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餐一10(糖尿病餐一升到10危险吗)

沈阳新闻频道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饿了想加餐?10种零食随便吃,不怕血糖“乱飞”!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管理就像一场“持久战”。既要控制血糖,又要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这可真是让人头疼。尤其是饿了的时候,想吃点零食,却又怕血糖飙升。别担心,今天就来给大家“支支招”,介绍10种适合糖尿病患者的零食,让你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也能享受美食的乐趣。

坚果:营养满满的小零嘴

坚果是糖尿病患者的“黄金零食”,富含健康脂肪、蛋白质和膳食纤维,不仅能提供能量,还能延缓血糖上升。每天一小把(约15-25克)坚果,不仅能让你感到饱腹,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不过,吃坚果也有讲究。一定要选择原味、无糖、无盐的坚果,比如杏仁、核桃、开心果等。这些坚果不仅营养丰富,还能避免额外的糖分和盐分摄入。但要注意,坚果热量较高,千万别一次性吃太多,否则容易热量超标。

鸡蛋:简单又健康的“小确幸”

鸡蛋是糖尿病患者餐桌上的“明星”食材。一个鸡蛋含有约6克优质蛋白质,升糖指数几乎为零,还能提供很强的饱腹感。无论是早上加餐,还是下午饿了来一颗,都是不错的选择。

煮鸡蛋是最佳吃法,简单又健康。如果觉得单调,可以尝试蒸蛋羹,口感细腻,营养丰富。不过,尽量避免吃茶叶蛋,尤其是那种高盐的便利店版本。盐分过高不仅会增加血压负担,还可能对血糖控制不利。

低脂酸奶:肠道的“好朋友”

低脂酸奶不仅能补充钙质,还能养护肠道,促进消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选择酸奶时一定要看清楚成分表,优先选择无糖、低脂的版本。别被那些“水果味”或“风味乳”迷惑了,它们往往含有大量的糖分,对血糖控制不利。

此外,酸奶搭配一些健康的食材,如坚果、亚麻籽或燕麦片,不仅增加了营养,还能提升饱腹感。但切记,不要加巧克力酱或饼干屑这类高糖、高热量的配料,否则就失去了健康的意义。

黄瓜和西红柿:低卡又解馋

黄瓜和西红柿是糖尿病患者的“减压神器”,热量低、营养丰富,升糖指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黄瓜可以直接吃,简单又方便,特别适合嘴馋的时候。西红柿则可以凉拌,切块后加一点醋和少量橄榄油,酸甜可口,营养丰富。

这两种蔬菜不仅能缓解饥饿感,还能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对血糖的影响微乎其微,可以说是糖尿病患者的“放心零食”。

无糖豆浆:植物蛋白的优质来源

豆浆是植物蛋白的最佳来源之一,对糖尿病患者特别友好。无糖豆浆不仅能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还能补充钙质,而且升糖指数低,不会引起血糖大幅波动。

早上来一杯无糖豆浆,搭配全麦面包或燕麦片,就是一顿完美的营养加餐。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选择无糖豆浆,避免那些添加了大量糖分的“糖浆豆浆”,否则不仅热量高,还会导致血糖快速上升。

全麦面包:饱腹又健康

全麦面包是糖尿病患者的优秀主食替代品,富含膳食纤维,升糖指数低,吃一片就能“顶饿”。不过,选购全麦面包时一定要留心,别被“伪全麦”骗了。真正的全麦面包,全麦粉应该排在配料表的第一位。

全麦面包可以搭配无糖花生酱或鸡胸肉,既健康又美味。这样的加餐不仅能提供足够的能量,还能帮助控制血糖,让你在两餐之间不再感到饥饿。

牛肉干:方便又美味的“能量棒”

牛肉干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而且便于携带,随时随地都能来上一块。不过,挑选牛肉干时一定要注意,优先选择低盐、无糖的版本。那些甜口的牛肉干,虽然口感不错,但糖分含量高,对血糖控制不利。

牛肉干不仅能帮你“解馋”,还能提供长时间的能量支持,特别适合外出或者运动后补充能量。但要注意,牛肉干热量较高,吃多了容易超标,所以一定要控制好量。

亚麻籽饼干:健康又美味的零食

普通饼干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甜蜜陷阱”,但亚麻籽饼干是个例外。它富含膳食纤维和健康脂肪,吃完还能帮助稳定血糖。选择亚麻籽饼干时,优先选择无糖、低脂的版本,成分表越简单越好。

亚麻籽饼干可以搭配无糖豆浆或低脂酸奶,营养丰富,饱腹感强。这样的组合不仅能满足你的口腹之欲,还能帮助控制血糖,让你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保持健康。

海苔:低卡又解馋的小零食

海苔是那种“吃着不带负罪感”的零食,热量低、富含矿物质,还能补充碘元素。不过,吃海苔时要注意选择低盐版,避免高盐产品对血压和血糖造成不良影响。

海苔可以搭配一些低糖的水果或蔬菜,不仅增加了口感,还能提升营养价值。但要注意,海苔毕竟是加工食品,吃多了容易口干舌燥,所以一定要适量。

蓝莓:抗氧化的小能手

蓝莓是糖尿病患者的“友好水果”,富含抗氧化剂和膳食纤维,升糖指数较低,适量吃不会对血糖造成太大波动。蓝莓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加到低脂酸奶或无糖豆浆中,口感丰富,营养加倍。

不过,蓝莓虽然健康,但也不能多吃。每天50克左右的蓝莓就足够了,否则可能会导致热量超标。

糖尿病患者并不是不能吃零食,而是要选对零食、吃对量。坚果、鸡蛋、低脂酸奶、黄瓜、西红柿、无糖豆浆、全麦面包、牛肉干、亚麻籽饼干、海苔和蓝莓,这些零食不仅能满足你的口腹之欲,还能帮助控制血糖,让你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保持健康。记住,健康的生活是“选对、吃对、管住嘴”,不是“啥都不敢吃”。希望这些小建议能帮助你更好地管理血糖,享受健康的生活。

糖尿病患者怎么吃最科学

小编每次打开热搜找热点的时候都被塞了一堆“瓜”而现实生活中的“糖友”们一般只能望瓜兴叹:都说西瓜含糖高、血糖指数高,糖尿病人不能吃。 实际上判断食物对血糖的影响,除了看血糖指数,还要看血糖负荷(GL)。它指的是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与其 GI 值的乘积。比如,西瓜和苏打饼干的GI都是72,但每100克苏打饼干所含碳水化合物约76克,其GL大约为55,而100克西瓜所含碳水化合物约7克,其GL约为5,两者的GL相差10倍之多。也就是说,比起苏打饼干,西瓜对血糖的影响很小。 西瓜对血糖影响小的前提是不多吃。如果不加节制,就会让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升高很多。“糖友”们吃二两西瓜还是不用太担心的。

来源: 人民健康网

空腹超过“7”?餐后超过“10”?糖友用药的对策全在这里

门诊上经常有患者咨询:王主任,我空腹血糖高,您看该用啥药?或者问“我餐后血糖高,该用啥药?”

的确,不同降糖药物在血糖控制方面各有侧重,有些药物侧重于降低空腹血糖,有些侧重于降低餐后血糖。需要说明的是,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并不是完全独立的,餐后血糖是在空腹(或餐前)血糖基础上的进一步升高,把空腹血糖控制好了,餐后血糖也会随之下降,反之亦然。

今天就来谈谈空腹高血糖及餐后高血糖的发生机制,以及针对高血糖的特点如何合理选择降糖药。

什么是空腹血糖?有怎样的意义?

“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饮水除外)8~12小时以上,于次日清晨早餐前所测的血糖。

空腹血糖主要来自肝糖原的分解,而基础胰岛素分泌可以抑制肝糖输出,防止空腹血糖过高,因此,空腹血糖高低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患者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水平。

对于治疗期间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还可以反映患者头天晚上降糖药物的用量是否合适。

什么是餐后血糖?有怎样的意义?

“餐后血糖”是指从进餐后血糖开始上升算起,一直到血糖回落至餐前水平这一段时间的血糖。临床通常用“餐后2小时血糖”来代表餐后血糖。

正常人进餐后0.5~1小时血糖达到高峰,2小时后回落到接近进餐前水平,血糖升幅很少超过2.2~3.3mmol/L。

影响餐后血糖的因素众多,其中包括饮食的量与质、胃肠道吸收功能、餐前用药情况、餐后是否运动以及自身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等。

餐后血糖可以间接反映患者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还可用于评估患者进食量及降糖药用量是否合适。

空腹血糖高宜选哪些药物?

基础血糖包括空腹及餐前血糖。降低基础血糖的药物主要有:

长效磺脲类

常用药物

如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吡嗪控释片等

作用原理

这些药物具有持久的胰岛素促泌作用,对降低空腹血糖效果较好。

不良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

注意事项

建议从小剂量起始,每天1次,晚餐前(或早餐前)口服,根据血糖检查结果调整药量。

双胍类

作用原理

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糖异生及肝糖原输出,有效降低空腹血糖。

不良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不适。

注意事项

二甲双胍缓释片可以在晚餐前、晚餐后或睡前服用,其中,睡前服用降低空腹血糖的效果最好。

噻唑烷二酮类

常用药物

如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等

作用原理

此类药物可有效改善机体胰岛素抵抗,抑制肝糖输出,降低空腹血糖。

不良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是水肿和体重增加,心衰浮肿及肝功能异常者禁用。

注意事项

每天一次,餐前、餐后服用均可。

SGLT-2抑制剂

作用原理

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促进葡萄糖从尿中排泄,有效降低血糖,特别对降低空腹血糖效果更加显著。

不良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是增加泌尿生殖道感染风险。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一定要注意多喝水,注意外阴卫生。每天一次,餐前、餐后服用均可。

中、长效胰岛素

常用药物

如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长效/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或德谷胰岛素)

作用原理

每晚睡前皮下注射,可以有效控制基础血糖。

不良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

注意事项

一定注意从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

餐后血糖高宜选哪些药物?

降低餐后血糖主要应选择短效的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这类药物主要有:

短效磺脲类

常用药物

如格列喹酮、格列吡嗪等

作用原理

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侧重降低餐后血糖。

不良反应

其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故宜从小剂量起始。

注意事项

每天三次,餐前半小时口服。

格列奈类

常用药物

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作用原理

作用同上,但起效更快,控制餐后血糖效果更好。此类药物低血糖风险较小。

注意事项

每天三次,餐前即刻口服。

α-糖苷酶抑制剂

常用药物

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作用原理

主要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来降低餐后血糖。

不良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是腹胀、排气增加,建议从小剂量开始,逐渐缓慢加量。

注意事项

每天三次,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

DPP-4抑制剂

作用原理

尽管属于长效制剂,但因其具有血糖依赖性的降糖特性,因此,每天一次服用,可以有效降低餐后血糖。

不良反应

该药不良反应很小,不容易导致低血糖。

速效及短效胰岛素

常用药物

速效胰岛素有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谷赖胰岛素等;此外,还有短效胰岛素(名称带有R后缀的胰岛素)。

作用原理

这两类胰岛素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特点,三餐前皮下注射,可有效降低餐后血糖。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糖。

短效GLP-1受体激动剂

常用药物

如贝那鲁肽,具有起效快、作用持续时间短的特点,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等机制,有效降低餐后血糖。

不良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及低血糖。

注意事项

每天三次,餐前皮下注射。

空腹及餐后血糖均高,用药可“长短结合

如果糖友空腹及餐后血糖均高,在药物使用上主张采取“长短结合”。

长效药物主要用于控制空腹血糖,短效药物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通过联合用药,使患者的空腹及餐后血糖均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实现全天候血糖控制达标。

注意:同类降糖药物之间不得联用。

血糖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药物之外,还需要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血糖监测等积极配合。饮食治疗是基础,如果忽视生活方式干预,一味地依赖药物,再好的药物也不会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王建华 主任医师 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