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会误诊吗(糖尿病误诊吗能治好吗)
糖尿病也会被误诊?看看这些情况你都了解吗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的特征之一是血糖偏高,但有时血糖高点并不是糖尿病,可能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但是由于对糖尿病的了解,易造成糖尿病误诊,造成不必要的烦恼。那么,哪些情况易被误诊为糖尿病呢?一起来看看。
应激事件和心理应激没有解除而误诊为糖尿病。在生病期间、感染、酒后恢复期、高度心理紧张等特殊情况下,被检测出高血糖。然后被警告可能患有糖尿病。一些患者以后再面对血糖监测时会变得紧张焦虑,从而造成连续出现高血糖。这种情况经常被误诊为糖尿病。当降糖药物长期使用后,人体自主调控血糖的机制受到干扰,而形成事实上的糖尿病。
2、餐后血糖高餐后时间过长而误诊为糖尿病。餐后超过14小时,身体出现低血糖刺激(轻度刺激有时不被察觉),而后会出现血糖升高。这种情况不应视为糖尿病的高血糖。
因糖类在胃肠道吸收过速,如胃空肠吻合术后、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严重肝病等,进食后可出现暂时性高血糖和尿糖。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正常,半小时和l小时血糖超过正常,2小时和3小时血糖正常或低于正常。除肝病外,静脉注射葡萄糖田量试验正常。
少量进食后误诊为糖尿病。有嗑瓜子、咀嚼口香糖等习惯的人,在血糖监测前的这种行为会导致血糖升高。这是人体在少量进食后引发的血糖波动,这种进食刺激导致的人体能量转换非常强大,不应视为空腹血糖。如果按照空腹血糖诊断指标衡量,就会被误诊为糖尿病。
4、运动后血糖升高过量运动之后误诊为糖尿病。如果有晨练的习惯,当晨练之后不及时进餐而到医院等待血糖检测,人体会经常出现低血糖刺激后的血糖升高。这也是经常发生的糖尿病误诊。
大多因为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低下,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或由于先天性肾小管细胞功能缺陷,使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发生障碍,肾排糖阈下降,病人血糖虽正常,但尿糖却为阳性。不过其葡萄糖耐量均正常,血胰岛素也正常。一般无“三多一少”症状。
肾性糖尿多发生在青、中年,男性多于女性。少数妇女在妊娠期可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暂时性肾糖闭低下也可出现糖尿,但须与原发性糖尿病加以鉴别。
6、慢性疾病影响慢性疾病长期体力活动减少或卧床休息者,会使葡萄糖耐量减低,但空腹血糖一般正常。饥饿及营养不良者,体内组织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减弱、胰岛素分泌减少,故也可有葡萄糖耐量降低,偶有糖尿出现。
某些药物可影响葡萄糖耐量,故应在试验前停药3~7天。甚至一个月以上。升高血糖的药物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可的松、生长激素、儿茶酚胶、咖啡因、速尿、胰升血糖素、消炎痛、异烟肼、尼古丁、女性口服避孕药、酚妥拉明、噻嗪类利尿药和苯妥因钠等。
降低血糖药物有:他巴唑、心得安、乙醇、水杨酸盐、磺腮类药等。
看了以上的介绍,现在你知道了哪些情况易被误诊为糖尿病了吧,要准确诊断糖尿病,需到医院做相应的检查,以保证可信度。
【糖友福利】如果想了解专业控糖知识,免费获得原价39.9元向红丁教授的 《细说糖尿病》 电子书请点赞 关注后私信小编!
口服降糖药3年后发现得了假2型糖尿病,原来是误诊了,引以为戒
小区保洁员李姐今年53岁了,由于一年前出现了口干,喝水多,没有明显节食的情况下体重也降了,去医院检查后被告知患上了糖尿病,并建议她再做几项检查以便查得更清楚一下。
由于李姐家里有几位亲人已有糖尿病史,李姐就没有多想,像很多数糖尿病患者那样,直接开始吃二甲双胍。刚开始血糖控制得还好,大半年后效果不佳,又加上了阿卡波糖,血糖又在大半年后控制不好了,医生又给加上了格列齐特缓释片,刚开始有效,但1年多后又开始时好时坏,血糖总在6~17mmol/L范围内波动,体重也降了10斤。
一周前换了中药治疗,结果出现了气促,疲乏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送到医院后检查发现出现了糖尿病酮症。进院做了详细检查后,被告知李姐患了一种“假”的2型糖尿病,即成人隐匿性糖尿病。看到这里,您可能会有疑问,这是种什么糖尿病?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成人隐匿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上述“假”的2型糖尿病即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被归属于免疫介导性1型糖尿病的亚型。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早期临床表现貌似2型糖尿病,而以胰岛β细胞出现缓慢的自身免疫损害为特征,胰岛功能衰退速度3倍于2型糖尿病。
早期诊断和干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对于保留残存的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实际意义。鉴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目前仍存在困难和争议,当前有很多术语被用来描述和称呼这种特殊类型糖尿病,比如成人迟发自身免疫糖尿病、缓慢起病1型糖尿病、1.5型糖尿病、缓慢进展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等。中国成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18岁以上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病率为6.1%,30岁以上为5.9%;北方地区高于南方。
当前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诊断与治疗建议
我国关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诊疗专家共识的诊断标准是糖尿病患者年龄≥18岁、胰岛自身抗体阳性、诊断糖尿病后至少半年不依赖胰岛素治疗,若同时具备上述3项,排除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后,可诊断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当前治疗推荐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应避免使用磺脲类药物。如代谢状态良好,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可考虑使用除磺脲类外的其他口服降糖药。胰岛自身抗体高滴度且代谢状况较差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应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
结语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是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由于兼有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特点,容易被误诊。对于体型消瘦、口服降血糖药物联合治疗血糖控制不佳者应该想到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并进行胰岛素自身抗体的检测。
参考文献
[1]李欢,李沫,付希英,沈鸿,王丽娟,杨茂光,程妍,蔡寒青.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模型验证[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0,28(07):517-520.
[2]周智广,纪立农,陆菊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诊疗的共识[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11):641-647.
#科学真相#
糖尿病会被误诊吗?医生:如果综合考虑去诊断,误诊几率将很小
作者:五号医生吴昊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一怕高血压,二怕高血糖,三怕高血脂。这“三高”成了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三座大山”。由于是慢性发病,因此“三高”的发现和治疗往往需要早期的体检和长期的监测。
在“三座大山”中,糖尿病对患者生活上的影响也许是最大的,在治疗上也是最复杂最繁琐的,能够提早发现身体的异常对提高疗效显得尤为重要。
在临床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对诊断和诊断依据有所怀疑的患者,有人会质疑:明明自己血糖很高,为何不是糖尿病?是否存在误诊的情况?那么为了给大家解惑,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糖尿病是如何诊断的吧。
胡乱吃药而低血糖的老人
在介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前,先来看一下我曾经遇到过的一个自以为得了糖尿病的患者的经历吧。
当年我在急诊轮转的时候,遇到了这样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患者,因为自己给自己诊断了糖尿病,还擅自打了胰岛素而导致了低血糖被送到医院。
这个老人被送来的时候身体极度虚弱,据说在家里还有过一阵昏迷。在询问病情的时候我们了解到,这个老人经常看各种医疗广告,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疑心颇多,经常自己给自己“检查”。今日是因为发现自己空腹血糖有点高,就怀疑得了糖尿病,认为血糖过高会引起很多疾病,所以偷偷把老伴的胰岛素拿来给自己打了一针。
这是典型的低血糖昏迷,在医生给老人输液补充了葡萄糖后,老人的状态慢慢好了起来。清醒后的老人坚称是因为得了糖尿病才注射的胰岛素,我们的主治医生无奈地摇了摇头,跟我说:愚昧害死人啊。
糖尿病的诊断是有科学理论基础的,需要专业的医生才能确诊,如果不经医嘱擅自用药,更是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只有正确地解读空腹血糖,才能给糖尿病的诊断提供依据,而不是武断地就下了诊断。
空腹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基础
先说说空腹血糖的意义。
临床上很明确的一个观点就是单纯的空腹血糖不能直接被用来确诊糖尿病,但是在早期筛查和后期监测的时候,空腹血糖是非常有价值的一项指标。
一般情况下,人体正常的空腹血糖应<6.1mmol/L,当空腹血糖≥7 mmol/L 的时候,我们就该警惕是否存在糖尿病了。在这里我们有3点需要注意:
1.空腹状态指的是连续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所以一般连续测量空腹血糖通常需要取每天清晨的数据为准;
2.空腹血糖≥6.1 mmol/L 而 <7 mmol/L 时被称为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糖尿病前期”或“早期糖尿病”。大家记住这个阶段只要及时调整饮食,加强锻炼,很大几率是可以防止其演变成真正的糖尿病的;
3.空腹血糖≥ 7 mmol/L 时,也不能直接下糖尿病的诊断,首先要多次监测,其次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试验才能进行确诊。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在空腹血糖异常后,我们还需要做什么检查才能确诊糖尿病呢。
诊断糖尿病需要综合考虑
除了参考典型的“三多一少”的临床表现外(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有时候还要做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等其他检查才能对糖尿病明确诊断。OGTT是通过让患者在一定时间内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然后在几个时间节点对患者的血糖进行的监测。指南中推荐,在OGTT后2小时,血糖如果≥11.1 mmol/L,方可诊断患者为糖尿病。
因此要想诊断一例糖尿病,决不能因为单独一次空腹血糖升高就盲目确诊,上文说到的老年患者就是犯了这个错误,导致本不是糖尿病的自己因为注射了胰岛素,导致血糖过低而虚弱和昏迷。
临床上对于糖尿病的诊断是很严格的,因为这就像萎缩性胃炎一样,一旦下了诊断就可能会伴随着患者的一辈子,给生活和心理都带来不小的负担,医生们一般都会慎重,慎重,再慎重。
而随着未来糖化血红蛋白(HbA1)检测的逐步推广,它会是一个提升糖尿病诊断精确性和便捷性的一项指标,推广HbA1相关检查能够有效地节省医生和患者在诊断糖尿病上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目前我国HbA1检查地区差异较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被广泛推广开来,届时糖尿病被误诊的概率将会小之又小。
总结
虽然检测技术的提升会给广大患者带来更具精准度的检查,但以目前诊断糖尿病的流程来看,已经算是科学严谨的了。抛开检测手段的问题,其实有时候对于糖尿病的诊断误差恰恰是来自于医生的理念,这不是机器的升级所能改变的。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的推荐,单纯的依靠空腹血糖去诊断糖尿病时误诊率会较高,建议要结合临床表现、随机血糖和OGTT试验相结合,才能确定诊断。
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糖尿病诊断的过程和其严谨性,避免出现自我诊断,自我用药的窘境而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危险。
(End)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4-67.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