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不能乱吃药(糖尿病病人不宜吃)

内分泌糖大夫 0
文章目录:

我患糖尿病7年,从不吃药,血糖稳定无并发症,就靠这“五不”

#秋日生活打卡季#

我有一位患者,7年的糖尿病史,从不吃药,但血糖控制的很好,也没有发展并发症,院里的一些病友会经常去请教他是怎么做到,今天,就请以患者自己的视角跟我们讲述一下他的控糖故事吧!

我是在7年前体检后发现空腹血糖8.4mmol/L,餐二血糖14.8mmol/L,去医院检查后确诊了糖尿病,我想,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合理(高热量、高油脂、高糖食物摄入过度)、过度肥胖是导致高糖的主要原因。

当时确诊后医生要求我注射胰岛素降糖,并建议我住院,但我拒绝了,我经过了反复的思想斗争和大量的学习控糖知识,最后终于下定决心,跟医生提出想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控制血糖。

在7年的坚持与努力下,我的血糖状况越来越好,各项指标也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我的主治医师曾说“那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你身上都发生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7年是怎么做到“裸奔”控糖的?

常有病友问我,这7年的时间里我是怎么做到“裸奔”控糖的,在没有服药和打针的情况下,我一直坚持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控糖,做到定期监测血糖、严格控制碳水、坚持运动、保证良好心态、定期进行复查,虽说偶尔也会出现高血糖情况,但我已经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

大家有没有像我一样,坚持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持之以恒到现在,并且努力认真的去做?

我的控糖心得分享

控糖七年多,一路走来,控糖关键在于多学习、多听、多问、多思考、多运动。

以下是我的5个控糖心得分享

1、不断学习控糖知识,摆正心态。

2、管住嘴,按时按点按顺序进食。

3、迈开腿,坚持并合理进行运动。

4、按医嘱定时复查。

5、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

面对高糖,其实我在此收获了很多,比如说让我养成了勤勤恳恳做事,不偷懒不拖延的习惯;遇事积极处理,不躲事的态度;性格也发生了一些小变化,比以前更懂得了珍惜。

如果你有任何糖尿病问题,都可以评论区咨询我,我会第一时间回复你!

#糖尿病##关注糖尿病##控糖##糖友#

不能吃糖、吃水果?没症状就能不吃药?10个糖尿病误区,别被骗了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

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约1.5亿人存在糖尿病高患病风险

得了糖尿病

通过吃药、饮食调整等

控制血糖非常重要

但很多人都对糖尿病存在着一些误解

今天是世界糖尿病日

让我们一起正确认识糖尿病

误区1:

糖尿病一定会遗传?

不一定!

糖尿病确实有遗传因素,父母有糖尿病,其子女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属于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但是,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遗传因素的贡献是有限的,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后天的环境因素。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当其冲,有遗传易感性不可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远离糖尿病。专家比喻,遗传因素只是装上了“火药”,是环境因素扣动了“扳机”。

误区2:

少吃糖就一定不得糖尿病?

错!

糖尿病与吃糖并无直接关系,多吃糖未必得糖尿病,少吃糖未必不得。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吸烟、酗酒等诸多因素有关。

如果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的糖也可以有效利用,血糖也不会升高。反之,若因多种原因导致胰岛功能异常,则少吃甚至不吃糖,也会有糖尿病的发生。想不得糖尿病,只少吃糖肯定是不行的。

误区3:

只有胖子才会得糖尿病?

不一定!

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几率确实要更大一些,尤其是腹型肥胖者。腰带越长,离糖尿病的距离就越近。但这并不等同于只有肥胖者才患糖尿病。

如果瘦人有其他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也一样可能患糖尿病。而且患糖尿病的瘦人不在少数,糖尿病更青睐胖子,但对瘦子也不嫌弃。预防糖尿病,人人有责,无论胖瘦。

误区4:

儿童糖尿病都是1型糖尿病?

错!

儿童糖尿病患者中确实大多为1型糖尿病。但近些年罹患2型糖尿病的儿童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儿童患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遗传因素、常进食高脂肪高糖类高热量快餐食品和大量含糖饮料、喜欢长时间静坐看电视或玩游戏、活动少、肥胖等因素有关。

2型糖尿病已成世界上很多国家儿童的一种流行病,各国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我国儿童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也在逐渐攀升。

误区5:

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再吃甜食和水果了?

肯定不是!

糖尿病患者在合理控制总热量和均衡营养前提下,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是绝对禁忌的。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只要合理控制好总量,这些还是可以适度摄取的。

但切记千万不要吃多,可作为加餐,放在两次正餐之间食用。可优选升糖指数较低(GI<55)的水果,如苹果、梨、樱桃、草莓、哈密瓜、桃等。

误区6:

糖尿病人不能喝粥?

错!

糖尿病患者当然可以喝粥,但需掌握一些技巧。喝粥确实影响血糖,但影响相对短暂。喝粥后,血糖升高速度快,但下降的速度也快。

推荐的喝粥技巧:

少喝纯米粥;煮粥时加一些豆类或杂粮;别煮时间太长;放凉再喝;搭配蛋白类和蔬菜类食材一起食用;先吃菜再喝粥;限量喝粥,放慢进食速度慢慢喝,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血糖变化;接受胰岛素或促泌剂治疗者谨防低血糖。血糖居高不下或波动幅度较大时,谨慎喝粥。

误区7:

“无糖食品”可以随意吃?

肯定不可以!

无糖食品虽然在生产中没有添加蔗糖等精制糖,但很多无糖食品本身依然含有大量淀粉,会在体内逐渐分解为葡萄糖。无糖食品不可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糖尿病人如果吃多了血糖同样会升高。可以吃,但不可以多吃,有糖无糖是相对的,不要被表面的名称或概念所迷惑。

误区8:

喝酒降低血糖,可以长期喝酒?

不可以!

某些患者少量饮酒后确实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但这并不能成为可以长期喝酒的理由。糖尿病人饮酒会可导致低血糖,尤其当空腹饮酒时。特别是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治疗者。低血糖危害更大,甚至会危及生命。

酒精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长期过量饮酒显著增加患糖尿病风险。糖尿病患者过量饮酒,也会增加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肝硬化、胰腺疾病、胃肠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和老年痴呆等的风险。糖尿病患者最好忌酒,若无法做到,一定少饮。

误区9:

血糖高无症状,可以不吃药吗?

大错特错!

如果血糖控制不达标,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进行药物治疗。高血糖,不管有没有症状,都会促进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无症状不代表没问题。

糖尿病的危害就在于并发症。高血糖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几乎没有死角。糖尿病治疗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并发症,而非缓解症状,即使症状缓解,仍需治疗。糖尿病的治疗属于预防性治疗,是着眼于未来的治疗。

误区10:

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

不一定!

这取决于糖尿病的控制情况。如果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成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但若控制得当,糖尿病人照样可以健康长寿。

所以,患了糖尿病不用害怕,只要肯努力,积极控制好糖尿病,长寿不成问题。

转自:工人日报

来源: 山东广播电视台

【药师说药】糖尿病?切莫胡乱服药

糖尿病?切莫胡乱服药

说起糖尿病,大家并不陌生,它的治疗目标是控制血糖和预防糖尿病带来的其它健康问题,医生会为糖友们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控制、生活方式的调整和药物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糖友可不可以自行服用“自己想用的药物”或“听别人说很好的”药物?答案肯定是“不可以!”

药物治疗必须严格遵循医嘱,并做到定期复诊。医生要评估所选的药品能否很好的控制您的血糖水平;评估该药品使用的安全性,有没有造成其它副作用,然后再决定接下来的治疗方案。所以,不可以自己“胡乱服用降糖药”。本期药师说药让我们一起听听徐珊珊药师怎么说。

1 降糖药的选择

降糖药有很多种,医生对药品的选择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糖友所患糖尿病的类型、血糖的水平、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糖友的体重和是否掌握自行注射方法等。

2 降糖药的使用

降糖药的合理使用,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使用多少剂量?什么时间使用?餐前、餐后?告知糖友如何识别和处理服药过程中发生的低血糖?外出长途差旅期间如何用药?什么时候监测血糖?在治疗的过程中还要定期监测什么其它的指标等?

1. 胰岛素

胰岛素是正常情况下由胰腺分泌的激素,能帮助葡萄糖进入细胞。一些糖友的治疗计划中需要胰岛素,通常是需要自行皮下注射给药。使用胰岛素时,医生会告知您选用的是什么类型的胰岛素,长效还是短效,控制的是基础血糖还是餐后血糖,以便后期的药物调整。医生或药师同时会指导您如何正确注射胰岛素。

2.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

国内目前批准上市的此类药物包括短效 GLP-1RA如艾塞那肽、贝那鲁肽、利司那肽,长效 GLP-1RA 如利拉鲁肽,超长效(周制剂、1-2周给药一次)GLP-1RA 如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聚乙二醇洛塞那肽、艾塞那肽微球,用法均为皮下注射液给药(司美格鲁肽口服剂型除外)。这类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副作用,尤其是恶心、呕吐和腹泻。

3. 口服降糖药

口服降糖药分为以下几类,服药时机和注意事项如下表所示:

点击查看大图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专家共识,药品评价.2018.15(z1):5-14,22.

3.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22 jan;45(Suppl 1) : S1-S264.

4. Schopman JE, Simon AC, Hoefnagel SJ, et al. The incidence of mild and severe hypoglycaemia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reated with sulfonylurea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14; 30:11.

5. Palmer SC, Mavridis D, Nicolucci A, et al. Comparison of Clinical Outcomes and 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Glucose-Lowering Drug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Meta-analysis. JAMA 2016; 316:313.

6. King A, Armstrong D, Chinnapongse S. Clinical observations of weight gain associated with pioglitazone: 3 years. Diabetes 2003; 52 (Suppl 1):A123.

7.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drug safety communication: Update to ongoing safety review of Actos (pioglitazone) and increased risk of bladder cancer - June 15, 2011. http://www.fda.gov/Drugs/DrugSafety/ucm259150.htm (Accessed on June 16, 2011).

8. Palmer SC, Mavridis D, Nicolucci A, et al. Comparison of Clinical Outcomes and 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Glucose-Lowering Drug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Meta-analysis. JAMA 2016; 316:313.

9. Gooßen K, Gräber S. Longer term safety of 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Diabetes Obes Metab 2012; 14:1061.

10. Lingvay I, Sumithran P, Cohen RV, le Roux CW. Obesity management as a primary treatment goal for type 2 diabetes: time to reframe the conversation. Lancet 2022; 399:394.

1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mmittee. 9. Pharmacologic Approaches to Glycemic Treatment: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2. Diabetes Care 2022; 45:S125.

Qaseem A, Barry MJ, Humphrey LL, et al. Oral Pharmacologic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Updat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n Intern Med 2017; 166:279.

本文作者:

徐珊珊

上海德济医院主管药师,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药学分会常委,发表核心期刊10余篇。

擅长:心血管药物的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的合理用药指导,药物相互作用分析。

供稿:药化科

编辑:办公室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微信公众号 | 普陀市场监管

新浪微博 | @普陀区市场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