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尿潴留(糖尿病尿潴留原因)

北京老年医院 0
文章目录:

膀胱与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为了您的健康,我们的专家有话说

以下文章来源于北京114预约挂号 ,作者北京老年医院

中医上“膀胱”的概念包含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就是西医所说的泌尿道系统(除肾脏外),其功能是存储和排泄尿液。

那么,与糖尿病相关的病变主要包括泌尿道感染和神经源性膀胱,且两者相互影响。

一、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是糖尿病第二常见感染部位。糖尿病合并泌尿道感染不仅发生率高,而且起病隐匿,主要有以下原因:

1

血糖升高时尿糖增加,此时尿液成为细菌良好的培养基,细菌容易生长繁殖;

2

长期的糖尿病病史或血糖控制差,机体抵抗力减低,感染的风险增加;

3

糖尿病的并发症和伴随症状,如糖尿病肾病、泌尿系结石、泌尿道畸形和功能异常等,均可增加泌尿道感染的几率;

4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类降糖药物的降糖机制,是以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使过量的葡萄糖从尿液中排出从而降低血糖,增加了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率。

另外,无症状性菌尿又称隐匿性菌尿。顾名思义,就是尿中能查到细菌,但病人无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多见于女性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部分病人即使不治疗也会自行好转,但多数会反复发生或持续菌尿。

当糖尿病合并泌尿道感染时,需进行综合的治疗,不仅要针对感染部位、感染菌、是否合并并发症和伴随疾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等,还要同时积极降糖、治疗并发症和伴随疾病,伴有尿道畸形也要尽量处理。

如何预防和减少泌尿道感染?

控制血糖,积极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多饮水、勤排尿,保持外阴部清洁;

有神经性膀胱者排尿时按压下腹部,以促进尿液排净。尿潴留严重者要予导尿,使菌尿尽快排出,以利于感染控制;

定期检查尿常规,早发现、早治疗;

一旦发现尿路感染,要先做尿细菌培养和药敏,再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避免不做尿培养而盲目使用抗菌药物。否则,既影响治疗效果,又可造成细菌耐药性、菌群失调及二重感染的发生。

二、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不仅常见于脊髓损伤者、脑卒中等累及脑部或脊髓的疾病,也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一种,为膀胱的感觉神经受损、逼尿肌收缩力下降、尿液排出障碍导致的膀胱内残余尿量增多,长期下去膀胱就如同长期充气的气球被放了气。

主要表现:

尿失禁和(或)排尿困难,早期多为间断性尿失禁,晚期以尿潴留为主,也可同时出现尿失禁和排尿困难,常同时伴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其他症状,如反复恶心和呕吐、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性功能异常等。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神经源性膀胱不仅明显增加了泌尿系感染的几率,长期发生后还会导致肾结石、肾积水,甚至影响肾功能,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尿不尽或尿失禁症状,要及时就诊。

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为排除性诊断,即首先需排除脑和脊髓病变,以及肾结石等引起的尿路梗阻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膀胱病变,诊断上主要依靠糖尿病病程和病情、临床症状、体格检查、膀胱残余尿的彩超和排泄性尿路造影。

如何预防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一旦发生,治疗效果不佳且疗程长,所以预防为首要任务。预防措施:

控制血糖和定期糖尿病并发症相关检查;

预防和积极治疗泌尿道感染、结石等疾病;

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治疗主要以健康教育、康复训练和针灸为主,可配合药物,必要时需手术治疗。

作者 | 北京老年医院 王敏

编辑/排版 | 夹心、布丁、蛋挞

本文转自“北京114预约挂号”

出现这5个症状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早期,应去医院检查

1.脚麻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导致肢体感觉异常,在足末端更明显,典型表现为脚麻,症状往往两侧对称,从远端开始逐渐向上发展。有些患者还会有感觉减退似戴袜套或感觉异常,像踩在棉花上。

由于感觉减退,对冷、热、痛的刺激感觉不明显,有的患者用热水洗脚发生烫伤或鞋子里有异物把脚割伤却不自知。

2. 出汗异常

当支配皮肤汗腺的自主神经发生病变后,主要表现为四肢末端少汗,但往往同时伴有躯干部位的多汗。

另外,有些人无论环境温度高低总是出汗,而有些人不出汗。还有的患者原来是汗脚,现在变为干脚。

3. 泌尿生殖系统异常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相关的膀胱症状包括排尿不畅、尿流量减少、残余尿多、尿不尽、尿潴留,容易并发尿路感染。

生殖系统异常表现为男性性欲减退、阳痿。阳痿有时是男性发生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最早症状。

4.行走时下肢无力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早期可出现肢体发冷、麻木,行走时下肢轻度无力,有些患者夜间会感觉腿脚有类似受风的感觉。

病情继续进展,会出现行走时小腿肌肉酸痛、抽筋,停止步行休息几分钟后即可缓解,再走一段路仍会重复出现上述症状。

5. 小便泡沫增多

糖尿病肾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小便泡沫增多或夜尿增加,提示患者尿白蛋白排泄增加。

在这里要提醒糖尿病患者,如果您出现了上述症状,就应该去医院检查一下是否发生了糖尿病并发症,以便得到及时的治疗。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治疗/实用总结二)

一~七:定义/发病机制/分型及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见上篇)

八:治疗:

亚临床阶段时已经出现神经损害,一旦筛查阳性考虑DPN应尽早治疗。早期治疗可逆转或明显改善神经病变;并降低足部溃疡和截肢发生率;改善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使患者对心肌缺血的感知而不易发展为无痛性心梗/猝死。故对糖尿病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和/或体征(症状和体征任何一种表现)时,即可考虑做出临床诊断并开始治疗,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1:针对病因治疗—控制血糖:是目前唯一可阻止DPN发生和发展的措施。

2:针对发病机制治疗(口服药物一般可长期使用)

(1)神经修复:甲钴胺、B族维生素神经生长因子等。(2)改善微循环:周围神经血流减少是发病重要因素,扩张血管、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和微循环,提高神经细胞血氧供应,可有效改善症状。常用前列腺素E1、贝前列素钠、胰激肽原酶、西洛他唑、己酮可可碱、钙拮抗剂、活血化瘀类中药有一定效果等。(3)改善代谢紊乱: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等。(4)抗氧化应激:常用药α-硫辛酸。

表2 针对发病机制药物用法及不良反应

3:对症治疗(针对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疼痛/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DAN)的症状治疗)

(一)神经痛

①抗惊厥药:普瑞巴林、加巴喷丁、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丙戊酸钠、托吡酯等。普瑞巴林(或加巴喷丁)作为初始治疗药②抗抑郁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类药物:如度洛西汀、文拉法辛、西酞普兰。度洛西汀可作为初始治疗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丙米嗪,对合并睡眠障碍者效果更好,但需注意该药严重的不良反应,从小剂量开始。③抗抑郁药和抗惊厥药无效时:选用阿片类制剂曲马多或羟考酮,具有成瘾性和呼吸抑制等并发症风险较高,不推荐作为治疗痛性神经病变的一、二线药物。

表3 口服治疗神经痛药剂量及不良反应

④非药物治疗(对周围神经疼痛的非药物治疗):a:局部治疗:辣椒素可耗竭传入神经的P物质的作用,每天涂抹3~4次可缓解和减轻疼痛,通常2周起作用,不良反应为涂抹部位出现烧灼感、麻刺感、红肿和叮刺感。b:外周神经减压手术:周围神经起始于脊髓并支配手指及足趾的通路上存在多处生理解剖性狭窄,如尺管、腕管、膝旁和跗管等,高血糖代谢引起神经肿胀在解剖狭窄部位发生卡压导致DPN者出现症状,通过外科手术切开肌腱、韧带或者纤维组织,松解神经通路上的解剖性狭窄部位,对受卡压周围神经进行减压,改善神经血供,增加神经顺应性,以达到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肢体麻木的目的。并可减低肢体溃疡和截肢的发生率,但并非所有的DPN患者均适合手术治疗,四肢远端对称性的DPN或血糖波动引起的急性痛性DPN行手术治疗不能获益。c:经皮神经电刺激、针刺治疗和脊髓电刺激等,后者可对某些慢性难治性神经痛有效,但长期疗效仍需大样本研究证实。经皮神经电刺激是由适当强度频率的电流,连续、轻柔的刺激神经、肌肉和细胞,激发身体自然产生吗啡,阻断、舒缓疼痛的讯息。因它使用的是电气故被归类为“自然疗法”的一环,近十年来已不再局限于止痛功能,微量近似人体的电流,还可刺激组织再生,组织再生是一系列的热能与电气化学反应,也就是细胞再生过程需少量电讯号作为再生过程中所需能量。故经皮神经刺激疗法可处理淋巴再生、促进伤口复原及控制疼痛。d:心理疗法:训练患者认识和感知对战胜疼痛反应的重要性,传授患者控制生理过程中的技巧,如肌肉的紧张与放松等。

(二)各系统自主神经病变(DAN)症状:

①心血管:

直立性低血压:抗高血压慎用利尿剂和α1受体阻滞剂,米多君是周围选择性/直接α1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用于治疗直立性低血压,应用时逐渐加量。明显直立性低血压者还可用弹力袜,但需注意下肢血液循环情况。同时告知缓慢起立。

②消化系统:

a:胃肠道排空功能减退(胃轻瘫):低纤维、低脂肪膳食,停影响胃动力药:鸦片类制剂、三环类抗抑郁剂等;短期用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外周性多巴胺受体阻滞剂10 mg、3次/d,餐前30 min服;西沙必利或莫沙比利:刺激肠肌层神经丛增加乙酰胆碱释放10 mg、3~4次/d,4周为1个疗程;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兼胆碱能和抗多巴胺能作用,易透过血脑屏障出现锥体外系反应不宜长时间用,10 mg、3次/d;针灸、中药有一定效果。

b:腹泻:可乐定:兴奋肠黏膜α2肾上腺素受体,增加机体对水钠吸收起到止泻;剂量0.1~0.6 mg、2次/d,使用时防止直立性低血压;盐酸帕罗哌丁胺:作用于肠壁神经阿片受体,抑制乙酰胆碱和前列腺素的释放使肠蠕动减少,排便次数减少,首剂4 mg,每次在不成形的大便后再服2 mg,每日不超过16 mg,逐渐调整剂量,腹泻停止后应及时停药;蒙脱石散:为吸附止泻剂,吸附无消化道表面,对消化道内病毒、病菌及产生毒素固定抑制作用,减少这些物质对胃肠黏膜的损害,过量服用易致便秘;调节肠道菌群药

c:便秘:多吃富含粗纤维食物,必要时用不为肠道所吸收胃肠动力药。

③泌尿及生殖系统:

尿潴留:轻者热敷或按摩等下腹加压,重者新斯的明(抗胆碱酯酶药物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发挥拟胆碱作用)0.25~0.50 mg肌肉注射,严重者行导尿术或留置尿管,必要时膀胱造瘘。性功能障碍:其病因较为复杂,既有自主神经病的影响因素,也有心理和其他影响因素,故治疗效果不佳。对于阳痿患者,可以采用心理、行为疗法配合药物治疗。除了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外,主要治疗药物为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经尿道前列腺素海绵体内注射、真空装置和阴茎假体可以改善生活质量。

九:DPN的筛查与管理

1:DPN的筛查:

每年1次DPN筛查,对糖尿病史较长或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肾病等微血管并发症者酌情缩短筛查时间。以下情况应高度怀疑为DPN:(1)有肢体疼痛、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等多发性周围神经病表现。(2)有体温调节和泌汗功能异常,或有胃肠功能紊乱、心动过速等表现但未发现相应脏器病变。(3)DSPN 5项检查筛查结果为阳性。

2:DPN的管理:有效地改善症状并延缓DP发展。①针对病因的管理:监测血糖防止大幅度波动。空腹血糖<7 mmol/L,餐后血糖<10 mmol/L,HbA1c <7%。积极控制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控制体重,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②针对并发症及危险因素的管理:由于丧失痛、温觉,常常发生烫伤、冻伤、刺伤而不自知,加上自身存在微循环改变,导致发生糖尿病足,最后的结局可能是截肢,是糖尿病致残主要原因。注意告知患者加强防范,定期检查足部有无损伤及皮肤颜色的变化,泡脚时防止烫伤,洗后用软毛巾擦干,尤其是趾缝处,及时剪趾甲,剪平、不要太短。冬天注意保暖,袜子宜用棉袜,鞋袜宽松,不要用热水袋及电热毯,以防烫伤。秋冬季注意保湿,预防足部干裂。心脏自主神经病使患者不能正常感知心肌缺血,而缺失保护性反应,易发展为无痛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需要进行宣教(如休息、服药等降低心肌耗氧量或增加心肌供血)。③针对药物使用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管理:定期观察疗效、检测药物不良反应,若有药物过敏、肝肾功能损害等情况,及时停药。④心理干预:局部疼痛、麻木可使患者不能正常行走,影响睡眠,出现紧张焦虑情绪,因此要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案,告诉患者情绪对血糖的影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积极配合治疗。⑤日常注意事项:注意告知患者避免长时间下蹲、跷二郎腿、屈肘、腕关节过度伸屈动作,以免产生神经卡压综合征。

丰台区西罗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李雪峰)2022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