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消化不良(糖尿病消化不良吃什么药)
患上糖尿病,消化竟然越来越差?可怕的疾病胃轻瘫,了解一下
消化不良、肠道胀气、积食、胃口不好,这些症状如果拿给你看,大多数人应该都会认为这是典型的消化不良症状。其病因大多数都出在肠道或者饮食上。如果读这篇文章的你,也是同样的想法,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肠道消化出现问题,可不一定只有肠胃疾病才会引起,或者病根在它处。
糖尿病也有可能导致消化不良等症状,这句话你相信吗?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天方夜谭,甚至有一些常年患有糖尿病的糖友都不了解这种病症。可是,这却是真实可信的。想知道糖尿病为什么会导致肠道变差吗?那就继续往下看。
糖尿病与肠胃居然扯上关系,这有可能吗?
首先我们简单了解一下糖尿病的病因,糖尿病是身体内缺乏胰岛素导致的一类疾病。患者吃过饭后,血液中的糖份无法进入细胞进行分解,导致血糖浓度居高不下。这就是糖尿病的发病特征。
糖尿病为什么会导致消化不良,根据是什么?由于糖友们血液中含糖量长时间偏高,而胃部在消化时又需要大量的血液供给,这些血液中的糖分就会损伤肠胃神经。肠胃主要依赖植物神经进行运动,这类神经出现受损的情况下,胃部排空食物的能力就会下降,这时消化不良症状也就出现了。
在医学上,这类症状也被称为胃轻瘫,胃无力等,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病发率一度超过一半。
如果我们普通人出现消化道类疾病,大多数通过一定时间的治疗和养护,肠胃功能总能够慢慢地恢复。可是胃轻瘫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可能并不一样,它的严重性或许可以从一则报道中显露一角。
胃轻瘫有多可怕,你真的了解吗?曾有报道,澳大利亚一位女士只能用鼻子吃饭,因为患有“胃轻瘫”。这种疾病导致她完全丧失了胃部消化的能力,不得不依靠鼻腔的管道吃饭。发展到后期,甚至连鼻饲都无法维持病人的生命,只能够通过输送营养液来延长生命的长度。
报道中显示,患者发展到后期,吃任何东西都会引起强烈的呕吐感,直到排空胃中的食物。看完这篇报道,我想各位已经对这类疾病的可怕之处有所了解,它绝不是普通的消化不良那么简单。这是一种会让你完全丧失消化能力的疾病。
归咎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普通的肠道疾病只是功能出现了衰退,而神经系统仍然能维持正常运转。但是胃轻瘫患者的胃部神经出现损坏,肠胃缺乏蠕动性导致。而且神经的损坏至今仍没有很好的修复手段,这或许也是这类疾病难以治愈的原因之一。
身患糖尿病的读者请注意,你们属于患病的高危人群,特别是糖尿病史超过十年的人,其发病率更是高于常人。如果你们出现以下症状,请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
长期患有糖尿病的人,小心四个症状1、吃过饭后会出现食物反流的现象
2、每次吃过饭后,会出现强烈的呕吐感,但是吐出来后,症状就会大幅度减轻
3、肠胃不消化,长时间积食。吃完饭后,即使过了两三个小时,仍然感觉胃部积胀。
4、每次感觉饿的时候,只需要吃一点点食物就会吃饱。
如果患有糖尿病的病人,发现自己在最近的饮食中,出现了上述的四种现象。不要惊慌,立刻去医院进行肠胃功能检查。千万不要以为只是普通的肠道疾病,就自己买药治疗。这样可能会延误你的病情医治。
鉴于这类疾病尚且没有很好的治疗手段,而且大多数的治疗费用都很昂贵。普通人患上这种疾病后,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极大痛苦,还要面临经济上的巨大压力。所以,相比起治疗,如何控制血糖才是更关键的。
想要预防胃轻瘫,降低血糖是关键
少吃大米饭,多吃粗粮
大米饭中的主要营养物质是淀粉,消化之后会变成糖类物质。南方的人喜欢用大米作为主食,这种饮食习惯并不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含量。家中如果以大米饭作为主食的话,可以在米饭中加入三分之一的粗粮。例如:荞麦、玉米、高粱等。这些粗粮中含有的糖分少,不会造成血糖快速上升,有利于控制血糖浓度。
但是如果没有患上糖尿病,则不必要忌讳大米饭。大米饭中的糖分含量虽然高,但是日常的食用量并不会导致身体患病。糖类物质也是身体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
长期患病的人,可以注射胰岛素,但要注意哪些?如果是长期患有糖尿病的人,他们体内的胰腺器官已经几乎丧失功能,分泌的胰岛素含量也很低。所以必须通过体外注射胰岛素的方式,来控制血糖浓度。防止出现胃轻瘫症状。
不过注射胰岛素需要注意两点:一定要在饭前半小时就注射、胰岛素的存放要保持低温,不能放置在阳光之下。
现如今人们的饮食种类日益丰富,以前只有过节时候才能吃的鱼肉,如今顿顿都能够见到。人们在获得极大物质满足的同时,三高发病率也年年上涨。高血糖的发病年龄也呈现年轻化。
而高血糖不仅会破坏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工作,还会缓慢地降低我们的身体素质。长期高血糖可能会导致白内障、胃轻瘫等后果严重的病症。由于糖尿病无法彻底根治,所以还没有患病的读者,一定要控制饮食,关注血糖浓度,远离这种可怕的疾病。
【参考资料】
1、患罕见病胃部瘫痪 澳大利亚女子靠鼻子“吃饭”·中国新闻网·2016.9.27
2、英国健身教练患胃轻瘫 8年没正常吃过饭·中国青年网·2017.1.19
3、血糖有几个关键点·生命时报·2017.1.3
糖尿病人呕吐、头晕,可能是“中毒”了!闻见这个气味立马就医!
炎炎夏日,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冰箱。
有一位糖尿病患者,喝了一杯冰箱里的饮料后,血糖飙升到25mmol/L,陷入了昏迷!
为什么一杯饮料竟然引起如此严重的后果?糖尿病人夏天该如何解暑?
很多中老年人都是病程长、胰岛功能差的老糖友,要避开哪些误区,才能安全度夏呢?
01
冰箱里的一杯饮料
竟然引起危险的酮症酸中毒
1、一杯饮料竟然导致昏迷
在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现场,内分泌科专家母义明主任给我们分享了一个案例:
2018年的7月份,一位糖尿病患者喝了冰箱里的冷饮,结果上吐下泻,整个人无精打采的,后来甚至陷入了昏迷。
送往医院检查后,原来不是“中暑”,而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引起心、脑、肾的损伤,有致死风险!
2、什么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我们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能量的主要来源就是葡萄糖。
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入细胞里,需要依靠胰岛素,打开细胞表面的通道,让葡萄糖进入细胞内。
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病程很长、胰岛功能很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他们的身体里缺乏胰岛素,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而是一直堆积在血液里,造成高血糖。
但是,细胞仍然需要能量,这时候怎么办呢?细胞只好去分解脂肪来提供能量。
人体在分解脂肪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叫做“酮体”的物质。酮体可以供给能量,但如果在人体里堆积得太多,反而会给肾脏造成负担。
肾脏为了把多余的葡萄糖和酮体排出去,就会大量排尿,导致人体缺水。
酮体是酸性物质,堆积得太多,人体又缺水,就可能造成酸中毒。轻则没力气、不想动、不爱说话,严重的可威胁生命。
3、酮症酸中毒的症状表现
- 常见症状: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无力、昏迷,这些症状和中暑很相似,容易混淆
- 特异性症状:身上有发酵的烂苹果的气味,这是酮体的气味(一般患者自己注意不到,是身边的人闻见)
- 血糖:很高,几乎都在20mmol/L以上
专家建议:酮症酸中毒早期症状容易和中暑混淆,如果测血糖发现血糖非常高,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02
糖友安全度夏
冰箱里的这些东西要少吃
1、糖尿病人小心吃坏肚子腹泻
病程长的糖尿病患者,一般都有胃肠道的神经损伤,表现为肠胃蠕动差,消化不良。消化功能差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消化功能。
本身夏天食物就容易变质,再加上糖尿病人胃肠功能和抵抗力都不好,在喝冷饮、吃生鲜、吃凉菜时,就特别容易发生腹痛、腹泻等问题。
母主任建议,患病时间长、年龄大、胃肠功能不好的糖尿病患者,不要直接吃冰箱里拿出来的东西。
凉拌菜现拌现吃,常温的即可,不要放冰箱。
2、冰镇饮料里的“隐形糖”
母主任在节目现场准备了两杯绿豆汤,一杯常温的,一杯凉的,请主持人品尝。
主持人品尝后,认为两杯的甜度差不多?但事实上,常温的只放了一小勺糖,凉的那杯足足放了两大勺糖!
母主任解释道:低温会减弱味觉对甜度的敏感度。所以人们在喝冰镇饮料时,会不自觉放很多糖。或者误以为饮料“不甜”,一口气喝很多。
建议糖尿病人喝常温饮品,少喝冰镇饮品,以免摄入过多糖分导致血糖飙升。
3、酸奶
很多中老年朋友有酸奶的习惯,酸奶富含钙质和益生菌,对身体有好处。
考虑到控糖的需要,母主任建议:
①酸奶从冰箱里拿出来后,稍微放一会儿再喝,以免刺激胃肠道。
②合并肥胖、脂肪肝等问题的糖友选择低脂酸奶。
③建议选无蔗糖酸奶,或者木糖醇酸奶。
来源:北京卫视养生堂
医生提醒:糖尿病患者,当心有这4种异常,可能是肾病来临的信号
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糖尿病患者常常因为血糖控制不佳,或者长期忽视身体的一些微小变化,最终可能发展成肾病。
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糖尿病和肾病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
实际上,糖尿病是引发肾脏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当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不好时,肾病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那么,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了哪些症状,可能是肾病的“预警”呢?
作为在医院工作多年的医生,我常常会遇到糖尿病患者,他们常常忽视了身体的一些变化,直到病情严重才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糖尿病患者出现的许多症状,其实可能是肾病的警示。
比如说,如果你总感觉身体特别疲劳,或者眼睛突然看不清楚,甚至尿液发生了变化,这些都可能是肾病来临的信号。
所以,了解并警惕这些异常变化,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是每个糖尿病患者应当重视的事情。
有些糖尿病患者常常抱怨自己“总是累”,无论是日常的走动,还是工作上的一些小事,都让他们感觉精疲力尽。
事实上,这种看似简单的乏力,可能早已是肾脏出了问题的信号。
我们知道,肾脏在身体中有一个重要的排毒和代谢功能,当它出现问题时,体内的毒素和废物会逐渐积累,这对身体的影响是逐渐加重的。
有一位男性患者,长期被糖尿病困扰,一天,他突然感觉到自己比平常更容易感到疲惫,工作上也难以集中注意力。
一开始,他以为自己只是工作压力大或是最近作息乱了点,没太在意,直到有次体检,医生告诉他肾功能有问题,他才真正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糖尿病控制不好,会使得血液中的毒素无法被及时排出,从而让肾脏负担加重,导致乏力症状愈发明显。
如果长期感到疲倦并伴随无明显原因的体力下降,糖尿病患者就应当警惕,是否是肾脏出现了问题。
肾功能受损后,身体会不断积累废物和毒素,导致“累”的感觉越来越明显,这种乏力不单单是休息无法解决的,往往需要通过治疗根本性解决问题。
尿液其实是我们身体代谢的“反映镜”,它的变化能很大程度上透露出身体的健康状况,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旦肾脏出了问题,尿液的变化通常是最直接、最明显的信号。
比如,尿液中泡沫增多,尿量增多或减少,甚至出现血尿,都是肾病可能即将来临的征兆。
我接待过一位患者,年纪约四十,他平时工作压力大,总是忽视自己身体的变化,一天,他发现自己的尿液泡沫特别多,而且偶尔还带有红色,他才感到不对劲。
起初,他以为是自己喝水太少或者是饮食不当,但经过检查,他发现自己已经有了轻度肾病,这一切,都是肾脏过度劳累的表现。
当肾功能开始衰退时,尿液中的蛋白质会大量流失,导致泡沫增多,而肾脏无法正常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毒素,导致尿液中出现血迹。
此外,尿液的量也会发生变化,有些糖尿病患者的尿液突然增多,这通常意味着肾脏无法有效过滤血液中的物质,进而导致排尿量异常。
而有些患者则会出现尿量减少的情况,这是肾功能衰退的早期信号,总之,尿液的异常变化,尤其是尿中泡沫增多、带血等,糖尿病患者不容忽视。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眼睛的视力变化常常是被忽视的症状之一,然而,眼睛视力模糊却可能是肾病来临的预警。
糖尿病引发的高血糖,会损害微血管,长期下去不仅影响眼睛的视网膜,还可能影响肾脏的微血管,这些微小的变化很难被发现,但它们却能给身体带来巨大的影响。
有一位女性患者,长期患有糖尿病,一天,她发现自己看字越来越模糊,尤其是眼睛疲劳时,视力问题更加严重。
她以为是工作过于用眼,结果到眼科检查时,才知道眼睛的视网膜已经受损,并且有医生还告诉她,糖尿病导致的眼病,往往会影响肾脏。
原来,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与肾脏病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血糖过高,血管壁变厚,血流受阻时,眼睛的视网膜和肾脏的微血管都会受损,影响视力的同时,也影响肾脏的功能。
所以,如果糖尿病患者突然出现视力模糊,尤其是疲劳后眼睛变得更模糊,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检查肾脏功能。
有些糖尿病患者忽略了视力变化的背后,忽视了肾脏病变的可能性,最终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往往会忽略自己身体的一些消化系统的症状,例如,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这些症状通常不会引起太多警觉。
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消化问题,实际上也可能是肾脏病的信号之一。
我的一位患者,平时工作繁忙,但她一直没有太在意自己食欲逐渐下降和饭后消化不良的症状。
直到有一天,身体开始出现水肿,体重也开始悄悄增加,她才来医院检查,结果发现肾功能受损。
我告诉她,糖尿病患者的肾脏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这是因为肾脏排毒的功能受损后,体内的毒素和废物积累,会影响胃肠的正常运作,导致患者出现消化不良和食欲下降的情况。
糖尿病患者如果发现自己食欲不振,尤其是伴随消化不良的症状时,一定要尽早检查肾脏,排除潜在的肾脏疾病风险。
糖尿病引起的肾病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通常是长期血糖控制不好、忽视身体一些信号的后果。
我想提醒每个糖尿病患者,要时刻留意自己身体的变化,定期做健康检查,早发现问题,早治疗,才能有效减少并发症,保护肾脏健康,避免更严重的后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肾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王新爱.化瘀通络方对气虚血瘀型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中成药, 2024-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