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损害系列(糖尿病肾损害系列诊断标准)
糖尿病肾,糖尿病患者面临的重大并发症!如何治疗?一文讲清!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如果将人体比作一座城市,肾脏就是它的污水处理厂,忙碌而默默无闻地净化血液、排出废物。
当“糖尿病”这位“不速之客”长期作祟,这座城市的处理厂便不堪重负,渐渐开始出现“瘫痪”的征兆。
这就是糖尿病肾病,一种悄无声息却暗流汹涌的危机。
许多人以为,糖尿病最可怕的只是血糖高。
而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却是糖尿病患者面临的重大并发症之一,甚至可能导致肾衰竭、透析或移植。
更令人担忧的是,它常常在无声无息中发展,等到症状明显时,损害已难以挽回。
如何才能识别糖尿病肾病的“蛛丝马迹”,又有哪些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为肾脏“松绑”?今天,我们就围绕三个关键指标与三类有效药物展开探讨,让健康知识在趣味和实用中融会贯通。
糖尿病肾病的隐喻:一条渐渐堵塞的小河想象一条清澈的小河,它承担着输送生命之源的责任。
而随着时间推移,垃圾逐渐堆积,河道变得狭窄、浑浊,水流减缓,甚至完全堵塞。
这正是糖尿病肾病发生的过程。
早期的糖尿病肾病,肾小球(肾脏的过滤单元)会因高血糖的刺激而“过度劳累”,让少量蛋白质从尿液中泄漏。
这种现象被称为“白蛋白尿”。
若不加以控制,炎症和纤维化就会像河道里的淤泥一样逐渐堆积,最终导致肾功能不可逆的衰竭。
问题是:垃圾初现时,河流看起来依然平静,甚至让人误以为“没事”。
这正是糖尿病肾病的隐匿性所在,也让许多人错过了早期干预的黄金期。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症状如同“藏在水下的冰山”。
但医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三盏指路的明灯,让我们能够提前发现问题。
1.尿白蛋白排泄率(UACR)尿白蛋白排泄率(UACR)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的警报器。
它反映了尿液中蛋白质的泄漏情况。
如果数值超过30毫克/克肌酐,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就像一条小河的水质变化,UACR的升高是肾脏损伤的最早信号。
即使没有明显症状,这一指标的异常也可能预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检查一次UACR,便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肌酐是血液中的一种废物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出。
肾功能下降时,肌酐水平会逐渐升高。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是判断肾功能的重要指标。
通常,eGFR低于60毫升/分钟/1.73平方米意味着存在中度以上的肾功能损伤。
就好比河流的流速,eGFR下降提示肾脏的过滤能力正在减弱。
如果不积极干预,肾功能的衰退将不可逆。
糖尿病肾病患者往往伴随高血压,而高血压又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害。
研究表明,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可以有效延缓肾功能恶化。
血压就像河道的水压,过高的水压会冲垮堤岸,加重河流的堵塞。
控制血压是预防糖尿病肾病恶化的重要一环。
针对糖尿病肾病,现代医学提供了三类有效药物,它们如同“清淤工人”,为肾脏的健康保驾护航。
1.ACEI/ARB类药物:保护肾脏的“护城河”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ARB(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是糖尿病肾病的一线药物。
它们通过降低血压、减少尿蛋白泄漏等方式,减轻肾小球的压力。
想象一下,ACEI和ARB就像筑起的护城河,既能降低水压,又能守住肾脏的“城堡”。
研究显示,这类药物能延缓肾功能下降,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SGLT-2抑制剂是一类新型降糖药,通过减少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起到降糖、降低尿蛋白和保护肾脏的多重作用。
它就像河道清淤的“机器人”,在排出多余垃圾的还能改善河流的自净能力。
临床研究表明,SGLT-2抑制剂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显著降低了肾衰竭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糖尿病肾病的进展与慢性炎症和纤维化密切相关。
MRA(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新型拮抗剂)能够通过抗炎、抗纤维化作用,进一步保护肾功能。
它们的作用就像一股细致的修复力量,帮助河流恢复清澈。
目前,这类药物正在不断优化,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有人说:“糖尿病肾病似乎离我很远。"这或许是许多中老年人的心声。
而坏习惯的积累,如高盐饮食、不规律服药、忽视体检,正是在为糖尿病肾病埋下伏笔。
试想一下,每天一句“明天再管”,便是在为河道堆积一片垃圾。
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低盐低脂饮食、坚持运动、定期检查,则如同每日清理河道,为自己的肾脏减负。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就像河流治理,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
三个关键指标(UACR、eGFR、血压)是肾脏健康的晴雨表,而三类有效药物(ACEI/ARB、SGLT-2抑制剂、MRA)则是保护肾脏的得力助手。
或许你已经意识到,健康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选择。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河道管理者”,用科学和行动守护生命的清流。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记住:肾脏的健康,是长寿的基石。
而改变的开始,就在今天。
考文献:
1. 《糖尿病肾病临床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
3.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出现蛋白尿,说明有糖尿病肾损害了,长期高血糖很危险
出现蛋白尿说明糖尿病肾损害,长期高血糖很危险。
目前的肝肾功能是正常的,但是相应的我看了看体检指标,应该说糖尿病的并发症出来了,包括您的蛋白尿。
蛋白尿一旦出现就有糖尿病的肾损害了,一般蛋白尿属于糖尿病肾病的 4 期。
还有包括您的便秘也属于糖尿病引起的胃肠的自主神经病变,尤其是午餐后,因为您打着胰岛素,它到中午的时候作用药效就已经很低了。
如果说三餐后都高,必要的时候得加一点点的口服药。
糖尿病有这7种情况出现,说明肾可能已经损坏,千万不要大意!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但它的危害远远不止血糖高这么简单。许多人以为只要控制好血糖就万事大吉,却忽略了糖尿病对身体其他器官的长期损害,尤其是肾脏。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导致慢性肾脏疾病和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一些特定的症状时,很可能预示着肾脏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这绝非小事。
如果忽视这些信号,可能会让健康付出沉重代价。
尿液泡沫增多且长时间不消失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特别注意自己的尿液情况,觉得泡沫只是“正常现象”。
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危险信号。
尿液中泡沫增多且长时间不消失,常常提示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异常升高。
肾小球是负责过滤血液的核心结构,当糖尿病损害肾小球时,蛋白质会从尿液中漏出,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蛋白尿。
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表现之一,这种情况一旦被忽视,肾脏损伤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中医认为,这是气阴两虚,湿热蕴结于肾的表现,建议调理肾气以缓解症状。
而西医则强调早期筛查尿微量白蛋白,及时干预。
脚踝或下肢出现浮肿浮肿是肾脏损伤的另一个警示信号,尤其是脚踝或下肢的浮肿。
肾脏是调节体内水盐平衡的重要器官,当糖尿病损害肾脏时,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钠和水潴留在体内,引发浮肿。
很多患者误以为只是疲劳或久站引起的水肿,但糖尿病患者需要警惕,这可能是肾功能减退的信号。
中医认为,这是一种“水湿内停”的表现,与肾阳不足相关,可以通过温肾健脾、利水消肿的方式进行调理。
西医则建议通过限制钠盐摄入,并使用利尿药物帮助排除过多的水分。
夜尿频繁且尿量增多夜尿增多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但如果夜尿次数明显增多且尿量异常增加,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肾脏受到损害后,浓缩尿液的能力下降,导致尿液排出量增加,尤其是在夜间更为明显。
这种情况常常被患者误解为“喝水多”或“年纪大”的正常现象。
中医认为,夜尿频繁是肾气不固的表现,与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有关。
通过补肾固本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症状。
西医则建议定期监测肾功能,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血肌酐水平,以评估肾脏健康状况。
血压持续升高且难以控制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往往意味着肾脏已经受到显著损害。
糖尿病和高血压本身就是“难兄难弟”,两者相互作用会加速肾脏病变。
肾脏内的微血管长期受到高血糖和高血压的双重打击,容易发生硬化和萎缩,进一步导致肾功能减退。
中医认为,这种情况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密切相关,建议通过滋阴潜阳、平肝降压的方式进行调理。
西医则强调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这类药物能控制血压,还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和恶心症状这些症状虽然看似普通,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却不能掉以轻心。
肾脏是体内代谢废物的主要排泄器官,当肾功能下降时,尿素氮和肌酐等毒素会在体内积聚,导致中毒症状。
患者可能感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表现。
中医认为,这是脾胃虚弱、湿毒内蕴的表现,可以通过健脾和胃、清热解毒的方式进行治疗。
西医则建议密切监测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皮肤瘙痒和干燥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难以解释的皮肤瘙痒和干燥,尤其是瘙痒持续不缓解,很可能与肾功能异常有关。
肾脏受损后,体内的代谢废物无法及时排出,可能通过皮肤表现出来。
肾功能衰退还会导致矿物质和电解质代谢紊乱,从而引发皮肤问题。
中医认为,这是一种“肾阴亏虚、毒热外发”的表现,可以通过滋阴润燥、清热解毒的方式进行治疗。
西医则建议补充维生素D,并使用药膏缓解瘙痒症状,同时排查是否存在潜在的肾功能异常。
出现贫血症状且逐渐加重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并且逐渐加重,需要警惕肾性贫血。
肾脏是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器官,当肾功能下降时,这种激素的分泌会减少,导致贫血。
贫血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重心血管负担。
中医认为,这是一种“气血两虚、肾精亏损”的表现,可以通过补气养血、滋补肾精的方式进行调理。
西医则建议补充铁剂或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药物,同时积极治疗糖尿病和肾病。
面对这些信号,糖尿病患者需要怎么做?糖尿病肾病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早期的微量白蛋白尿到晚期的肾功能衰竭,通常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时间。
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必须尽早就医,进行全面的肾功能评估。
通过及时干预,可以显著延缓病情进展。
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保护肾脏:
饮食调理:减少高盐、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菠菜和柚子。
合理运动:每周进行12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定期体检:每年进行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和血压检测,早发现早治疗。
中医调理:通过辨证施治,结合中药调理肾气,改善肾功能。
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降糖药、降压药和肾脏保护药物,控制病情进展。
千万不要等到症状加重再去求医,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肾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当它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时,通常意味着伤害已经不轻了。
信息来源:
《中国糖尿病肾病防治指南(2021)》
《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