴,水温不宜过高,37℃—40℃为宜,沐浴时选择中性沐浴产品,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勿搓澡、抓挠,损伤皮肤角质层。沐浴完后擦干身体,及时涂抹婴儿适用的润肤霜(富含维E、甘油、凡士林等),做好润肤保湿工作,穿着棉质及透气性佳的内衣。

图片来源于网络

04 对症止痒

轻度瘙痒未破溃:轻轻拍打局部瘙痒部位,避免过度搔抓破皮流血。根据瘙痒的原因,在医师指导下外用镇静止痒药物如炉甘石洗剂、薄荷脑等,涂抹富含保湿因子、尿囊素等成分的润肤乳,减少皮肤干燥脱屑,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补充维生素B1或维生素B6。

重度瘙痒并伴皮肤破溃:在医师指导下内服抗组织胺药物如开瑞坦、扑尔敏等,根据病情合理外用激素类止痒药物。养成每日检查皮肤的习惯,尤其是观察足跟、足趾和足底色泽,如发现皮肤红肿、损伤和水疱等异常改变,勿自行处理,立即就医。

05 调节情绪

焦虑、暴躁等不良情绪都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的紊乱,引起应激反应升高血糖。因此糖友们应保持心情愉快,忌食辛辣,戒烟戒酒,多饮水。增加业余爱好,避开诱发因素,可选择听音乐、看书等分散注意力。

最后提醒各位糖友们

当出现皮肤瘙痒时

切忌用力抓挠,滥用药物

做好以上五点,及时就医是关键

科普结束

科室介绍

上海新华医院内分泌科是上海交通大学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培养点,也是国家住院医师和内分泌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现有专科医师16名,其中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10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名,博士12名,硕士3名。科室现有床位43张,年出院病人近2000人次;周一至周六均设有专科和专家门诊,年门诊量近16万人次,单科门诊量在上海各大医院处于前列。

内分泌科现设甲状腺、骨质疏松、肥胖、高尿酸血症、围产期内分泌5个专病门诊,主要从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下丘脑-垂体疾病、痛风和高尿酸血症、骨质疏松、肥胖症、高脂血症等内分泌代谢疾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内分泌科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医疗实践和研究工作,探索出了适合各类人群的诊疗方案,患者满意度高,医患关系和谐。科室围绕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的防治开展了系列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20余项,和其他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数项,在SCI收录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内分泌科将在保持已有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凝炼、集成研究重点,把内分泌科建设成为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学科。

糖尿病患者应警惕“糖尿病足”早期症状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昆明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龚会军呼吁,广大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更需要了解“糖尿病足”早期症状,警惕“糖尿病足”病变。

龚会军介绍,“糖尿病足”,指的是患者关节以远的足部血管、神经出现病变,导致足部供血不足、感觉异常,出现溃烂、感染的症状。患者罹患糖尿病足时,足部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溃烂,脚上会感觉像蚂蚁爬一样痒痒的,行走时有脚踩棉花感,严重者甚至会有刺痛或电击痛的感觉。

造成糖尿病足的病因有多种,其中其中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容易引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肢体末端保护性感觉的丧失或丧失,这使得脚缺乏对有害刺激的保护,从而容易造成机械或热损伤;糖分会为入侵的病原体提供丰富的营养,使伤口不易愈合,细菌在感染发生时会迅速繁殖,如果感染扩散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或将面临截肢的风险。

据了解,“糖尿病足疼痛”在疼痛领域又被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患者通常表现为无法描述的静息痛,且夜间疼痛尤为剧烈,严重形象睡眠及生活质量。患者前期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糖、对症的药物治疗;随着溃疡、疼痛的加剧,一种疼痛治疗微创外科治疗手段——脊髓电刺激疗法(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能够在帮助糖尿病足患者缓解疼痛的同时,一定程度上缓解足部症状的恶化,为保住肢体带来积极的作用。

脊髓电刺激疗法俗称“镇痛起搏器”,是微创可逆的神经调控治疗手段。通过在脊髓硬膜外腔植入电极,采用电刺激方式,将产生的电流传至脊髓,从而中断疼痛信号发送至大脑,缓解疼痛的同时,还可以改善肢端血供、溃疡或坏疽,从而达到保肢的目的。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中心在疼痛治疗领域一直努力不断创新和发现,力争为患者提供最优诊断和科学方案。龚会军提醒,出现以下症状请及时就医,早干预早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拥抱美好人生。(记者 黄榆)

来源: 工人日报

70%的糖友都难逃神经病变,手脚麻、皮肤痒、爱出汗都是病变信号


您会经常觉得看不清吗?

您是否总感觉皮肤瘙痒,越挠越痒?

您是不是手脚特别容易发麻?

如果您有这些症状,又恰好是糖尿病患者,那么就要提防“糖尿病神经病变”了!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或患有糖尿病5年以上,且伴有以上症状,您大概率患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神经病变不仅影响食欲、睡眠,更可能引起糖尿病足、无痛性心梗、心源性猝死,不容忽视。

70%的糖尿病患者

都难逃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导致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大约有7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某种形式的神经病变,这些病变的特点是,可在糖尿病病程的任何时间段出现,也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及病程的延长,使神经病变的风险增加。据相关临床统计,糖尿病病程为5年、10年、20年者,其神经病变的患病率分别达30%~40%、60%~70%、90%以上。

悲剧的是,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由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患者往往难以察觉。之后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陆续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如体位性低血压、静息心动过速等,但此时病情往往已不是早期。

老糖友注意

这些情况一定要注意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血管病变、代谢异常等因素相关。其实糖尿病神经病变前也会“友善”地给您一些提醒,这些情况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给您的潜在信号:

主要为非疼痛的麻刺感和感觉减退,常表现为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这种症状常常会累及单个颅神经和脊神经,尤其是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感觉减退和肌肉无力。

“出汗”即汗腺分泌异常,主要表现为不同于既往的多汗、少汗或不出汗,常为下半身少汗甚至无汗,上半身则因为代偿而出现畏热和多汗的情况。

腹泻、便秘、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都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消化系统的自主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腹胀,食管蠕动减慢和胃张力降低、胃排空时间延长等导致的上腹饱胀感;肠蠕动障碍导致的便秘与腹泻交替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很多糖友以疼痛为首发表现,疼痛感表现包括烧灼样、针刺样、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伴有感觉异常如麻木、瘙痒或蚁爬感等。

可以有效防治

别等亡羊补牢

如果已经出现以上症状,那么一定要引起重视,第一时间去检查。

其实有些糖友早期会感觉到下肢疼痛、麻木等不适,也有部分糖友感觉迟钝或消失,但是却不当回事,明明可以有效防治结果因为粗心大意耽误病情,再亡羊补牢,就为时已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