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2B(糖尿病2b是什么意思啊)
- 1、《儿童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5)》发布!儿童T2D,诊治意见看这里
- 2、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多人确诊者6~10岁筛查2型糖尿病!儿童糖尿病诊治指南
- 3、颠覆认知!2 型糖尿病不是一种病,而是六种,精准治疗迫在眉睫!
《儿童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5)》发布!儿童T2D,诊治意见看这里
近年儿童2型糖尿病(T2DM)患病率不断上升,《儿童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5)》针对我国儿童T2DM临床诊疗较为关注的4个主要临床问题,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循证推荐。
儿童 T2DM筛查的重点人群
建议在筛查儿童 T2DM时,重点关注具有糖尿病家族史(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糖尿病病史)、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状态(黑棘皮病)、出生体重过高过低或早产、男性、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和不良生活习惯等风险因素的儿童(3C)。
对于超重[体质指数(BMI)≥P85]且合并≥2个风险因素的儿童,建议筛查年龄为>10岁或已进入青春发育期(3B)。
对于肥胖且合并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的儿童,或合并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多人诊断T2DM的儿童,建议筛查年龄下调至6~10岁(5C)。
建议采用空腹血糖 5.6~<7.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aemoglobin A1c,HbA1c)5.7%~<6.5%或口服糖耐量试验1 h 8.6~<11.6 mmol/L 或2 h 血糖7.8~<11.1 mmol/L筛查T2DM(3C)。
如果筛查结果正常,建议每年复查1次结果。如果BMI上升、心脏代谢风险状况恶化、有严重的T2DM家族史或有糖尿病前期证据,则有必要每半年进行1 次复查(5D)。
儿童 T2DM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儿童 T2DM诊断标准为满足以下4 项指标中的任1 项:(1)空腹血糖≥7.0 mmol/L,(2)口服糖耐量测试的2 h血糖水平≥11.1 mmol/L,(3)随机血糖≥11.1 mmol/L,(4)HbA1c≥6.5%;同时非胰岛素依赖且胰岛自身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胰岛功能正常或增高(4C)。
需要分子遗传学检测以排除单基因糖尿病的情况为:
(1)6月龄及以内被诊断患有糖尿病(5D)(2)6月龄后无胰岛自身抗体或有其他特征的提示单基因原因的糖尿病(4C);
(3)青少年疑似T2DM,但症状较轻,自身抗体阴性,同时患儿及其家族成员无典型T2DM特征(如肥胖、代谢综合征等)(4D)。
T2DM 初发患儿生活方式干预
暂无充分证据证明单用生活干预能够有效治疗初发T2DM的患儿,建议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结合药物等综合干预控制血糖,延缓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5D)。
运动方面建议监督和实施个体化运动训练,增加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每天至少30 min的中到高强度有氧运动和(或)每周至少2次的抗阻训练,减少电子屏幕前时间(≤2 h/d)和久坐时间(1B)。
饮食方面建议制订饮食管理计划,建议个体化评估营养需求,合理使用低糖、低血糖生成指数、低热量、高纤维适量蛋白饮食(1B)。
建议辅助使用新兴医疗数字科技(远程医疗、智能手机技术、短信、互联网管理等)促进生活方式改变,加强患儿对血糖的自我管理(1B)
儿童 T2DM的治疗方案
如果初诊患儿的HbA1c≥8.5%,或有明显高血糖症状、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代谢不稳定,建议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剂量为1次/d基础胰岛素加3次餐前速效胰岛素(0.3~0.5 U/kg开始)或等剂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如果无酸中毒,建议联用二甲双胍(3B)。
病情稳定后胰岛素每次减量30%~50%,依据血糖控制程度逐渐过渡到单用二甲双胍,过渡期往往需要2~6 周(2B)。
如果初诊患儿的代谢稳定(HbA1c<8.5%且无症状),建议二甲双胍进行初始治疗,初始剂量为500 mg/d 使用7 d,随后3~4 周内每周增加500 mg/d,如个体不良反应轻、耐受程度高,也可酌情更快增加剂量,最大不超过2 000 mg/d(2B)。
如果初始治疗3~6个月HbA1c仍无法达到<7.0%,对于>10岁患儿,可选择恩格列净或二甲双胍恩格列净复方制剂、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周制剂作为二线药物,使用上述二线药物需充分考虑患儿意愿和用药安全(2B)。
对于<16岁患儿,不建议行代谢手术治疗(1A)。如BMI>32.5 kg/m,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仍不能达到血糖控制目标或有严重合并症如常规方法无法缓解的重度阻塞性呼吸暂停、心脏功能显著受损等的16~18岁的青少年患儿,可考虑在有青少年代谢手术经验的单位行代谢手术,并做好术后并发症的监测和管理(1A)。
参考来源: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专业委员会.儿童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5)[J]. 中华儿科杂志, 2025, 63(2): 131-137.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多人确诊者6~10岁筛查2型糖尿病!儿童糖尿病诊治指南
近年来儿童2型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如何诊治儿童2型糖尿病?近日发布的《儿童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5)》针对临床诊疗较为关注的4个主要临床问题,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循证推荐。
儿童2型糖尿病的诊断
儿童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为满足以下4 项指标中的任1 项:
(1)空腹血糖≥7.0 mmol/L;
(2)口服糖耐量测试的2 h血糖水平≥11.1 mmol/L;
(3)随机血糖≥11.1 mmol/L;
(4)HbA1c≥6.5%;同时非胰岛素依赖且胰岛自身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胰岛功能正常或增高(4C)。
需要分子遗传学检测以排除单基因糖尿病的情况为:
(1)6月龄及以内被诊断患有糖尿病(5D);
(2)6月龄后无胰岛自身抗体或有其他特征的提示单基因原因的糖尿病(4C);
(3)青少年疑似2型糖尿病,但症状较轻,自身抗体阴性,同时患儿及其家族成员无典型2型糖尿病特征(如肥胖、代谢综合征等)(4D)。
儿童2型糖尿病筛查重点人群: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多人确诊者6~10岁筛查
建议在筛查儿童2型糖尿病时,重点关注具有糖尿病家族史(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糖尿病病史)、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状态(黑棘皮病)、出生体重过高过低或早产、男性、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和不良生活习惯等风险因素的儿童(3C)。
对于超重[体重指数(BMI)≥P85]且合并≥2个风险因素的儿童,建议筛查年龄为>10岁或已进入青春发育期(3B)。
对于肥胖且合并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的儿童,或合并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多人诊断2型糖尿病的儿童,建议筛查年龄下调至6~10岁(5C)。
建议采用空腹血糖 5.6~<7.0 mmol/L、HbA1c5.7%~<6.5%或口服糖耐量试验1 h 8.6~<11.6 mmol/L 或2 h 血糖7.8~<11.1 mmol/L筛查2型糖尿病(3C)。如果筛查结果正常,建议每年复查1次结果。如果BMI上升、心脏代谢风险状况恶化、有严重的2型糖尿病家族史或有糖尿病前期证据,则有必要每半年进行1 次复查(5D)。
2型糖尿病初发患儿生活方式干预:无充分证据证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治疗
暂无充分证据证明单纯生活干预干预能够有效治疗初发儿童2型糖尿病,建议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结合药物等综合干预控制血糖,延缓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5D)。
运动方面建议监督和实施个体化运动训练,增加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每天至少30 min的中到高强度有氧运动和(或)每周至少2次的抗阻训练,减少电子屏幕前时间(≤2 h/d)和久坐时间(1B)。
饮食方面建议制订饮食管理计划,建议个体化评估营养需求,合理使用低糖、低血糖生成指数、低热量、高纤维、适量蛋白的饮食(1B)。建议辅助使用新兴医疗数字科技(远程医疗、智能手机技术、短信、互联网管理等)促进生活方式改变,加强患儿对血糖的自我管理(1B)
儿童2型糖尿病的治疗:<16岁不建议行代谢手术治疗
如果初诊患儿的HbA1c≥8.5%,或有明显高血糖症状、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代谢不稳定,建议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剂量为1次/d基础胰岛素加3次餐前速效胰岛素(0.3~0.5 U/kg开始)或等剂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如果无酸中毒,建议联用二甲双胍(3B)。
病情稳定后胰岛素每次减量30%~50%,依据血糖控制程度逐渐过渡到单用二甲双胍,过渡期往往需要2~6 周(2B)。
如果初诊患儿的代谢稳定(HbA1c<8.5%且无症状),建议二甲双胍进行初始治疗,初始剂量为500 mg/d 使用7 d,随后3~4 周内每周增加500 mg/d,如个体不良反应轻、耐受程度高,也可酌情更快增加剂量,最大不超过2 000 mg/d(2B)。
如果初始治疗3~6个月HbA1c仍无法达到<7.0%,对于>10岁患儿,可选择恩格列净或二甲双胍恩格列净复方制剂、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周制剂作为二线药物,使用上述二线药物需充分考虑患儿意愿和用药安全(2B)。
对于<16岁患儿,不建议行代谢手术治疗(1A)。如BMI>32.5 kg/m,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仍不能达到血糖控制目标或有严重合并症如常规方法无法缓解的重度阻塞性呼吸暂停、心脏功能显著受损等的16~18岁的青少年患儿,可考虑在有青少年代谢手术经验的单位行代谢手术,并做好术后并发症的监测和管理(1A)。
来源: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专业委员会. 儿童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5)[J]. 中华儿科杂志, 2025, 63(2): 131-137.
转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颠覆认知!2 型糖尿病不是一种病,而是六种,精准治疗迫在眉睫!
人们往往认为,血糖高就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的。
但近年来,随着医学证据的更新与新型降糖药物的问世,引发高血糖的原因被不断“揪出”,临床上2型糖尿病的亚型也在逐步细分。对待高血糖的成因绝不能稀里糊涂,要找准源头,才能实现精准治疗。
在健康人的身体里,胰岛β细胞会按照所摄入葡萄糖的多与少,正常地分泌出足量胰岛素。如果胰岛素质量太差,降糖效果不佳;或者胰岛功能衰退,分泌不出足够的胰岛素,最后就会引发糖尿病。
“治疗2型糖尿病的前提是一定要进行亚型分类,不分型或分型没有分对,都会造成没有对因治疗,导致降糖、控糖效果差。”
如何精准分型?➡️➡️关注我,我都能帮你解决!!
判断高血糖的源头,有6个来源:胰岛素分泌不足、肠促胰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以上病因的同时出现、肾脏重吸收葡萄糖增加4倍、脂肪异位沉积。
首要的问题,是测定体内胰岛素的分泌水平,判断是哪一环节出了问题。
然而,人体内胰岛素代谢快,测定起来较为困难且准确性较低。已经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测定结果无法判定。而C肽是一种与胰岛素以1:1等分子量,从胰岛里面分泌出来的物质,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临床上,通常用C肽值,代表胰岛素的分泌量。
根据C肽水平的不同,结合患者的个体化特征,2型糖尿病成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6种亚型。
01
胰岛素分泌不足型
这一类型是大家较为熟知、比较传统的2型糖尿病亚型,即胰岛功能差导致胰岛素分泌量完全不够,进而无法降低血糖。多发生在糖尿病病程较长、年龄大、体型偏瘦的糖友身上,约占临床上2型糖尿病的25%。
一般来说,空腹C肽水平低于1纳克/毫升,可诊断为此类型的2型糖尿病。对于这类糖友,由于胰岛功能已经严重受损,单纯用口服药降糖效果不会太好。因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胰岛素。
02
胰岛素抵抗型
这类患者通常病程不长,伴有超重/肥胖、内脏脂肪多、脂肪肝或高血压等情况。其实,在测定空腹C肽水平时会发现,这类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总量非常高,空腹C肽水平高于2.5纳克/毫升。
但是,胰岛的降血糖作用却很差,发挥不了应有的降糖作用,也就是出现了胰岛素抵抗。这种亚型的患者约占2型糖尿病总数的25%。这种情况下,要想办法大幅度减脂,才能使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敏感起来。
此外,在治疗时,需要用一些胰岛素增敏剂,来缓解胰岛素抵抗的情况,再配合强化生活方式的管理,这类患者就非常有希望能够逆转2型糖尿病。
03
肠促胰素分泌不足
肠促胰素是由肠道细胞分泌出的两种激素——葡萄糖依赖性的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IP)和胰高糖素样分泌多肽-1(GLP-1)。这两种激素都能起到保护胰岛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通常来说,如果肠促胰素分泌不足,那么餐后胰岛素的分泌就会出现明显障碍。“一些糖友的胰岛功能在空腹时还算正常,但是由于餐时肠促胰素分泌明显减少,导致了餐时胰岛素分泌远远不够,就会造成明显的餐后血糖升高。”空腹C肽水平在1.1——2.5纳克/毫升时,就属于肠促胰素不足型。这种类型约占到2型糖尿病的一半左右。
针对这类患者,在降糖的同时需要补充肠促胰素,相关药物目前有两大类。
一是DPP-4抑制剂,这是一种口服药,代表药物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利格列汀;
二是GLP-1受体激动剂,包括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这些药物都是能明显补充肠促胰素的。
04
混合型
临床上可能会遇到同时具有上述3种亚型的患者,我们定义为混合型,以下为常见的2种混合方式。
①2胰岛素分泌不足型(2A型) 胰岛素抵抗型(2C型):这类患者空腹C肽≤1.0μg/L且同时符合胰岛素抵抗临床评估。
②肠促胰素分泌不足型(2B型) 胰岛素抵抗型(2C型):这类患者空腹C肽在1.1——2.5μg/L范围内且同时符合胰岛素抵抗型的临床评估。
以上两种混合型患者的治疗仍以二甲双胍为主,采用胰岛素与GLP-1受体激动剂的复方制剂、TZD、SGLT2i等联合治疗通常有较好的效果,并且需要坚持改善生活方式,强化体重管理,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
05
早发型
早发T2DM是指发病年龄<40岁的T2DM,其中发病年龄<19岁为青少年起病的早发T2DM,19——40岁为成年起病的早发T2DM。中国13年来增长了4倍。
早发T2DM患者的临床结局往往更差,与晚发T2DM相比,早发T2DM脑卒中、心肌梗死的风险更高。年轻的T2DM患者糖尿病肾脏病(diabetes kidney disease,DKD)、DR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高于T1DM,糖尿病诊断年龄每下降1岁,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大血管病变风险增加3%,微血管病变风险增加5%。
这种类型的糖尿病更具有侵袭性,其胰岛β细胞的衰竭更为迅速,治疗选择更加有限,对早发型(2E型)患者进行饮食和运动管理非常重要,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的药物包括二甲双胍、基础胰岛素、利拉鲁肽、艾塞那肽。研究发现,达格列净、西格列汀 二甲双胍和沙格列汀 二甲双胍显示出更好的疗效。
06
严重肥胖型(2F型)
BMI>35 kg/m2(亚裔人群BMI>32.5 kg/m2)。肥胖引起的体脂含量过高是IR和T2DM的重要原因[46],对于重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需要采取以减重为目的的各种治疗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药物、手术等。
代谢手术:对BMI≥35 kg/m2的T2DM患者的糖尿病缓解有效,减轻体重和糖尿病缓解的疗效似乎因手术类型而异。降糖药物可以采用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SGLT2i、TZD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联合治疗,但一般不使用胰岛素。
替尔帕肽(Tirzepatide):是基于天然GIP序列生成的多功能多肽,它能够同时与GIP和GLP-1受体结合。平均半衰期为5 d,可以每周1次注射。GIP可增强GLP-1在抑制食物摄取和增强能量消耗方面的作用,从而降低患者体重10%——20.2%,腰围降幅为3.8——10.9 cm。与司美格鲁肽1 mg相比,更多降低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HDL-C水平。
SURPASS1、2研究显示,与司美格鲁肽相比,5、10和15 mg均可显著降低T2DM患者的HOMA-IR,改善IR及减重21%。此外,由GIP、GLP-1和胰高糖素组成的“三重受体激动剂”Retatrutide 12 mg治疗组实现体重减轻≥5%、≥10%和≥15%的比例高达100%、93%和83%,平均减重可达24.2%。
总之,无论是新糖友还是老糖友,建议大家都到医院去测定空腹C肽,看看是哪一环节出了问题。
这样有助大家了解自己高血糖的原因,同时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调整精准治疗方案,尽早获益。
如果你有以下问题⬇️⬇️⬇️
·胰岛素抵抗·高血糖·视线模糊·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
都可以关注我,跟我聊聊
邹大进教授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