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神经症状(糖尿病神经症状用什么药)

临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出现这4种症状,可能是神经病变的表现

最近体检发现身边的同事不少糖尿病前期的,也可以空腹血糖受损或是餐后血糖异常,这些血糖的情况其实体现在身体上,是没啥明显特征的,但是如果测得血糖偏高了,就要及早做好干预了。

身边患上糖尿病很多朋友,其实还是蛮担心并发症的,糖尿病的并发症多达百来种,而这些并发症才是高血糖最可怕的地方,一旦严重起来,可能会致残或者致死。尤其是糖尿病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

说到“糖尿病神经病变”,大家可能会想到”手脚麻木“。其实,糖尿病神经病变远比你了解的复杂。很多患者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会逐渐严重到全身,身体的血液循环会受到影响,也会加重神经病变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身体发出的一些症状,提醒我们早点发现并发症。例如糖尿病人出现下面4种症状,都有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表现:

1 出汗

现在天气十分炎热,温差也是蛮大的,所以对于糖友来说,如果出现异常出汗的情况就要引起重视,可能是发生了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所谓的异常就是跟平常出汗不一样,虽然天气热看起来出汗蛮常见的,这就要我们多留心观察了。比如,上半身出汗多下半身出汗少或者不出汗、头面部大量出汗身体不怎么出汗、气温正常并不觉得热却大量出汗等等。

之所以发生神经病变回出汗异常,是因为汗液的分泌也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自主神经功能病变的糖友除了出汗异常外,往往还有其他自主神经功能病变的相关症状,比如经常发生腹胀、便秘等。

2 腹胀

说到腹胀及便秘这类肠胃不舒服的问题,其实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第一联想到的可能是消化系统的问题,其实也不一定是消化科的问题,也可能是糖尿病的并发症。

在生活中糖尿病人如果经常出现肚子胀气、没胃口、便秘等症状,有可能是糖尿病的胃肠道并发症-自主神经病变。

什么是自主神经呢?在人体的各个器官都受神经支配,支配胃肠道的神经叫自主神经。自主神经出了问题,就会引起消化道的感觉、运动功能失调 ,引起消化功能、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一般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类问题。

3 手脚麻木、疼痛

手脚麻木、疼痛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典型表现,这类并发症发作起来还是很明显的,除了麻木、疼痛,还会有袜套样感觉、踩棉花感、蚁走感等。

疼痛最常见的表现是电击样疼痛,也有些糖友表现为针刺、火烤、撕裂样痛,有些会自己突然发作,也有些轻轻碰一下就会诱发。

一些脑梗,心梗等心血管突发疾病也会发生手脚麻木的情况,因此大家都要引起重视。

4 心血管症状

糖尿病看起来跟心血管疾病联系很远,其实关系还是十分密切的,很多血糖控制不稳的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十分高。

而对于周围神经病变,更易引发各类心血管疾病问题,例如直立性低血压、晕厥、无痛性心肌梗死、不明原因的心慌等,这些症状如果出现在糖尿病患者身上,除了考虑到心脏的问题,还要想到有可能是糖尿病的并发症。

总之,糖尿病之所以被称为“万病之源”,就在于它会引起各种并发症,神经病变只是其中的一种。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控稳血糖了,血糖稳定好了,这些并发症自然远离我们了。

糖尿病人患神经的病变,身体可能会有这些表现,做好6点防治措施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本身就是个不容小觑的慢性病,但当它对神经系统下手时,情况就更复杂了。糖尿病性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有50%的糖尿病患者会在病程中遭遇它的侵袭。轻则脚底刺痛、麻木,重则溃烂、截肢,甚至影响心血管功能,增加猝死风险。

许多患者早期不以为然,等到“火烧眉毛”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到底有哪些信号?该如何预防?今天,我们就从多个角度来聊聊这个话题。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蛛丝马迹”,你注意到了吗?

1. 脚底像踩了“针毡”,麻、痛、烧灼感
有些糖尿病患者形容自己的脚像踩在玻璃渣上,或是火烧火燎的疼,但仔细一看,脚底却没任何外伤。

这种感觉通常晚上更明显,甚至影响睡眠。

这正是神经受损的信号,尤其是远端神经(手脚)最先受到影响

如果你经常有这种感觉,别硬扛,早点找医生。

2. 皮肤感觉迟钝,烫伤、刮伤都不知道

有人泡脚温度稍高,结果脚背被烫出水泡,自己却毫无察觉;有人赤脚走路踩到钉子,直到鞋里有血渍才发现。

这是因为神经受损后,皮肤的温度、触觉和疼痛感变迟钝。

这类患者往往容易忽视小伤口,结果细菌乘虚而入,愈合变慢,严重的甚至发展成糖尿病足。

3. 晚上脚冷得睡不着,但摸上去却不冰
很多人以为脚冰凉是因为血液循环不好,但糖尿病患者的情况更复杂。

有时候,自主神经受损会让血管调节功能失常,导致局部血流减少,于是脚部感觉冷,但摸上去却是温的。

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存在,说明神经病变已经不轻了。

4. 站起身头晕,心跳紊乱,胃口变差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影响手脚,还可能波及自主神经系统,导致直立性低血压(站起来就头晕)、心率异常(快慢不均)、胃排空延迟(吃一点就胀)、大小便失调(便秘或尿失禁)

这些症状常常被误以为是单纯的老化或其他疾病,实际上它们与糖尿病的神经损伤密切相关。

5. 突然感觉肌肉无力,走路像踩棉花
有些患者会发现自己走路不稳,腿部肌肉乏力,甚至容易摔倒。

这可能是运动神经纤维受损后,肌肉协调能力下降的表现。

如果你早上起床试着单脚站立,发现比以前更难保持平衡,可能就是神经病变的信号。

这些防治措施,你真的做对了吗?

1. 控糖,不只是盯着血糖表
很多糖尿病患者以为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就万事大吉了,但血糖波动幅度过大,同样会加速神经损伤

除了控制空腹血糖,还要关注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同时避免低血糖。

2. 让双脚“开口说话”,每天检查别偷懒
糖尿病患者每天都要检查自己的脚,哪怕没有不适也不能忽略

尤其是脚趾缝、脚底、脚后跟,要留意有没有破皮、水泡、感染迹象。

最好使用镜子或者请家人帮忙查看,防患于未然。

3. 选鞋不能凑合,舒适度比颜值更重要
合适的鞋子能减少糖尿病足的风险。

鞋子要有足够的空间,避免挤压脚趾;鞋底要有缓冲力,减少摩擦;袜子则要选择无缝、柔软的材质,防止压迫神经。

裸足行走更是大忌,容易受伤却毫无察觉。

4. 运动要聪明,别一股脑瞎练
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把“双刃剑”。

剧烈运动可能加重神经损伤,错误的运动方式还可能导致足部受伤。

建议选择低冲击的运动,比如每周进行130分钟游泳、骑行或快走,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过度负重。

5. 饮食别只盯着低糖,神经也需要营养
许多糖尿病患者过于关注血糖控制,反而忽略了营养均衡。

B族维生素(尤其是B12)、Ω-3脂肪酸、抗氧化物质(如槲皮素、姜黄素)对神经修复有积极作用

可以适量吃一些坚果、深海鱼、菠菜、南瓜籽等食物,帮助神经维持健康。

6. 别小瞧按摩和热敷,血液循环很关键
适当的足部按摩和温热敷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神经病变的不适

但要注意,水温不能过高,以免烫伤。

按摩力度要适中,避免用力过猛导致皮肤损伤。

结语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并非“无药可救”,但它的隐匿性让许多患者错失了早期干预的机会。

一旦发现异常,不要拖延,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控制血糖,保护神经

糖尿病管理是“降糖”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健康维护。

信息来源: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年第41卷

中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神经病变诊疗指南(2022年版)》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专家访谈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的16大症状,如有尽早排查,早防早治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约5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发生。其中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也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一些糖尿病人日常发生一些疑似神经病变的症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延误了治疗时机。下面我们总结出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的症状。

1.足趾麻木、退钝,或感觉似穿了袜子一样。2.足部、小腿感觉有针扎感,或者感觉有虫子在爬。3.出汗多,天气并不热的情况下出汗,轻度运动就出汗。4.出汗少,足部皮肤干燥、龟裂。5.腿部皮肤说不出的隐痛感。6.手脚皮肤摸着发烫。7.静坐的情况下,感觉心慌、心跳加快。8.起床时或蹲位站起时眼前发黑。9.不明原因的腹胀、便秘或腹泻。10.性功能受影响,男性勃起功能减退,女性月经规律改变。11.下肢肌肉萎缩,运动无力感。12.夜尿多,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尿滴沥不尽。13.闭眼,家人用大头针轻刺患者足背皮肤,感觉不到疼痛或感觉异常疼痛。14.用温水泡脚,别人觉得温度合适,自己却感觉水凉。15.安静情况下自测脉搏,一分钟大于100次。16.上眼皮下垂,眼皮抬不起来。

出现上述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应尽快去医院排查,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危害巨大,早期的临床表现常较隐匿、易被忽略,因此,积极预防和早期干预糖尿病神经病变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