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高糖率(糖尿病糖高的症状)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如何判断血糖水平?来看解答→

市卫健委介绍,目前,全球有近5.4亿糖尿病患者,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约1.3亿,但其中超过半数的患者不晓得自己的血糖水平。那么问题来了,你知道自己的血糖水平吗?什么是糖尿病?哪些人群容易患上糖尿病?快跟着专家了解一下!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控制不良的糖尿病可导致包括视网膜、肾脏、周围神经及大血管病变在内的多种慢性并发症,并导致失明、肾衰竭、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截肢等严重后果。

如何判断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7.0 mmol/L,或随机血糖(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11.1 mmol/L,或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6.5%,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了。

哪些人群容易患上糖尿病?

01

有家族史

糖尿病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其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无家族史的3.43倍。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人患有2型糖尿病,就需要提高警惕。

02

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也越高。

建议≥40岁的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血糖检查,越早发现糖尿病、越早控制血糖水平,就能减小对靶器官的损伤,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03

超重肥胖

BMI,即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的平方,BMI介于24.0-27.9为超重,BMI≥28为肥胖。

中心型肥胖,即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与糖尿病关系更为密切。

通过饮食控制能量摄入、运动促进热量消耗来管理体重。

04

久坐少动

久坐少动,容易造成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因此长期适量运动有利于血糖控制。

建议每星期应进行至少150至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活动,久坐的办公室人群最好每隔1个小时起来活动一下。

05

有高血压史

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45岁糖尿病患者中有40%合并患有高血压,至75岁时,该比例提升为60%。

对高血压人群而言,要积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在控制高血压的同时,也能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

06

有糖尿病前期史

我国糖尿病前期检出率约为35.7%,总人数比糖尿病患者还要多,这几亿人都是糖尿病“预备役”,若不加以控制,每年有5%-10%的糖前期患者会进展为2型糖尿病。

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别忘了日常做好血糖监测,定期体检也很重要,帮助我们及早发现问题,及早科学诊治。

资料:上海市卫健委

来源: 上海发布

警惕!血糖高可导致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记者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了解到, 血糖增高导致微血管病变,血管变得像有裂缝的水管漏水一样,血管内的物质渗出,眼底出现渗出物、絮状斑,渗出发生在黄斑就会导致黄斑水肿。

视网膜是人眼结构最为精密复杂的部分,代表人眼的感觉层,是将光学信息转化为电信号并传导至中枢的最关键结构,由胚胎时期神经外胚叶形成的视杯发育而来,视网膜有10层结构,包含色素上皮细胞,视锥、视杆细胞,Müller细胞,双极细胞等多种细胞。

黄斑是视网膜视力最敏锐的部分,能够产生最清晰的视觉效果和最大的色彩辨别能力,其黄斑中心凹正常值为148-198um。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高糖导致视网膜内微血管病变,血管内液体渗入视网膜组织,造成视网膜病变和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眼病中最严重的不可逆损害。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成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平均每3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一个患者会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随着糖尿病患病时间的增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率逐年递增,糖尿病发病后10年有25%、20年有50%、30年高达90%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那么,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血糖增高导致微血管病变,血管变得像有裂缝的水管漏水一样,血管内的物质渗出,眼底出现渗出物、絮状斑,渗出发生在黄斑就会导致黄斑水肿。随着病情越来越重,会长出新生血管,新生血管很容易破裂出血,导致玻璃体积血,玻璃体机化,视网膜脱离、失明。

发现黄斑水肿拖着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长期黄斑水肿使视网膜的内层结构紊乱,后续用药虽然能消退水肿,但视网膜内层结构已经被破坏,视力很难再恢复,就像地板被水浸湿,如果长期不及时把它吸干,地板一直泡在水里就会变形,最后烂掉。

得了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该怎么办?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注射是首选,对于造影检查有视网膜缺血的患者还应联合视网膜激光治疗。但抗VEGF药物有效时间仅有1个月,1个月后没有了药物的作用,黄斑有可能继续水肿,所以应当每月复诊OCT明确黄斑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打针。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得糖尿病?问题出在哪儿?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从1980年的1.08亿增加到2021年的5.37亿,预计到2045年将突破7亿。这一趋势引发了广泛关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患上糖尿病?


1.生活方式的变化
  • 饮食结构改变: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高糖、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增加,而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摄入减少。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直接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进而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 缺乏运动:现代生活方式中,久坐不动成为常态。许多人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缺乏足够的体力活动。运动不足不仅导致体重增加,还会降低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进一步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

2.肥胖率的上升
  • 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脂肪组织,尤其是内脏脂肪,会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和游离脂肪酸,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导致胰岛素抵抗。全球肥胖率的上升直接推动了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
  • 儿童和青少年肥胖问题: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肥胖问题日益严重,这使得糖尿病的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以往被认为是“成人病”的2型糖尿病,现在在青少年中也不少见。

3.人口老龄化
  • 年龄与糖尿病的关系: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代谢功能逐渐下降,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减少,同时胰岛素抵抗增加。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使得糖尿病发病率自然上升。
  •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挑战:老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增加了糖尿病管理的复杂性。

4.遗传和环境因素
  • 遗传易感性: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个体患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随着糖尿病患者基数的增加,遗传风险也在累积。
  • 环境因素: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压力增加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人体的代谢功能,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5.医疗水平的提高
  • 诊断率的提高: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健康意识的增强,糖尿病的诊断率显著提高。许多过去未被发现的糖尿病患者现在能够被及时诊断,这也使得统计数据中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增加。
  • 慢性病管理的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存期延长,这也使得糖尿病患者的总人数增加。

6.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快速转变,包括饮食结构、运动习惯和压力水平的变化。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 健康资源分配不均: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健康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人们对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意识不足,进一步加剧了糖尿病的流行。

总结

糖尿病的流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肥胖率上升、人口老龄化以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等。面对这一全球性健康挑战,个人、社会和政府需要共同努力,通过健康教育、早期筛查和政策支持,有效预防和管理糖尿病,减少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文章仅供科普,具体诊治及用药须基于医生处方并遵医嘱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