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脚底长疣(糖尿病脚底长跖疣)

金羊网 0
文章目录:

三四十岁,糖尿病足就发作了

图/东方IC

受访专家/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谢彬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主任医师 李叶扬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映平 实习生 徐梦婷 通讯员 崔艳玲

一个小伤口两周内何以烂掉整个前脚掌?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而糖尿病患者有10%至15%的人会得糖尿病足。医学科专家提醒,以往糖尿病足常发生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上,但近年来,随着糖尿病人的年轻化,中青年糖尿病足患者越来越多,变成“小伤口酿成大伤害”的受害者。

案例

一个小伤口两周内何以烂掉整个前脚掌?

50岁的林先生患糖尿病多年,一个多月前出差时不小心左脚底被划伤了一个小口子,当时看看伤口不大所以没有放在心上,并不特别理会。但伤口很快化脓感染,几天后回到广州发现整个前脚掌都烂了,无法走路,痛苦不堪。他马上到广州市红十字医院烧伤科门诊就诊,检查发现空腹血糖在20毫摩尔/升以上,同时有尿蛋白,于是医生为他进行紧急清创换药处理,同时在内分泌专科门诊予以胰岛素降血糖治疗,但三周过去了伤口一直愈合不了,专家会诊后认为创面过大,于是收进烧伤科病房,经过降糖、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负压治疗等一系列治疗,最后通过自体植皮手术修复伤口。两周后基本恢复,可重新下地走路。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谢彬向记者分析,林先生之所以小小伤口变成要住院做植皮手术才能愈合的大创伤,关键的原因是他本人长期血糖控制不良,造成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周围血管病变,体内处于高血糖环境,为细菌提供了充足的营养,从而导致伤口感染加重变大。“对糖尿病知识缺乏认知没有及时治疗小伤口是病情急剧恶化的原因”。

现状

糖尿病足病人越来越年轻

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又长期控制不好血糖,或是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的中老年人,是糖尿病足的高发人群。谢彬介绍说,以往糖尿病足病人年龄大,六七十岁以上,病程长的多见,但现在四五十岁的糖尿病足病人增多,这跟糖尿病年轻化有直接关系,一部分病人对这个病认识不足,所以血糖往往控制不达标,长期高血糖容易引起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

她解释说,正常人受伤后伤口虽小也会有痛感,但是糖尿病足病人由于他们感觉神经受了损伤,脚上有伤口也没啥感觉,痛感、温度感、触觉都比正常人迟钝许多,因此很容易因为小伤口变成大伤害。“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个小伤口都可能进展很快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她建议,类似林先生这种较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平时要注意戒烟,在无低血糖的情况下尽量控制好血糖,定期每三个月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最好小于6.5%,同时控制好血压、血脂,定期做蛋白尿及眼底检查,以及早发现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并作相关处理。

治疗

“烂脚”严重,要植皮甚至可能截肢

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可按轻中重的方式的处理。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主任李叶扬介绍,糖尿病足程度较轻的,控制好血糖,同时清创换药一般两周左右可慢慢长好,对中重度的难愈性慢性创面的治疗,单纯的通过清创换药即可,但换了几周甚至几个月伤口都无法长好,就应该想法借助外科手术比如植皮、皮瓣转移、截肢等方法来治疗,植皮需从身体各个部位取0.25-0.4毫米的薄皮,如果是头皮7天可以愈合,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要10—14天才能愈合。

何时做植皮,手术才能成功?他认为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因素:一是患者身体条件要合适,比如糖尿病病人要在血糖控制比较好的时候取皮,这样可以避免新的伤口愈合慢的情况出现,原来创面的感染也容易得到控制。如果身体极度消瘦、营养状况差、贫血,则不适合手术,因为即使做了也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第二个因素是局部条件,经过一系列创面处理,伤口肉芽长出来比较新鲜,伤口没有水肿和严重感染,则可以做植皮手术。

而对更严重的糖尿病足患者,比如整个脚趾发黑坏死或整个脚掌都烂致“骨肉分离”的病人,只能做截肢手术来保命。

提醒

糖尿病人护足注意事项

1. 每天用温水(不是热水)洗脚。最好不要泡温泉。

2.洗脚擦干后用剪刀小心地修整趾甲,并把边缘磨光滑。

3.对待鸡眼和老茧要轻柔。如果医生说不碍事,可以用磨石轻轻地磨平。千万不要使用鸡眼水、除茧剂或鸡眼膏擦,也不要用刀片切刮。

4. 长了疣不要自己处理,要去医院看医生。

5.即便在屋内也要穿鞋袜,尽量不要光脚,以免擦伤。

6. 穿鞋之前看一看鞋里有没有别针、硬币或小石子等可能伤害脚的东西。

7.不要用热水袋或热水瓶暖脚。如果脚冷,可以穿袜子或盖上毛毯。

8. 洗澡或淋浴之后,马上把脚擦干,包括趾间的部分。促进足部血液循环。

9. 每天都要检查双足,看有否破损,若有要及时找专科医生咨询治疗。

陈映平、徐梦婷、崔艳玲

哪些部位最爱出汗?德国《皮肤病学研究档案》一项研究给你答案

来源:生命时报

王海洋 编译

出汗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有些人会莫名地出汗过多,被称为多汗症。多汗症可能是疾病征兆,也可能是药物副作用。发表在德国《皮肤病学研究档案》上的一项研究调查了393名多汗症患者,总结了7个最爱出汗的身体部位。

腋下,发生率65%,平均年龄19岁。

腋窝多汗症经常伴随难闻的气味,这是由于汗液与细菌相互作用的结果,严重的还会引发皮肤感染。有腋臭的人会感到被孤立,甚至产生抑郁情绪。专家建议患者剃光腋毛,穿着透气吸水性强的织物,以帮助排汗。

头面部,发生率42%,平均年龄20.9岁。

头面部多汗症会导致脸上长痱子,不少人常常将之与痤疮相混淆。此外,喝饮料或进食后头皮、面部或颈部过度出汗还可能是味觉性多汗症,这是糖尿病的一种迹象,要引起注意。

手掌,发生率40%,平均年龄16.6岁。

手掌出汗过多可能是由压力大或焦虑引起的。手掌多汗症患者在社交场合会感到非常焦虑,不敢握手,持握物品、转动门把手、处理纸张、驾驶,甚至使用电脑或智能手机的触摸屏都费劲。此类人平日里尽量保持情绪稳定,可随身携带纸巾、手绢等。

脚底,发生率38%,平均年龄17.6岁。

脚底原发性多汗症患者在童年时期(12岁以下)就会出现症状。足底多汗症患者患足癣、皮疹、感染和疣的风险高,脚底出汗过多甚至会增加滑倒风险。国际多汗症协会建议患者穿透气的鞋子,尽可能保持脚的干燥,且要经常更换袜子。

乳房下方,发生率29%,平均年龄20.7岁。

乳房下方出汗很常见,胸部较大的女性在这方面的困扰会更加明显。如果衣服过紧不透气会导致皮肤发红擦烂,严重者甚至继发感染。建议选择天然材质内衣,不要穿着聚酯纤维等合成织物,不穿紧身的衣服。

背部,发生率28%,平均年龄20.2岁。

背部多汗症可能是由焦虑、服用某种药物或一些疾病引起的。更年期也会造成背部多汗,同时伴随皮肤敏感和潮热。

胸部,发生率27%,平均年龄21.1岁。

胸部突然间出汗过多,并伴随皮肤发红可能是潮热的迹象。胸部出汗也是味觉性多汗症的表现之一,常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建议穿黑色衣服,避免因汗渍浸透衣服引发尴尬。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脚底长茧子是HPV病毒?医生:别不拿茧子当回事,三种情况要注意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刘芳最近有点心慌,她站在医院走廊里来回踱步。昨天她在朋友圈刷到一条帖子,说脚底长茧子可能是HPV病毒感染的征兆。作为一名舞蹈演员,她的脚底常年都有厚厚的茧子,这些年她一直把它当成职业病,从未放在心上。这条消息让她辗转难眠,连今天的排练都请了假。

诊室里,张医生认真检查着刘芳的脚底。"你这是典型的正常角化现象,不用太担心。"张医生的话让刘芳提到嗓子眼的心稍稍放下。"很多人被网上的谣言吓到,其实脚底茧子跟HPV感染在临床表现上有明显区别。"

根据《中华皮肤科杂志》2023年发表的研究显示,脚底皮肤角化增厚主要分为三类情况:机械性角化、病毒感染性疣和局部皮肤病变。

在北京某三甲医院皮肤科门诊部,每周都会接诊不少像刘芳这样被网络信息困扰的患者。李主任医师表示,机械性角化是人体对压力的正常保护反应。就像园丁手上的茧子,舞者脚底的厚皮,这都是职业带来的正常现象。

一位叫王明的卡车司机也遇到类似困扰。他经常长途开车,右脚踩油门的位置总是特别容易长茧子。在朋友的怂恿下做了检查,结果发现就是普通的角化,医生告诉他这是职业特征,建议他适当护理。

专业文献指出,真正的HPV病毒感染会在脚底形成寻常疣,俗称跖疣。它们呈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表面粗糙,压痛明显,且会影响正常行走。茧子则是均匀的角质层增厚,边界清晰,一般不会感到疼痛。

张蓓是一名登山爱好者,她注意到自己脚底有个圆形突起,起初以为是茧子。后来发现这个部位会疼,走路时感觉像踩在小石子上。经专业医生诊断,这是典型的跖疣症状,需要及时治疗。

《中国实用皮肤科杂志》刊载的研究表明,除了机械摩擦造成的茧子,局部皮肤病变也可能导致脚底角化。银屑病、掌跖角化症等疾病都可能引起类似症状。

在杭州开面包店的陈阿姨就经历过这样的误诊。她脚底长期有一处增厚,原本以为是站立时间长导致的茧子。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是掌跖角化症的早期表现,及时获得了正确治疗。

专家建议,出现脚底异常角化时需注意以下特征:茧子通常分布在承重部位,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跖疣往往表面粗糙,有黑点,挤压疼痛;皮肤病变则可能伴随其他部位症状,需要专业医生鉴别。

青岛的赵师傅是个老厨师,常年站在厨房里烹饪美食。他发现脚底有块特别厚的茧子,还开裂出血。本想自己处理,幸好及时就医,原来是糖尿病足的并发症。医生提醒他,某些全身性疾病也会影响脚底皮肤状况。

针对普通茧子,专家推荐以下护理方法:泡脚后用软毛巾擦拭,适当去除角质;穿着合适的鞋袜,避免过度摩擦;使用保湿霜预防皮肤干裂;必要时使用鞋垫分散压力。

《中华医学杂志》建议,如果发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茧子周围发红肿胀;压痛感明显;短期内快速增大;伴有出血或破溃;与周围皮肤颜色明显不同。

上海某医美诊所的皮肤科医生周玲提醒,网络上流传的偏方和自行处理方法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她曾接诊过一位用水果酸自行去除茧子的患者,结果造成严重的化学性烫伤。

通过对全国多家医院门诊数据分析显示,超过80%的脚底角化都是良性的机械性茧子,不需要过度担心。专家呼吁公众保持理性,遇到问题及时就医咨询。

刘芳走出医院,心里轻松多了。她决定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舞团的姐妹们,让大家不要被网络谣言困扰。张医生的话让她印象深刻:"脚底的茧子大多是职业带来的勋章,只要注意观察和护理,它们都是保护我们的好帮手。"

从医学角度看,人体的每个变化都有其原因和意义。茧子作为身体对外界压力的防御机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我们保持适度关注,既不过分紧张,也不完全忽视,就能和脚底的这位老朋友和谐相处。

就在张医生接受采访时,他收到了一份最新的医学期刊,上面刊登了关于脚底皮肤病变诊断的新技术。这让他感叹医学在不断进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先进的检测手段,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各种脚底问题。

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文中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身体不适应及时寻求医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