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不见了(糖尿病如果没有发现会是什么后果)

吕军医生 0
文章目录:

10年的糖尿病,竟然自行“痊愈”了!这到底是福是祸?

现象重要还是本质重要?

前天跟大家分享了“俄罗斯降糖5号”的例子,血糖控制良好的背后,是副作用的风险。如果一味地追求降糖效果,就可能掉进商家虚假宣传的陷阱。

今天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一个患糖尿病十几年的糖友,竟然自行“痊愈”了,现象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真实的病例,为了保护隐私,就用“张洁”这个化名吧。

张洁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患病10年的老糖友。

作为人民教师,张洁对自己要求严格,这种自律也表现在她对待疾病的态度上 。

自从10年前确诊糖尿病之后,她就像一名令行禁止的士兵一样,开始了与糖尿病的顽强作战 。她按照医生的要求,严格控制饮食、每天坚持锻炼、按时服用药物、定期监测血糖。

在这种严格管理下,张洁的血糖也像一名优秀的学生一样 ,控制得很理想。

但是人毕竟不是机器,张老师有时也会感到一丝疲倦。她经常跟同事倒苦水:“这糖尿病简直像个牛皮糖一样甩不掉!学生都有毕业的时候,糖尿病什么时候才有办法彻底根治啊!”

想不到,这个愿望居然真的实现了!


今年年初的时候,张洁开始经常感觉心慌、出汗、饥饿感。张老师也是一名老糖友了,根据经验,她判断自己是出现了“低血糖”。拿血糖仪一测,果真如此。

一次两次可能是偶然,但是自那以后,张洁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这可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难道是因为自己控制得好,糖尿病改善了?由于今年带毕业班,工作比较忙,张老师也没时间上医院咨询,就自己把降糖药给减量了,后来看血糖也没有升高,索性就完全停掉了。奇怪的是,血糖也没反弹。

难道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自己的糖尿病“逆转”了?

可张老师却觉得有点不对劲:降糖药是停了,血糖也不高,可是感觉自己的状态却变差了。整天总感觉乏力、提不起精神、胃口也不好,而且格外怕冷。家人也觉得她气色不太好,面色看上去有些浮肿、蜡黄。

难道是血糖仪坏了?张老师又借了小区邻居血糖仪来对比,完全正常。她觉得可能是自己工作太劳累了,毕竟活生生的血糖数字摆在面前,既不高也不低,能有什么问题。

直到有一天,张老师早上上完厕所起身的时候,突然眼一黑晕倒了!幸好家人及时发现,马上打120把她送到了医院。

经过检查,医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张老师的血糖的确不高,但血压、血钠均明显低于正常。

医生考虑她这次晕倒的原因是“体位性低血压”。

但是引起低血压的原因却不清楚。因为张老师平时的血压是完全正常的,以前也从来没出现过低血压的情况。

急诊医生觉得这背后还有潜在的病因没有发现,就把张老师收进了住院部进一步检查。

住院后经过检查,发现张老师有几种激素的水平明显降低。再进一步查找原因,发现她大脑的垂体上有个梗塞灶。

至此真相大白:张老师是得了“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

经过3周的治疗,张老师乏力、怕冷、纳差等症状明显改善,脸色也恢复了正常。

但与此同时,她的血糖又开始升高了。重新用上降糖药后,血糖慢慢达标了。

张洁糖尿病“痊愈”的梦幻破灭了,一切又回到了最初的样子,仿佛从来没有改变过。

但“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又是一种什么病呢?

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也叫“Houssay综合征”。Houssay是阿根廷的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最先发现了这个病,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说到这个病,一切还得从大脑中那个小小的“垂体”说起。

垂体位于大脑底部,形状近似椭圆形,直径只有1厘米左右,重约0.6克,相当于一粒豌豆大小。

垂体个头虽小,却“位高权重”,是掌控人体内分泌的“总司令”。

它每天要分泌多种重要的“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等,对身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的功能进行调节,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当腺垂体由于某些原因发生病变时,它所分泌的相关激素就会减少。这些激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当它们的分泌减少以后,就会导致病人血糖降低及“三多一少”糖尿病症状消失。

张老师的糖尿病之所以不治自愈,就是因为垂体发生了梗死,也就是发生了“垂体卒中”,导致垂体功能减退,升糖激素分泌不足所致。

所以,张老师的血糖虽然恢复了正常,却并不是什么好事。背后的真相是“垂体卒中”掩盖了“糖尿病”。

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遇到反常的情况,不要麻痹大意,以免耽误了真实的病情。

糖尿病到最后,都是怎么没的?医生无奈:多半是因为这4个并发症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糖尿病,这个常见又被忽视的慢性病,很多人对于它的认知都停留在“控制饮食,定期检查”这样的层面。

可是,作为一名在医院工作多年的医生,我接触到的患者和他们的家属,常常误以为糖尿病只不过是一种让人稍感不适的疾病,甚至有些人觉得只要不乱吃糖,就能保持健康。

实际上,糖尿病的危害远远超出许多人想象的范围,尤其是它的并发症,往往才是糖尿病患者最终丧命的真正原因。

我从事内科工作多年,见过不少糖尿病患者,刚开始他们大多数都能按医生的嘱咐控制血糖,遵守饮食上的建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患者不再重视治疗和日常管理,直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其实糖尿病的死亡率,很多时候并不是直接由高血糖引起的,而是由于一系列并发症的叠加和累积造成的。

让我来告诉你,糖尿病到底是怎么把人拖入死亡的,在我的经验中,糖尿病并不是直接导致死亡的罪魁祸首,而是它背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并发症,它们悄无声息地侵蚀身体的各个系统,最终导致器官的衰竭与死亡。

慢性肾病:糖尿病的隐形杀手

糖尿病引起的肾病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人知道糖尿病能影响眼睛、心脏等器官,但常常忽视肾脏的受损,根据我多年的临床经验,糖尿病导致的肾脏损伤,往往是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很多患者在早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直到肾脏损伤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水肿、尿液改变等症状,然而此时往往已是肾功能严重衰竭,甚至需要透析。

有一个患者,年纪并不大,50岁左右,看上去健康得很。但他患有糖尿病十几年,平时依赖药物控制血糖,却从未认真检查过肾功能。

直到最近几个月,他感觉腰部不适,体重增加,医生检查后发现他已经进入了糖尿病肾病的末期,肾功能下降严重,需要开始透析。

而这一切,都是由于长期的高血糖对肾脏的持续损害导致的,医生告诉他,这时已难以挽回,若早期进行治疗,或许可以延缓病情的进展。

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病,往往是通过持续性的高血糖、糖代谢紊乱等因素,长期对肾脏的微血管造成损害,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早发现并控制肾功能的变化,能有效避免患者陷入透析的困境,大大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的心脏杀手

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长期升高,会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导致血管壁受损,进而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等问题。

很多糖尿病患者最后死于心脏病,而他们之所以死得这么快,往往与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密切相关。

我曾有一位糖尿病患者,年约60岁,平时吃饭不太注意,控制血糖的情况也不理想。

虽然他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但总觉得自己活得还好,直到有一天,他因胸痛被送进了医院,检查发现他患有严重的冠心病,甚至有部分心肌已经坏死。

医生告诉他,糖尿病是导致冠心病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糖控制不好,会加剧动脉硬化,使得冠状动脉堵塞的风险大大增加,即便进行了冠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心脏功能依然无法恢复,最终因心衰不治而亡。

因为长期高血糖造成的血管损伤,会加剧动脉硬化、心肌缺血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旦恶化,患者的心脏就会无法承受负荷,最终心脏骤停或心力衰竭,控制血糖、保持正常的血脂血压,是预防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关键。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丧失的无声威胁

糖尿病对视网膜的损害是非常常见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引发的视网膜损伤,通常由于高血糖导致眼部微血管破裂或出现新生血管,这些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最终会导致视力丧失甚至失明。

虽然视网膜病变本身不会直接致命,但它却是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的重要因素,我曾接诊过一位糖尿病患者,初期时她的血糖控制得不错,视力也很好。

但是在一次常规检查中,我发现她的眼底出现了明显的视网膜病变征象。

虽然她本人并未出现视力模糊等症状,但进一步检查发现,病变已进入了晚期,眼部微血管的损伤较为严重,最终导致她的视力逐渐丧失,经过治疗,她的病情有所缓解,但她的生活质量已经受到很大影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引起的致盲性疾病之一,它的发展往往是渐进的,但一旦进入晚期,治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能及时控制血糖,定期检查眼底,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采取有效的治疗,能够避免失明的命运。

糖尿病足:致命的感染源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截肢,成为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糖尿病足的形成,通常是由于高血糖导致的神经损伤和血液循环不畅,使得下肢的细菌感染更容易发生。

如果患者不能及时处理伤口,或者长期忽视脚部健康,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感染,甚至威胁生命,我有一位患者,患糖尿病已有多年,平时血糖控制得还算不错,但他有一个不良习惯,就是不太注重脚部的护理。

某天,他的脚上不小心擦伤了一点,开始并未在意,直到伤口慢慢变得红肿并伴随剧烈疼痛,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检查结果显示,他的伤口已经出现了深度感染,且感染范围广泛,最终不得不截掉了一部分脚趾。

医生告诉他,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治疗,伤情是可以避免恶化的,但不幸的是,他未曾重视脚部的健康,最终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糖尿病患者因为神经的病变和血液循环不畅,往往难以及时察觉脚部的小伤口和感染,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脚部的清洁和护理,避免伤口感染,减少糖尿病足的风险。

通过这四个并发症,我们不难看出,糖尿病的死亡并非直接由高血糖引起,而是由其并发症悄悄引发的一系列恶性循环,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够及时控制血糖,定期检查并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很多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

早期的诊断与治疗,往往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带来的致命威胁。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预防并发症才是延长生命的关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陆春晖.神经生长因子β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的病变中的作用,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24-07-10

糖尿病后期,人都是咋没的?医生提醒:多是\u0026#34;毁\u0026#34;于这些并发症症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老李像往常一样在公园里散步,突然,他感到一阵剧烈的胸痛,随后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周围的邻居迅速拨打急救电话,但遗憾的是,当救护车赶到时,老李已经停止了呼吸。医生诊断后告知家属,老李是因为长期糖尿病未得到有效控制,引发了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心肌梗死,最终导致了这场悲剧。

老李的故事并不是个例。在糖尿病患者中,像这样因并发症而去世的情况并不罕见。那么,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后期容易因并发症而去世呢?这些并发症又是如何一步步摧毁患者的健康,甚至夺走他们的生命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个话题,希望能引起广大糖尿病患者的重视,共同预防和管理这些致命的并发症。

糖尿病后期的并发症概述:并发症,糖尿病的隐形杀手

糖尿病后期,患者往往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如同隐形的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患者的健康。长期的高血糖状态是引发这些并发症的“罪魁祸首”,它不仅损害胰岛功能,还对全身血管、神经等组织造成持续性的伤害。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积极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心脏危机,不容忽视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高血糖状态会加速动脉硬化,使血管壁变脆,弹性下降,从而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心力衰竭、猝死等严重后果。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心血管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心血管问题。

神经系统并发症:神经受损,生活受阻

神经系统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的另一大困扰。高血糖状态会损害神经细胞,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可能会出现手脚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正常行走和日常生活。此外,自主神经病变还可能引起出汗异常、体位性低血压等问题。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密切关注自己的神经系统状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视网膜病变与视力下降:眼疾缠身,光明渐失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眼部并发症之一。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视网膜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甚至形成新生血管,进而引发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后果。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模糊、眼干眼涩、视野缺损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失明。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视网膜病变。

肾脏损害与糖尿病肾病:肾脏告急,生命之源受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肾脏并发症之一。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肾小球和肾小管,导致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的出现。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肾功能会逐渐下降,甚至发展为肾衰竭。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如尿常规、血肌酐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肾脏问题。

感染与伤口愈合困难:免疫力下滑,细菌趁虚而入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免疫系统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一旦感染发生,由于高血糖状态会影响伤口的愈合过程,患者的伤口往往难以愈合,甚至可能引发坏疽等严重后果。因此,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受伤和感染的发生。

糖尿病足:步步惊心,足部危机四伏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足部并发症之一。由于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足部血管和神经,导致足部血液循环不畅、感觉减退等问题。患者可能会出现足部畸形、皮肤干燥、发凉、溃疡等症状。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溃疡可能会引发感染、坏疽等严重后果,甚至需要截肢。因此,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意保护自己的足部,避免受伤和感染的发生。同时,定期进行足部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