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晨僵吗(糖尿病患者有晨勃吗)
晨起双手发胀、僵硬、握不拢,一定是类风湿吗?有没有其他可能?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多数人一早醒来,发现双手发胀、僵硬、甚至握不拢时,第一反应是:难道得了类风湿关节炎?毕竟,类风湿关节炎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晨僵和关节疼痛。
可问题在于,双手晨起僵硬,真的一定是类风湿吗?答案可能大大出乎你的意料。
医学科普的核心在于打破固有认知。双手晨僵的根源,可能和类风湿没半点关系。更有趣的是,某些日常生活习惯、潜在的代谢问题,甚至是睡姿,都可能成为幕后黑手。
今天,就来彻底解开这个谜团。
晨僵≠类风湿,别急着下结论!很多人一听到晨僵,脑中立刻浮现类风湿关节炎这个医学名词,似乎两者是完全画等号的关系。
事实并非如此。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像“报警器失灵”一样,错误地攻击人体的关节内膜,导致关节炎症、红肿、疼痛和僵硬。
虽然晨僵是它的标志性症状,但并不是所有晨僵都与它有关。
医学统计显示,仅约20%的晨僵患者最终被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其余的呢?可能是其他疾病,甚至只是一些日常行为的小问题。
把晨僵和类风湿划上等号,是个常见但危险的误解。
罪魁祸首1:腱鞘炎也能引发晨僵别忽视腱鞘炎。它是手部肌腱周围的滑膜炎症,尤其是在长期过度使用手部后,比如经常打字、刷手机、做家务的人群中高发。
腱鞘炎的晨僵表现,常常是局部手指或手掌的僵硬,并伴有活动时的不适。它和类风湿的区别在于,腱鞘炎引起的僵硬通常不伴有全身症状,也不会影响多个关节。
最典型的例子是“扳机指”,即手指伸直时会卡住,甚至咔哒响。
应对腱鞘炎,最重要的是减少手部的重复性动作,必要时可以用热敷或佩戴护具来缓解。
罪魁祸首2:睡觉姿势不对,压迫了神经有些人的晨起手部僵硬,其实和睡觉时的姿势大有关系。比如,长时间压着手臂睡觉,容易导致局部神经和血管受压。
神经受压后,手部会出现麻木、胀感和僵硬,尤其是腕部的正中神经被压迫时,甚至会出现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不仅会引起晨起僵硬,还可能导致拇指、食指和中指的麻木和无力。
如果你经常枕着手臂或者把手腕弯曲得过度,醒来后手部发胀、僵硬就不奇怪了。调整睡姿是关键,尤其是佩戴护腕,防止手腕过度弯曲,可以显著降低症状。
罪魁祸首3:痛风也爱盯上手指提到痛风,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脚大拇指肿得像馒头”。但实际上,痛风也会攻击手指,特别是反复发作的高尿酸患者。
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内,导致局部红肿、疼痛和僵硬,尤其是在清晨时症状最明显。
痛风引起的晨僵,常伴有手指关节的压痛感,甚至会形成痛风石,严重时可能影响关节活动。
控制痛风,首先要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比如啤酒、海鲜和动物内脏。
定期检查尿酸水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尿酸药物。
罪魁祸首4:甲状腺功能减退的“隐身”警告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是一种常被忽视却会引发晨僵的疾病。
甲减患者因为体内代谢减慢,可能出现肌肉僵硬和关节不适,尤其是早晨醒来时症状更明显。
甲减引发的晨僵,通常伴有其他症状,比如乏力、怕冷、皮肤干燥和体重增加。
如果你不仅手僵硬,还经常感到疲惫,最好检查一下甲状腺功能。
甲减的治疗以补充甲状腺激素为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罪魁祸首5:原来是血糖在作怪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时间血糖控制不佳,可能患上一种叫“糖尿病手综合征”的并发症。
它会导致手掌的肌腱收缩和关节僵硬,早晨最为明显。
糖尿病引发的晨僵,通常伴随其他糖尿病并发症,比如手部麻木或刺痛。
这种情况的核心在于控制血糖水平,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才能阻止病情进展。
罪魁祸首6:骨关节炎也会导致晨僵骨关节炎是另一种常被误以为是类风湿的疾病。不同的是,骨关节炎通常和关节的磨损老化有关,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
骨关节炎引起的晨僵,往往在活动后迅速缓解,不伴有明显的炎症表现。它更像是“关节的生锈”,需要通过适量运动来润滑“关节轴承”。
过于剧烈的运动则可能加重磨损。适当补充软骨保护剂,比如氨糖和硫酸软骨素,能帮助延缓关节退化。
如何正确辨别晨僵的真凶?晨僵看似小问题,但病因复杂。区分不同类型的晨僵,需要结合症状特点、病史和体检,甚至还需要做一些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简单来说,类风湿性晨僵往往伴有多关节的肿胀和压痛,且持续时间较长。腱鞘炎或睡姿不良引起的晨僵,症状通常较局限。
痛风、甲减和糖尿病引起的晨僵,则会有其他系统表现。
如果晨僵持续超过6周,或者伴有其他异常症状,比如关节红肿、发热或严重无力,建议尽快就医。
晨僵虽小,健康大事不可忽视晨起双手发胀、僵硬、握不拢,可能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虽然类风湿关节炎是一个可能的原因,但并不是唯一答案。
腱鞘炎、痛风、甲减、糖尿病,甚至睡姿问题,都可能是幕后推手。
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从生活习惯入手,结合医学检查,找到真正的病因。
别让错误的认知耽误了治疗时机,也别因为一些无害的小问题而过度紧张。
参考资料:
1.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20年
2. 《骨关节炎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2021年
3.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2019年
4. 《痛风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20年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早上睡醒后5个症状说明你在加快老化
早上睡醒后,如果身体出现很多症状,要注意了,这些可能是疾病的症状。如果能提前认识这些症状和征兆,了解疾病的早期表现,就能及时发现潜在疾病,对症治疗。
早醒
很多人早上都有再闹铃响之前就醒了,而且感觉很困却还睡不着,也睡不好。这可能是神经衰弱导致的;也可能是早期抑郁症和精神心理障碍导致的结果。长期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重视。
清晨头晕
正常情况下,早晨起来时应该感觉头脑清醒。如果晨起后头脑昏昏沉沉的,或者有头晕现象,患者可能有颈椎骨质增生,压迫颈椎动脉,影响大脑血液供应。另外,人在血黏度增高时血流减慢,血氧含量下降以致大脑供血供氧受到不良影响,而血黏度的高峰值一般在早晨出现。所以早晨头晕、头昏者有可能患有颈椎病或患有高黏血症。
浮肿
一般头天晚上入睡前喝太多水或者吃的比较咸,第二天会出现脸部浮肿的情况,不过只是暂时的,活动一会儿就会消失。如果在眼睑、身体下垂部位甚至全身浮肿,就需要注意肾脏和心脏的问题了。
晨僵
1 2
晨僵是指清晨醒后,感觉全身关节、肌肉僵硬,活动受限。在活动后,关节和肌肉才逐渐伸展开来。一般来说,中老年人如果有明显的晨僵,且全身关节活动不灵活,就说明可能患有类风湿、风湿、骨质增生等疾病;一些有过敏疾病的患者,如多形红斑、皮肌炎、硬皮病等,也会出现明显的晨僵现象。
饥饿、心慌
有些人在凌晨4、5点钟醒来后感到饥饿难忍、心慌不适,还伴有疲惫无力,吃一些食物后症状有所缓解,但仍有口干舌燥,想喝水的念头,这些症状又在吃早饭后逐渐消失。这就有可能是糖尿病的表现。如果已经知道自己是糖尿病患者,凌晨出现上述症状,说明服药方法和用药剂量不当,应及时调整。
晨起养生
1、深呼吸
清晨睡醒后,不忙起床,静卧5分钟后,先向左侧,再向右侧,最后仰卧,其间共伸3次懒腰,使关节充分舒展活动。然后,大打哈欠3~5次,随即起床到僻静宽敞处,伸臂踮足连续进行10次深呼吸运动,然后,哈哈大笑一次(总共用4分钟左右)。
2、四方眺
立定,两眼平视,先向东远眺;然后,半闭目低头、转身再向南远眺;再进行半闭目低头,转过身向西远眺;最后,半闭目低头再转向北远眺(总共也用4分钟左右)。
3、净大便
尽可能做到每日清晨大便一次,养成习惯。大便时,最好回忆前些天最高兴、最愉快的事情,或想着今天和未来最美好的事情。这种精神和情绪的变化,有助于肠蠕动,能使大便通畅、排除彻底(一般用3~5分钟)。
长期坚持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活动了关节,排除了废气,增强了肺活量,锻炼和保护了视力,改善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从而加强身体各器官的协调作用,达到健身的目的。
出现关节炎,糖友要引起重视
关节炎泛指关节腔内炎性侵袭、软骨或骨性退化的关节疾病,可累及人体的一个或多个关节,以肿胀和压痛为主要表现。“关节炎”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它是关节疼痛或关节病的一种非正式叫法,因此关节炎也有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关节炎类型
常见的关节炎类型一般有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和痛风性关节炎。
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曾被称为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好发于中老年人,是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肥胖的患病率增加,骨关节炎的患病率越来越高。骨关节炎好发于膝、髓、颈椎和腰椎等负重关节。例如当膝部出现骨关节炎,早期一般以疼痛和僵硬为主。在晨起或久坐后,初站立时感觉关节不稳定,需站立片刻并缓慢活动一会儿才能迈步。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行走时失平衡,下蹲、下楼无力,不能持重、活动受限、关节挛曲等情况。因此,当患者反复出现关节(主要为膝关节、髋关节、指间关节)红肿热痛症状时应尽早于医院骨科就诊。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类风湿关节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80%发病于35~50岁,女性病人2~3倍于男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大,多为慢性起病,以对称性双手、腕、足等多关节肿痛为首发表现,常伴有晨僵,可伴有乏力、低热、肌肉酸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则急性起病,在数天内出现典型的关节症状。
晨僵
是指关节部位的僵硬和胶着感。晨起明显,活动后减轻。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者意义较大。可见于多种关节炎,但在类风湿关节炎比较突出。
关节痛与压痛
往往是最早的症状,常出现的部位为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其次是足趾、膝、踝、肘、肩等关节。多呈对称性、持续性,但时轻时重,疼痛的关节往往伴有压痛,受累关节的皮肤可出现褐色色素沉着。
特殊关节疼痛
另外,一些特殊关节也会出现疼痛。例如颈椎关节受累,特别是病情长期控制不佳者,表现为颈痛、活动受限。髋关节受累往往表现为臀部及下腰部疼痛。颞颌关节受累则表现为讲话或咀嚼时疼痛加重,严重者有张口受限。
需要注意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除了关节症状外,还可能累及其他器官、组织,因此,一经确诊,患者应重视该病,积极配合治疗,以控制症状,减少关节损伤。
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的主要表现之一。流行病学显示,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大多数痛风患者合并痛风性关节炎。痛风临床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女性多在更年期后发病,近年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常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尿酸性肾结石、痛风性肾病、急性肾功能衰竭。同时一般痛风患者还可能伴有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
痛风性关节炎一般有急性发病期和慢性发病期。急性发病期,患者主要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热、痛,常在清晨或午夜发生,疼痛可呈刀割样、虫咬样或撕裂样,多难以忍受,但该病引起的疼痛多具有自限性,可在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如果该病迁延不愈,可导致慢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关节功能受限、关节畸形等,严重者可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长期高嘌呤饮食的患者,或已经确诊为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或对于有痛风家族史的人群,应该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尽早发现,当患者出现了关节的红肿热痛或关节变形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
骨质疏松也可能引起关节炎
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是一个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由于高渗性利尿可造成钙镁磷大量丢失,导致骨量减少,同时由于胰岛素缺乏或不足,蛋白质合成代谢障碍、骨基质合成减少,最后导致骨密度下降。对于合并了骨质疏松的糖友来说,要小心关节炎的发生,因为骨质疏松也可能引起关节炎。骨质疏松通常是体内缺乏维生素D和雌激素所引发的,可能会导致关节出现疼痛的症状,而且还有可能会引发关节炎,另外也有可能会导致关节炎的病情加重。在患上骨质疏松后,应及时地补充钙剂以及维生素D,另外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物进行治疗。平时最好不要抽烟以及酗酒,还要避免喝含有咖啡因的饮料,以免影响到钙吸收。
关节炎患者的日常生活管理
饮食方面,应改变不良的饮食时间及饮食习惯,不应暴饮暴食,可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注意补钙,预防骨质疏松,对于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多吃低嘌呤食物,如水果、谷物,以及油菜、白菜、胡萝卜等黄、绿色蔬菜,而对于动物内脏、海产品、肉汤、菠菜等含有丰富嘌呤的食物,应避免食用。超重或肥胖者控制膳食总量,避免体重增加,加重关节负担。
运动方面,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康复运动,包括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和关节周围肌肉力量锻炼(如骑自行车、太极、散步等)。每周锻炼4~5次,每次活动半小时左右。避免过度或不恰当的运动导致的关节损伤:比如长途奔走、爬山、上下高层楼梯以及长期不良体位姿势(长期站立、蹲位)。
另外,患者日常还应注意保护关节,包括保持良好姿势,注意劳逸结合,发力时尽量使用大关节、保护小关节等。穿大小合适的鞋,避免穿高跟鞋。可以使用手杖、助行器辅助活动,减轻关节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