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能吃火麻仁吗(火麻油糖尿病可以吃吗)
糖尿病患者最痛苦的是什么?中医怎样通过中药治疗减轻患者痛苦?
糖尿病患者最痛苦的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并发症带来的痛苦: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如果控制不好,可能会导致各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这些并发症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患者的痛苦,如疼痛、视力下降、肢体麻木等。
2. 饮食限制带来的痛苦: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饮食,避免高糖、高脂等食物,这可能会让患者的饮食变得单调,甚至导致营养不均衡。长期饮食限制可能会让患者感到痛苦。
3. 运动受限带来的痛苦:糖尿病患者需要适当运动,以帮助控制血糖。但是,一些并发症可能会让患者的运动受限,如疼痛、肢体麻木等。
4. 心理压力带来的痛苦: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患者需要控制饮食、定期检查血糖、使用药物等。这些因素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如焦虑、抑郁等,从而加剧患者的痛苦。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病”范畴,其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主要从养阴润燥、清热生津入手。常用的中药包括地黄、麦冬、天冬、沙参等养阴润燥药,以及石膏、知母等清热生津药。此外,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症状和体质,中医还会进行个体化的中药治疗,以更好地减轻糖尿病患者的痛苦。
以下是一些可以减轻糖尿病病人痛苦的中药汤剂:
1. 生津润燥饮:适用于糖尿病患者阴虚津亏、口渴喜饮等症状。组方为:生地、麦冬、沙参、玉竹、石膏(先煎)、天花粉、知母、甘草。
2. 养阴润燥饮:适用于糖尿病患者阴液亏虚、大便秘结等症状。组方为:生地、麦冬、玄参、沙参、杏仁、火麻仁、甘草。
3. 益气养阴饮:适用于糖尿病患者气阴两虚、倦怠乏力等症状。组方为:黄芪、人参(另煎)、麦冬、五味子、石膏(先煎)、知母、甘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剂需要在中医医生辨证指导下应用,患者切勿自行购药服用。同时,中药治疗糖尿病也需要结合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等综合治疗措施,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我是中医博士王树鹏,大家有糖尿病等疾病的相关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给我。
糖尿病人最怕便秘,怎么办?老中医教你2招,润肠通便,少走弯路
糖尿病人一到了冬天,肠道功能普遍会变差,所以冬季也是便秘的高发季。之所以出现这个现象,首先,和冬天的气候干燥寒冷有关,其次,还跟冬天的机体代谢能力差,肠道蠕动慢有关。而且因为冬天啊,天气寒冷,所以糖尿病人的活动量也会变小,这也会影响到肠道蠕动,以及消化能力。除此之外,很多糖友一到了冬天,也不是很爱喝水,以上这些原因呢,都会诱发和加重便秘的现象。
糖尿病人一旦便秘了,这也是机体代谢能力变差的表现,垃圾毒素堆积在肠道,排泄不出去,那么随之而来,血糖当然会升高。患者想要改善便秘的现象啊,首先呢,可以多喝水补充津液,但光喝水还不行,因为便秘的糖尿病人,普遍机体阴虚燥热、脾胃积热,热邪灼烧了津液,耗损了肠道津液,肠道的水分被耗干了,那么顽固性便秘还是会继续存在。所以这个时候呢,糖尿病人一定要重视清热祛火,养阴生津,从而通肠润便。
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提到一个通便的方子,这个方子呢,就是麻仁丸。这个方子,也是我在治疗上的常用方。
之前有一位糖尿病患者,就是顽固性便秘一年半,试了很多方法都不行,血糖也高了,实在没有办法了,来到我这里就诊。患者就诊的时候,肚子胀疼,又鼓又硬,而且口干口臭,平常吃饭也没什么胃口了,这位患者就是典型的燥屎憋在肠道,排不出去。那么针对他的治疗,当时就用到了麻仁丸这个方子。
首先,在清热祛火这方面啊,方子里用到了大黄,再加入枳实和厚朴,组成了小承气汤,下气破结,帮助通便。接下来呢,还用到了杏仁和火麻仁这两味药材,负责润肠通便,之后啊,还用到了白芍,滋阴养血。整个方子用到了6味药材,清热解毒、润肠通便,从而改善糖尿病人顽固便秘的问题。当然了,针对他的治疗,远不止用到这几味药材,考虑到患者食欲不振,所以我还用到了白术啊、茯苓啊,这种健脾益气的药材,还用到了石斛,养胃阴、清胃热等等。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正常饮食,多喝水,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啊,便秘逐渐缓解了,血糖呢,也逐渐平稳下来了。
当然,患者用药一定要在中医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胡乱用药,导致病情加重。
治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痰湿壅盛)验方
方药:天麻,法半夏、白术、陈皮、瓜蒌、川芎,茯苓,薤白,生甘草。
加减:若胃脘胀满,嗳气得舒者加刀豆壳、枳壳、元胡,苏叶;食欲不振者加炒山楂、炒神曲、炒谷芽、炒麦芽,炙鸡内金;眩晕较甚,呕吐者加代赭石、沙苑子、白蒺藜;若口苦口干,大便秘结者加丹皮,黄连,郁金、火麻仁、郁李仁;心悸不宁,夜寐不安者加夜交藤,远志、酸枣仁、柏子仁,炒竹茹 。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祛痰化湿。用于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中医辨证属痰湿壅盛型。症见头痛头晕,头重如裹,胸闷,呕吐痰涎,脘腹痞胀,困倦乏力,心悸,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所述配伍、方剂药方、验方,药膳等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本文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声明:文中所用的资料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文献,仅作医学知识的科普所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