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胆结石合并糖尿病(胆结石合并糖尿病需要手术吗)

名中医刘家福 0
文章目录:

胆结石合并糖尿病,不便手术,如何调理!中医给出7味药组方

后台有粉丝私信我,说自己患有胆结石,同时还有糖尿病,想要手术,但怕血糖高,术后恢复不好,再有什么并发症,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想通过中药内调来化石,问我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

我看了患者的报告单,体内胆结石多发,但好在都不大,他平时有右上腹胀痛,背部刺痛的感觉,这是胆囊结石导致的放射性疼痛。同时,他还有口干苦、嗳气反酸的症状,一看舌头啊,苔黄腻,舌头发红,整体是湿热蕴结的反映。

我常说,胆结石的形成呢,多是因为湿热蕴结,灼烧津液导致的,从中医角度来看,胆需要肝气的帮助,来储藏和排泄胆汁,而胆汁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但一旦肝气不顺,肝气不足了,那么胆汁的排泄也会受到影响,时间长了,就会影响脾胃运化,导致水湿停滞,逐渐化生湿热。

在此基础上,想要治疗,就得采用疏肝健脾、清热除湿的方式来调理,比如可以用这7味药来组方,效果就不错。以柴胡来疏肝解郁,打散郁结的肝气,促进胆汁的排泄;加味白芍敛阴柔肝,可以增强柴胡的疏肝效果,但不会伤正。

接下来,用半夏来和胃祛湿;用茵陈来清热除湿:加味陈皮健脾理气,这3味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湿气再生的问题,同时清除体内的湿热,可以抑制结石继续发展;加味金钱草来化石溶石;最后配伍鹅不食草来利胆排石。

以上这张小方,有补益有攻坚,驱邪又不伤正,治疗胆结石的效果是不错的,临床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有针对的随方加减,效果会更明显。

得了糖尿病,为什么还容易长胆结石?

本文来源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官方内容

糖尿病患者备受胆结石的“青睐”

我国约有31.5%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胆结石

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

糖尿病控制得好坏

是胆结石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龙华医院普外科顾宏刚主任医师提醒

资深糖友、血糖控制不良及高龄糖尿病患者

要特别警惕胆结石的存在

为何糖友容易得胆结石?

目前,糖尿病引起胆囊结石的机制还不明确,但医学界认为很可能与两大因素有关:

1.脂肪代谢障碍 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胆固醇、胆汁酸与磷脂含量比例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而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缺陷,不能有效地抑制脂肪分解,Ⅱ型糖尿病患者又常常合并有肥胖、血脂紊乱和高胰岛素血症,结果造成肝内合成的胆固醇增加,胆汁中的胆固醇相应增加,与胆汁酸与磷脂含量比例失调,胆固醇于是结晶析出,形成结石。

2.内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内脏自主神经功能对于进食后胆囊的正常收缩排出胆汁十分重要。内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后胆囊运动功能障碍,胆囊大而松弛空虚,排空延迟,胆汁淤积,形成结石。

预防胆结石,糖友需注意什么?

糖友在预防结石上,除了按时合理早餐、规律三餐、多进食高纤维饮食并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以及适当运动的四个原则外,还应注意以下四方面:

1.控制血糖在正常或理想范围内,正常的血糖是预防胆结石发生的关键因素;

2.积极纠正血脂异常,必要时服用降血脂药物;

3.低脂饮食,防止血脂紊乱、胆石形成;

4.定期检查,尤其是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不良及高龄糖尿病患者要特别警惕胆结石的存在,最少每年做一次肝胆B超,以早期发现和治疗胆结石。

糖友查出胆结石,该怎么办?

老糖友每年应做胆结石检查,检查出胆囊结石后,如果属于无症状性胆囊结石,可以随诊观察。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还是药物治疗。

由于糖尿病患者一般合并微血管病变,一旦并发急性炎症,容易胆囊坏疽穿孔,在短时间内演变成危急重症,此时进行急诊手术将使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因此,糖友应尽早择期接受腹腔镜或手术治疗,以防止发生险情。

资深“糖友”小心“尾随而至”的胆结石

案例1:10余年糖尿病致胆结石

患有10余年糖尿病的李大姐,最近右上腹的疼痛经常让她不能安然入睡,有时疼痛加剧,并发散到肩背部,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医院检查后发现胆结石,通过询问和检查,李大姐之所以患上胆结石与她十几年的血脂、血糖控制不佳有很密切的关系。

“糖友”患胆结石几率高于普通人数倍

临床发现,胆囊结石更爱“纠缠”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约三分之一的糖尿病人可能中招。统计研究表明,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胆囊结石发病率国内报告为28.7%~32.6%,是胆结石平均发病率的3倍!

一般来说,糖尿病病程越长,胆囊结石发病率越高,李大姐患糖尿病10余年导致胆结石就是典型案例。小编在此提醒,老糖友、血糖控制不良及高龄糖尿病人要特别警惕胆结石的存在,应定期到专科进行检查。“糖友”患胆结石几率高于普通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糖友”更易导致胆汁成分比例失调、炎症等。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不能有效地抑制脂肪分解,并且2型糖尿病患者又常常合并有肥胖、血脂紊乱和高胰岛素血症,胆固醇处于饱和状态,水溶性差,容易形成结石。

2、“糖友”更易合并内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和微血管病变。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可直接影响胆囊收缩功能,导致胆囊排空延迟,胆汁淤积,排流不畅,也促进了胆结石的形成。

案例2:糖友“心痛”查查胆

半年前,王老太查出患2型糖尿病,医生建议她注意控制饮食。于是,一旦测出血糖高,王老太就会刻意“饿”上一会儿。前天早晨,她吃了半根油条后突然觉得胸闷、心口疼,送到医院抢救才得以脱险。医生发现,王老太并没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反而有轻度的胆结石,这次发病很可能是吃油条引起胆囊过度收缩,由胆结石诱发的“胆心综合征”。

“糖友”更容易发生胆心综合征

胆心综合征是指由于胆道疾病(如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胆囊炎等)引起的以心脏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并且心脏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胆道疾病的病情呈正比。

进食后,人的胆囊会收到神经信号,进而发生收缩,将胆汁挤进肠道,帮助消化食物。然而,由于支配胆部的神经和支配心脏的神经在脊髓里有部分交叉。因此,当胆囊、胆道病变时,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冠状动脉收缩、痉挛,导致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症状,这在临床上被称为“胆心综合征”。

很多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得并不是很好,或者处在控制饮食的摸索阶段,经常是一顿吃多了,血糖升上去了,下一顿就不敢正常吃饭了。结果饥一顿、饱一顿,胆汁的分泌变得毫无规律,胆囊、胆道逐渐发生病变,心脏也随之受到牵连。这在中老年患者,特别是新糖友中为数不少。因此,糖尿病患者出现胸闷、心悸、胸痛等症状时,一定要注意鉴别诊断。如果既往有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很可能就是由胆道疾病所引发的。

“糖友”应及时手术治疗胆结石

糖尿病患者一般合并微血管病变,一旦并发急性炎症,容易出现胆囊穿孔,在短时间演变成危重情况,此时术后的并发症非常高。因此,对于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不良及高龄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或肥胖者,更应当警惕“尾随而至”的胆结石。最好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每年做一次肝胆B超,若发现有胆结石,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防止病变发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对于处在“无症状”或“轻症”阶段的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切勿拖延。在胆囊尚存功能,症状还不明显的情况下,保胆取石手术是一种最优的治疗方案。

【本文由“保胆博士任彦顺”发布,2021年0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