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八成糖尿病(8糖尿病)

红网·红视频 0
文章目录:

我国每14人就有1人患糖尿病!年轻“糖人”为什么越来越多?

11月14日是第14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据估算,我国糖尿病患者规模已超9700万,大约每14人就有1人患病,另有糖尿病前期人群约1.5亿,此外,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已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临床上发现,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年轻“糖人”为何越来越多?应该怎样预防?

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年轻

近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位年仅13岁的患者小红(化名)。送院时她神志昏迷,呼吸十分急促并伴有脱水的症状。急诊科医师马上就警惕了起来,第一时间给她做了血糖和酮性的检查,很快就确定了她是一个酮症酸中毒的病人。糖尿病不是成年人的“专利”吗?为什么会“盯上”这么小的孩子呢?

据了解,小红(化名)的父母平时工作较忙,主要由祖父母来照顾她。由于老人的溺爱,小红(化名)无节制地喝了大量的奶茶和碳酸饮料,直到最近感到呼吸困难,家人才赶紧把她送到医院治疗。经过治疗,目前小红(化名)已经从ICU转到普通内科病房,身体状况正在好转中……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正在朝着年轻化态势蔓延,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1亿人,居世界第一。肥胖、超重问题的低龄化趋势,让30岁以下患II型糖尿病的人数也明显增加。

是什么造成了年轻“糖人”增多

糖尿病主要有三种形式:I型、II型和妊娠期糖尿病。

I型糖尿病的病因不明,患者通常不能自己分泌胰岛素,需要每日注射胰岛素维持生存。II型糖尿病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90%左右,主要是体重超重和久坐不动这两种状况加剧了患者对胰岛素的需求。

II型糖尿病曾经只在成年人中发生,现在正越来越多地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发生的一种临时症状,但有引发II型糖尿病的长期风险。

随着时间推移,高血糖会严重损害身体各主要器官系统,造成心脏病、中风、神经损伤、肾功能衰竭、失明、阳痿以及可能导致截肢的风险。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糖尿病防治核心信息,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超重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等。

在中国,II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其中,肥胖是II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然而有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2年,中国18岁以上居民超重率从22.8%升至30.1%,肥胖率从7.1%升至11.9%。形成对比的是,国人总的身体活动水平下降。1991年至目前,成年人身体活动总量下降近一半。

在饮食方面,根据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数据,中国人均每日添加糖(主要为蔗糖)摄入量约30g,食用油摄入量为42.1g,均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

应该怎样预防糖尿病?

只有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发生,才是降低人群疾病负担的最根本办法,做到这几点能预防八成糖尿病。

注意腰臀比。脂肪多分布在腰、腹等部位的人,应格外当心糖尿病的造访。腰臀比越小越健康,一般女性比值在0.85以下,男性0.9以下,都属于健康范围。当此比值大于1时,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健康饮食习惯。研究显示,随着红肉或精白米摄入量的增加,个体发生II型糖尿病的风险也上升。吃精白米升高糖尿病风险主要与其升糖指数较高和导致的高血糖负荷有关。曾有研究指出,增加全谷物、果蔬、鱼、禽肉等膳食摄入,同时减少红肉、加工食品、甜饮料及淀粉质食品的摄入,可以降低II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坚持每周运动。如果要达到预防II型糖尿病的效果,每天需要中等强度身体活动至少半小时,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至关重要,日常工作中也应尽量多走动。

戒烟。吸烟也可增加糖尿病风险。曾有研究显示,与不吸烟人群相比,主动吸烟人群的糖尿病风险要高出37%;在不吸烟人群中,那些长期吸入二手烟的人,糖尿病患病风险比不吸入二手烟的人高22%。

限酒。研究中提到,每日适量饮酒(酒精量<30克)可降低II型糖尿病风险。但是饮酒对健康的影响较为复杂,适量饮酒对某些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可导致另外一些类型的健康问题,如恶性肿瘤等。所以对于不饮酒的个体,不推荐开始饮酒,对于有每日饮酒习惯的个体,则推荐适量饮酒,切勿过量。(红网综合)

近八成糖尿病死亡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 警惕“披着糖衣的病魔”

2019年11月14日是第13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下发通知,要求做好联合国糖尿病日的宣传活动。

这个日子到底有什么样的重要性呢?

“联合国糖尿病日”的前身是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缩写WDD),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年共同发起的,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2006年底联合国通过决议,从2007年起,将“世界糖尿病日”正式更名为“联合国糖尿病日”,将专家、学术行为上升为各国的政府行为,促使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糖尿病的控制,减少糖尿病的危害。

如今,糖尿病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在全球几乎每一个国家,糖尿病发病率都在上升。这种疾病是导致失明、肾衰竭、截肢、心脏病和中风的主要原因。每年因它而丧命的患者人数与因艾滋病病毒/艾滋病 (HIV/AIDS) 而导致的死亡人数不相上下。

据世卫组织估计,全世界有2.2亿多人患有糖尿病。如不进行干预,这一数字到2030年可能会增加一倍以上。近80%的糖尿病死亡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而我国,也是糖尿病的重灾区。

2010年我国疾病监测地区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7%,据测算,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9000万。其中18-59岁劳动力人口糖尿病患病率为7.8%。而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仅为36.1%。

不过,尽管糖尿病危害如此巨大,但糖尿病也有“软肋”。它是与生活方式最为密切的慢性病。促进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对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会长王建军说:“糖尿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慢性病,防治关键在于早防早控,要坚持预防为主,促进群众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坚持共建共享,形成糖尿病防治工作合力;坚持科学发展,提升糖尿病全方位管理水平;坚持创新引领,探索糖尿病防治模式。”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当胰腺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者人体无法有效地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时,就会出现糖尿病。胰岛素是一种调节血糖的荷尔蒙。高血糖症或血糖升高,是糖尿病不加控制的一种通常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人体的许多系统带来严重损害,特别是神经和血管。

2014年,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8.5%的人患有糖尿病。2015年,糖尿病直接造成160万例死亡。2012年,另有220万例死亡可归咎于高血糖。

一型糖尿病

一型糖尿病(过去称为胰岛素依赖型,青少年或儿童期发病型糖尿病)的特征是缺乏胰岛素分泌能力,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一型糖尿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利用现有的知识也无法预防。

症状包括尿液分泌过多(多尿)、口渴(烦渴)、常有饥饿感、体重减轻、视力减退和疲乏。这些症状可突然出现。

二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过去称为非胰岛素依赖或成人发病型糖尿病)由于人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造成。世界各地的糖尿病患者中有绝大多数的人患有二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体重过重和缺乏身体活动所致。

症状可能与一型糖尿病相似,但往往症状不明显。结果,可能在发病多年之后才诊断出患有糖尿病,此时则已出现并发症。

直到最近,这类糖尿病还只见于成人,但目前儿童发病情况有所增加。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高血糖症,血糖值高于正常水平但低于糖尿病的诊断值,发生在妊娠期间。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妇女在妊娠和分娩期间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增大。她们以及她们的孩子日后患上二型糖尿病的危险也增大。

妊娠期糖尿病通常都是通过产前筛查而不是报告症状后被诊断出来的。

糖尿病的常见后果是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糖尿病可能损害心脏、血管、眼睛、肾脏和神经。

糖尿病成人出现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危险会上升两至三倍。

足部神经病变(神经受损)与血流量减少结合在一起,增加了患足部溃疡、感染以及最终需要截肢的可能。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失明的一主要病因,它是视网膜小血管长期累积受损的结果。全球2.6%的盲症可归咎于糖尿病。

糖尿病位居肾衰竭主要病因之列。

如何才能减轻糖尿病负担?

事实表明,改变一下生活方式,对预防二型糖尿病或推迟发病是有效的。为有助于预防二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人们应当:

达到和保持健康的体重。

身体活动——经常定期进行至少30分钟强度适中的活动。需要增加活动来控制体重。

保证健康饮食,减少糖和饱和脂肪的摄入量;

避免使用烟草——吸烟增加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风险。

糖尿病的家庭管理,我们能做什么?

2018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家庭与糖尿病”。一个“健康”的家庭,在糖尿病的预防、管理以及照顾等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家庭”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关键性,却被大多数人忽略了。

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中,生活干预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饮食、运动、用药、血糖监测,这些都与我们的家庭日常息息相关。

首先,作为家庭成员,应该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清楚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药物使用等等方面,需要注意什么。

1 饮食管理

绝大多数家庭,是围在一桌吃饭的。家中如果有人患上糖尿病,那么就需要“掌勺”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多一些理解和监督。如何平衡好膳食结构,如何分配好“一日多餐”,如何限糖限酒,都是整个家庭需要共同学习的。

2 运动管理

独自运动,往往难以坚持长久,而有了陪伴就不一样了。家庭成员可以陪患者一起运动,这一方面可以使患者有坚持规律运动的动力,起到良好的控糖效果,另一方面,对于非糖尿病的成员来说,也是增强体魄,预防高血糖的好方法。

3 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可以明确自己的血糖水平,有助于后续的血糖控制,以及方案调整。但是,绝大多数老年患者,却没有定期监测血糖的意识,或者无法正确使用血糖仪,这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年轻的家庭成员,应该帮助长辈进行血糖监测,并督促他们正确服药。

4 心理关怀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况,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有研究发现,糖尿病与抑郁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情绪不佳,加重糖尿病的症状,影响治疗的效果;而对于糖尿病这类慢性疾病,长期服药往往会引起患者低落的情绪。那么家人的关怀和开导,就非常重要了。

5 低血糖救治

糖尿病在治疗过程中,控制不当,将有低血糖风险。家人在协助糖尿病人进行适当的血糖控制的同时,还需要学习基本的低血糖救治手段,家中常备饼干、糖果等碳水化合物食物,是最基本的。而如果患者在补充食物的20分钟内无明显恢复,并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是无法自主进食时,必须尽快到医院救治。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异常慢性疾病,它需要长期的,严格的血糖控制,家人的陪伴会一定程度地减轻患者的负担,治疗效果也将更有保障。另外,作为糖尿病患者的亲属,同样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家庭的管理,也不仅仅是帮助患者治疗,同时也是自己的一种预防。

这类人群患糖尿病风险特别高 坚持做到这几点,防住八成2型糖尿病

人民网

人民健康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一切为了人民幸福

关注

最新发布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2.8%,比2017年公布的统计数据10.9%,足足上升了1.9%!据此推算,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298亿!那么,糖尿病的临床分型都有哪些?哪类人群患糖尿病风险特别高呢?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糖尿病的临床分型有哪些?

目前临床上把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见于小孩子,主要和体内经受过某些病毒或微生物感染后机体的免疫状态改变有关,如病毒性感冒、病毒性腹泻等。

2型糖尿病也就是大众常说的糖尿病,主要发生在成年人群体,尤其是肥胖人群、脂肪肝人群,约85%的糖尿病都属于这一型。

特殊类型糖尿病是由于明确的遗传因素或者环境因素所导致的。比如有些人的基因突变,会发生使血糖升高的一些疾病;一部分患者胰腺癌手术后,在胰腺内的胰岛也会减少,就可能导致血糖的升高。

妊娠糖尿病也较多见,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特别容易诱发糖尿病。提倡女性在怀孕期间做糖尿病的筛查。

腹型肥胖人群患糖尿病风险特别高

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年轻化,30-40岁人群已渐成“主力军”,她提醒,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一定要早筛早诊早治,特别是腹型肥胖人群。很多人都知道,“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消瘦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典型症状的患者非常少,很多患者的症状并不明显,这种情况在中青年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多见。

“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的另一个危害就是,即使明确诊断后,由于没有明显的不适感,甚至没有任何症状,很多患者会觉得治不治也没有什么,反正并发症要好多年后才出现,能拖就拖,或者不坚持规范治疗,结果错过“治疗时间窗”,导致过早出现各种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也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腹型肥胖的高危人群更要特别小心。李延兵介绍,很多人觉得BMI正常就不用担心糖尿病,但是BMI正常的人也可能是个“隐形胖子”,就是脂肪都堆积在腹部,肚子特别大,临床观察发现,这类人患糖尿病的风险特别高。

做到这几点,预防八成2型糖尿病

注意腰臀比。脂肪多分布在腰、腹等部位的人,应格外当心糖尿病的造访。腰臀比越小越健康,一般女性比值在0.85以下,男性0.9以下,都属于健康范围。当此比值大于1时,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健康饮食习惯。研究显示,随着红肉或精白米摄入量的增加,个体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上升。吃精白米升高糖尿病风险主要与其升糖指数较高和导致的高血糖负荷有关。曾有研究指出,增加全谷物、果蔬、鱼、禽肉等膳食摄入,同时减少红肉、加工食品、甜饮料及淀粉质食品的摄入,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坚持每周运动。如果要达到预防2型糖尿病的效果,每天需要中等强度身体活动至少半小时,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至关重要,日常工作中也应尽量多走动。

戒烟。吸烟也可增加糖尿病风险。曾有研究显示,与不吸烟人群相比,主动吸烟人群的糖尿病风险要高出37%;在不吸烟人群中,那些长期吸入二手烟的人,糖尿病患病风险比不吸入二手烟的人高22%。

(来源:人民健康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