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好的糖尿病(中国最好的糖尿病专家介绍)
糖尿病患数,我国居世界第一!西安交大连出重大科研成果,引发国际关注!
2021年11月14日,是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多发的慢性疾病,糖尿病会严重损害身体各主要器官,如眼睛、肾脏、心脏、神经等,造成无法逆转的功能损害和器官衰竭,防治工作迫在眉睫。作为我国最早兴办、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安交通大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糖尿病防治方面产出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
- 在2型糖尿病的线粒体表观遗传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加,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尽管细胞核DNA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参与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已有大量研究,但线粒体DNA表观遗传学修饰的参与机制鲜有报导。今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线粒体生物医学研究所刘健康教授、冯智辉教授团队、医学院臧伟进教授团队以及空军军医大学高峰教授团队等密切合作,从线粒体DNA甲基化调控线粒体稳态入手,在线粒体表观遗传学参与胰岛素抵抗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从线粒体表观遗传学的新角度揭示了线粒体稳态失衡参与胰岛素抵抗形成的分子机制,为2型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干预靶点和防治策略。
论文评委认为“这一发现是线粒体基因调控和代谢疾病领域的一个里程碑”。该研究成果以“Hypermethylation of Hepatic Mitochondrial ND6 Provokes Systemic Insulin Resistance”为题,被Advanced Science接收发表。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曹可副教授、博士生吕伟强和王雪强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刘健康教授和冯智辉教授为通讯作者。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龙建纲教授、杨铁林教授、董珊珊副教授、许洁助理研究员,贵州航天医院马庆庆主任、林牧医师,交大二附院邹璇副研究员、交大医学院臧伟进教授以及空军军医大学高峰教授等为文章的共同作者。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线粒体生物医学研究所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单位。
- 在糖尿病慢性伤口治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年来,糖尿病慢性伤口辅料研究已成为糖尿病临床治疗领域一项久攻不克的难题。传统伤口敷料因缺少相应的生物功能且难以更换,无法有效保护伤口,易使伤口产生局部的氧化应激状态、血管损伤及继发感染,导致迁延不愈。因此,研制具有与皮肤组织相似的力学功能和多重生物功能的新型伤口敷料迫在眉睫。今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特聘研究员成一龙课题组与口腔医院李昂教授课题组合作,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水凝胶伤口敷料,该敷料基于茶多酚(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与苯硼酸络合物构建,通过将EGCG与3-丙烯酰胺基苯硼酸(APBA)形成的动态交联剂与丙烯酰胺进行自由基共聚,实现高效安全治疗糖尿病慢性伤口,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该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以“Green Tea Derivative Driven Smart Hydrogels with Desired Functions for Chronic Diabetic Wound Treatment”为题,发表在国际材料领域权威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影响因子16.8)上。口腔医院博士生赵晓丹、口腔医院副研究员裴丹丹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特聘研究员成一龙与口腔医院李昂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西安交通大学为本文的第一作者单位和唯一通讯作者单位。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陕西省颅颌面精准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的支持。论文的表征及测试得到西安交通大学分析测试共享中心的大力支持。
- 研究发现吸烟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增长了近10倍。在中国,目前每10个成人中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虽然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但中国的其他研究显示,体重及肥胖率的增加仅能解释中国近几十年来糖尿病患病率增长的50%。这提示其他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变化(包括吸烟)也可能导致糖尿病风险的增加。近几十年来,中国男性的吸烟大幅度增长,目前大约三分之二的男性吸烟,消耗了全球约40%的烟草总量。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英国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于2018年发表的一项在中国进行的研究显示,吸烟显著升高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在这项研究中,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青年教师刘鑫博士与牛津大学、北京大学及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吸烟和戒烟与糖尿病风险的关联。研究对象为从中国10个地区(城市与农村地区各5个)招募的、基线调查时无糖尿病病史的约50万余名成年人,并通过常规死亡报告系统及住院记录追踪研究对象的健康状况。在9年的随访中,一共观察到新发二型糖尿病13500例。研究人员发现,在同时调整年龄、社会经济地位、饮酒、体力活动与体质指数后,长期吸烟者的糖尿病发病风险比不吸烟者高15-30%。研究还显示,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与吸烟量和更早的开始吸烟年龄呈明显剂量-效应关系。该研究共同第一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青年教师刘鑫博士。
- 主编《糖尿病足全程管理与护理》一书
由西安交大一附院施秉银院长和换药中心阮瑞霞副主任护理师主编、内分泌科施秉银教授研究生团队、换药中心护理团队主力操刀、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马现仓院长助理团队协助编写的《糖尿病足全程管理与护理》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发行。
作为全国顶尖内分泌专家的施秉银院长见过太多因为糖尿病足而致残的患者,他将为患者保肢、让患者的糖尿病并发症损失最小作为自己——一个医者的使命。在得知换药中心阮瑞霞老师处理糖尿病足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后,施秉银院长迅速组织本书编著团队,从2008年开始筹备,利用九年时间厚积薄发,终将本书编写完成。在此期间,施秉银院长多次组织编写团队研讨会,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最新的诊治理念融入到本书中。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马现仓院长助理团队负责组织协调,严格把关,联合多学科专家进行参与整个编写工作,阮瑞霞老师也将多年的糖尿病足护理经验通过案例呈现给读者。整个编写过程突出“全程管理”,目的是让更多的专业人员和患者理解、掌握并受益。
- ……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在糖尿病相关领域的疾病诊治、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接下来,交大人将继续创新探索、开阔视野,深入思考、凝心聚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竞争力。同时,学校将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以及《西安交通大学促进教职工身心健康二十条》文件精神,切实做好糖尿病病人的管理及健康宣教工作,提高教职员工对糖尿病的认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关注“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头条号,获取关于国家首批985、211,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西安交通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西安交通大学新闻网
糖尿病六年最好消息,我国实现首例11年一型糖尿病治愈
源自新华社消息,我国实现首例一型糖尿病治愈。
说说关于这个消息的一些情况!
1. 刚刚看到新华社报道的消息,中国,我们伟大的祖国出现了一个医院,治愈了第一例 11 年的一型糖尿病,这对无数糖宝、无数一型糖友的家庭和他们自己来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消息。
2. 我想把这个消息告诉全世界,这真的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3. 希望这家医院尽快把这个技术普及到全国所有的三甲医院,也希望国家尽快让所有的一型糖友能享受到这项技术,同时也希望能顺带把二型的小伙伴治好,让我们这个群体、千千万万的糖友从此脱离糖海。
我是糖海姐,关注我,我会持续关注这件事情,分享它所有的进度,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一定实时报道,给大家加油。
震惊!为什么中国糖尿病患者位居世界第一?
震惊!为什么中国糖尿病患者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糖尿病患者达1.41亿人,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地区,印度、巴基斯坦与美国位列二至四位。这一惊人的数据不仅引发了医学界的关注,也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多的人陷入了“糖尿病”的困扰?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中国的饮食习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高热量、高糖分的食物,快餐文化的兴起让传统的健康饮食逐渐被遗忘。无论是街边的小吃摊,还是高档餐厅的甜品,糖分的摄入量显著增加。而这种饮食结构的变化,正是糖尿病患者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在悄然影响着我们的健康。现代人工作压力大,运动量却大幅减少,久坐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身体逐渐“懒惰”。许多年轻人为了追求工作效率,放弃了锻炼的时间,导致肥胖率上升,进一步增加了糖尿病的风险。你是否也曾在熬夜加班后,选择了外卖而不是健康的自制餐呢?
再者,心理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让许多人感到焦虑和压力,情绪问题常常被忽视。研究表明,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许多人选择通过饮食来“安慰”自己,结果却是适得其反。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和社会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一健康危机。从健康教育到糖尿病筛查,从政策引导到公众宣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糖尿病的严重性。然而,仅仅依靠外部的推动,仍然无法根本解决问题。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从自身出发,关注自己的健康,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
网友们对此也纷纷发表看法:“我觉得糖尿病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对健康的忽视!”“快餐文化真的是个隐患,吃得太快,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吃什么!”“希望大家能多关注饮食和运动,不要等到身体出问题才后悔!”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能再沉默。是时候行动起来,关注自己的健康,改变不良习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你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和经验,让我们一起为健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