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孕期糖尿病高血脂(孕期糖尿病高血压)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0
文章目录:

当怀孕遇上高血脂,怎么吃?

门诊工作当中,不少孕妈因看到血脂检查报告单上上上下下的红箭头而焦虑不安。今天,我们聊一聊当孕期遇上血脂升高时,准妈妈该怎么吃。

1、什么是血脂?

血脂是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类脂的总称。临床常见的血脂检测指标包括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l、载脂蛋白B和脂蛋白(a)。

2、孕期血脂的变化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孕期血脂轻微升高,准妈妈们不需要过分担心!

由于孕期激素水平的改变,孕妇血脂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升高,属于正常生理现象。这是胎儿发育所必需的,也是为孕妇妊娠、分娩及产后哺乳储备能量。准妈妈的血脂会从妊娠9~13周开始升高,妊娠31~36周达到高峰,分娩后24小时迅速下降,产后4~6周恢复正常。

不过,当血脂高于一定程度,则属于病理状态。血脂异常升高会对母婴产生不良影响,使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如若血脂水平高于正常范围上限很多,应及时尽早就医,及时干预。

3、妊娠期血脂参考值

由于妊娠期血脂受种族、地域、饮食等因素影响,目前国内外缺乏统一的妊娠期血脂参考值范围。目前已发表的妊娠期血脂参考范围大多基于单中心研究人群。202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初步推荐了中国孕妇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血脂谱的特异性参考区。

4、妊娠期高血脂的膳食管理

(1)控制膳食脂肪总量,少油烹饪:每日摄入脂肪所供应的能量不应超过总能量的20%~30%,每日烹调油少于25克;同时,选好脂肪来源,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采用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替代饱和脂肪酸(动物油、棕榈油等);应尽量避免摄入反式脂肪酸,如饼干、蛋糕当中的氢化植物油等。

(2)均衡膳食:采用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适量的膳食模式,做到食物多样化。可参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进行食物搭配,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合理搭配;多吃新鲜蔬菜,每日摄入蔬菜不少于500克, 水果摄入200克~350克;多吃粗杂粮和豆类。

(3)吃动平衡,控制体重增长:妊娠期宜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瑜伽等。单胎孕妇可以根据自己的BMI判定整个孕期体重增长值及增长速率。

△表中数据源自WST801-2022妊娠期妇女体重增长推荐值标准

参考文献(下滑可查看):

[1]黄谊红,王子莲.妊娠期高血脂患者的管理[J].实用妇产科杂志,2023,39(5):333-336.

[2]zheng w,zhang L,Tian z,et a1. Establishing reference ranges of serum lipid level during pregnancy and evaluating its association with perinatal outcomes: A cohort study[J]. Int J Gynaecol ohstet, 2022, 156(2): 361-369.

[3]浙江省预防医学会心脑血管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血脂异常基层健康管理规范[J].心脑血管病防治.2021,21(2):105-112.

[4]高血脂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

[5]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J].中国循环杂志,2024,39(4):313-320.

上海市健康科普专项计划

项目编号:JKKPZX-2023-B24

| 供稿: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王婉君

| 审稿: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谭晶 上海科技出版社 王丽云

曹海亮 杜莉

请关注:

点击底部菜单“在线自助服务”

体验“就医门户”带来的诸多便利吧!

什么是妊娠期糖尿病?如何控糖?掌握这几点

很多姐妹晋升“准妈妈”之后

就开始大补特补

鸡汤、燕窝、阿胶……

生怕肚子里的宝宝跟不上营养

但是吃多点真的好吗?

据统计

一部分的孕妈妈

会得“妊娠期糖尿病”

不吃——饿得不行!

吃——血糖飙升!

所以

学会合理控糖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怀孕前糖代谢正常,孕期才出现的糖尿病。

多数产妇在妊娠结束后可以恢复正常,但以后患2型糖尿病机会增加。但如果患者在孕期加强管理,合理治疗,则可减少不良结局。

图源:soogif

二、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及分级标准

如果孕妇孕前从未做过空腹血糖检查,首次产检需要明确是否有糖尿病。所有孕前、早孕空腹血糖正常者,到妊娠24-28周的孕妇建议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图源:giphy.com

1.妊娠糖尿病诊治指南标准

孕24-28周之间,空腹血糖≥5.1mmol/L。

口服75g葡萄糖、餐后1小时血糖≥1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5mmol/L。

任意一点血糖值异常者,应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2.妊娠期糖尿病的分级

A1级:空腹血糖<5.8mmol/L,通过营养管理和运动指导,可将血糖控制到理想状态。

A2级:空腹血糖≥5.8mmol/L,需要加用降糖药物,才能将血糖控制到理想状态。

三、为什么会得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主要是因为妊娠后葡萄糖需要量增加、胰岛素抵抗因素增加,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所致。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即某些因素使身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会导致正常浓度的胰岛素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效应。

若要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则需要更大量的胰岛素。如果此时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则导致血糖升高,发生妊娠糖尿病。

●高危因素

下述原因可能会增加妊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如果以下这几条描述中,有一条或者多条情况与自身符合,孕妈妈可就要小心了:

  • 孕妇因素:年龄超过35岁;孕前超重或肥胖;孕期体重增加过多。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乙肝病毒携带状态。
  • 家族史: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尤其是一级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

四、妊娠糖尿病有什么危害?

目前

妊娠糖尿病已经成为

妊娠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

“糖妈妈”的数量呈现出连年上升的趋势

而妊娠期糖尿病的出现

对于孕妈妈和胎儿来说

都是一种“甜蜜的烦恼”

●对准妈妈的影响

妊娠糖尿病会诱发其他妊娠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心脏病等;

易发生感染的情况,感染加重糖代谢紊乱,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胎;

高血糖也可导致孕妇羊水过多。

●对胎儿的影响

妊娠早期高血糖有抑制胚胎发育的作用,导致孕早期胚胎发育落后,胎儿生长发育受限,易发生流产和早产;

血糖过高还可能造成胚胎过度发育形成巨大儿,因而巨大儿发生率明显增高,难产、产道损伤、手术产的机率增高。妊娠糖尿病会引发早产;

图源:十月呵护

如果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在孕期血糖控制不良,那么其下一代在童年期和成年期患肥胖症、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高。

就算确诊了妊娠糖尿病

“糖妈妈”也不必过度恐慌

跟着医生的建议做

照样能健康度过孕期!

五、确诊了,该怎么办?

日常生活中,“糖妈妈”们可以这么做:

1.控制饮食是关键

总热量摄入:计算每日摄入总热量,维持适宜体重增长;

就餐次数:合理安排餐次,少食多餐(每日5—6次)、定时定量进餐;

热量分配:碳水化合物占50%~60%,蛋白质15%~20%,脂肪25%~30%;早餐摄入10%~15%的热量,午餐和晚餐各30%,每次加餐(共3次)可各占5%~10%。

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推荐鱼类、禽类、鸡蛋、牛奶、豆制品等。

适当限制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油脂、红肉类,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如蛋糕、饼干、薯条、爆米花等加工食品。鼓励全谷物、蔬菜、低血糖生成指数(GI)水果,如黄瓜、小番茄的摄入。

2.积极运动不能少

运动是妊娠期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措施之一,无禁忌证者都需要采取运动治疗。

运动疗法可降低妊娠期基础胰岛素抵抗。餐后30分钟进行轻-中等强度的运动,对母儿无不良影响。选择一种低至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又称耐力运动),不提倡剧烈运动。

有氧运动主要指由身体大肌肉群参加的持续性运动,如步行。运动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微微出汗为宜。

3.血糖监测有必要

每周应至少监测血糖1~2天,测5次血糖,包括空腹血糖,三餐后2小时,晚上睡前,以监测血糖控制情况。

妊娠期血糖控制目标早空腹及餐前血糖值不超过5.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值不超过6.7mmol/L。特殊情况下可测餐后1小时血糖不超过7.8mmol/L。夜间血糖不低于3.3mmol/L。妊娠中晚期糖化血红蛋白不宜低于5.5%。

4.定期复诊不能忘

定期产科检查以及内分泌科门诊就诊评估情况,及时调整饮食及血糖。

六、内分泌科简介

1.总体概述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内分泌科是集内分泌系统疾病、代谢病诊断、防治为一体的综合性诊疗中心,是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特色诊疗示范基地,深圳市医疗卫生“ 三名工程” 仝小林院士中医代谢病团队依托科室,首席专家“杨叔禹”教授三师共管团队依托科室,广东省中医药局“十三五”重点专科,福田区临床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单元化管理中心。牵头深圳市中医代谢病专科联盟及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委员。岭南中医糖尿病联盟单位,深圳市1型糖尿病联盟成员单位,深圳市内分泌代谢疾病标准化管理专科联盟单位,朴春丽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多学科融合,医教研协同,中西医并重。

2.科室环境

科室下设住院部床位48张,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工作室),门诊设有诊室3间及中医特色治疗室、专科检测室。科室拥有国内先进的内脏脂肪检测仪、动脉硬化检测仪、感觉阈值测量仪、多普勒四肢血流图等多种内分泌代谢病科专科设备进行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早期筛查、评估、诊断。同时开展中西医综合治疗,运用胰岛素泵、动态血糖监测、3C疗法、全院血糖管理系统等平台平稳控制血糖。

3.科室特色疗法

根据仝小林院士糖尿病发病分“郁、热、虚、损”四个阶段的理论,专科以态靶辨治体系为指导,通过直接降糖、间接稳糖、辅助调糖三位一体系列方案诊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疗效突出;以开郁清热、消膏降浊法、通经调脏、解毒通络系列方诊治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效果显著;以中医分类分期分证、方药量效理论为指导,开发系列中医调瘿方、疏泄方、代茶饮及外用膏,诊治甲状腺相关疾病,尤其对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桥本甲状腺炎等疗效确切。

诊疗范围:中药内服、中医外治法相结合,中西医结合诊治:

  • 糖脂代谢疾病(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神经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高胰岛素血症、血脂异常、肥胖症、非酒精性脂肪肝等);
  • 骨代谢疾病(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维生素D缺乏等);
  • 嘌呤及电解质代谢疾病(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性关节炎、低钠血症、低钾血症、高钙血症、高血压合并低钾血症);
  • 甲状腺相关疾病(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癌术后全程管理、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桥本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 肾上腺疾病(肾上腺意外瘤、库欣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
  • 性腺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等);
  • 生长发育疾病(身材矮小症等);
  • 垂体疾病(垂体瘤功能评估、肢端肥大症、高催乳素血症、库欣病)。

特色优势:科室坚持对内分泌代谢病患者进行“全面性、个体化、预防与治疗并重、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治疗兼顾”的治疗理念,运用纯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防治内分泌代谢病,采取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内治与外治法相结合的一体化综合评估及治疗模式。具体有以下优势:

1.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伴有明显高血糖的患者:我们给予短期胰岛素强化降糖,配合中医内服、外治法治疗,能迅速平稳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β细胞功能,并可诱导部分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更长期的糖尿病逆转。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等:通过中药调节体质、改善症状、减轻胰岛素抵抗、消除血糖难控的因素,实现平稳血糖波动,减少口服药物及胰岛素的用量,保护心、脑、肾、眼等,延缓疾病的进展。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有疗效优、安全高等突出优势。

2.健康教育:糖尿病及并发症、代谢综合征、甲状腺疾病的科普宣教与跟踪管理;重视代谢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设有糖尿病康复俱乐部、甲状腺疾病康复俱乐部,每周一次开展糖尿病俱乐部活动,定期科普宣传、大型义诊活动, 围绕每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甲状腺日主题开展系列宣教、义诊活动,增强全民健康防病意识。

3. 门诊开展纯中医治疗初发糖尿病、肥胖症、甲状腺结节、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伴有明显高血糖的患者:我们给予短期胰岛素强化降糖,配合中医内服、外治法治疗,能迅速平稳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β细胞功能,并可诱导部分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更长期的血糖缓解。对甲状腺结节全病程诊治,同时开展基于TCT联合基因突变检测技术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穿刺活检术,提高恶性甲状腺结节诊出率,减少患者多次穿刺次数,拥有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癌术后全疗程管理门诊。门诊及病房均开展了肥胖(肥胖合并多代谢紊乱)的中西医结合全链条管理模式,将肥胖分为认识期、治疗期、延续期分期辨证论治。

李焱教授|妊娠期高血糖对母儿的影响及治疗新知

引言:随着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的快速增长,以及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高龄产妇比例明显升高,妊娠期高血糖已成为最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高血糖孕妇围产期若不进行规范管理,将可能发生母体及胎儿的不良妊娠结局。为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管理妊娠期高血糖,我们特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李焱教授针对妊娠期高血糖的现状、危害以及药物治疗进展进行详细介绍。现将采访精要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李焱教授

一、据统计全球妊娠期高血糖发病率为16.7%

,其中妊娠期糖尿病(GDM)占据80%;我国GDM平均患病率为14.8%

,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请您谈一谈哪些因素导致了妊娠期高血糖的发生?

李焱教授

首先是高龄因素,随着社会发展(晚婚晚育趋势明显)及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全面放开二胎、三胎政策),我国高龄孕妇增多。其次是饮食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产妇营养过剩,易出现妊娠期高血糖。此外,2010年国际糖尿病和妊娠研究组协会(IADPSG)根据2008年高血糖与不良妊娠结局(HAPO)研究结果,以围产期不良结局风险增加75%的界值作为切点,提出了新的 GDM 诊断标准[远低于以往的诊断标准,例如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界值定为空腹5.1mmol/L],并于全球普遍应用。总之,高龄、生活方式改变、GDM诊断标准的改变等综合因素导致了妊娠期高血糖发生率增加。

二、从短期和长期来看,妊娠期高血糖对母体和胎儿分别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李焱教授

既往GDM诊断标准的制定主要基于GDM对产妇产后发生糖尿病风险的影响,没有考虑妊娠期高血糖对母体、胎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范围较为宽松。2008年HAPO研究结果的公布,促使GDM诊断标准发生了转变(前文已述)。HAPO研究共计纳入9个国家15个中心的23316例非显性糖尿病孕妇,证实剖宫产、新生儿低血糖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随母体血糖水平增高而增加(即使是在血糖轻度升高的孕妇中)。

妊娠期高血糖对母婴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近年来相关研究仍在持续进行中。目前的研究表明,妊娠期高血糖对母体的近期影响包括子痫前期、剖宫产、羊水过多、产前和产后抑郁等;远期影响包括发生2型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GDM复发等;妊娠期高血糖对胎儿的近期影响包括胎儿过度生长、新生儿死亡、先天性畸形、低血糖等的风险增加;远期影响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2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增加。

三、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哪些治疗方式来控制妊娠期高血糖?这些方式尚存哪些不足之处?

李焱教授

妊娠期高血糖的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降糖药物治疗。以饮食和运动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干预是妊娠期糖尿病管理的基石,对于大部分女性而言,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控制妊娠期高血糖,但仍存一些不足之处。在饮食方面,孕妇保持均衡饮食是一项挑战,既要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供母体和胎儿需要,但又不能摄入过多,避免母体体重增加、血糖升高,胎儿营养过剩。此外,孕妇可能由于早期孕期反应(如恶心、呕吐等)而难以进食,甚至出现饥饿性酮症。在运动方面,孕妇孕晚期身体不便,不适宜的运动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若生活方式干预不能使患者血糖达标,应加用药物治疗。目前胰岛素是大多数指南推荐的妊娠期高血糖患者的首选降糖药物。胰岛素可有效控制妊娠期高血糖,改善妊娠结局。需要注意的是,胰岛素治疗可能导致孕妇胰岛素抵抗增加、孕期体重增多、心理受到影响(害怕频繁打针)等问题。

四、目前有哪些口服降糖药物可用于妊娠期高血糖患者?请您结合近年来的循证医学证据谈一谈这些口服降糖药物在妊娠期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李焱教授

20世纪末-21世纪初,由于对致畸性和胎儿代谢影响的担忧,妊娠期间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数据有限,故指南不建议在妊娠期间使用口服降糖药。近年来,陆续有口服降糖药应用于妊娠期高血糖患者的研究报道,获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二甲双胍

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可有效降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人群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这可能有助于降低GDM的发生风险,且未增加胎儿畸形和新生儿低血糖。Meta分析显示,GDM患者使用二甲双胍可使母亲和子代均获益;基于中国人群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与胰岛素相比,二甲双胍有效控制母体血糖,降低新生儿低血糖、早产、呼吸窘迫综合征风险。基于不断累积的循证证据,原研二甲双胍最新版中国说明书中,孕妇用药内容已删除“不推荐使用二甲双胍”这一描述。《中国妊娠期高血糖诊治指南(2022)》指出,孕前超重或肥胖的GDM或PGDM孕妇,可能出现胰岛素抵抗,导致增加胰岛素剂量时降糖效果不明显,此时不建议继续追加胰岛素,应及时加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如二甲双胍以减少胰岛素抵抗。此外,若孕妇因主客观条件无法使用胰岛素(拒绝使用、无法安全注射胰岛素或难以负担胰岛素的费用 ) 时,可使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

➤格列本脲

格列本脲治疗妊娠期高血糖尚有争议,最近研究表明格列本脲对母体和子代结局的影响与胰岛素治疗相似,但其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024ADA指南推荐二甲双胍和格列本脲为妊娠期高血糖患者的非一线治疗手段。

➤其他口服降糖药物

对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如格列奈类、钠-葡萄糖转运体2抑制剂(SGLT2i)等],依然缺乏长期安全性证据,未被国内外指南推荐用于妊娠期高血糖患者。

五、对于二甲双胍应用于妊娠期高血糖患者的研究,您认为目前有哪些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针对中国人群的研究尚存哪些未满足的需求?

李焱教授

二甲双胍妊娠期使用时可以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证实了妊娠期使用二甲双胍对母亲和子代的诸多获益和近期安全性,但对子代远期健康影响(例如发生肥胖、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的证据较为匮乏,是未来需要研究的重点。MiG TOFU研究随访了GDM子代两年,发现二甲双胍组子代腰围、总脂肪量、体脂率与胰岛素组相同,但二甲双胍组子代上臂中部周径、肩胛下和肱二头肌皮褶厚度较胰岛素组明显增加。MiG研究的另一项子代随访研究对阿德莱德7岁(n=109/181)和奥克兰9岁(n=99/396)的儿童进行评估,探究GDM母亲使用二甲双胍或胰岛素治疗对子代的长期影响。阿德莱德亚组7岁随访结果显示,二甲双胍组与胰岛素组子代各项测量结果无显著差异。奥克兰亚组9岁随访结果显示,二甲双胍组与胰岛素组子代体脂百分比、腹部脂肪百分比和代谢指标无显著差异,但二甲双胍组子代体型较大。

目前我国在妊娠期高血糖领域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依然缺乏高质量大规模、多中心、大型前瞻RCT的研究,未来仍需要积累更多的有力证据。

专家介绍

李焱 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肥胖学组副组长)

  •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分会1-4届常委

  •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第一届副主委

  • 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 广东药学会内分泌代谢用药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 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常委

  • 国家药监局临床药物试验及指导意见评审专家

  •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医学前沿杂志》《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药品评价》《国际糖尿病》编委

参考文献

[1]IDF Atlas 10th Edition 2021.

[2]Juan J, Yang H.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0 Dec 18;17(24):9517.

[3]HAPO Study Cooperative Research Group. Hyperglycemia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 (HAPO) Study: associations with neonatal anthropometrics. Diabetes. 2009;58(2):453-459.

[4]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Consensus Panel, et al.Diabetes Care, 2010, 33: 676-82.

[5]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2,21(7):630-634.

[6]妊娠期高血糖诊治指南(2022)[第一部分][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2, 57(1): 3-12.

[7]Brown J,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7 Nov 5;11(11):CD012037.

[8]Glueck CJ, et al. Fertil Steril. 2002 Mar;77(3):520-5.

[9]Guo L, et al. J Diabetes Res. 2019 Nov 4;20199804708.

[10]Li F, et al. Int J Clin Pharm. 2022 Oct;44(5):1102-1113.

[11]格华止®中国说明书(2023年12月11日)

[12]Diabetes Care.December 2023, Vol.47, S158-S178.

[13]Janet A.et al. Diabetes Care. 2011 Oct;34(10):2279-84.

[14]Rowan JA , et al. BMJ Open Diabetes Res Care, 2018,6(1):e000456.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