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有哪些表现症状(糖尿病有哪些表现?诊断标准是什么?)

南方+客户端 0
文章目录:

全面认识糖尿病,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2024年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旨在呼吁将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幸福感置于护理的核心,而不仅仅关注血糖,从而进一步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器官衰竭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主要有三种类型。Ⅰ型糖尿病通常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通常与遗传、不良生活习惯(如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和肥胖等因素有关;妊娠糖尿病主要由于妊娠后孕妇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葡萄糖需要量增加、胰岛素抵抗增加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大部分患者在分娩后血糖可以恢复正常。

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主要由基因、环境、药物、感染等病因导致。

糖尿病高危人群主要集中在年龄大于40岁;超重和(或)肥胖;中心型肥胖;有家族病史;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有巨大儿分娩史或妊娠糖尿病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身体活动不足或静坐生活方式者。

另外,6.1mmol/L≤空腹血糖值<7.0 mmol/L,或7.8 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值<11.1 mmol/L,被认为是糖调节受损,即糖尿病前期。这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预防和监测。

糖尿病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明显减轻。但有大部分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或仅有部分并发症症状,比如出现皮肤瘙痒、反复泌尿系感染、伤口不容易愈合等情况,发病隐匿,应提高警惕尽早检测血糖。一旦确诊糖尿病,应及时进行治疗。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等。

如何预防糖尿病?

合理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选择全谷物、瘦肉以及大量水果和蔬菜。限制糖分和饱和脂肪(如奶油、奶酪、黄油)的摄入。

适量运动。减少久坐时间,增加运动时间。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

保持正常体重,消除腹部肥胖。体质指数控制在18.5-23.9kg/㎡之间,同时避免腹型肥胖,男性腰围要小于90cm,女性腰围要小于85cm。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及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更要定期检查。请留意可能的糖尿病症状,如过度口渴、频繁排尿、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伤口愈合缓慢、视力模糊和缺乏精力。

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压力和焦虑,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焦虑情绪。

戒烟限酒。戒烟有助于控制血糖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避免过度饮酒。睡眠充足。确保每晚获得足够的睡眠,有助于维持代谢的平衡。

自我管理。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自我管理技能,如正确使用血糖仪、合理安排饮食和运动等。

撰文:陈之瑜 江绮雯 通讯员 清远疾控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陈之瑜;江绮雯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超一半人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每年的 11 月 14 日世界糖尿病日。世界上每 10 个人就有 1 人患糖尿病,每 5 秒就有 1 人死于糖尿病。

从 2011 年到 2021 年的 10 年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也从 9000 万增加到了 1.4 亿,增加了 55.56%,其中约 7283 万名患者没有确诊,也就是说不知道自己患病的比例高达 51.7% ,超过一半人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

当年轻人患上糖尿病

近年中国的研究数据揭示了另一种引人关注的趋势:自 2008 年以来,糖尿病在年轻人群中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见下图)。尽管从 2013 年到 2018 年,这一增长趋势并未继续,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已得到解决......

来自参考文献[1]现在依然有很多年轻人患上糖尿病的新闻报道。比如某知名电竞选手就曾自曝被诊断 2 型糖尿病,并因此宣布退役。

按照致病机制,糖尿病可以分为 1 型和 2 型糖尿病。

1 型属于自身免疫疾病,通常在病毒感染后,诱发患者体内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腺不能分泌胰岛素。

2 型糖尿病是一种在遗传和环境因素下,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损伤造成的疾病,更多与后天包括饮食和生活习惯相关。

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它揭示了即便在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趋势暂缓的背景下,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仍然是年轻人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隐匿的警报

糖尿病一开始的症状并不会很明显,而且对年轻人来说,更加重要的是意识到糖尿病前期的隐匿性。糖尿病前期是一种潜伏状态,此时血糖水平虽然高于正常范围,但还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6.1 mmol/L≤空腹血糖

潜在的全身危机

一旦变成正式的糖尿病,就打开了一个可能触发全身多种并发症的潘多拉魔盒。糖尿病并发症的威胁远远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它们不只是简单地影响一个器官,而是可能波及全身,从眼睛到脚趾,没有任何部位能幸免。想象一下,由于糖尿病引起的血液循环不良,你的眼睛、心脏、肾脏甚至大脑都可能受到损害。眼部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能导致视力模糊,甚至失明;而肾脏则有可能患上糖尿病肾病,严重就有可能出现肾衰、尿毒症;攻击心脏和大脑后会增加冠心病、中风的患病风险。这些都是潜在的致命风险。不仅如此,糖尿病患者还可能面临皮肤感染、神经损伤等问题。神经损伤可能导致脚部感觉减退,甚至发展成糖尿病足,这可能导致严重的感染,甚至需要截肢。

这些并发症都是实实在在可以发生的严重健康问题。因此,糖尿病并不是一个可以轻视的疾病,它的并发症展示了这种疾病的真正危险性。积极预防和控制糖尿病,不仅是为了避免高血糖本身,更是为了防止一系列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的并发症。

预防胜于治疗,养成健康习惯

“预防胜于治疗”,在糖尿病的情况下,这一点尤为适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不仅能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也能显著降低其并发症的风险。首先,合理的饮食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严格限制自己的饮食,而是应该选择更为健康、营养均衡的食物。例如,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同时减少加工食品和高糖食物的摄入。健康的饮食习惯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还能改善血糖水平,从而预防糖尿病。以下便是推荐的食物:

主食(碳水化合物):小麦、大麦、黑麦、荞麦、黑米、莜麦、燕麦、青稞、玉米、燕麦片粥、玉米饼

蔬菜:芦笋、菜花、西兰花、芹菜、黄瓜、茄子、莴笋、生菜、青椒、西红柿、菠菜、南瓜、豆类、蘑菇

水果:苹果、梨、桃、李子、橙子、橘子、葡萄

荤菜:鸡蛋、瘦肉、鱼肉

零食:坚果、纯巧克力、乳制品

其次,定期的体育锻炼也是至关重要的。运动不仅能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体重,还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无需剧烈地锻炼,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等中等强度的活动,如果能坚持每周进行至少三次,就足以产生积极的健康效果。

此外,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样重要。压力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常见因素,因此学会有效管理压力,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可以帮助我们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最后,定期的健康检查也不可忽视。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血糖水平的任何异常变化,从而在糖尿病发展成严重问题之前采取行动:

①无论年龄大小,体重指数>23,伴随有高血压、非典型胆固醇水平、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有多囊卵巢综合征或心脏病病史以及有近亲患糖尿病。应接受初步血糖筛查。如果结果正常,应以后每三年筛查一次。

②年龄>35 岁者,应接受初步血糖筛查。如果结果正常,应以后每三年筛查一次。

③出现过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建议每 3 年接受一次筛查。

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应每年筛查。

综上所述,通过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保持适当的体育活动、管理好心理压力以及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我们完全有能力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抗糖尿病,不仅是一场身体的战斗,也是一场生活方式的革新。通过这些简单却有效的步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健康负责,让糖尿病远离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Hu C, Jia W. Diabetes in China: Epidemiology and Genetic Risk Factors and Their Clinical Utility in Personalized Medication. Diabetes. 2018;67(1):3-11.

[2]Wang L, Peng W, Zhao Z, et al.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in China, 2013-2018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JAMA. 2022 Mar 15;327(11):1093]. JAMA. 2021;326(24):2498-2506.

[3]myoclinc.Prediabetes.2023.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prediabetes/symptoms-causes/syc-20355278

[4]Echouffo-Tcheugui JB, Perreault L, Ji L,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rediabetes: A Review. JAMA. 2023;329(14):1206-1216.

[5]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成人糖尿病膳食指南(2023年版).

[6]Cannata F, Vadalà G, Russo F, et al. Beneficial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Diabetic Patients. J Funct Morphol Kinesiol. 2020;5(3):70.

[7]mayoclinic.Diabetes. 2023.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iabetes/diagnosis-treatment/drc-20371451

(科普中国)

患上糖尿病的人,身体基本会有这4个症状,千万别大意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刘芳是一家花店的老板,平日里忙碌在花丛中,生活过得简单而美好。她喜欢早起,为每一束花安排最合适的花器,看着花朵绽放,就像看着自己的事业一点点成长。然而,最近几个月,她总觉得身体有些异样。每天傍晚,一种疲惫感扑面而来,那种感觉像是被什么抽干了力气。更让她担心的是,口干舌燥的现象愈发频繁,甚至每隔一两个小时就不得不去喝水解渴。刚开始,她以为自己是天气干燥或工作压力大导致的,一直没太当回事。

一天,刘芳正在店里整理一批刚到货的玫瑰时,她突然觉得眼前一阵发黑,手脚发软。她下意识地扶住了柜台,定了定神才没有摔倒。她看了看手表,心里暗自嘀咕:“难道是最近没吃好饭,血糖低了?”为了保险起见,她决定去医院做个检查。

当医生拿着化验单走进诊室时,刘芳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医生告诉她,她的血糖水平远高于正常范围,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从未接触过这个病的刘芳一时难以接受,她的脑海里只剩下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是我?”

实际上,像刘芳这样在毫无准备中被糖尿病“盯上”的人并不在少数。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突破5亿,而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更是居于首位。许多人在早期并未意识到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等到明确诊断时,病情往往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糖尿病并非一夜之间降临,而是身体在长时间内受到血糖代谢紊乱的影响后,逐渐发展而成的慢性疾病。其实,糖尿病并不是无迹可寻,它往往会通过一些细微却明显的症状提醒我们。以下这四个信号,可能正是你身体发出的“暗号”,千万不要忽视。

刘芳的故事中,她最初的症状就是口干舌燥、喝水量增加。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多饮”,是糖尿病的典型表现之一。糖尿病患者因为血糖过高,导致肾脏无法完全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这部分多余的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带走大量水分。于是,患者会感到特别口渴,喝水的次数和量也会明显增加。

中国《糖尿病学》期刊中提到,糖尿病患者的“多饮”现象是一种代偿机制,身体试图通过喝水来缓解血液浓度的升高。但这种补水是无效的,因为饮水无法改变高血糖的本质。刘芳后来回忆道,她每天喝的水几乎是以前的两倍,却总觉得渴得厉害。类似的症状可能会被误认为是上火或者天气干燥引起的,但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就需要警惕了。

除了口渴,刘芳当时还有一个被忽视的症状——尿频。特别是晚上,她总是被迫起夜好几次,影响了正常的睡眠。这种症状也被很多人误认为是喝水多了的正常反应,但实际上,它与糖尿病密切相关。

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导致的高血糖会增加肾脏的排尿负担。肾脏为了排除多余的葡萄糖,会分泌更多尿液,不仅导致白天尿频,夜间也会频繁起夜。这种现象在中老年人群中尤为常见。一篇发表于《中华糖尿病杂志》的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的尿频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身体水分和电解质紊乱,进一步增加健康风险。

刘芳自从确诊后,回忆起自己这些症状,才意识到这些信号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出现了,只是自己没有联想到疾病。尿频和夜尿不仅让她睡眠不足,也让她精神状态越来越差,甚至白天工作时会感到注意力无法集中。

除了口渴和尿频,刘芳还记得自己最近看东西总觉得模糊,尤其是晚上,视线里的灯光总像蒙了一层雾一样。起初,她以为是自己用眼过度导致的,甚至还专门去配了副新眼镜,但依然没有改善。直到医生告诉她,这也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之一,她才恍然大悟。

高血糖对眼睛的影响非常隐蔽,但却不容忽视。糖尿病会导致眼睛晶状体的渗透压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暂时性的视力模糊。如果血糖长期得不到控制,还会引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失明。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病变已经成为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刘芳在确诊后接受了眼科检查,幸好只是暂时性的视力模糊。医生告诉她,只要控制好血糖,视力问题会逐渐恢复。但是,如果拖延不治,视力问题可能会变得不可逆。

如果说视力模糊让刘芳感到困惑,那么体重的无故下降则让她有些窃喜。她原本就觉得自己身材发福,最近几个月体重明显减轻,她甚至一度以为这是自己工作忙、运动多的结果。然而,医生告诉她,体重下降其实是糖尿病的一个危险信号。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功能异常,导致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为了维持运转,身体会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供能,这就导致了体重下降。刘芳的这种瘦身是以健康为代价的,一旦脂肪和肌肉被过度消耗,不仅会引发营养不良,还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

根据《中国糖尿病杂志》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在早期经常会出现莫名的体重下降,这种体重变化往往与饮食无关。刘芳后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体重才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刘芳的经历提醒我们,糖尿病的到来并非毫无预兆。它可能以口渴、尿频、视力模糊和体重下降等形式悄悄潜入我们的生活。如果发现类似症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及时去医院检查可以帮助早发现、早治疗。

中国近年来的糖尿病发病率持续攀升,除了遗传因素外,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久坐生活方式和压力过大都是主要诱因。预防糖尿病需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定期体检,都是保护健康的关键。

刘芳在确诊后调整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她学会了控制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每天坚持散步和瑜伽锻炼。她的血糖逐渐稳定下来,生活也重新回到了正轨。每次看到花店里盛开的鲜花,她总是心生感慨:身体的健康,才是人生最美的底色。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的信号。从现在开始,倾听身体的声音,守护属于你的健康和幸福吧!

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文中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身体不适应及时寻求医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