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二项高(糖尿病二项高,糖化血红蛋白不高)
国医大师吕仁和:糖尿病治疗的“二、五、八”方案
吕仁和教授,国医大师,1934年出生,国医大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重点专科和内分泌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师从施今墨、秦伯未、祝谌予等中医大家,在诊治糖尿病及其多种并发症、肾脏病和多种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糖尿病治疗中的“二、五、八”方案
吕仁和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中医糖尿病和肾病专家,该方案是在继承《黄帝内经》经典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数十年临床应用,总结而成。其中,方案中的“二”是指防治糖尿病的总目标;“五”是指观察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检测的五项指标;“八”是指需要采取的八项措施。
二:两个目标
即长寿与健康。应尽力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努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要求不但要让患者能够有较长的寿命,还要让患者过上相对健康的生活,最大限度减少糖尿病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综合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不仅能达到身体健康,还能够有意识地实现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健康。因此,糖尿病患者因为要控制糖尿病,反而更有可能成为完整健康标准的追求者和实现者。
五:五个观察指标
即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症状。
1.血糖 空腹血糖控制在6、7、8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8、9、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7%、8%,分别可作为优、良、差三个控制等级。其中,由于糖化血红蛋白能体现2-3个月内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应充分重视。
2.血脂 糖尿病常常伴有血脂异常,治疗应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都努力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促进脂肪肝改善。
3.血压 高血压与糖尿病经常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因此必须将血压控制良好,一般要求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4.体重 体重是衡量健康状况很重要的指标,要求患者的体重要争取达到正常范围内。体重正常,利于健康长寿;肥胖者,常伴有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等代谢失常,容易合并心、脑和大血管病变;体重过低者,易合并周围神经炎等病变。所以,糖尿病患者经过治疗,都应向正常标准体重方向发展为好(具体计算指标详见书中介绍)。5.症状
(1)口干舌燥、多饮多尿、大便干燥、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失眠多梦、心烦急躁、怕热汗多等,多由高血糖及其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紊乱引起。一般血糖控制良好后,临床症状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如果血糖控制良好而症状仍不见好转,则应除外呼吸、消化、泌尿系统感染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其他疾病。
(2)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野中出现黑点、夜尿频多、尿多浊沫、肢体麻木、疼痛等,常是糖尿病并发的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应该积极予以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而导致失明、肾衰竭、足坏疽等。
(3)头晕、头胀、记忆力减退,或有偏身麻木等,应除外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4)胸闷憋气,应除外缺血性心血管疾病。
(5)皮肤疮疖痈疽、牙周炎感染,在糖尿病患者治疗难度较大,应进行积极地、较长时间地治疗,以求彻底解决感染病灶。
(6)皮肤瘙痒,特别是二阴及易出汗的部位瘙痒,在糖尿病患者非常常见,可以应用外洗加内服药相结合的治疗思路。
(7)急性高血糖情况下,出现头晕、头痛等高渗综合征症状,出现口渴多尿、腹痛、恶心、呕吐等酮症酸中毒症状,必须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应注意在纠正高渗综合征、酮症酸中毒过程中,不合理过多使用胰岛素可诱发低血糖,进而导致脑水肿、心力衰竭等。
八:八个调理和治疗方法
即饮食、运动、心态、中药、西药、胰岛素注射、针灸推拿、导引等。
(一)三项基本措施
1.饮食要合理
2.运动要适当
3.心态要平衡
(二)五项选择措施
1.中医药治疗 对于糖尿病轻症或初发病例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不理想者,或糖尿病已经应用西药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注射血糖仍不能良好控制者,加用中药治疗常常可以实现血糖良好控制,甚至保持病情长期稳定。而对于糖尿病已经发生并发症者,应用西药控制血糖,应用中药治疗并发症,则可以发挥我国医学中西结合的优势,使众多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免于致死、致盲、致残之苦。至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具体方法,吕仁和教授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六对论治”思路,临床应用,卓有成效。
2.西药口服药治疗 西药口服药包括口服降糖药、降脂药、降压药等。对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难以取效或中医药治疗血糖不能得到良好控制者,可以加用西药口服降糖药等。并在充分认识不同药物作用特点和副作用的基础上,酌情配合调节血脂和降压药物。
3. 注射胰岛素 对于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中西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满意,胰岛素分泌功能严重受损,或已经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必要时,应该选用注射胰岛素治疗。有条件者,更可安装胰岛素泵,以良好控制血糖。
4.针灸推拿 吕仁和教授临床发现,糖尿病下肢沉重麻痛、夜卧不宁,针刺双绝骨穴常有良效;咽痒咳嗽,以六神丸用胶布贴于列缺穴常有良效;全身疲乏按摩督脉经、足太阳膀胱经常有良效;下肢冷热失调,点按丹田穴常有良效等。故除中医中药外,针灸、按摩等中医外治法应引起足够重视(具体疗法详见书中介绍)。
5.导引吐纳——巢氏消渴之气功宣导法。本法记载于《诸病源候论》一书,适用于以口渴多饮、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其功理在于宣导肾津以止消渴。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松衣宽带,安静仰卧,腰部伸展悬空,用骶骨背着床席,两手自然置体侧。双目微闭。随着呼吸的节律鼓起小腹,意在牵动气机,使之行水布气,津液上升。
第二步:接上式,用舌在唇齿之间,由上而下、由左至右搅动9次;再由下而上,由右至左搅动9次;鼓漱18次,将口中产生的津液分数口徐徐咽下,并用意念将其下引到“丹田”。使水之上源下流,元龙归海,津布热减,静卧数分钟收功。
第三步:收功后起立,走出室外,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之处缓缓步行。在一种愉快轻松的心境下,步行120~1000步左右,使练功后内在的有序,在常态下尽可能地保持住。巩固已取得的引肾津、滋上源、止消渴的效果。
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多人确诊者6~10岁筛查2型糖尿病!儿童糖尿病诊治指南
近年来儿童2型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如何诊治儿童2型糖尿病?近日发布的《儿童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5)》针对临床诊疗较为关注的4个主要临床问题,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循证推荐。
儿童2型糖尿病的诊断
儿童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为满足以下4 项指标中的任1 项:
(1)空腹血糖≥7.0 mmol/L;
(2)口服糖耐量测试的2 h血糖水平≥11.1 mmol/L;
(3)随机血糖≥11.1 mmol/L;
(4)HbA1c≥6.5%;同时非胰岛素依赖且胰岛自身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胰岛功能正常或增高(4C)。
需要分子遗传学检测以排除单基因糖尿病的情况为:
(1)6月龄及以内被诊断患有糖尿病(5D);
(2)6月龄后无胰岛自身抗体或有其他特征的提示单基因原因的糖尿病(4C);
(3)青少年疑似2型糖尿病,但症状较轻,自身抗体阴性,同时患儿及其家族成员无典型2型糖尿病特征(如肥胖、代谢综合征等)(4D)。
儿童2型糖尿病筛查重点人群: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多人确诊者6~10岁筛查
建议在筛查儿童2型糖尿病时,重点关注具有糖尿病家族史(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糖尿病病史)、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状态(黑棘皮病)、出生体重过高过低或早产、男性、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和不良生活习惯等风险因素的儿童(3C)。
对于超重[体重指数(BMI)≥P85]且合并≥2个风险因素的儿童,建议筛查年龄为>10岁或已进入青春发育期(3B)。
对于肥胖且合并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的儿童,或合并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多人诊断2型糖尿病的儿童,建议筛查年龄下调至6~10岁(5C)。
建议采用空腹血糖 5.6~<7.0 mmol/L、HbA1c5.7%~<6.5%或口服糖耐量试验1 h 8.6~<11.6 mmol/L 或2 h 血糖7.8~<11.1 mmol/L筛查2型糖尿病(3C)。如果筛查结果正常,建议每年复查1次结果。如果BMI上升、心脏代谢风险状况恶化、有严重的2型糖尿病家族史或有糖尿病前期证据,则有必要每半年进行1 次复查(5D)。
2型糖尿病初发患儿生活方式干预:无充分证据证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治疗
暂无充分证据证明单纯生活干预干预能够有效治疗初发儿童2型糖尿病,建议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结合药物等综合干预控制血糖,延缓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5D)。
运动方面建议监督和实施个体化运动训练,增加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每天至少30 min的中到高强度有氧运动和(或)每周至少2次的抗阻训练,减少电子屏幕前时间(≤2 h/d)和久坐时间(1B)。
饮食方面建议制订饮食管理计划,建议个体化评估营养需求,合理使用低糖、低血糖生成指数、低热量、高纤维、适量蛋白的饮食(1B)。建议辅助使用新兴医疗数字科技(远程医疗、智能手机技术、短信、互联网管理等)促进生活方式改变,加强患儿对血糖的自我管理(1B)
儿童2型糖尿病的治疗:<16岁不建议行代谢手术治疗
如果初诊患儿的HbA1c≥8.5%,或有明显高血糖症状、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代谢不稳定,建议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剂量为1次/d基础胰岛素加3次餐前速效胰岛素(0.3~0.5 U/kg开始)或等剂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如果无酸中毒,建议联用二甲双胍(3B)。
病情稳定后胰岛素每次减量30%~50%,依据血糖控制程度逐渐过渡到单用二甲双胍,过渡期往往需要2~6 周(2B)。
如果初诊患儿的代谢稳定(HbA1c<8.5%且无症状),建议二甲双胍进行初始治疗,初始剂量为500 mg/d 使用7 d,随后3~4 周内每周增加500 mg/d,如个体不良反应轻、耐受程度高,也可酌情更快增加剂量,最大不超过2 000 mg/d(2B)。
如果初始治疗3~6个月HbA1c仍无法达到<7.0%,对于>10岁患儿,可选择恩格列净或二甲双胍恩格列净复方制剂、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周制剂作为二线药物,使用上述二线药物需充分考虑患儿意愿和用药安全(2B)。
对于<16岁患儿,不建议行代谢手术治疗(1A)。如BMI>32.5 kg/m,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仍不能达到血糖控制目标或有严重合并症如常规方法无法缓解的重度阻塞性呼吸暂停、心脏功能显著受损等的16~18岁的青少年患儿,可考虑在有青少年代谢手术经验的单位行代谢手术,并做好术后并发症的监测和管理(1A)。
来源: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专业委员会. 儿童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5)[J]. 中华儿科杂志, 2025, 63(2): 131-137.
转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华中大团队最新发现:坚持这样做,2型糖尿病并发症可降3至5成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20日讯(记者江梦晴 通讯员高翔)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有较高致死致残率。怎样让患者管理好血糖,减少并发症发生,能够带病高质量生存,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公卫学院刘刚教授、潘安教授团队合作在健康生活方式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PLoS Medicine、JAMA Network Open,研究发现坚持综合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使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三至五成。
刘刚(左6)教授团队。
不可小觑的微血管病变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球约有5.37亿的患者。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1.41亿人,发病率高达12.8%,相当于每10个人里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其中,90%以上是2型糖尿病。
“作为重大慢性病之一,糖尿病可防可控,但是我国目前的糖尿病防治形势严峻。”刘刚说,“近30年来,该病患病率增长了十多倍。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一半人血糖不达标。此外,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比例为35.2%。”
作为一种进展性疾病,糖尿病主要危害并非疾病本身,而是血糖异常导致的并发症。血糖管理如同2型糖尿病患者的悬顶之剑。管理得好可以高质量地带病生存数十年;长期控制不稳定可能导致血管并发症,致残致死率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刘刚介绍,高血糖导致的血管病变分为两种: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相对于正常人来说,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甚至比高脂血症患者更早、更快,预后更差。现有研究也较多聚焦于大血管病变领域。
刘刚表示:“微血管病变也不可小觑。”一些研究发现,微血管并发症中,糖尿病视网膜病的患病率可能达到30%,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神经病患病率达到近50%,分别是成人致盲、终末期肾病和非创伤性截肢的重要原因。
然而,当前全球对于综合健康生活方式是否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现有研究尚不明确。
从哈佛到华中大历时多年研究
2015年,刘刚赴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跟着导师团队研究影响2型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前期的研究发现,不良的膳食营养与生活方式,包括高糖高脂的饮食、吸烟饮酒、运动量过少、肥胖,会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2019年刘刚回到华中大任教后,他带领团队将研究切入点进一步锁定到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防控。
2型糖尿病的治疗策略是“综合”。一般来说,血糖监测、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健康宣教是糖尿病防治的“五驾马车”。刘刚的科研团队成员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博士生朱凯在做综述时发现:关于确诊2型糖尿病后减少并发症的研究中,现有“证据等级”较高的研究除了更多关注大血管病变,大部分就饮食、运动、血糖等单一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能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定义一种综合的健康生活方式,整体去探究,怎么吃、怎么睡、怎么运动,是否以及能多大程度降低微血管病发生风险?”刘刚与朱凯进行了多次讨论并不断完善研究分析,“通过高质量数据、高证据等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为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明确危险因素,给出有‘强依据’的风险提示和预防管理建议,是我们公共卫生研究的重要使命。”
坚持这样做并发症降三至五成
基于现有权威性医学研究的基础上,刘刚教授、潘安教授团队合作在健康生活方式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领域定义了5项综合的健康生活方式,分别是:1.保持健康腰围(女性;2.不吸烟;3.适度饮酒(酒精摄入量女性<14克/天,男性每天<28克/天);4.积极体育锻炼(人群体力活动水平前1/3);5.健康饮食(以下10种饮食成分中,≥5种达到理想摄入水平,包括:水果、蔬菜、全谷物、鱼、乳制品、植物油、精制谷物、加工肉类、未加工肉类和含糖饮料)。每符合一项计1分,总分0—5分。
第一项研究纳入了15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糖尿病患者遵循4种及以上的健康生活方式,与综合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为0—1分的糖尿病患者相比,综合健康生活方式评分≥4分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风险下降35%,糖尿病肾脏疾病风险下降57%,糖尿病神经病变风险下降54%,复合微血管事件风险下降46%。
第二项研究共纳入7077名2型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诊断后,与综合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为0的患者相比,综合健康生活方式评分≥4分的患者其糖尿病视网膜病风险下降35%,糖尿病肾病风险下降43%,糖尿病神经病变风险下降33%,复合微血管事件风险下降32%。
两项研究均提示,无论在糖尿病诊断前或糖尿病诊断后,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与微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有关。健康生活方式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可能是通过改善血糖、血脂、炎症和肝功能相关的代谢指标。
该研究成果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目前刘刚教授正在基于研究的相关成果,参与撰写《2型糖尿病及前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
此外,刘刚教授团队正在开展糖尿病专病队列和人群干预研究,希望能够建立基于中国人群的糖尿病并发症的预测模型,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并进行精准干预,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做出更进一步的贡献。
坚持综合的健康生活方式
降低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1.保持健康腰围(女性;
2.不吸烟;
3.适度饮酒(酒精摄入量女性<14克/天,男性每天<28克/天);
4.积极体育锻炼(人群体力活动水平前1/3);
5.健康饮食(以下10种饮食成分中,≥5种达到理想摄入水平,包括:水果、蔬菜、全谷物、鱼、乳制品、植物油、精制谷物、加工肉类、未加工肉类和含糖饮料)
【编辑:余丽娜】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