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自身抗体阴性(糖尿病自身抗体阴性是什么意思)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0
文章目录:

如何读懂糖尿病化验单(下)——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

一说到糖尿病相关的检查项目,人们通常会想到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等等。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测定也是其中一项。那么糖尿病相关的自身抗体与糖尿病有什么关系?如何了解化验结果?

No.1

自身抗体与糖尿病的关系

根据病因不同,糖尿病可以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有关,与自身抗体关系密切。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常常存在针对正常胰岛β细胞的自身抗体,导致胰岛β细胞被破坏,胰岛素分泌不足,最终引发糖尿病。2型糖尿病与自身抗体无关,主要是由于遗传、不良生活方式等原因,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作用不足,机体需要代偿性产生更多的胰岛素才能够使得血糖稳定,是胰岛素分泌能力相对不足所致。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检测自身抗体有助于判断糖尿病类型。

1型糖尿病治疗需要胰岛素,且尽量避免使用对胰岛素有损伤的药物;

2型糖尿病通常早期不依赖胰岛素,口服药物就可以控制血糖稳定。

目前常用于临床检测与糖尿病相关的自身抗体包括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抗胰岛细胞抗体(ICA)和胰岛素抗体(IAA)。

No.2

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

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GAD-Ab)

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期和发病时多为阳性,而在正常人群及2型糖尿病患者中多为阴性。因为GAD-Ab具有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特点,因此成为诊断1型糖尿病的首选免疫学指标。

抗胰岛细胞抗体 (ICA)

ICA在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阳性率可达90% 以上,随着病程的延长,抗体水平逐渐下降。ICA 的诊断敏感性也与发病年龄相关,对青少年患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随着发病年龄的升高而降低。

胰岛素抗体 (IAA)

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可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数月至数年出现,在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病人中阳性率为30%~40%,故可用于早期发现1型糖尿病。

No.3

哪些人需要检测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

检测方法是什么?

如何正确留取标本?

检测人群

早发糖尿病:2型糖尿病通常40岁以上起病,小于35岁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小于25岁的糖尿病患者均应检查相关抗体除外1型糖尿病;

酮症起病的糖尿病;

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糖尿病患者;

起病时无明显肥胖的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低血糖;

检测方法

GAD-Ab、ICA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IAA采用放射免疫法。

如何正确留取标本

最好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标本严重溶血时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No.4

如何了解化验结果

化验结果参考范围:

GAD-Ab 阴性0-5 阳性>5

ICA 阴性<0.95 阳性>1.05

IAA 阴性<5 阳性>5

由于试验方法和病人体内可能存在干扰物质,当ICA结果处于0.95-1.05之间时,无法判断是否存在自身抗体,建议复查。

只有一部分1型糖尿病,自身抗体阳性。因此自身抗体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1型糖尿病的可能性,需要结合病史、胰岛功能等其它化验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判断。

如果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一种或多种呈现阳性,则1型糖尿病诊断可能性很大,结合临床表现和其它化验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做出分型诊断,指导患者的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外源性胰岛素治疗时,部分患者体内也会产生IAA,因此IAA阳性患者并不一定属于1型糖尿病。有胰岛素治疗史或某些药物可以诱导机体产生IAA,IAA的存在还可能导致患者反复低血糖。

参考文献

1. 胰岛自身抗体和生化指标在糖尿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临床研究2019年01月第27卷第01期

2. 糖尿病患者GAD-Ab、IA2-Ab和ICA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检验医学2015年第30卷第5期

3. 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和胰岛细胞抗体在糖尿病分型诊断中的价值,吉林医学2014年7月第35卷第21期

4. 糖尿病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和胰岛素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糖尿病新世界2015年4月

文 | 内分泌科 汪依明 周祎

审核 | 内分泌科 谢超

手绘 | 宣传中心 孙静

编辑 | 宣传中心 张轩烨

如何解读“糖尿病自身抗体”报告?

导读:1型糖尿病是与自身免疫有关的代谢性疾病,在其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免疫失调。测定糖尿病自身抗体(ICA、IAA、GAD、IA-2等),将有助于对糖尿病进行临床分型、指导临床用药并对将来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而立之年的陈先生在去年秋天单位组织的一次体检中发现血糖高,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通过控制饮食及口服降糖药,起初血糖控制得还不错。然而好景不长,今年春节过后,陈先生发现降糖药的效果越来越差,查血糖一次比一次高,前不久还因“酮症酸中毒”住院治疗。住院期间检查发现,小陈的胰岛分泌功能严重衰竭,胰岛自身抗体呈阳性,主管医生告诉他,虽然从发病年龄以及某些临床特点上看,他比较符合“2型糖尿病”,但本质上他得的是“1型糖尿病”,由于起病比较晚(这一点与1型糖尿病大都是儿童期起病有所不同),所以又叫“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简称LADA)”,属于1型糖尿病的一个亚型。又因为同时兼具1型和2型糖尿病的某些特征,故俗称“1.5型糖尿病”。今天我们来说说糖尿病自身抗体。

检查糖尿病自身抗体意义何在?

检查糖尿病自身抗体的意义在于:

(1)指导糖尿病的临床分型

根据病因不同,糖尿病可分为多种类型:如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等,另外,每种类型糖尿病又可细分为许多亚型。由于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在治疗选药以及病情预后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对已确诊的糖尿病人进行正确的临床分型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仅仅依靠临床特点来区分显然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各类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存在交叉重叠,就像文中的陈先生,同时兼有1型和2型糖尿病的某些特征,这时很难根据临床特点进行准确分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检测糖尿病自身抗体来区分患者究竟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

(2)在高危人群中筛查1型糖尿病

对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主要指患者的1级亲属)做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可以早期筛查1型糖尿病,提早干预。

(3)预测β细胞功能衰竭

一般说来,糖尿病初诊时,如果检查患者有多种抗体阳性而且抗体滴度较高,则预示该患者胰岛功能衰竭速度较快。1型糖尿病患者ICA阳性说明患者体内尚存一定数量的胰岛β细胞,而ICA阴性则提示胰岛β细胞已被破坏殆尽。

(4)预测临床疗效

患者胰岛移植后,若血清抗体由阴转阳或滴度上升,提示胰岛移植引起了自身抗原再次暴露给免疫系统,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此类患者移植成功率低;反之,则移植成功率较高。另外,在对1型糖尿病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霉素等)实施免疫治疗时,自身抗体滴度下降,说明免疫抑制治疗有效,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自身免疫对胰岛β细胞的破坏。

“糖抗”家族有哪些主要成员?

糖尿病自身抗体是一个大家族,其主要成员有抗胰岛素自身抗体(IAA)、抗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络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等等,现分别介绍如下:

(1)胰岛素自身抗体(IAA)

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可能是由胰岛β细胞破坏所产生的,是自身免疫性β细胞损伤的标志,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可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数月至数年出现,在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病人中阳性率为30%-40%,在LADA病人中亦可检测出IAA。故可用于早期发现1型糖尿病。另外,在少数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也可检出胰岛素抗体,说明机体存在“胰岛素抵抗(IR)”。临床上,如果患者在胰岛素用量已经很大的情况下血糖控制仍不理想,此时须检测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若抗体呈阳性或滴度升高可作为胰岛素抵抗的客观依据,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重新调整治疗方案。

(2)胰岛细胞抗体(ICA)

抗胰岛细胞抗体(ICA)是β细胞破坏的免疫学标志,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阳性率很高,特别是1型糖尿病儿童阳性率更高,可达90%以上,而在2型糖尿病中阳性率很低,因此,在预测和诊断1型糖尿病方面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ICA早在1型糖尿病前期即可出现,ICA阳性者有60%以上将在5年内发展成为1型糖尿病,因此,它可作为1型糖尿病的早期筛查(主要针对1型糖尿病一级亲属)及诊断指标。此外,ICA亦可用于LADA的诊断。

在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抗胰岛细胞抗体(ICA)的阳性率可达90%以上,以后随着病程的延长,抗体水平逐渐下降,3-5年后阳性率降至20%。

(3)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

GADA是胰岛β细胞的特异性抗体,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期和发病时多为阳性,而在正常人群及2型糖尿病患者中多为阴性,故常用于1型(包括LADA)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诊断和预测。与其他自身抗体相比,GADA具有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不易消失、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特点,在糖尿病的分型、病情发展预测、指导临床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4)蛋白络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

又名“人胰岛细胞抗原2抗体”, 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的胰岛素自身抗体。主要用于:①预测1型糖尿病的发病及确定高危者;②进行糖尿病的分型。如同GADA在1型糖尿病中阳性率高,而在2型糖尿病中低(约2%)一样,IA-2A同样可作为1型糖尿病的鉴别诊断依据。但在LADA患者中,其阳性率(约6%-12%)显著低于GADA,故诊断LADA它不如GADA敏感性高。

不同糖尿病自身抗体的优点与不足

①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出现早,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10年就可表现阳性,尤其是在LADA的筛查方面,GADA的阳性率及临床价值要优于ICA和IAA;②胰岛细胞抗体(ICA)和蛋白络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在儿童1型糖尿病(即经典1型糖尿病)中阳性率高(可达80%-90%),特异性较强,故对儿童1型糖尿病诊断价值很大,但对LADA的诊断价值远不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此外,由于IA-2A在发病之前即可检出,故可用于预测患者亲属1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③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对1型糖尿病的特异性不是太强,在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甲状腺疾病甚至某些正常人也可呈阳性,故单纯IAA阳性不能作为1型糖尿病的依据,但可用于协助诊断某些特殊类型的“胰岛素抵抗”(如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

因此,在应用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时一定要注意取长补短,联合检测,以提高阳性率,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无论在敏感性还是特异性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曾经用过胰岛素的患者可能会出现IAA阳性,某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极少数正常人也会出现糖尿病自身抗体阳性;而某些实际病程较长而发现较晚的1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也可能呈阴性。因此,在分析糖尿病抗体检查结果时,无论结果是阳性还是阴性或是弱阳性,都不能轻易地肯定或完全排除,一定要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对药物的反应性,特别是胰岛功能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客观准确的判断。

细节提醒:糖尿病自身抗体阳性支持1型糖尿病的诊断,但抗体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1型糖尿病。

特殊人群糖尿病系列②拨开云雾见月明:基因技术让特殊糖尿病无法遁形

32岁的小朱一年前诊断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治疗,年纪轻轻每天要打胰岛素,他实在接受不了。2个月前,他停掉了胰岛素,改口服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降糖药物治疗,降糖效果很不理想,口干尿多的症状越来越严重。小朱只好重新来到医院配胰岛素。测指尖血糖21.9mmol/l,血酮1.0mmol/l,酮症了,即刻收入院。

入院后予胰岛素治疗,酮体转阴,血糖逐渐好转。医生建议进行基因检查明确糖尿病分型。小朱体型中等(BMI22.9kg/m2),入院后检查提示糖化血红蛋白13.1%,胰岛功能较差,空腹及餐后胰岛素、C肽水平均较低,糖尿病自身抗体阴性。不符合常见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结合31岁起病,有明确的糖尿病家族史,外婆、舅舅、妈妈均有糖尿病,高度怀疑特殊类型糖尿病中的MODY(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

出院2周后,基因检测结果提示他果然为MODY型糖尿病(HNF1A基因突变,MODY3)。这类青年糖尿病仅需要口服磺脲类药物就可控制血糖。现在,患者小朱口服格列齐特缓释片60mg qd治疗,空腹血糖在6-7mmol/L左右,餐后血糖在7-9mmol/L左右。小朱终于解除了之前一会儿1型一会儿2型糖尿病的困惑,也脱离天天打胰岛素的痛苦。

01

什么是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aturity-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MODY)

MODY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单基因型糖尿病,其主要特征为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缺陷,典型病例发病年龄通常小于25岁,这组疾病较少见,占全部糖尿病的1%-2%。迄今为止,国际上已发现至少13种MODY致病基因的存在,包括最经典的6种致病基因:HNF4A/MODY1、GCK/MODY2、HNF-1A/MODY3、PDX-1/MODY4、HNF-1B/MODY5、NEUROD1/MODY6,以及新发现的7种致病基因:KLF11/MODY7、CEL/MODY8、PAX4/MODY9、INS/MODY10、BLK/MODY11、ABCC8/MODY 12和 KCNJ11/MODY 13。

02 MODY的主要临床特点:

临床上因MODY与1型、2型糖尿病临床表型有重叠,大多数MODY型糖尿病患者经常被误诊为1型或2型糖尿病,其主要临床特点表现如下:

1)发病年龄小于40岁

2)有明确糖尿病家族史

3)胰岛功能介于1型和2型糖尿病之间

4)胰岛自身抗体阴性

03 MODY如何治疗?

MODY的不同亚型在发病年龄、高血糖情况和治疗方案各不相同,大多数患者口服药治疗便可使血糖达标。

Tips:

1、起病年龄小于40岁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到内分泌科专科就诊明确糖尿病分型

2、起病年龄小于40岁,有明确糖尿病家族史,胰岛功能介于1型和2型糖尿病之间、胰岛自身抗体阴性,建议患者到内分泌科来完善基因检测,以明确糖尿病分型,获得精准治疗。

上海市同仁医院内分泌门诊时间

供稿:葛晓旭

审核:黄 珊、蒋小红

校审:戴 云

预约就诊请关注公众号:

(配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

欢迎关注同仁医院官方微信服务号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