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病人的心理(糖尿病病人的心理特点)

齐鲁壹点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心理压力大有4个原因,掌握这4招可排解压力

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的服用降糖药物进行治疗,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非常的年轻,这个时候得上了糖尿病,无疑是一种非常大的打击。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自己得了不死的癌症,认为自己人生已经没有希望了,自己陷入自己创造的压力中无法自拔,渐渐的就会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压力那么大呢?

1、对糖尿病认识不清

之所以出现很大的心理压力,是因为很多糖尿病患者对于糖尿病本身存在着错误的认知。糖尿病只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它并不是绝症,通过合理的治疗是能够控制的,糖尿病患者也能过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同。

2、对未来的无望

得了糖尿病以后并不意味着自己的未来没有了,希望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活过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完全可以继续工作和学习。有的人就是没有办法认识到这一点,过于悲观了,就容易钻牛角尖。

3、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恐惧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是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应该认真对待的事,但是认真对待并不意味着让人害怕。糖尿病并发症种类有很多,有轻有重,如果糖尿病患者只是对它们很恐惧,却对它们不了解,更不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就会找上门来,真正成为糖尿病患者的噩梦。

4、治疗有经济压力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治疗的疾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需要每天都服用降糖药物。虽然降糖药物有贵有贱,但是每天都吃,算下来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如果家庭条件不好,为这个事情苦恼也正常。

糖尿病患者如何排解压力?

1、要知己知彼

人们对于未知的事情总是非常的恐惧,一旦对糖尿病了解清楚了以后,相信能够消除这种恐惧。希望各位糖尿病患者能够正确认识糖尿病是个什么样的疾病,糖尿病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该如何预防,应该如何吃药,这些重要的问题都要了解清楚。

2、多与人交流

在面对心理压力的时候,有的糖尿病患者会选择封闭自己,不与任何人交流,这样的状态会让心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让自己的心理一直处于健康的状态,有心事要多和人交流,多告诉家人,让家人一起为自己分忧,相信他们也愿意这样做。

3、多进行一些社交活动

人在集体中更容易感受到温暖,更容易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能够通过和别人沟通的方式,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好一些。糖尿病患者可以多进行一些社交活动,可以和别人一起运动,也可以和别人一起唱歌,既能够交到朋友,又能宣泄心理的苦闷。

4、找到自己愿意做的事

如果身边的事都不能吸引自己的注意力,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事,就得必须小心一些了,因为这是抑郁症的先兆。大家一定要调节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毕竟生活还是有很多美好之处的。

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比较常见的一个课题了,怎样解决心理问题,光靠别人不行,最主要的是靠自己。希望大家都能够合理的看待自己的压力,通过合理的渠道把它宣泄出去,要生活的阳光一些,身体才能更加的健康。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得了糖尿病会产生哪些心理障碍?该如何进行疏导?一文告诉你答案

田先生今年 68 岁了,一向身体健壮,性格开朗,但自从一个月前查出患有糖尿病之后,田先生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郁郁寡欢,不愿与人交流,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我怎么会患上这种病呢?"然后长长地叹一口气。

田先生的家人发现他有些不对劲儿,多次与他交流,发现田先生对患有糖尿病持有怀疑的态度,觉得自己不会患上这种病,不相信医生的检查结果。于是,为了让老人接受现实,家人带他去了另一家医院做检查,确诊为糖尿病。接着,家人又跟田先生进行了沟通,渐渐地,田先生接受了事实,决定接受治疗,与疾病作斗争。

像田先生这样的患者有很多,在发病初期,无法接受现实,甚至有的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得知病情后还会意志消沉,不利于后期的治疗。

这类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障碍特点主要有以下2点:

1、情感异常情感异常主要有以下表现:

①紧张恐惧:患者在得了糖尿病之后,十分紧张,把这种慢性疾病理解成不治之症。特别是当听说有的患者死于酮症酸中毒,或因并发下肢坏疽而截肢,就更加紧张恐惧,身体也日渐消瘦,终日生活在恐惧的心理状态下。

②急躁易怒:有的糖尿病患者,患病后精神紧张,易动肝火,易发怒,常会因生活中的一点小事而发火,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缺乏自制力和耐心。这种患者在临床上常常不能按医嘱而系统治疗。

③悲伤易泣:有的糖尿病患者患病后,特别是当出现多种并发症时,对治好疾病丧失信心,终日垂头丧气,暗自饮泣,甚至沮丧、绝望,常常会出现厌世观念。

④忧思过度:患病后思想负担重,思虑重重,想法多,瞻前顾后,不是积极想办法治疗,而是整日考虑治不好怎么办?出现并发症怎么治?患者常常陷入苦恼烦闷和忧郁之中。

2、性格异常性格异常主要有以下表现:

①易怒型:患者性情急躁,易激动,自制力差,遇事不冷静,稍有不顺心或不如意则烦躁易怒。其临床特征是:急躁易怒,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咽干口苦,胸闷胁痛,头晕头胀。

②气郁型:胆小多疑,又偏内向,遇事不愿与别人诉说,心情郁闷,不得排解。其临床特征为:情绪不宁,两胁胀痛,痛无定处,嗳气不舒,纳食不香,对治好病信心不足。

③悲观型:性格内向,性情孤僻,善悲哀,一旦病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则易伤心,悲观失望,对疾病治疗缺乏信心,不愿与医护人员合作,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而导致患者出现上述心理障碍的原因基本可以归纳为两点:

一、体质柔弱

糖尿病在病因上有遗传倾向,并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正是因为基因缺陷或基因变异加上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易于发生糖尿病,而一旦得病,由于体质虚弱,抵抗力不足,机体对外来刺激的应激能力低下,患者心理容纳量和承受力不足,会表现出一些心理情感方面的异常。

二、七情所伤

人在认识事物或与其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对任何人、事、物,都不是无动于衷、冷酷无情的,而总是表现为某种相应的情感,在正常范围内,七情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也不会引起什么病变。但是,内外环境的刺激引起的七情太过,或刺激过大过强,超过正常限度就会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阴塞,脏腑功能失常而发生种种病变,出现不正常的情志活动和心理变化。

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心理障碍问题就需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可进行不同的疏导方式:

(1)怀疑和否认心理

患病早期,患者常常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持否认或怀疑的态度,否认自己患病,拒绝接受治疗,不注意饮食,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

这一阶段的心理疏导十分关键,需要耐心细致地给患者介绍有关糖尿病的知识、高血糖的危害性和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2)失望和无助感

患者一旦被确诊,将终身依赖外源胰岛素治疗,否则可能会危及生命。

患者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对生活失去信心,情感脆弱,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对此类患者要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取得其信任,用宣泄法使积聚在患者内心的忧伤、委屈及怒气发泄掉,让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3)焦虑恐惧心理

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知之甚少,因此会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将来,惧怕死亡等。这类患者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了解焦虑、恐惧产生的原因,利用语言技巧安定患者的情绪,给患者以支持、鼓励,适时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指导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

除了心理疏导之外,患者自身也需要自我心理调整:

1,放松精神

患者应该相信:不论病情轻重,只要科学地对待,千方百计把血糖降下来,疾病就不会往严重的方向发展。

2,培养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建立新的生活规律

患者因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适应生活中的变化,因而血糖会忽高忽低。如果把生活起居、饮食、运动安排得有规律,血糖就不会大幅度的变化。

3,保持情绪稳定

情绪波动也会导致血糖升高,情绪的自控也是很重要的,需要长期的磨炼,只要时时刻刻有这种"自控意识",一定会有收益。@头条健康@南方健康

#真相来了##糖尿病的真相#

糖尿病患者还应注意心理疏导

【来源:每日新报】

今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数据,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1.4亿,这意味着大约每10人中就有1个是糖尿病患者。天津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李静波主任提醒,糖尿病管理不仅仅是关注血糖控制,还要将患者的整体幸福感置于核心位置,提高生活质量。

保持乐观心态

李静波介绍,在日常临床工作中,糖尿病患者存在心理情绪问题的比例非常高,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及治疗,患者常常会因为病情反复而产生巨大的压力,导致产生或加重抑郁心理。疾病的长期困扰可能会让患者感到无助和沮丧,对生活、家庭和事业产生负面影响。这当中,有的患者由于糖尿病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和监测,会产生疲惫和懈怠,失去对治疗的积极性和信心,依从性减低,可能会导致血糖控制不佳,病情恶化。同时,由于血糖波动、并发症的出现或对治疗效果不满意等因素可能会出现焦虑情绪。随着病程的延长,糖尿病患者的焦虑心理可能会逐渐增加,这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也有一些患者,由于对糖尿病的了解不足,可能会产生求治的迫切心情和希望治愈糖尿病的急切心理,导致过于乐观地看待治疗结果,对病情变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应对措施。

李静波表示,糖尿病患者日常应增加对糖尿病的认知,了解病情发展规律,掌握自我管理方法。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生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生活中寻求社会支持,多与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参加糖尿病病友会等活动,减轻心理压力。同时,培养兴趣爱好,充实自己的生活,转移注意力,减轻对疾病的过度关注。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

关注健康饮食

李静波提醒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健康饮食,建议低盐低脂低糖高膳食纤维饮食,少吃油腻、油炸食物,要定时定量规律饮食,切勿暴饮暴食。推荐碳水化合物热量占比为每日摄入总热量的45%-60%,建议粗细搭配、多吃高纤维食物。注意荤素搭配,推荐新鲜绿叶菜500g-1000g。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每日20g-25g。同时适当运动,每周至少保证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例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以在进食后60分钟开始运动,每日30-60分钟,每日1次或每周4-5次,遵循个体化和从轻到重循序渐渐、长期坚持的原则。

另外,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用药。在药物治疗中,要循序渐进地调整剂量,降糖速度不能过慢,也不能过快,避免急于求成,而使血糖下降过快或大幅度波动诱发低血糖,应尽量使血糖达标并稳定在适当水平,并且一定要定期进行空腹/餐后血糖、糖耐量试验、胰岛功能、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定期监测血糖。

李静波表示,虽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但只要从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和心理等多方面做好管理,依然可以享受生活,拥有幸福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糖尿病的危害,改善生活中的不良行为,提高自身及家人的预防意识,控制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新报记者 解菁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