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无糖话梅糖尿病(无糖话梅糖尿病可以吃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无糖食品,与你想象的不一样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在我国就有近1亿的糖尿病患者。

所以很多商家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商机,为迎合大众追求“健康绿色饮食”的想法,从而打出“糖尿病专用食品”、“无糖食品”等宣传口号。

但是

贴了无糖标签的食品是否就真的代表“无糖”呢?

其实不然。

所谓无糖食品的真相是:

市面上的无糖食品一般是指不含蔗糖(甘蔗糖和甜菜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的甜味食品,但是无糖食品可含有糖醇(包括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甘露醇)等替代品。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无糖或不含糖”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

为什么无糖食品尝起来还是甜的呢?

因为食品中添加的甜味剂的作用。目前,在无糖食品中常用的甜味剂有几类:

一类是糖醇类:如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等,甜度与蔗糖差不多;

另一类是非醇类化学合成的:如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AK糖)等,它们的甜度高、用量少、热值小;

还有一类天然甜味剂:如甜菊糖、甘草酸二钠,因为是天然的,安全性较高。

虽然这些甜味剂不会参与血糖的代谢,但不代表长期食用不会给身体带来其他负担。高效甜味剂有刺激食欲的作用,可能引发肥胖,即使是多数人看好的糖醇类在过量摄入后也可以引起腹泻,少数腹泻效应虽然小,吸收后从尿液排出也会增加肾脏的负担。

所以无糖食品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并不绝对的安全:

1 . 无糖食品表面上“无糖”,实际上这种食品多为饼干、糕点类,制作过程中所使用的精制米、精制面,本身就有升高血糖的危险;

2 . 无糖食品在加工的时候使用不会使血糖升高的甜味剂替代添加糖,一般来说,代糖在允许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但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还是要避免长期大量食用。

3 .无糖食品往往为了保证口感,会添加较多的脂肪,吃得多了不仅会使血糖升高,还有高血脂的风险。

当然,并不是说无糖食品也有“糖”,糖尿病人就要杜绝食用无糖食品。糖尿病患者可以吃,但是要把这些食品折算进主食中,定量食用。

比如说一天的主食定量是5两,如果已经吃了1两无糖饼干,那就只能再吃4两主食了。

如何正确选择无糖食品呢?

1 . 看清配料表:无糖食品配料中并不含有糊精、麦芽糖、淀粉糖浆、玉米糖浆等系列的淀粉或者它的水解产物,只会含有一些糖醇类的物质,但要尽量少选择含有阿斯巴甜、甜蜜素、安塞蜜等甜味剂的产品。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所谓的无糖食品,在食品标签中仅笼统地标着使用了“甜味剂”、“复合甜味剂”等极不规范的名称,而不注明甜味剂的真实化学名称。

2 . 看营养成分:有些无糖食品的糖醇类含量少,而能量却不低的原因可能在于含有大量的油脂类,这种食品就要少吃,降低脂肪过多引起的风险。

人类的机体很复杂,是个天然的化学反应器,即使是市面上合格的无糖食品也含有大量的淀粉,吃多了还是会引起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波动,因此,糖尿病患者还是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在摄入碳水化合物的同时,多食用粗粮和高膳食纤维的食物,以减缓碳水化合物吸收的速度,保证血糖的平稳。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中还要警惕隐形糖的陷阱,有的食品吃起来不甜,但是糖的含量却是相当地高,例如肉干、肉脯、话梅,红烧类菜,烧烤酱、番茄酱等调味酱汁,调制咖啡和豆浆等这些都是藏糖高手,对于这些食品,要尽量少吃或不吃。

无糖饮料有时比有糖饮料危害更大?专家这样说

上周还在喊着热热热

转眼已在讨论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了

一早

一个关于无糖饮料的话题引起关注

跃上微博热搜

阅读量破亿

曾有研究表明

糖分可以通过味觉诱导让人产生愉悦感

可是过多的糖分

让人又爱又恨

这时无糖饮料横空出世

简直是爱糖人士的救星

但是

这些无糖饮料真的能敞开喝吗?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表示:“代糖食品尤其是很多的无糖饮料,所谓的零糖、零脂、零卡路里的饮料,其实对人体是没有好处的。很多研究发现,长期喝无糖饮料,如果它是加了甜味剂,比如说像三氯蔗糖、阿斯巴甜、木糖醇等等,这些含有甜味的代糖饮料,它和含糖饮料在导致糖尿病发生方面,并没有本质区别。相反这些无糖的、甜的饮料,在导致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生方面,可能比我们喝甜的含糖的饮料危害会更大”。

让热衷“减糖”的消费者感到疑虑的是

无糖饮料,为何能做到这么甜?

不同饮料使用的代糖并不相同,比如零度可乐主要使用阿斯巴甜,一些品牌气泡水配方表中,主要出现的甜味剂为三氯蔗糖、赤藓糖醇等。

赤藓糖醇是一种从小麦、玉米等天然植物中提取的糖类替代品。食品工程博士、食品行业资深研发者云无心介绍,赤藓糖醇的甜度只有蔗糖的60%~70%,一次性摄入不能超过30g,否则可能出现腹泻症状。

让口感更甜的,是三氯蔗糖——这种高倍甜味剂的甜度是蔗糖的600倍,成本也很低,只要加极微量,就能让甜度达到要求。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2016年发布的食品安全风险解析中专门谈到,甜味剂是赋予食品甜味的物质,属于食品添加剂中的一类,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

根据我国现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的规定,纽甜、甘草酸铵、甘草酸一钾及三钾、D-甘露糖醇、甜蜜素、麦芽糖醇和麦芽糖醇液、乳糖醇、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等作为甜味剂可以用于面包、糕点、饼干、饮料、调味品等食品中。

国际上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的最高权威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对每一种甜味剂均提出了每日允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JECFA认为,按照ADI值正常摄入甜味剂,不存在安全问题。

理论上说,只要按照相关法规标准正确使用甜味剂,就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问题在于,从近年来各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的监督抽查中发现,在果冻、话梅等零食中均有发现超标使用甜味剂的情况,有个别生产厂家不了解相关标准的规定,技术管理水平不高,也不排除为节约生产成本,故意违法使用的情况。

不管是代糖、少糖还是无糖

不管怎样

浅尝辄止不要贪杯

健康第一!你说呢

来源: 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

甜味剂致癌?无糖饮料和话梅蜜饯还能吃吗?

【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原创内容 欢迎转发】

这几天好几个人问我:

听说世卫组织要公布阿斯巴甜为致癌物了?

于是很多人炸了锅:

「我喝了好几年的无糖**饮料,里面有阿斯巴甜,难道是喝了致癌物?这个阿斯巴甜到底是什么东西?」

还有小朋友的家长问:

我家孩子这两年喜欢吃一种话梅,今天我仔细看了一下,里面有好几种甜味剂,包括阿斯巴甜!会不会致癌啊......好担心。

事情是这样的:

有消息人士透露,世卫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of Research for Cancer, IARC)将把阿斯巴甜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

我说:别着急,没那么严重。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再说。

现在只能说说,应当如何理解这些信息。

1 阿斯巴甜是什么东西

阿斯巴甜是两种氨基酸,即L-苯丙氨酸与L-天冬氨酸,催化制成的一个二肽,并含有一个甲酯。它在体内迅速代谢为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和甲醇这三种成分。

甲醇本身是有毒的,但因为阿斯巴甜的甜度非常高,它在食品中的实际用量很小,所以在体内产生甲醇的量也很小。相比而言,很多人家用水果加糖来制作「水果酵素」,或者自制果酒,产生的甲醇量要高得多。

苯丙氨酸和天冬氨酸是很多食物蛋白质中都含有的氨基酸。其中天冬氨酸是竹笋等食物中鲜味的重要来源。一般来说,从甜味食物中吃进去的阿斯巴甜,在体内分解成的苯丙氨酸和天冬氨酸数量并不多,通常不至于明显干扰到身体的氨基酸平衡。不过,患「苯丙酮尿症」的儿童对苯丙氨酸有代谢障碍,不能食用含有阿斯巴甜的食物。也不排除可能有少数人对这些成分特别敏感,吃了之后会感觉不适。

阿斯巴甜只是合成甜味剂中的一种。其他常用合成甜味剂还包括三氯蔗糖、甜蜜素、安赛蜜等。人们最熟悉的是糖醇类甜味剂,包括几十种糖醇,如木糖醇、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等,它们是天然存在的甜味物质,通过发酵或氢化的方式来大量生产。还有一类比较「天然」的甜味剂是甜叶菊苷、甘草苷等天然草药中的甜味剂。

2 被列入可能致癌物质的名单,就不能吃了吗?

实际上,被IARC列入可能致癌物的名单,并不一定等于「吃了就要得癌症」。

IARC对各种物质的安全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按照与癌症风险的联系,做了致癌可能性的分级。

  • 其中1类是「确定的人类致癌物」;
  • 2类包括2A类(对人类很可能致癌)和2B类(对人类可能致癌);
  • 如果被列入3类,那就是不太可能致癌。

做这些分类,是为了提示人们,在职业防护和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控制,乃至避免接触那些可能增加癌症风险的物质。

实际上,很种食物中含有IARC所列出的一类致癌物,或者食物本身就被列入一类或2A、2B类致癌物,但各国也不会禁止销售,很多公众还是会食用的。

  • 比如说:酒精饮料中的酒精被列入第一类致癌物。但是世界上有多少人因此绝对戒酒呢?酒心巧克力、朗姆酒蛋糕、酒酿甜食、糟鱼、糟蛋之类含酒精食物,也仍然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 比如说,亚硝胺类物质,也是确定的致癌物。但亚硝酸盐广泛应用于加工肉制品中。肉肠火腿,培根咸肉,都要加亚硝酸钠,多少都会产生点亚硝胺类物质。还有海米、干贝、虾皮、鱼干之类,天然就会带着点亚硝胺类物质。我们或多或少地也都吃了。
  • 比如说,烧烤食物、油炸食品中的苯并芘之类多环芳烃物质,它们也是确定的致癌物。炭火烧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些有害物质,但大家不是仍然兴致勃勃地晚上去吃烤串吗?
  • 又比如说,丙烯酰胺现在被纳入了2A类,即人类很可能的致癌物。丙烯酰胺是美拉德反应的副产物,只要把淀粉类食物烤到发黄,都会产生丙烯酰胺。但谁不爱吃表面烤黄的面包、烧饼、水煎包、锅贴、煎饺子、烤馕之类美食?薯条、薯片、黑糖、锅巴、油条、饼干、烤制咖啡豆等,哪个不含有很多丙烯酰胺呢?
  • 中式咸鱼在2012年被列入了1类致癌物名单,但很多人仍然把它看成美食。槟榔这种致癌食物,还有很多人在每天迷恋。
  • 甚至在2018年,加工肉制品和红肉也分别被列入了1类和2A类致癌物的名单。当时各国肉类产业大喊冤枉。后来发现,消费者还是照吃不误,并没有因此远离牛肉等红肉;肉肠火腿之类加工肉制品,人们也照样吃得很香。

现在呢,国际饮料协会急忙发声,说他们仍然相信阿斯巴甜等甜味剂是安全的。但也有些甜饮料和甜食企业表示,他们的产品里没有阿斯巴甜,所以公众不必担心。

3 甜味剂是不是都不健康?

有很多人问:到底还有哪些甜味剂是安全的?

这个问题我没法回答。因为安全性是靠研究资料来评价的。

阿斯巴甜名声不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关于它的研究比较多。尽管结果不太一致,研究质量也不够令人信服,但至少有一部分负面结果。甚至曾有机构列出阿斯巴甜的88种不良反应,也有不少西方的大众健康读物把阿斯巴甜列为不健康的食品配料。

我们还得等待,等WHO和FAO的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对阿斯巴甜进行更广泛、更全面的食品安全审查。

阿斯巴甜也好,三氯蔗糖也好,大部分甜味剂都有不利健康的负面研究报道。有些甜味剂研究资料比较少,目前没有负面新闻,不等于未来也不会发现其负面作用。

比如说,曾经有健康安全光环、甜味又很自然的赤藓糖醇,在几个月之前就爆出新闻,《自然·医学》杂志刊登的研究结果发现,大量摄入赤藓糖醇会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每天30克的量就会产生不良效果,而这个量和一瓶甜饮料所需要的增甜数量是基本相当的。

其实,甜味剂是否健康,是多年来的一个争议。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相信甜味剂可以解决人类热爱甜食,又害怕发胖和升血糖的矛盾,也相信脂肪替代物能解决既喜欢脂肪,又不想发胖的纠结。但三十年过去了,人类不得不承认,糖和脂肪的替代物并没有解决肥胖和糖尿病的问题。想靠欺骗身体的感官来解决健康问题,终究是希望渺茫的。

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同意,无糖甜饮料本身,不太可能对健康带来什么额外好处。就在不久之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有关甜味剂的报告,已经忠告人们,喝无糖甜饮料,使用各种甜味剂,对预防各种慢性疾病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不过,因为研究的证据力还不够强,结果也不完全一致,WHO和各国食品添加剂管理机构至今还没有对它们做出禁用的建议。再说,甜味剂有问题,不等于大量吃糖更安全。

花钱买各种无糖饮品,买各种「无糖甜食」,无非就是迷恋其中的香精和甜味剂罢了。既想用甜味和香精满足自己的舌头,又没有让身体实际得到糖的能量和水果的营养,这本身就是给身体制造一种混乱。

  • 若真想补水,不如喝点没有甜味的茶水,清爽无能量,又解渴。
  • 若真想吃无糖的碳水化合物,不如提高主食的营养素密度,吃够不加糖和油的各种全谷、薯类、杂豆主食,让自己的身体充分得到碳水化合物的满足感。

与其纠结哪种甜味剂更安全,不如直接少吃甜食、少喝甜饮料。

如果并不常吃甜味剂,比如一两周才喝一瓶甜饮料,那就不用担心这个新闻。甜味剂的危害也需要时间的积累。偶尔一次是不用担心的,平均到每天的量是很少的。或者,如果每次吃的量很小,也不用担心,比如每天才吃一粒话梅,甜味剂的摄入量也是非常小的。

(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含有亚硝胺的肉制品和海产干货,以及含有苯并芘的烤串,也都是一个道理,只要减少次数、减少数量,限制在「偶尔为之」的程度上,就好了。怕的是天天过节,日日放纵。)

话又说回来,如果真是偶尔为之,或者确实一次数量很少,那么喝加真糖的饮料、吃真加糖的话梅,也没有多大关系,甜味还更加纯正。


欢迎关注:头条号【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第一时间get最实用的营养干货,和家人一起吃出健康。

范志红

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岗位科学家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

中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协会理事

中国科协聘营养科学传播首席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