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胃手术糖尿病(胃切除加糖尿病患者食谱)
切胃手术可以让糖友瘦下来,还可以治愈糖尿病?是真的吗?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一旦确诊,常规的治疗手段是无法逆转的,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不断进步,代谢手术成为糖尿病治疗的新选项。
近10余年来,国内外无数临床实践证明:代谢手术术后1年,60%-80%的患者血糖恢复正常,可以不再用药治疗。而这里的代谢手术就是大众经常说的“切胃手术”。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提出:肥胖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尽量通过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若血糖仍控制不理想,可考虑代谢手术治疗。
“减重手术”是如何和糖尿病联系在一起的代谢手术是从减重手术逐渐演变而来,主要治疗病态肥胖症等体重严重超标的患者,手术通过减少胃体积(切胃),来达到帮助患者减重的目的。
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一名外科医生给一名重度肥胖的患者进行了减重手术,这名患者亦存在2型糖尿病,术后这名患者的体重得到了明显的减轻,医生惊奇地发现,患者的血糖同时也迅速恢复正常,完全不用再吃降糖药了。
后来人们发现,减重手术之所以能改善血糖情况,是因为手术能引起一系列的胃肠道激素改变,从而缓解患者的代谢问题,后来这个手术的名字也从“减重手术”更名为“代谢手术”。
简单聊聊代谢手术代谢手术分为胃转流术、袖状胃切除术、胆胰转流术、可调节胃绑带术,总的来说:
从手术简单及安全方面考虑
袖状胃切除术>可调节胃绑带术>胃转流术>胆胰转流术;
从改善肥胖和糖代谢效果来看
胆胰转流术>胃转流术>袖状胃切除术>可调节胃绑带术;
当然每种手术各有特点,优缺点明显,需要专业的医生根据糖友的个体情况,权衡利弊。
胃转流术:
不切除任何组织或器官,通过胃部分阻断、胃-肠吻合、肠-肠吻合等,改变食物进入消化器官的生理流向,并改变了胃肠内分泌激素的分泌模式,从而起到抑制进食,增加饱腹感,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细胞功能等作用。
优点:目前应用最为广泛,适合大部分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减重及治疗糖尿病远期效果好;
缺点:手术难度较大,术后营养并发症略多于前两种术式,需要长期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袖状胃切除术:
将胃纵行切除,胃部变为肠管大小,缩小胃容积,使得食物进入和在胃部消化吸收减少,术后食欲下降,从而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
优点:是代谢手术中难度最小、最简单,也是最安全的,对营养吸收影响也是最轻的;
缺点: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略差。
胆胰转流术: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将部分胃切除,将残余的胃部与小肠末端吻合,胆胰支则与回肠吻合,减少胆汁、胰液与食物的混合时间,减弱消化吸收。
优点:是代谢手术中减重及治疗糖尿病效果是最好的;
缺点:手术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尤其是营养并发症是最多的,也是最严重的,在临床上仅适用与体质指数>50kg/m^2的重度肥胖患者,目前,我国也没有开展这项手术。
可调节胃绑带术: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不切除任何组织或器官,通过在胃贲门附近绑上硅胶套圈,减少进食数量,其松紧通过注水或放水来调节。
优点:手术相对简单、安全性高,不损伤消化道,不影响营养吸收,可调节且完全可逆,术后患者恢复快。
缺点:需要复诊,调节绑带的松紧,远期治疗效果较差,临床应用逐渐减少。
哪些糖友可考虑代谢手术?1. 必须是2型糖尿病患者;
2. 体质数≥27.5,代谢手术对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理想;
3. 年龄要在18-60周岁之间,越年轻手术治疗效果越好;
4. 糖尿病病程≤15年,病程5年内的疗效最佳;
5. 手术前空腹的C胎水平≥1ng/ml,空腹C胎水平越高,往往治疗效果会越好;
这些人不能做代谢手术!
1.滥用药物、酒精成瘾、患有难以控制的精神疾病患者,以及对代谢手术的风险、获益、预期后果缺乏理解能力的患者。
2.1型糖尿病患者。
3.胰岛β细胞功能已明显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
4.BMI<25kg/m^2。
5.妊娠期糖尿病(GDM)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
其他不适宜手术的情况。
术后血糖恢复正常后就万事大吉了吗?代谢手术给了长期受肥胖、糖尿病困扰的糖友一次摆脱病魔,拥抱健康的机会。但在日常生活中,要长期保持健康的饮食、运动习惯,将体重维持在合理水平,千万不要以为糖尿病已经离你远去,如果放松警惕,大吃大喝,高血糖会卷土重来!。
另外,代谢手术术后随访也很重要,尤其是相关的营养并发症也不容小觑,要定期随访,及时发现问题,早期干预。
切胃手术治疗糖尿病,竟是因为这种激素能调节血糖?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分为一型和二型。我国的每八个人中,可能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有家族遗传史以及有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紊乱性疾病都是高危人群。同时,经常吃薯条、炸鸡,或有着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都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如何治疗糖尿病?为什么切胃手术被称为“代谢手术”?代谢手术能改变哪些胃肠激素?
出品:格致论道讲坛
以下内容为深圳大学肥胖及糖尿病代谢病中心特聘副研究员、美国和欧洲糖尿病协会会员毛卓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毛卓,来自深圳大学基础医学院,我的研究方向是胃肠激素和肥胖二型糖尿病。
前不久一条新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著名的经纪人杨天真女士,她向大家宣布她要做切胃手术了,这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虽然杨天真外表看上去稍显丰满,但是用切胃手术来减肥,这是不是太过激了呢?
杨天真迅速在微博上澄清,自己做手术不是为了减肥,而是为了治疗困扰自己6年的糖尿病。
那么糖尿病是什么?切胃手术为什么可以治疗糖尿病?有什么方法可以替代切胃手术,来治疗糖尿病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些问题。
糖尿病是什么糖尿病大家可能都很熟悉,这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实葡萄糖是我们人体所必需的重要的营养物质。
当我们每天吃进食物以后,食物经过胃肠道消化吸收,就会变成葡萄糖,随着我们的血液,到身体的各个细胞所处。
我们胰腺当中的胰岛会感受到升高的葡萄糖,分泌出胰岛素,胰岛素就会让我们身体的各个细胞,将血糖搬运到我们的细胞内加以利用。
如果胰岛素分泌出现了问题,或者我们的细胞没有办法对胰岛素产生反应,这样我们就会产生糖尿病。
糖尿病主要有两种类型,分为一型和二型。
一型糖尿病就是因为某些原因导致我们的胰岛遭到破坏,胰岛素无法正常地合成分泌。
二型糖尿病是因为我们身体的细胞没有办法对胰岛素产生反应所导致的,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胰岛素抵抗。
我们国家在去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人群调查,发现已经有12.8%的人群患有糖尿病,这也就意味着每8—9个人,可能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这其中有超过90%的人群是患有的二型糖尿病。
那么哪些人群会容易患有二型糖尿病?或更容易得二型糖尿病呢?
首先就是有家族遗传史,如果你的父母、你的兄弟姐妹患有二型糖尿病,那你可能就要注意了。
另外如果你大腹便便,那么你也需要注意。而如果你有高血压、高血脂这样的代谢紊乱性疾病,你也是高危人群。
还有一个最常见的因素,就是经常吃炸鸡、薯条这些不健康食品,还有躺在沙发里看电视,这些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都是导致二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现在治疗糖尿病用的最多的还是胰岛素。胰岛素是我们身体内降低血糖唯一的激素。
虽然胰岛素治疗很有效,但是它也有很严重的副作用。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有可能会导致低血糖,严重的低血糖甚至会导致病人的死亡。
另外胰岛素治疗需要病人皮下注射,这也会给病人带来不便和痛苦。因此作为糖尿病的研究人员,我们希望开发出新的治疗方法,能够让病人更加愉快的接受治疗。
刚才讲到的杨天真女士接受的切胃手术,就是其中一项最新的外科治疗糖尿病的方法,这项切胃手术也叫做减重手术。
一开始外科医生希望通过切除病人的胃,或者肠道的一部分,来减少我们消化道对食物营养的吸收,从而达到降低体重的效果。
但是很快外科医生发现,这个手术还有另外一个非常好的效果,就是可以在减重的同时,大大缓解病人出现的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这些代谢紊乱性综合症。
现在医学界把我们的切胃手术更名为代谢手术。大家可以看到,代谢手术可以主要包括袖状胃切除术、胃旁路手术和胃束带手术。
其中袖状胃切除和胃旁路手术是改变了胃肠道结构,进而影响了我们体内的很多因素。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代谢手术可以用来治疗糖尿病?
代谢手术改变多种胃肠激素我们仔细研究了胃肠道的变化,大家知道,胃肠道是我们体内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最重要的一个器官。
这张图的右侧,大家可以看到是我们的肠道黏膜上皮细胞。
在这些肠道黏膜上,皮细胞之间还散在分布着很多成三角形样的特殊细胞,这些细胞是内分泌细胞,我们也叫它胃肠内分泌细胞。
在这张图里面,用棕色标记出来的,以及右侧用绿色荧光标识出来的,都是散在分布的内分泌细胞。
大家可以看到,它数量好像不是很多,但是因为我们胃肠道黏膜的面积非常大,所以在胃肠道分布的内分泌细胞,实际上它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它的种类非常多。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鉴定出来,有超过15种以上的内分泌细胞。
而这些细胞又分泌超过20种以上的内分泌激素,所以胃肠激素的数量巨大,功能也非常复杂,但是研究还相对的不足。
我们发现做了代谢手术以后,这些病人的胃肠道内分泌细胞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有些细胞的数量增多,胃肠激素的含量也明显增多,而有一些激素的含量是明显减少的。这也就说明,胃肠激素发生了一个巨大的改变。
那么代谢手术可以治疗糖尿病,是不是因为这些胃肠激素所引起的效果呢?
刚才我们讲到,胃肠激素的数量非常多,它的功能也非常复杂,但是因为它分布非常稀疏,所以给我们科研人员带来了研究的难处,以至于对于胃肠激素的研究,我们还相对的匮乏。
但是我们知道,胃肠激素可以影响我们的摄食,影响我们的血糖调节,还可以影响我们身体很多其他的功能。
我们课题组主要聚焦在胃肠激素对血糖调节,然后看能否以胃肠激素为靶点,开发出新型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刚才我们看到,代谢手术可以改变很多胃肠激素的含量,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激素叫做GLP—1,中文名称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是胃肠激素里目前了解最多,进展也最快的一大类激素。它是由我们肠道的L细胞分泌出来的一种激素。
当我们吃进食物以后,血糖增高的时候,GLP—1就会分泌出在我们的血液里,很快作用在我们的胰腺,促进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就会降低血糖。
另外,GLP—1也可以作用在肝脏,可以减少肝糖的生成,还可以作用在我们的大脑,让我们食欲降低。
所以GLP—1的降糖效果以及抑制进食的效果非常好。
我们现在已经以GLP—1为靶点,开发出一系列的药物。
相对于胰岛素治疗来说,GLP—1类的药物有几大优点。
第一就是它给病人带来的副作用,尤其是低血糖的负作用要明显小于胰岛素。
因为GLP—1分泌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只有在血糖升高的时候,GLP—1才会分泌出来,并且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这就意味着,当我们进食以后,血糖升高,GLP—1才会分泌。而当我们血糖正常的时候,GLP—1不会分泌出来,就不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导致病人出现低血糖反应。
第二个优点是,GLP—1除了促进胰岛素分泌以外,它还可以作用在大脑,可以减少我们的食欲,起到一个降低体重的目的。
所以GLP—1类的药物现在也开始应用于减肥领域。
GLP—1目前已经开发出了一系列的药物,它的安全性和疗效已经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证实,GLP—1类的药物已经成为治疗二型糖尿病的重要研究方向。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刚才我们看到,代谢手术可以改变很多的激素,其中有一个激素它的含量是下降的,叫做胃饥饿素,英文名叫Ghrelin。
大家回忆一下,你们有没有过这种情形?
当你面对一桌子美食的时候,虽然你已经吃饱了,但是你还是忍不住想再多吃一口,这可能就是胃里面的胃饥饿素在起作用。
胃饥饿素是1999年才由日本科学家发现的一种新型的激素,它是由胃底一种内分泌细胞分泌出来的。
在我们进食之前,胃饥饿素的水平通常是升高的,它会告诉大脑,“我饿了,我想吃东西”,这样大脑就会指使我们的身体,去寻找食物,开始进食。
当我们进食以后,胃饥饿素的水平就会下降,我们大脑就会停止进食。
类似这样的器官之间对话,还有很多的例子,比如我们的脂肪也会分泌一种激素,叫做瘦素。
当你过胖的时候,我们的脂肪会分泌瘦素,瘦素会到达我们大脑,告诉大脑,“我吃饱了,我的营养已经够了,我不想再吃了”,那么大脑就会停止进食的念头。
所以我们身体器官之间的对话,通常就是用激素或者神经这样的方式在进行着。
除了促进我们的食欲之外,胃饥饿素也可以调节我们的血糖。胃饥饿素分泌到血液之后,它可以到达我们的胰腺,抑制胰岛素分泌,会增加肝糖的产生。
总而言之,胃饥饿素升高,我们的血糖也升高。
当我们做代谢手术切除一部分胃的时候,我们的胃饥饿素水平就会下降,胃饥饿素分泌减少。
胰岛素分泌相应增多,肝糖产生减少,葡萄糖摄取也会增加,这样病人的血糖代谢就会得到改善。
所以胃饥饿素既可以促进我们的食欲,也可以调节我们的血糖。
目前我们实验室正在关注胃饥饿素,研究胃饥饿素产生和分泌的机制。
而且我们在研究胃饥饿素的活性抑制剂,希望能够直接靶向胃饥饿素抑制它的生成,这样病人就可以不用再做代谢手术,达到减肥降糖的效果了。
接下来再和大家聊聊另外一种激素。相比于前两种激素,我接下来要聊的激素,叫做5-羟色胺,它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激素。
大家认识它,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对于5-羟色胺的了解,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们的大脑。
它是一种神经递质,在我们的神经元里可以合成分泌,它可以调节我们的情绪,可以调节我们的睡眠。
有一些抑郁症患者可能就是由于脑中的5-羟色胺紊乱引起这样的异常,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们人体内超过90%的5-羟色胺是来源于我们肠道的。
我们把肠道分泌出来的5-羟色胺,叫做外周型的5-羟色胺。对外周型5-羟色胺的功能研究,还是比较少的。
只知道它主要影响了我们血管的张力,影响了我们的心脏功能,还影响了我们的胃肠道运动。
但是它是否对血糖和全身的代谢有所调节,我们的研究还很少。
那我们是怎么关注到5-羟色胺的呢?这是一个巧合,我们实验室是一直关注于糖尿病的易感基因的研究。
因为大家知道,糖尿病是一个多基因导致的复杂性的代谢性疾病。那么在2007年,全球对二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大型的基因组筛查。
他们发现,其中有一个基因叫做ZnT8,也就是锌转运体8。
它在二型糖尿病患者里出现了异常,也就是意味着,ZnT8是一个糖尿病的易感基因,但是ZnT8是怎么引起糖尿病的呢?当时大家还不清楚。
很有意思的是,ZnT8最主要表达是在胰岛细胞里面,主要负责把锌离子从包浆里面转运到胰岛素囊泡,那么锌离子就会和胰岛素分子结晶形成一个结晶体。
大家可以看到的这种黑色的致密斑,就是胰岛素晶体。
我们的胰岛素就是以这样晶体的形式,储存在胰岛素囊泡里面,当血糖升高的时候,胰岛素就会释放到血液里发挥作用。
ZnT8存在于胰岛素囊泡里面,那么是否会调节胰岛素的生成,从而引起糖尿病易感性的改变呢?
我们实验室也做了一个实验。其实科学家研究疾病和基因的关系很简单,我们通常会借用小鼠作为模型。
比如我要研究,ZnT8是否在二型糖尿病里起作用?
我就会在小鼠的基因组里,把ZnT8这个基因敲除,观察ZnT8基因敲除小鼠是否出现糖尿病的症状。
然后给ZnT8基因敲除小鼠喂高脂食物,这种食物就是模拟我们平时吃的炸鸡、薯条这些高脂、高热量的食物。
很有意思的是,这些ZnT8敲除小鼠确实表现出了血糖增高、体重增加、胰岛素抵抗这样的二型糖尿病的表现。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当我们只把胰岛细胞里的ZnT8敲除以后,这些小鼠并没有出现以上异常,它跟正常的小鼠没有什么差别。这就说明在胰岛细胞里面,ZnT8的变化并不足以引起二型糖尿病的发生。
那么ZnT8是如何导致二型糖尿病的呢?
当时也困扰了我们很久,我们仔细研究了ZnT8全身敲除的小鼠,意外发现,这些小鼠的肠道发生了一些变化。
大家可以看到,这些小鼠的肠道、小肠和结肠,在外形上是增粗的。
另外我们仔细研究了小鼠肠道的内环境,它的生理运动以及肠道菌群,这些敲除小鼠确实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就提示我们,ZnT8是不是在肠道里面发挥了一些作用?ZnT8到底是否表达在肠道里面呢?
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把小鼠的肠道取出来,做了一个组织切片,进行了一个组织化学的染色。
我们发现,ZnT8确实表达在肠道细胞里面,而且它是散在分布的,跟肠道内分泌细胞的表型非常吻合。
所以我们做了进一步研究,发现ZnT8阳性的这些细胞,它同时表达分泌了5-羟色胺这种激素。
5-羟色胺很快就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但是5-羟色胺和我们全身糖脂代谢的关系,相关的研究还很少,才刚刚开始。
现在我们知道,5-羟色胺可能在脂肪里面促进我们的脂质代谢,在肝脏里面调节我们的糖代谢,还可以影响我们的肠道菌群。
但是5-羟色胺到底是如何影响我们全身,或者它在糖尿病里面是否发挥作用?还远远不清楚。
我们实验室还在研究,ZnT8是如何调节5-羟色胺,以及5-羟色胺在糖尿病进程当中的具体作用。
我们希望能够以ZnT8和5羟色氨为靶点,开发出新型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最终替代代谢手术。
糖尿病和肥胖症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疾病,但是我们人类对他们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我们的科学研究可能仅仅是糖尿病研究的一小部分。
但是我希望我们对胃肠激素的研究,能够为糖尿病研究打开一扇门,开启一个新的方向。
我们也希望能够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加入到糖尿病研究的队伍当中,为人类最终战胜二型糖尿病做出一份贡献。谢谢大家。
“格致论道”,原称“SELF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中国科普博览承办。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获取更多信息。本文出品自“格致论道讲坛”公众号(SELFtalks),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杨天真为降血糖切胃?糖尿病已经瞄上年轻人
文 | 陈鑫 海若镜
制图 | 李泽坤
一周前,“杨天真要做切胃手术”的微博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对糖尿病的关注。在去年12月的综艺节目《我和我的经纪人》中,杨天真就曾用注射器给自己注射胰岛素,这次做切胃手术,她称因为慢病治疗所需的作息难以做到,所以通过手术快速降低血糖。
根据2020年4月发表在《英国医学研究》(BMJ)杂志上的论文,中国大陆糖尿病患者总数估计为1.298亿人(男性7040万人,女性5940万人)。由于城市化、老龄化、超重肥胖患病率增加等因素,中国糖尿病发病率从2001年的5.5%提高到2017年的11.2%。如果按照美国糖尿病协会的标准,将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也考虑进来,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则达到12.8%。
研究还发现,男性(12.1%)患病率略高于女性(10.3%),但男性对于糖尿病的意识程度和控制率不及女性。此外,城市(12.2%)患病率大于农村(10.3%),并在意识程度、治疗率和控制率方面有明显优势。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健康的饮食、长期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直接导致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大幅上升。
如今,每9个成年人中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但只有少部分人知晓自己患病。最新研究指出,在这12.8%被诊断患糖尿病的人中,6%的人是自己报告有糖尿病,而6.8%的人是在调查中新诊断出的糖尿病。此外,被诊断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更是高达35.2%,有研究者据此预测,中国潜在的糖尿病患者数量可能超过3亿人。
对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域的人来说,这一问题的风险是不同的。2019年6月,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刘敏博士在其毕业论文《我国糖尿病地区分布及其疾病负担研究》指出,从地域分布来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随地区经济水平提升而增高,东、中、西部地区依次为11%、9.7%和7.5%。
这项2013年开展的调查选取了全国297个慢病监测点,覆盖3亿多人口,是最具全国代表性的流行病学调查之一。总体来看,糖尿病知晓率分布在12.6%-61.7%之间,知晓率最高的为北京,最低为西藏;治疗率分布在7.3%-55.8%之间,整体表现为西南部地区低、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
年轻化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2007年,25岁-34岁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达到2.72%。2013年的普查中,糖尿病人群的年龄统计亦走向低龄化,18-30岁的年轻人糖尿病患病率2013年就已达到4.3%。而在35-44岁人群中,2010年该年龄组糖尿病患病率为6.57%,与之对应,2013年30-39岁人群中的指标就已达到6.4%,在40-49岁的人群中为9.8%。
前述《英国医学研究》论文指出,尽管年轻人和儿童、青少年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但40岁以上的成年人患病的比例明显更高,50岁以上患病的风险则极高。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可能是因为许多人年轻的时候就患有前期糖尿病,但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大,健康意识不足,缺乏对生活方式的有效调整和药物治疗,所以年龄大之后就发展出糖尿病。
从疾病负担看,1990-2016年,糖尿病死亡和伤残的绝对数量显著增加,其中男性15-49岁组和大于70岁组年龄死亡率增长最快,男性和女性15-49岁年龄组YLD率(健康寿命损失年)上升最快。这一结果表明近年来15-49岁人群糖尿病疾病负担上升迅速,应当作为防控工作的重点人群。
虽然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众多,但疾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现状并不理想。2017年最新研究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总体知晓率为43.3%,治疗率为49%,控制率为49.4%。也就是说,超过半数的患者并不知晓自身已经患病,也并未得到治疗和有效控制。不过,这一指标相较于2012年近三分之一人群未知晓、未治疗、未控制的情况已经有所提升。
这种现象在中青年群体中更为严重。2017年调查结果显示,40-49岁人群的糖尿病控制率仅37.9%,为所有年龄组中最低;18-29岁人群的控制率最高,为67.7%。
糖尿病患病率与超重和肥胖流行之间存在直接相关关系。国内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快速增加可能源于超重和肥胖率的增加。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指出,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长了32.0%和67.6%。
更令人忧心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发育迟缓和消瘦的状况在不断改善,但同时超重和肥胖问题愈加突出。
北京大学马军教授团队2019年4月发表于《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的一项研究显示,1995年-2014年,中国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和消瘦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从5.3%上升到20.5%,增长了近5倍。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省份率先出现了由营养不良向营养过剩的快速转变,且该转变对乡村儿童的影响更加明显。
随着城乡之间差异的进一步缩小,已经有部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出现农村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超过城市的情况。马军教授的研究认为,随着城乡之间差异的进一步缩小,如果此时不加以针对性的控制,未来农村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快速增长,将会给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以及医疗负担带来巨大的压力。
前述中疾控论文指出,糖尿病的疾病进程缓慢,只有通过规律的治疗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才能减少并发症和死亡情况的发生。而目前我国低知晓率、低治疗率和低控制率的现状,必然会导致糖尿病疾病负担持续增加。
如果不在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加以干预,未来糖尿病等慢性病将对医保支出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以逾1.2亿人的总数位列世界第一,排名第三的美国患者数为3100万,是中国的三分之一。中、美花费在糖尿病相关的健康支出分别为1090亿美元和2946亿美元。
糖尿病的控制离不开预防和管理。IQVIA艾昆纬中国利用糖尿病模型对不同程度的干预措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现有管理模式相比,若使用优化管理模式,各并发症发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每年可节省2120亿元并发症治疗花费,净节省费用1060亿元。
(作者系《财经》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