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病人重点观察(糖尿病最重要最基本的措施是)

医学莘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出现哪些症状,说明发生了肾脏损害?重点观察两项指标

每十名糖尿病患者大约有二至四人发生糖尿病肾病,而在慢性肾脏病的常见病因中,糖尿病也位列前三,且不少糖尿病患者可能进展为肾功能衰竭,从而需要血液透析治疗。那么,糖尿病患者出现哪些症状,说明发生了糖尿病肾病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最近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1.2%,且20%-4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因微血管损伤而并发糖尿病肾病。但糖尿病肾病是一个缓慢进展的过程,早期通常无症状,但高血糖却可使肾脏处于高灌注、高滤过状态,升高肾小球囊内压从而引起肾小球损害,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出现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出现蛋白尿,意味着肾小球滤过膜已经受损,人体血浆中的蛋白质更易通过受损的滤过膜进入尿液,同时大量蛋白尿也可加重肾脏损害;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意味着肾脏排水、排毒的功能开始减退,若未加干预,可能逐步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往后只能依靠血液透析才能将人体多余的水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不少糖尿病患者均有这样的疑问:出现哪些症状,说明已经发生了肾脏损害。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一样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症状因此不易识别,更重要的是不少患者在诊断为糖尿病时已经发生了肾脏损害,但自身却毫无察觉,因此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不能依靠相关症状,而是需要完善相关检查定期筛查。与其它并发症不同的是,糖尿病肾病的筛查与诊断较为困难。通过前面的介绍,大家已经知晓糖尿病肾病可表现为尿蛋白增多,但蛋白尿并非糖尿病肾病的特异性表现,其它可损伤肾小球滤过膜的疾病也可出现蛋白尿,且部分糖尿病患者早期可无蛋白尿,但却可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即使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也需要排除是否为糖尿病以外的因素所引起。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明确肾脏损害就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呢?有,肾穿刺活检。肾穿刺活检是发现、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但却不推荐糖尿病患者常规进行肾穿刺活检,这是因为该检查是一种有创检查,有创意味着存在一定风险,且这种风险需要肾脏来承担,可能会得不偿失,因此对糖尿病肾病的筛查,我们主要依靠无创检查,包括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肾小球滤过率,但却需要综合分析。影响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的因素较多,发热、感染、运动以及女性月经等均可引起该指标升高,因此检查该指标时应排除相关影响因素,若该指标依然≥30mg/g说明尿蛋白尿排泄增多,且不能以某一次的检测结果诊断为白蛋白尿,应在3-6个月的内重复检查,若其中两次检查发现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说明已经出现肾脏损害。

如前所述,部分糖尿病早期尿中可无蛋白,但却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为主要表现,因此糖尿病患者在筛查肾脏损害时,应同时检查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情况下,成人肾小球滤过率的平均水平为125ml/min,不同的个体存在一定差异,但至少不会低于90ml/min,否则说明存在肾脏损害:当肾小球滤过率位于90-60ml/min之间为轻度下降,位于60-45ml/min之间为轻中度下降,位于30-45ml/min之间为中重度下降,位于30-15ml/min之间为重度下降,低于15ml/min说明已经发生了肾衰竭。肾小球滤过下降不仅预示发生了肾脏损害,还预示着未来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均会增加,即使该指标轻度降低,同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还可引起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

结合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与肾小球滤过率这两项检查,可初步判断糖尿病患者是否发生了肾脏损害,但如前所述,其它疾病也可引起这两项指标异常,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即使出现了这两项指标异常,也并不能说明出现了肾脏损害,此时需要综合判断。首先了解有无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变与肾脏病变一样,均属于糖尿病的微血管损伤,二者往往相伴相随,可通过眼底检查了解病情,若眼底检查提示存在微血管瘤、小出血点、棉絮状软性渗出等改变,说明已经发生了视网膜病变,那么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或肾小球滤过率异常由肾脏损害引起的可能性大;反之,若眼底检查没有异常发现,说明当前没有发生视网膜病变,而上述指标的异常还需进一步查找病因。

其次,无论是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还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均是缓慢进展的过程,糖尿病患者短期内不会出现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迅速升高,也不会出现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否则应查找其它肾脏损害的病因。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常规筛查尿常规,若肾脏损害为糖尿病引起,尿常规中往往表现为尿蛋白阳性,倘若出现血尿、蛋白尿伴血尿、管型尿等活动性尿沉渣异常,也应警惕糖尿病以外的肾脏损害。当然,除外这些情况,糖尿病患者出现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应考虑肾脏损害可能。即便当前这两项指标检查无异常,糖尿病患者也应每年筛查一次,了解病情变化。最后,补充一点,部分糖尿病患者以泡沫尿判断有无肾脏损害,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出现经久不散、细密的泡沫,说明可能出现了蛋白尿,但仅为主观判断,不能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应及时完善相关检查筛查肾脏损害。

综上,糖尿病可引起肾小球高滤过、高滤过,增加肾小球囊内高压,从而可损伤肾小球,损害肾小球的滤过膜,可引起尿蛋白增多或肾脏排水排毒能力下降,但早期很难通过相关症状判断有无肾脏损害,主要通过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与肾小球滤过率进行筛查,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筛查一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说明可能发生了糖尿病肾病,但若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短期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迅速升高、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或出现血尿、蛋白尿伴血尿、管型尿等活动性尿沉渣异常,肾脏损害应警惕糖尿病以外的病因。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为肾穿刺活检,但该检查为有创检查,不建议糖尿病患者常规筛查肾脏损害。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在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6个不易察觉的糖尿病症状 留意观察高危人群

健康导读

糖尿病是慢性病,血糖升高些许并不会马上引起疼痛、昏迷等严重症状,所以不少糖尿病患者并不知晓自己患了糖尿病,偶尔一次测血糖才发现血糖高得惊人。但是,糖尿病并非没有“苗头”,人们平时多加留意身体的变化,还是可以及时“揪出”糖尿病。特别是家人中有糖尿病患者、生育过巨大儿或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肥胖者等高危人群,更要留意以下几个不易察觉的糖尿病症状。

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但人消瘦

胃口大增,但人却消瘦了不少,很多人以为自己患了甲状腺疾病。然而,糖尿病也会引起患者吃得多、人消瘦的情况,患者还会经常感觉口渴想喝水,老是上厕所,这是糖尿病的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

为什么糖尿病会引起“三多一少”?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过程发生紊乱,摄入的糖没办法“走”到正确的地方,当血糖升到较高水平,糖分就会随着尿液离开人体,糖分的利尿作用就会导致多尿,人体也会因为多尿需要经常饮水。此外,由于糖分作为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糖尿病患者不能有效利用糖分,人体全身细胞得不到能量就会“闹饥荒”,导致患者经常感觉饿,需要多吃东西。

不明原因视力模糊,看不清东西

人的眼睛里有一个扁圆形的透明体,称为“晶状体”,有反复变凸、变扁的调节作用,所以人们远近的东西都能看清。然而,当人体血糖升高时,葡萄糖及其代谢物进入眼球晶状体后使得晶状体内盐分随糖大量排出,渗透压降低,晶状体内水分增多,使得晶状体膨胀变凸,屈光力增强,形成一过性近视;血糖降低时,引起相反的渗透压改变,则发生远视。远视、近视,加上糖尿病最容易引起的并发症——白内障,糖尿病患者的视力受到很大威胁。所以,出现近视、远视、视力模糊,最好及时到医院查查。

无端端周身皮肤瘙痒,或反复起疖子

近期无缘无故患上比较顽固的皮肤瘙痒,经常复发,甚至疖子反复发作,用遍各种药物都不见起色,这就要警惕是否有血糖高的情况。为什么糖尿病会引起皮肤瘙痒?糖尿病患者因皮肤内葡萄糖含量增高,刺激皮肤发痒,或因皮肤长期处于慢性脱水状态,出汗减少,皮肤过度干燥而瘙痒。专家表示,中老年人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应先排除糖尿病的可能后再对症治疗。

外因瘙痒,或频繁尿路感染

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外阴瘙痒难忍,或者尿路感染无法断根,用遍了各种栓剂洗剂还是容易复发,此时最好筛查一下糖尿病。

四肢发凉、麻木、疼痛

血糖过高容易引起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导致糖尿病患者经常感觉四肢发凉、麻木甚至疼痛。专家提醒,只要身体任何部位经常出现麻木、酸痛、肿胀,就要及时检查血糖,老年人尤其要注意。

突发脑血栓

由于血糖增高,可使血液变得粘稠,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血流缓慢,极易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发生中风。除了及时打通血管,治疗脑血栓,也要查查血糖是否正常。即使脑血栓治疗及时,如果血糖问题没有解决,还有可能再次引发脑血栓。(来源:中国健康教育网)

糖尿病患者,多观察腿脚,出现这3个迹象,提示你该控制血糖了

全世界的糖尿病人数大约有4.25亿,中国就有1.4亿,已经超过了四分之一。由此可见,糖尿病对国人的影响之大。

糖尿病一旦发生,患者只能以管住嘴、迈开腿、使用降糖药的方式来控制血糖。

如果血糖长时间居高不下,糖尿病患者的眼睛、心脏、肾脏、神经系统都会遭受到高血糖的破坏,引起一系列并发症,给患者带来诸多的不适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以及生命。

在此提醒各位糖尿病患者,平时要定期监测血糖值,如果发现腿脚出现了以下三种异常现象,多半是血糖没有控制好。

一、腿脚发凉

糖尿病患者若是发现自己的腿脚部位无论是在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温度都处于偏凉的状态,就要警惕是下肢血管已经发生了病变;

血管变得狭窄,血液无法顺利流通,肢体缺血缺氧而处于低温的状态,通过肉眼看上去腿脚的皮肤颜色偏红或者发紫,并且肤色不均匀。

二、腿部的感觉变得迟钝

糖尿病患者若是没有控制好血糖,导致血糖长时间的居高,就会影响到周围神经使其发生病变,其中最明显的症状就是脚部经常出现疼痛发冷或者麻木感,大多数情况下,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最为明显。

如果没有引起糖尿病患者的重视,腿部的周围神经功能越来越差,其感觉功能也会变得迟钝,导致有的糖尿病患者的痛觉和触觉敏感性减弱,也无法顺利地感知温度。

如果脚部被烫伤或者受到了外伤,患者也有可能无法第一时间发现,导致伤口受到了细菌的感染之后引起炎症;

由于糖尿病的血糖值偏高,伤口部位的愈合速度就会变慢,若是任由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的下肢肌肉就会逐渐变得萎缩,甚至出现活动障碍。

三、脚部长出溃疡

大多数情况下,只要能够把血糖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糖尿病患者就不会出现足部溃疡的现象。

如果患者没有严格的按照医嘱服用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血糖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长时间的高血糖会对毛细血管造成破坏,毛细血管若是发生破溃就会引起溃疡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感知功能下降,出现了足部溃疡之后,无法被第一时间发现,溃疡面越来越大,受到感染的风险越来越高,

还有可能导致局部的肌肉腐烂,分泌出大量的脓水,甚至对骨骼造成损害,情况严重的话会导致患者无法行走。

这种情况下,有的患者只能通过截肢才能够控制住病情的发展。

以上三种情况就是糖尿病足的表现,这是很多糖尿病患者不愿意面对的并发症之一。

所以,糖尿病患者平时要多查看腿脚部位,如果出现了以上三种中的任意一种情况,都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检查治疗,避免腿脚受到进一步的损害,还要严格的控制好血糖水平。

控制血糖水平的方法,除了服用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调控饮食结构加强运动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因为人的饮食对血糖的影响非常大,如果患者平时控制好热量、碳水化合物、糖分的摄入量,并且每天保持适度的运动量,就有机会避免糖尿病足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患者还可以长期带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