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有尿痛(糖尿病尿痛小腹坠痛)

徐医生健康百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出现这5种情况,必须马上住院,否则生命可能有危险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说白了就是身体里的“糖”出了问题,不是太多出不去,就是管“糖”的那扇门锁坏了,胰岛素钥匙怎么拧都不灵。

现代医学技术再先进,也还没办法彻底根治这场“甜蜜的烦恼”。可别小看它,它不是温柔的邻家女孩,而是一只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让人措手不及!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没啥大不了,控制饮食、吃点药就行了。但你知道吗?

当糖尿病人出现某些特殊情况时,必须立刻住院,否则可能危及生命!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五种必须马上住院的情况,别等身体拉响警报了才后悔莫及。

第一种情况:血糖“飙车”——酮症酸中毒

有些糖尿病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或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人,如果突然出现口渴、尿多、乏力、恶心呕吐,甚至呼吸带着一股烂苹果味,这可不是刚吃完水果,而是身体在“燃烧”自己,进入了酮症酸中毒的危险状态!

这是怎么回事?打个比方,人体的能量来源主要是葡萄糖,可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者抵抗,葡萄糖进不了细胞,身体没得吃,就只能拆自家的“砖”(脂肪)来充饥。

脂肪燃烧后会产生酮体,一旦积累过多,血液就像加了太多醋的汤,酸性过高,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昏迷

危险信号:

  • 口渴得像在沙漠里走了三天,哪怕灌下一桶水也不解渴。
  • 尿多到怀疑人生,仿佛尿频附身,每半小时就冲厕所。
  • 呼出的气味像烂苹果,但你压根没吃苹果。
  • 恶心呕吐、头晕乏力,像极了晕车,但你根本没坐车。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别犹豫,立刻去医院!因为拖下去可能会造成昏迷甚至死亡

第二种情况:低血糖——比高血糖更要命!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有血糖高才危险,殊不知,低血糖才是真正的“隐形杀手”!尤其是长期打胰岛素或吃降糖药的人,血糖降得太猛,身体比你还着急,直接“断电”!

有研究指出,低血糖严重时,大脑供能不足,可能在几分钟内导致昏迷甚至猝死。这就像手机电量突然跌到1%,还没来得及连上充电器,直接关机!

低血糖的典型表现:

  • 突然心慌、手抖、出冷汗,像是考试前的紧张感爆棚。
  • 头晕、眼花、注意力涣散,感觉世界在旋转。
  • 极度饥饿感,明明才吃过饭,肚子却像个无底洞。
  • 严重时,会直接昏迷,这就是最危险的地方!

低血糖的“致命一击”在于它来的快,猝不及防,特别是夜间低血糖,人睡着了,没察觉,可能就再也醒不过来了……所以,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赶紧吃点糖,如果昏迷了,家人一定要立刻送医

第三种情况:糖尿病足——小伤口的大麻烦

糖尿病人的脚,就像是“玻璃做的”,一点小伤口都可能变成大问题!糖尿病足,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神经和血管受损,脚部供血不足,感觉也变钝了,哪怕扎个小刺都可能溃烂、感染,甚至发展成坏疽,最后不得不截肢!

你能想象吗?有些糖尿病患者,脚趾都烂到见骨了,自己却一点都不觉得疼!这不是玄幻小说,而是现实病例。

糖尿病足的危险信号:

  • 脚部溃烂久久不愈,伤口像赖着不走的房客。
  • 脚趾发黑、发紫,说明血管快堵死了!
  • 脚部麻木、刺痛,感觉像踩在针毡上。

如果发现脚上有伤口久久不愈,或者颜色异常,别犹豫,立刻去医院!否则,病情恶化,可能面临截肢的风险。

第四种情况:糖尿病合并感染——免疫系统“裸奔”了

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比普通人要“脆皮”得多,伤口恢复慢,感染也更容易扩散。一旦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感染,细菌就像在体内开派对,严重时甚至会发展成败血症,直接把人送进ICU!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感染后的死亡率远高于普通人,特别是肺炎、尿路感染、皮肤溃疡这些,往往看似小病,最后却成了夺命病。

警惕这些感染信号:

  • 持续高烧不退,体温像过山车一样飙升。
  • 咳嗽、痰多、呼吸困难,肺部感染的典型症状。
  • 尿频、尿痛、尿液浑浊,可能是尿路感染的信号。

别以为忍忍就能好,糖尿病人的免疫力可没那么强,一旦感染加重,可能会引发败血症、脓毒症,那就是致命的危机了!

第五种情况: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睛的“最后通牒”

很多糖尿病患者,直到眼前一片模糊,甚至看不清楚人脸,才意识到问题严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由于长期高血糖损伤眼底血管,导致视力下降,严重者甚至会失明!

危险信号:

  • 视力下降、看东西变暗,像是相机镜头蒙了一层雾。
  • 眼前飘黑影,有种“蚊子”飞来飞去的感觉。
  • 视野变窄,好像戴了一副坏掉的VR眼镜。

如果视力突然下降,别拖!赶紧去医院检查眼底,否则可能再也看不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了。

结语:糖尿病不是温柔的病,它要命的时候可不手软!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的危险信号。这五种情况,一旦出现,千万别硬撑,赶紧去医院!

日常生活中,要定期监测血糖、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按时用药,别让糖尿病成为生活的“定时炸弹”。

健康这条路,最怕的就是“差不多就行了”。该控制的要控制,该治疗的要治疗,愿每一位糖尿病朋友,都能稳稳当当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1. 中国糖尿病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
  2. 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糖尿病报告》
  3.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年第39卷,第5期

身上这4个部位痛,说明糖尿病并发症找上门!

本期作者 张泰胜

海南医科大学附属琼海市人民医院内分泌主治医师

本期要点

1. 单侧大腿疼痛—糖尿病性肌萎缩

2. 双下肢远端(双足及足趾)对称疼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3. 腹部疼痛—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4. 尿痛—泌尿道感染

导语

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正逐步攀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权威数据统计显示,自1980年起,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从1.08亿显著增长,至2014年已达到4.22亿的庞大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糖尿病本身需引起高度重视,但更为严峻的挑战在于其可能引发的各类并发症,这一点在民众间也广为流传,即“糖尿病本身不足惧,其并发症方为忧”。

当这些4个部位出现疼痛时,意味着糖尿病并发症悄然来袭。

▍四种糖尿病并发症

1. 单侧大腿疼痛—糖尿病性肌萎缩

根据普遍认知,大腿区域的疼痛常被归因于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该病症对坐骨神经的压迫,进而引发大腿区域的麻木与疼痛感。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通常倾向于非糖尿病专科的治疗路径。

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能引发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性肌萎缩症。这种并发症与神经病变有直接的联系,主要发生于2型糖尿病群体中。

该病通常影响单侧大腿,具体表现为大腿一侧出现剧烈疼痛及体重减轻的症状,随后可能伴随运动能力减弱及肌肉萎缩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该疾病往往具有自限性特点,即自行缓解或好转。

双下肢远端(双足及足趾)对称疼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SPN)是当前糖尿病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并发症。在神经病变中DSPN占比高达75%,且约有50%的糖尿病患者可出现这种并发症。

尽管在常规描述中,DSPN的典型表现多呈现为:对称性双下肢足底或足趾区域出现显著的麻木感感觉。但约有20%的DSPN患者会出现疼痛感,即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痛性DSPN)。

痛性DSPN可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多样,其中包括灼痛、电击样痛和锐痛等较为强烈的痛感;此外,还有酸痛、瘙痒、冷痛以及诱发性疼痛等不同类型的疼痛表现。

与上述的糖尿病性肌萎缩症疼痛不同,痛性DSPN为双下肢远端足部疼痛感明显;而糖尿病性肌萎缩症疼痛为单侧大腿,且可自行缓解。

腹部疼痛—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糖尿病胃轻瘫是当前威胁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自主神经病变之一,在实际生活中可表现为:食管动力障碍、胃食管反流、胃轻瘫、腹泻、大便失禁和便秘等。

即患者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反复感受到有上腹部疼痛、反酸打嗝、大便难解、拉稀等。

糖尿病患者常表现出无明显诱因的反复腹痛症状,并伴有恶心及干呕等临床表现。

针对罹患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任意一项或多项并发症并存的情况),均应高度重视是否存在糖尿病胃轻瘫的潜在风险。

患者本身也应该警惕自身使用的药物因素影响:

1)阿片类药物:吗啡、可待因、奥施康定、氢可酮、盐酸美沙酮等;

2)胰高血糖素样-1肽受体激动剂(GLP-1RA):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等。

就诊时,应及时告知诊治医生这些医源性资料。

尿痛—泌尿道感染

糖尿病在发病时,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体重的明显下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的尿液中会含有大量的糖分。糖分是致病菌繁殖的极为有利的营养物质之一。

由于大量致病菌的迅速繁殖,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普遍较低,同时女性具有尿道较短的生理结构特点,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糖尿病患者极易受到泌尿道感染的侵袭。

泌尿道感染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包括尿频、尿急、尿痛以及尿不尽感。其中,疼痛感可能以尿道内的灼烧感形式出现。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糖尿病患者中,泌尿道感染的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这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本身即伴随着多尿的症状所致。

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半年至1年常规检查一次尿常规。

医脉通糖尿病俱乐部成立啦!

<加入社群、获得帮助、相互支持>

群内公益活动包括:专科医生答疑、营养师饮食指导、免费线上问诊,每日健康科普更新;

和医脉通一起守护健康,欢迎您的加入!

总结

对于糖尿病患者群体而言,糖尿病的并发症的出现不仅受到糖尿病的具体分型以及病程长短的直接影响,还显著地依赖于患者日常生活中对血糖水平的稳定控制及其波动范围的调控。

因此,确保血糖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对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出现腹痛症状持续无缓解或反复发作时,建议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本期专家

张泰胜医师

◇ 海南医科大学附属琼海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主治医师

◇ 擅长常见代谢性疾病诊治及管理

◇ 海南省风湿病学青年委员

◇ 海南省医学会科普医学会青年委员

◇ 海南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委员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糖友尿路感染,可能该换药了

糖尿病俱乐部

糖友尿路感染

可能该换药了

上海市同济医院

不停地找厕所、有时还会急得尿裤子、小便时“下身”火辣辣地痛,这就是尿路感染的典型表现——“尿频、尿急、尿痛”。尽管所有人都有可能发生尿路感染,但糖尿病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比例更高,甚至有些患者就是因为出现尿路感染后才初次发现自己血糖高。

最近门诊遇到的周女士,就是一位糖尿病反复发生尿路感染的患者,她要求我开些处方“消炎药”,当问及她哪里不舒服时,她很难为情地说“总要上厕所,小便时下身痛”,她还疑惑自己已经很讲卫生了,为何还会得这样的毛病。在她看来,这种感觉就像是得了“性病”一样难以启齿。

由此可见,尿路感染不仅给患者身体上带来痛苦,也带来了精神上的负担。

糖友为何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尿路感染,主要可由以下几个因素导致。

1.糖尿病患者尿糖排出增加,尿糖升高容易滋生有害细菌,导致尿路菌群失调,出现尿路感染症状。

2.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下降,机体抵抗力下降,自然易发生感染。

3.某些降糖药物(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通过促进尿糖排出来降低血糖,导致尿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容易滋生细菌,发生尿路感染。

4.男性前列腺增生导致排尿不畅、淋漓不尽,也可导致细菌滋生。

5.糖尿病患者合并自主神经病变,出现神经源性膀胱,导致尿液潴留,滋生细菌。

预防与治疗

糖尿病患者可通过以下方法预防和治疗尿路感染。

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之内

在糖尿病饮食和规律运动的基础上,应用降糖药物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在<7%、空腹血糖在4~6毫摩/升、餐后血糖在5~8毫摩/升比较合适。但对于年龄大、基础疾病多、身体基础较差的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控制范围可以宽松一些。控制好血糖不仅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也可帮助尿中葡萄糖水平降至正常范围,自然就减少了尿路感染的发生

避免应用能增加尿糖排出的药物

如果糖尿病患者反复发生尿路感染,就要看看自己服用的降糖药物中有没有促进尿糖排出的药物,可以暂时停用这类药物,有助于尿路感染的消除。

多饮水、稀释尿液

平时注意多饮水,每日饮水3000~4000毫升可以有效稀释尿液,同时也稀释了尿中葡萄糖的浓度,并能起到冲洗尿路中细菌的作用,是最便捷、最简单的预防尿路感染的方法。

积极治疗易引起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的疾病

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容易反复发生尿路感染,目前治疗的药物很多且服用方便、副作用小,建议糖尿病合并前列腺增生的患者积极服药治疗。另外,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也要积极治疗,目前内、外科均有治疗手段。

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一般可选用左氧氟沙星或者头孢类抗菌药物。在应用抗菌药物后3天左右,急性尿路感染患者的症状可得到改善;慢性尿路感染症状改善需要的时间则更长一些。如果应用3~5天后症状没有好转,或者尿路感染反复出现,就应该行中段尿细菌培养,以明确哪些抗菌药物更敏感,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合适的药物。

其他

尿路感染期间建议暂停性生活,内衣和袜子要分开洗,内衣要放在阳光下晾晒,暂时禁食辛辣食物等。

专家名片

宋利格

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佛医学院博士后

专家门诊: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同济大学医学院骨质疏松与代谢性骨病研究所副所长、同济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同济医院动物实验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第五届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研究专项、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临床科技创新项目、同济医院临床培育项目等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包括JBMR、Bone、Endocrinology和JBMM等杂志。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骨质疏松和骨矿盐年会、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年会、全国糖尿病年会上口头交流,多次获得“优秀论文奖”、“Webster Jee travel awardee”或“Trainee travel award”等奖项。

在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诊治方面经验丰富,包括骨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等。

网上预约挂号

专家门诊

图 | 以上为版权图

媒体 | 家庭用药

文 | 内分泌与代谢科宋利格

编辑 | 赵思思

校审 | 谢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