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医糖尿病的分类(中医糖尿病分一型二型吗)

北京医院李秋贵主任 0
文章目录:

中医治疗糖尿病辩证论证主要分为7大类!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学认为,消渴病的病因多与素体阴津亏乏、先天禀赋不足有关。许多学者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和实践体会,指出糖尿病的主要病机绝非单纯用阴虚燥热和“三消”所能解释清楚的,传统的理论已不能全面满足临床需要,各地医家纷纷另辟新径,提出不同见解,概括为本虚标实,本虚包括脾虚、阴两虚、阳虚,标实包括气滞、血瘀、痰浊、毒邪。

01脾虚论

糖尿病的各种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代谢综合征及慢性病变。此二点与脾的运化及升清功能的降低有密切关系。糖尿病的病理致变形式一是降出大于升入,二是升降无序,而脾气下脱是其病理改变的基本病机,并贯穿于整个病变过程,所以临床辨证以健脾为主制定方药,均有较好的疗效。

02气阴两虚兼瘀论

临床对558例糖尿病患者的病机特点进行分析,辨证以气阴两虚兼瘀最多见(占46.9%)。糖尿病病机以气阴两虚兼瘀多见。大量临床报道证明,遵守气阴两虚兼瘀病机辨证用药,每获良效。

03肝失疏泄论

糖尿病不仅与肺脾肾相关,而且与肝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糖尿病与肝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的消渴之亢,治亦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养护肝体。本病病机正如清代医家黄坤载言“消渴之病,独责肝木”。治疗消渴必以疏利为法,选用逍遥散加减,对245例患者治疗观察1年,疗效满意。

04瘀血论

临床对3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发现,几乎全部病例均有舌黯或瘀斑,显示糖尿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并发症,舌多黯有瘀斑,舌下静脉青紫或怒张,血液流变学观察有瘀血存在,提出血瘀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病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瘀血证密切相关,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加用活血化瘀药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糖、脂肪代谢和血液高黏状态及血管神经并发症症状。熊曼琪等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瘀热互结是2型糖尿病的病机特点。

05痰论

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目前消渴病患者“三多”症状不典型,多形体肥胖,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胸闷,头痛,半身不遂,女子月经块多,面色晦暗,舌体胖大,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苔滑腻等痰瘀互结症状,认为瘀结是消渴病的主要病机之一,是糖尿病诸多并发症的主要原因。随着慢性血管病变的出现,兼痰湿证者亦增多。

06毒邪论

糖尿病以热毒、湿毒、浊毒、瘀毒为主。在1期或2型糖尿病的病情加重期,多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燥热多汗、大便干、舌红少津等一系列热毒内盛之象,或是肝郁化火而致,或是阴虚火旺所成。总之,表现为一派热毒内盛之象,治宜清热解毒。还有一类患者,热象不明显,但血糖显著升高,舌苔厚腻,或黄或白,形体偏胖,属湿毒、浊毒。

07阳虚论

现代医家对阳虚之消作了初步探讨。经研究发现,消渴病也有因素体阳虚,初起即同时兼有气虚或阳虚者,并认为此时的上燥渴、下尿频之证乃蒸腾水气所致。对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分析中发现,不但有素体阴虚,也有素体阳虚、阴阳两虚者。其中素体阴虚、素体阴阳两虚者多见于2型糖尿病,而素体阳虚者多见于1型糖尿病。#糖尿病##中医治疗糖尿病##关注糖尿病#

糖尿病的中医分型治疗方法介绍

中医分析糖尿病:五型辨证施治,中医古方助你降糖!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常见的疾病——糖尿病。

《糖尿病全球地图》显示,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人数在不断增加,预计到未来几十年内还将继续增长。同时,中国作为糖尿病大国,其糖尿病患者人数也位居全球前列,并且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那么什么是糖尿病呢?

先说说西医对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简言之,就是体内糖分代谢紊乱导致的血糖升高一类疾病。

在中医里糖尿病被称为“消渴病”,这一名称来源于它的主要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

那么,怎么办呢?

当然是得辨证论治了!这里给大家分享5个治糖尿病证型的治法以及中药。

1.肺热津伤证

表现:口干舌燥、烦渴欲饮、尿频量多、烦热多汗。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丸。

2.胃热炽盛证

表现: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结。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

3.气阴两虚证

表现:口渴多饮、多食、便溏、精神不振、浑身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七味白术散。

4.肾阴亏虚证

表现: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

治法:滋阴固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

5.阴阳两虚证

表现:手足心热、口干舌燥、腰膝酸软、怕冷、男性阳痿、女子月经不调。

治法:滋阴补阳,

方药:金匮肾气丸。

中医对糖尿病的辨证论治主要基于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如果用药之前不太确定自己的类型,最好还是咨询专业医生看看,不要盲目跟风用药

今天的分享到这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