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健康宣教ppt(糖尿病健康宣教总结)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管控危险因素 做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

新华网北京6月22日电(王蹊 孙慧张馨心)心血管病是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杀手”,常说“防大于治”,那么,何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如何管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高血压中心副主任边波表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分为“可逆”与“不可逆”两大类,针对疾病,应提高认知,正确把握防控时间窗,对自身进行综合、全面的管理。

预防心血管疾病 需注意五项危险因素

主持人: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逐渐增多,请您从专业角度介绍一下,什么是心血管病?

边波:广义心血管病往往指的是因动脉粥样硬化而发生的心脑外周血管病,也就是身体上大中动脉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由这个引起血管的狭窄堵塞而导致的临床后果,叫广义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实际上它包括心血管疾病,也包括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更具体一点,包括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力衰竭、脑卒中等,有些患者可能走起路来有腿疼,经检查有下肢血管的狭窄闭塞,这样的疾病都通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也就是广义的心血管疾病。

主持人:哪些人群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

边波: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分为两大类,一大类危险因素是指不可逆的危险因素。比如家族遗传史,这实际和病人的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他的父亲兄弟姐妹有得心血管病,这就是基因背景,称为家族史。另外也包括性别、年龄,整体来讲年龄越高越容易得心脑血管病,性别来讲男性比女性会多,尤其在女性绝经前相对比较少。

另一类是可逆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高、吸烟、肥胖是最重要的五项危险因素。近年来关注度较高的比如心率快、尿酸高、空气污染、心情紧张等也是危险因素。

主持人:为何会患上心血管疾病?疾病的发生是怎样的过程?

边波:心血管病实际上是动脉血管的疾病,就是跟自来水水管一样,血管从人的出生就开始被使用,运输大量的血液,血压越高,对血管有更大的破坏。血脂里的胆固醇沉积在血管里面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胆固醇越多越容易有斑块的发生发展。糖尿病会使糖基化的胆固醇更容易沉积在细胞壁上,动脉内皮也会受到影响。吸烟会破坏我们动脉壁的内皮细胞,保护的这层膜被破坏后更多的胆固醇更容易进去了,肥胖是高胰岛素血症的影响因素。

危险因素可能会破坏动脉屏障,也就是内皮细胞,而让更多胆固醇进入到动脉壁里沉积起来,胆固醇沉积以后斑块越来越大变成狭窄甚至堵塞,越来越大的动脉斑块有一天还有可能发生糜烂或者破裂,破裂后会激发血栓形成,血栓把剩下的部分堵塞就形成血管完全闭塞。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都是非常突然的病,从斑块破裂到发生血栓确实是非常快的过程,但是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是非常漫长的过程。

胸痛不一定是冠心病 发现症状及时就医

主持人:心血管病涵盖广,以冠心病为例,如何鉴别自己患有冠心病?临床上如何对冠心病进行诊断?

边波:患者是否存在冠心病需要进行专业诊断,医生一般从几个方面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冠心病。冠心病最典型的症状是心绞痛,往往会有胸痛的症状,其胸痛主要和患者的活动度有密切关系,如患者在安静的状态下是没有疼痛感的,而在快速走路、奔跑等情况下会出现疼痛的症状,称之为劳力诱发的胸痛,是比较典型的冠心病症状。相反,如果患者在安静的状态下因心情不好胸口难受,在活动后反而不难受了,这是很不典型的冠心病症状。

冠心病的症状的胸痛,一般表现为胸骨后或者心前区疼痛,范围有手掌大小,有些患者表述自己的胸痛症状像针尖扎了一下,这是不典型的冠心病症状。

从性质来讲冠心病的胸痛往往是钝痛,患者描述不清楚的胸痛,如有的患者说胸口压得慌,有的患者说嗓子紧、胸口堵得慌,是典型的心绞痛症状,而胸口像尖锐的针扎、刀割这样的疼痛不是典型的心绞痛。

从胸痛持续的时间来讲,心绞痛持续的时间一般是几分钟,而不是不是几秒钟,患者胸痛的感觉像针扎了下,是几秒钟时间,这不是典型的心绞痛,胸痛一疼疼好几个小时、好几天,也不是太厉害,不是典型的心绞痛。如果胸痛得比较严重,难受了几个小时,这时大家要警惕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往往是比较严重的难受。

如何缓解胸痛呢?对于心绞痛患者,一般建议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此外因快速活动诱发的胸痛,需马上暂停运动,原地休息,缓解胸痛。

其实,诱发胸痛的原因有很多,从症状的角度来说,一般要从胸痛的性质、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胸痛部位等多方面综合判断患者的胸痛是不是典型的心绞痛,还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痛。

此外,我们也会判断患者是不是容易患上冠心病,如一位男性老年人,既有高血压、糖尿病又有血脂高,这样的患者患上冠心病的可能性会大些。

通过以上几方面,综合判断患者的胸痛症状是否典型,还需结合一些辅助的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运动心电图、冠脉CT、冠脉造影等,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检查,来确定患者有没有冠心病。

主持人:都说“夏季养心正当时”,为何夏季养心对冠心病患者如此重要?

边波:冠心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确实是季节性的,冬季和夏季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为什么夏天高发呢?因为夏季天气比较热,在出汗多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粘稠。同时,高温天气也会使人比较烦躁,情绪波动比较大,引起血压波动。此外,高温天气,容易引起人体内循环紊乱,交感神经兴奋,使动脉斑块变得不稳定,可能会形成血栓等问题,在这种状态下,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也会比在温度适宜的时候高一些,所以在夏季,心脑血管患者要注意补充水分,处在适宜的温度下。

主持人:如何区别心血管病和夏季其他疾病?心血管病和高血压有何联系?

边波:夏季天气一热,大家会感觉胸口闷、不舒服,容易出汗等,心绞痛是心脑血管疾病中一种常见疾病,典型的心绞痛患者表现为胸闷、容易出汗等,鉴别起来确实会有些困难,但不建议患者自己去鉴别疾病,如果胸部出现了不适,难受等情况,应该到医院及时就医。目前各大城市都在建设胸痛中心,胸痛中心最主要的任务是快速鉴别胸痛是不是严重、恶劣的情况,当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开通了院前、院中、院后渠道专门为这样的患者服务。所以,再次提醒大家,如果患者在夏季出现了不可解释、严重的胸部不适,最应该做的是及时就医,而不是自己在家里鉴别诊断。

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过高的时候,高压血流会把血管内膜“冲坏”,血液中的胆固醇就会容易流进去,大血管往往有分叉口,分叉口往往是最容易被“冲坏”的位置,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容易发生的地方。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高血压对我国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负一半的责任,控制高血压对于我国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有重大意义,而且我国高血压的病人在所有慢性病里面也是比较多的。

防大于治 心血管病重在一级预防

主持人:请您介绍下什么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做好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为何如此重要?

边波:防大于治,更多的工作要放在一级预防。

我们介绍了心血管病有很多危险因素,尤其有许多可防控的因素,如高血压、血脂高、吸烟、糖尿病、肥胖,如果我们能全面管控这五个危险因素,就能让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下降50%、60%,甚至高达到80%、90%。心血管病的暴发是突然的,但是积累的过程却有几十年,这几十年的时间是我们做防控工作的时间窗,这也是今天讲的一级预防。

总之,我们希望对可防控的危险因素进行合理、综合的管理。

主持人:目前,针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研究,取得了哪些阶段性进展?

边波:我介绍一下我们在天津的工作。我们希望在天津的基层医院推动做“全代谢疾病”的综合管理,包括以肥胖为中心的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也包括由它们衍生的如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慢性心脏疾病等一些疾病。其一,先搜集病人的基本信息。搜集病人的体重、肥胖程度、血压、血脂、血糖等基本数据。

其二,对其进行风险评估。通过这些数据分析患者在未来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评估后,根据现行学术指南对患者确定其治疗目标。我们会对患者的血压、血脂及目标描绘出清晰的路线图,在其后的医疗过程中协同专业的医生共同完成,并进行随访调整。

我们希望这些工作能管控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让其风险得到最大程度的管理,让心脑血管病得到切实的控制和降低。

主持人:临床上有哪些减少心血管病负担的基础手段?

边波:对病人而言,改变生活方式,对医生而言,进行药物治疗管理。临床中基础性的手段主要还是药物治疗,如应用于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高胆固醇的患者在使用,但是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其实也需要他汀类药物控制胆固醇和动脉粥样硬化;对高危的病人或者已患心脑血管病的病人,我们需要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比如阿司匹林防止血栓的发生。临床上需根据实际情况,再分析其危险因素,按照现有的指南进行合理化的诊疗,不是“一刀切”的状态。

主持人:在生活中,人们应如何调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更好管理健康?

边波:我认为,在整个心脑血管病管理中,针对病人的管控,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现在许多工作即便是谈一级预防,可能还是针对已患肥胖、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的患者,这个工作可以再往前管控,即防止其患有肥胖、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的疾病。可放在婴幼儿时期进行管理。我们希望加强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对合理的体重范围、饮食习惯、规律运动方式等有清晰认知,对其是一个终身获益的过程。

饮食方面,主要建议低盐饮食。中国整体饮食习惯整体偏咸,现在的饮食条件改善了,所以人们更偏向选择油腻的食物,导致肥胖的发生。营养膳食指南建议以蔬菜、水果、粗粮为基础的饮食,优质的蛋白质、少量脂肪、更少的糖和盐的组合,管控总热量及整体体重,这是合理的饮食结构。

运动方面,最简单的就是“管住嘴、迈开腿”,管控体重,对心血管的一级预防非常重要。

另外,许多健康的理念也应更新。医学是一个科学,对于患者而言,有很多数据证实服药的作用利大于弊。我们希望病人能更科学地看待药物。

主持人:夏季炎热正当时,对于心血管病的患者,您在用药和生活方式上有哪些建议?

边波:在生活方式上,尽量减少温差。夏天天气较炎热,容易出汗,人们更爱待在空调房里,从空调房出来到户外温差较大,建议室内空调温度别太低,到室外需有一定的适应过程,不然血管的“一收一缩”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同时,建议及时补充水分,不要大量脱水,尤其对已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大量脱水很危险,血液浓缩容易导致血管堵塞。

在心血管疾病的管理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做到规律地服用药物。另外,需合理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的指标,并有规律的监测方案,了解到自己的状态。

同时,也可简单地学习一些健康知识。比如出现哪些胸部、脑部不适的时候应及时就医,以免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时措手不及,耽误最宝贵的救治时间。

糖尿病人出院指导,一定别忘了这些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一旦确诊大多需要终身治疗。漫长的病程,绝大多数的时间,患者都处在院外,这时,出院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饮食方面

向患者讲解控制饮食的重要性,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的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若像正常人般进食,餐后血糖必定增高。合理饮食可以减轻胰岛的负担,有助于控制血糖,良好的饮食控制是一切降糖治疗的基础。控制每日饮食总热量,均衡营养,定时定量进餐。

运动指导

运动是糖尿病治疗不可缺少的环节,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肌肉和其他组织对糖的利用,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每周至少5次,每次30—60分钟。运动时备好糖果,避免低血糖发生。如果血糖不稳、过高或近期有严重并发症时暂不宜运动。但运动应选择安全有效的项目,按医生制定运动处方进行,要定时定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坚持不断。

用药指导

告知患者根据医嘱进行正确用药;不随意增加或减少药量;不随意停药;不忘记服药;(如血糖波动大不规律,请及时联系医生进行调整)对于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向患者详细说明服药的时间、注意事项,让患者自觉按时服药。对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应教会患者或家属胰岛素注射法,树立无菌操作观念,说明胰岛素的保管方法、不良反应、作用时间。同时教会患者低血糖症状的识别及处理。

自我监测血糖

这是糖尿病治疗的依据,要教会患者自己监测血尿糖、体重、血压、尿酮体等,并做好记录,定期到医院复查。

1、血糖监测:随时监测血糖、血压及体重、腰围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病情不稳定时或血糖波动大时需每天监测血糖,每天4—7次,病情稳定或血糖达标时,则可每周监测1—2天。

2、定期体检:每季度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常规、血脂、肝肾功能、心电图、眼底、动脉超声及神经病变的相关检查。

3、检查足部:每天仔细检查双足,做好足部护理,预防感染。

心理指导

这也是最重要的,告知患者乐观、稳定的情绪有利于糖尿病病情稳定。可告诉糖尿病患者目前虽然不能根治,但只要正规治疗,各项指标控制达标,可与健康人一样正常生活,患者应愉快、积极地配合治疗,控制和消除不良情绪。

及时就医

当原有糖尿病症状加重,如感觉口干、烦渴、多饮、多尿;不断拉肚子或呕吐;感冒、发烧咽喉痛;持续高血糖或近期血糖波动大等应立即就医。

其他指导

要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澡,勤换内衣,每日检查足部情况,穿合适的软底鞋、袜。一旦出现外伤、水泡要及时就诊。

大附院全科医学科举行糖尿病健康宣教活动

作者:杨庆仙 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云南医师讯 近日,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组织开展主题为“关爱健康,远离‘甜蜜负担’”的糖尿病健康宣教活动,为科室内患者及家属普及糖尿病相关知识。

活动过程中,全科医学科护士长吴丽梅采用PPT及视频等多种形式,从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入手,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比喻,通俗易懂地讲解了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常见症状以及并发症的危害。吴丽梅引导大家了解合理膳食和运动干预的重要性,通过讲解三餐食谱,让大家正确合理分配每餐饮食,并现场为患者们提供了具体的饮食建议和搭配方案,示范了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提醒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

此外,医护人员还给患者发放糖尿病防治手册,并指导患者如何正确使用血糖仪、如何注射胰岛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