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孩子遗传糖尿病(家里遗传糖尿病,小孩怎么预防?)
- 1、民生直播间:胰岛素停不下来?糖尿病会遗传子女?真相让专家告诉你
- 2、民生直播间:胰岛素停不下来?糖尿病会遗传子女?真相让专家告诉你
- 3、糖尿病是否会遗传?哪些人群更容易患上糖尿病?来看看医生怎么说
民生直播间:胰岛素停不下来?糖尿病会遗传子女?真相让专家告诉你
11月14日,一年一度的世界糖尿病日即将来临。
每年的11月份,对于糖尿病患者和从事糖尿病防治的医务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紧张忙碌的月份。对于糖尿病,您有什么想了解的?10月31日,在世界糖尿病日来临之前,长春民生直播间邀请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王桂侠及副主任刚晓坤,为大家介绍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知识。
影响糖尿病发病的因素都有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王桂侠称,据保守估计,中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了1亿人。而目前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达11.6%。 俗话讲:“老百姓过日子,除了兜里有钱,还得身上没病。”如今糖尿病的发病率这么高,王桂侠称,这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环境因素、遗传等均有关系。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吃喝不再像以前那么清淡。交通工具发达了,出门坐车,上楼坐电梯,运动越来越少了,体重却越来越高了,这些都是影响糖尿病发病的因素。”王桂侠称,现在糖尿病有遗传的倾向,有遗传基因的人群患病率相对来说也会比正常人高一些。此外,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睡眠状态、生活习惯等也是发病的危险因素。 提到遗传,一些家中有糖尿病人的市民颇为担心。有市民想知道“如果家里老人60岁才患上糖尿病,会遗传给早已30多岁的子女吗?” 王桂侠认为,这种情况,子女的确有因遗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父母有糖尿病,子女身上便携带了易感基因。至于发病的概率和年龄,还取决于各种因素。
糖尿病家中指尖采血测量只能当参考 那么糖尿病到底该如何诊断?如何辨别自己是否得了糖尿病? 王桂侠称,糖尿病的诊断非常容易。想要知道自己是否得了糖尿病,可以去医院测量血糖,即静脉血糖。“很多市民家中有血糖仪,喜欢自己通过采指尖血用试纸测量。但是指尖血测量只能给大家提供一个线索和参考,并不能准确地确定被测者是否患有糖尿病。”王桂侠建议,想要确诊,必须去正规医院抽血测验,还可以做服糖后的糖耐量实验。市民最好不要在家进行自我诊断,那样是不准确的。 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患者会有一些典型的症状。比如说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但现在很多人没有这些症状也是糖尿病患者。“通过我们平时的接诊发现,很多患者并没有三多一少的症状也得了病,有些患者只是乏力,还有的患者什么症状都没有,在体检的时候才发现得了糖尿病。还有一些患者血糖不仅不高,还会出现低血糖症状。所以,想确诊是否患病,最好还是去医院检查。”王桂侠说。
目前,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糖尿病等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最多,占总体的90%,1型糖尿病占5%。但随着医学的发展,特殊糖尿病诊断率越来越高,比例在日后还会有所波动。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病因也有所不同。现在有些人自认为“久病成医”,喜欢把自己的治病经验告诉给病友,患者有时候对病友比对医生还信任,甚至放弃在医院的治疗,听病友的方法治疗。 对此,刚晓坤认为,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精准治疗,不同类型的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治病要因人而异、因病因而异,别人治疗有效的方法对另一个人不一定有效。糖尿病的患病类型多,以2型糖尿病为例,根据病人胰岛素功能状态的不同、分泌胰岛素量的不同等各种因素,治疗分为很多种,每位患者的治疗方案都是个体化的。而且不同降糖药的作用靶点也不同,所以患者一定要找专业医院医生进行治疗,因为别人善意的意见不一定适合你。
用上胰岛素一辈子离不开?这么说不准确 很多患者一听到治疗要使用胰岛素,心里就有负担,认为一旦用上了胰岛素,这辈子就戒不掉了。对此,王桂侠认为,目前并没有打上胰岛素一辈子就离不开的说法,这样的表述是不准确的。患者是否需要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取决于患者自身的胰岛功能、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糖尿病分型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对于1型糖尿病来说,因为身体不能制造降血糖的物质,所以才必须用胰岛素治疗。而2型糖尿病分很多种,有的人可以正常制造胰岛素,只是体内胰岛素工作效率不高。”刚晓坤认为,这样的患者有时候只需口服药即可。有的甚至只是改变生活习惯,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就可恢复。还有的初发糖尿病患者因为血糖高,在住院后医生会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而两周后便可以停用。胰岛素并非一用上就停不下来的药。 今年的世界糖尿病日即将到来,近年来,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始终与家庭有关,关注家庭在糖尿病预防、管理和照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刚晓坤称,今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与“守护家庭、防治糖尿病”有关,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家人的护理是至关重要的。得了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和过度关注,希望市民都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从自身做起。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贾子尧
民生直播间:胰岛素停不下来?糖尿病会遗传子女?真相让专家告诉你
来源:吉网
11月14日,一年一度的世界糖尿病日即将来临。
每年的11月份,对于糖尿病患者和从事糖尿病防治的医务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紧张忙碌的月份。对于糖尿病,您有什么想了解的?10月31日,在世界糖尿病日来临之前,长春民生直播间邀请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王桂侠及副主任刚晓坤,为大家介绍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知识。
影响糖尿病发病的因素都有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王桂侠称,据保守估计,中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了1亿人。而目前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达11.6%。 俗话讲:“老百姓过日子,除了兜里有钱,还得身上没病。”如今糖尿病的发病率这么高,王桂侠称,这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环境因素、遗传等均有关系。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吃喝不再像以前那么清淡。交通工具发达了,出门坐车,上楼坐电梯,运动越来越少了,体重却越来越高了,这些都是影响糖尿病发病的因素。”王桂侠称,现在糖尿病有遗传的倾向,有遗传基因的人群患病率相对来说也会比正常人高一些。此外,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睡眠状态、生活习惯等也是发病的危险因素。 提到遗传,一些家中有糖尿病人的市民颇为担心。有市民想知道“如果家里老人60岁才患上糖尿病,会遗传给早已30多岁的子女吗?” 王桂侠认为,这种情况,子女的确有因遗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父母有糖尿病,子女身上便携带了易感基因。至于发病的概率和年龄,还取决于各种因素。
糖尿病家中指尖采血测量只能当参考 那么糖尿病到底该如何诊断?如何辨别自己是否得了糖尿病? 王桂侠称,糖尿病的诊断非常容易。想要知道自己是否得了糖尿病,可以去医院测量血糖,即静脉血糖。“很多市民家中有血糖仪,喜欢自己通过采指尖血用试纸测量。但是指尖血测量只能给大家提供一个线索和参考,并不能准确地确定被测者是否患有糖尿病。”王桂侠建议,想要确诊,必须去正规医院抽血测验,还可以做服糖后的糖耐量实验。市民最好不要在家进行自我诊断,那样是不准确的。 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患者会有一些典型的症状。比如说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但现在很多人没有这些症状也是糖尿病患者。“通过我们平时的接诊发现,很多患者并没有三多一少的症状也得了病,有些患者只是乏力,还有的患者什么症状都没有,在体检的时候才发现得了糖尿病。还有一些患者血糖不仅不高,还会出现低血糖症状。所以,想确诊是否患病,最好还是去医院检查。”王桂侠说。
目前,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糖尿病等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最多,占总体的90%,1型糖尿病占5%。但随着医学的发展,特殊糖尿病诊断率越来越高,比例在日后还会有所波动。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病因也有所不同。现在有些人自认为“久病成医”,喜欢把自己的治病经验告诉给病友,患者有时候对病友比对医生还信任,甚至放弃在医院的治疗,听病友的方法治疗。 对此,刚晓坤认为,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精准治疗,不同类型的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治病要因人而异、因病因而异,别人治疗有效的方法对另一个人不一定有效。糖尿病的患病类型多,以2型糖尿病为例,根据病人胰岛素功能状态的不同、分泌胰岛素量的不同等各种因素,治疗分为很多种,每位患者的治疗方案都是个体化的。而且不同降糖药的作用靶点也不同,所以患者一定要找专业医院医生进行治疗,因为别人善意的意见不一定适合你。
用上胰岛素一辈子离不开?这么说不准确 很多患者一听到治疗要使用胰岛素,心里就有负担,认为一旦用上了胰岛素,这辈子就戒不掉了。对此,王桂侠认为,目前并没有打上胰岛素一辈子就离不开的说法,这样的表述是不准确的。患者是否需要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取决于患者自身的胰岛功能、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糖尿病分型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对于1型糖尿病来说,因为身体不能制造降血糖的物质,所以才必须用胰岛素治疗。而2型糖尿病分很多种,有的人可以正常制造胰岛素,只是体内胰岛素工作效率不高。”刚晓坤认为,这样的患者有时候只需口服药即可。有的甚至只是改变生活习惯,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就可恢复。还有的初发糖尿病患者因为血糖高,在住院后医生会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而两周后便可以停用。胰岛素并非一用上就停不下来的药。 今年的世界糖尿病日即将到来,近年来,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始终与家庭有关,关注家庭在糖尿病预防、管理和照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刚晓坤称,今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与“守护家庭、防治糖尿病”有关,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家人的护理是至关重要的。得了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和过度关注,希望市民都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从自身做起。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贾子尧
编辑: 赵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糖尿病是否会遗传?哪些人群更容易患上糖尿病?来看看医生怎么说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已经成了现代社会的“隐形杀手”。
很多人觉得自己离糖尿病还远着呢,可等到真正被诊断时,才发现早已是“糖尿病候选人”。更有不少人认为,得糖尿病是“天命”,觉得“我这家族就这样,早晚得”。
然而,糖尿病真的注定吗?到底是家族遗传的锅,还是生活习惯的错?
有很多人担心糖尿病会遗传给他们,特别是当父母或亲戚都得过糖尿病时,他们不禁开始怀疑:我是不是也难逃这一劫?糖尿病真的会传染吗?还是说,有一些人群注定容易得糖尿病呢?
别着急,糖尿病到底是否遗传,什么人群容易得糖尿病,其实背后有很多有趣的“科学秘密”呢。
糖尿病会遗传吗?是注定的吗?
先来聊聊糖尿病和遗传的关系。其实,糖尿病这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绝对”。得糖尿病的确和遗传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但它不是一个“注定”的结果。
说白了,遗传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它会在你选择的生活方式下慢慢爆发。很多人家里有糖尿病史,心里不免有点紧张,觉得自己也迟早要“加入战队”。但遗传只是一个因素,并非必然的结局。
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遗传的可能性大约在4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你家里有糖尿病的亲戚,得糖尿病的几率会比别人高。
但这个数字并不意味着你一定会得糖尿病。遗传和生活方式是互相作用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可能拥有容易得糖尿病的“基因”,但如果你一辈子都按着健康的方式生活——不吃垃圾食品、坚持运动,体重保持在健康范围,那么你也可以避免糖尿病的“光临”。
如果你天生有糖尿病的“基因”,还要加上不良饮食和缺乏运动,那么糖尿病基本上就会悄悄“向你走来”。
科学家们早就发现,糖尿病是一种“互动型”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遗传让你更容易得糖尿病,而生活习惯决定了你能否走到糖尿病的那一步。
所以,家里有糖尿病并不意味着你一定会得糖尿病,它只是让你处在一个“高危位置”,但最终能不能得,还是得看你如何管理自己的身体。
什么样的人群容易得糖尿病?
你以为糖尿病只是随便得得的?错!它不仅和你的基因有关,还和你平时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密切相关。咱们来看看哪些人群,糖尿病的风险大得吓人。
肥胖,特别是腹部肥胖,跟糖尿病的关系就像是“孪生兄弟”。
你以为肥胖只是让你穿衣服不好看,别那么天真。肥胖是糖尿病的“助推器”,特别是肚子上的脂肪堆积,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影响身体内部的糖代谢。
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简单来说,就是胰岛素不好使了,糖分无法顺利进入细胞,血糖升高,就容易得糖尿病。
根据一些研究,体重过重的人得糖尿病的概率要高出一大截。特别是腰围比较大的人,糖尿病的风险更是翻倍。
你想,平时吃得油腻、高热量的食物不运动,肚子一天天越来越大,胰岛素自然就被“搞得心烦意乱”,糖尿病也就顺其自然找上门了。
坐得久不动,或者运动量极少,糖尿病真的和这种生活方式“分不开”。
你可能觉得自己不胖,活动量少,也没事吧?错!缺乏运动本身就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久坐的生活方式,会让你身体的糖代谢系统处于一种“休眠状态”。
也就是说,身体不动的时候,很多调节血糖的机制也在“打瞌睡”。这样下去,糖尿病离你越来越近。
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都过着“久坐”的生活,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结果就是血糖无法得到有效调节,糖尿病有可能就悄悄入驻。所以,不管你有没有超重,保持一定的运动量绝对是防糖尿病的“护身符”。
糖尿病不仅和体重、运动有关,还和高血压、高血脂的存在息息相关。
血压过高,或者血脂过多,都会让血管内壁受损,导致糖分难以顺畅进入细胞。这时候,身体就会强迫胰岛素更“卖力”地工作来处理这些糖,最终很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得糖尿病的几率比普通人高三倍!高血脂更是糖尿病的“加速器”。
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在吃快餐、油腻食品、零食,糖尿病会找上门的可能性大得吓人。现代生活节奏快,外卖和方便面成为很多人日常饮食的主力军。
高糖食物会直接让胰岛素分泌增加,长期下去,胰岛素就会变得“不听话”,糖尿病就容易找上你。
尤其是甜食,甜美的背后可不是只有快乐,它还有“甜蜜的陷阱”。糖分摄入过多,不仅让人发胖,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使得血糖无法正常控制。
想吃甜食没关系,但你得记得控制分量,否则糖尿病就会“甜甜地”走进你的生活。
随着年纪的增长,糖尿病的风险也随之升高。50岁以上的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的代谢功能逐渐减弱,胰岛素分泌的效率也降低,血糖就更难维持在正常范围了。
如果再加上不良的饮食和缺乏运动,糖尿病就会成倍增加。可以说,年纪大了,不注意身体的管理,糖尿病可能“敲门”不久。
糖尿病的发生确实与遗传有关,但它并不是注定的。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疾病,既有遗传因素,也有生活习惯因素。
你可以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运动、健康饮食、控制体重等手段,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几率。毕竟,很多情况下,糖尿病是生活方式决定的,而遗传仅仅是一个“小助推器”。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贾征.如何识别和应对糖尿病的早期症状?[J].家庭生活指南,2024,40(05):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