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会引起糖尿病(血糖高能不能引起糖尿病)
吃糖会导致糖尿病?非也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师 张田
说起糖尿病,很多人认为是吃糖引起的,毕竟这个病名字中就带“糖”,得了病也不能多吃糖。实际上,这个说法不正确。糖尿病不是单纯的因为糖吃多了,平时少吃糖不一定就能避免糖尿病。
此“糖”非彼“糖”,吃糖的“糖”≠糖尿病的“糖”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这里的“糖”指的是尿中的葡萄糖,和血糖中糖是同一种成分;而我们说的吃糖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糖,一般是蔗糖,如白砂糖、绵白糖、红糖、冰糖等。广义“糖”说的是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葡萄糖、果糖)、双糖(蔗糖、乳糖等)和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等),他们最终都是以单糖的形式被人体吸收,也会影响到血糖。单糖是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类,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多糖是高分子化合物,水解时产生20个以上单糖分子的糖类,包含同多糖和杂多糖。同多糖水解时只产生一种单糖或单糖衍生物,如淀粉、糖原、纤维素等,杂多糖水解时产生一种以上的单糖或单糖衍生物,如果胶物质、半纤维素、肽聚糖等。
吃糖并非是糖尿病的“元凶”
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细胞功能障碍导致胰岛素分泌下降,或者身体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者两者兼备,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有效被利用和储存。健康人的胰岛素分泌正常、作用正常,吃了糖也会被分解,血糖并不会升高,更不会因吃糖而得糖尿病;而胰岛功能受到破坏的患者,不吃糖,血糖也有可能升高。
实际上,糖尿病发病主要是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尤其是生活方式中饮食部分“贡献”比重较大,其中营养过剩会加重胰岛素代谢的负担,而其导致的超重肥胖又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容易导致糖尿病。所有引起营养过剩的因素,不仅有糖或者是含糖高的主食类,还有那些为我们牺牲的猪牛羊鸡鸭鱼虾们,让我们心情愉悦的糕点甜品们,带来凉爽的饮料冰淇淋们,只要长期超过身体需求食用,都会影响糖尿病的发生。
吃糖被认为会导致糖尿病,和糖消化吸收的特点有关,因为单糖吃下去直接被吸收入血引起血糖升高,双糖分解一步也会被直接吸收,所以给大家留下印象——“吃糖会得糖尿病”,甚至延伸到吃主食上。因为我们日常饮食中能量的一半来自碳水化物,进入人体后以单糖的形式吸收入血,较蛋白质和脂肪更容易引起血糖变化,如果这些糖类食物过量,尤其是含糖量高的饮料糕点小零食摄入过量时,导致营养过剩,容易引起胰岛素的作用异常,则确实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糖类”不可弃
糖类物质容易引起血糖波动,不吃或少吃行不行?有的人根据“吃完糖容易转变为血糖”的理解,不征求医生意见,直接开始了低碳饮食,极端的直接使用生酮饮食,真真是伤不起。
糖是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重要基础营养要素,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是肌肉和大脑组织细胞活动的主要能源,也是人体最主要、最经济和最快速的能源物质。如果人体没有充足糖类供应,可能出现血糖降低,如果长期摄入糖类不足,人体会动用其他营养素如蛋白质和脂肪供能,可能因此导致消瘦和饥饿性酮症。严重低血糖可能导致昏迷、脑功能不可逆的损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长期不吃碳水化合物,会出现低血糖,酮症酸中毒,严重者会昏迷并危及生命[2]。
理性选糖,享受甜蜜
糖的甜味常给我们带来很强的愉悦感,只要合理选择,兼顾开心和健康。
1.合理摄入糖,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学会看食物营养标签,将所有食物中的糖叠加起来不超量。
2.多选择一些含天然糖的食物,如含糖少,升血糖慢的水果,还含有丰富微量营养素和膳食纤维,饱腹感满满减少对糖的渴望。
3.避免不了诱惑时,尽量选择低糖、小包装食品,减少吃进去的糖。现在很多商家都推出了低糖的饼干、汽水、巧克力,有的还推出了小包装的产品。也可以选择与朋友一起分享。
健康生活,科学预防糖尿病
我国近一半的成年人遭受血糖的困扰,发病人数呈上升且年轻化趋势,当前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8%,糖尿病前期人群也高达35.2%[1]。每个人是自己的健康责任人,从今天起提高科学饮食意识,尽快行动起来。
1.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选择低脂肪、低甜、低盐、高纤维素饮食,少吃垃圾食品;
2.增加日常活动量,每周保持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
3.定期测量体重,将体重维持在正常水平,超重肥胖者进行科学减重;
4.吸烟的人群最好是戒烟,喜欢喝酒的人也要控制饮酒量;
5.保持心情舒畅,如果身体出现不适,应该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Li Y,Teng D,Shi X,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recorded in mainland China using 2018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national cross- sectional study[J]. BMJ,2020,369(4): m997.
2、葛可佑.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01-602.
来源: 光明网
压力过大易诱发糖尿病
如今,罹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糖尿病的高危因素,除了年龄、肥胖、遗传、饮食、“三高”等因素,生过巨大儿的女性及低体重初生儿、“梨形”身材、吸烟喝酒、精神压力大、情绪波动大、缺乏体育锻炼都是危险因素,尤其是腰围≥90cm的男性、腰围≥80cm的女性更容易成为糖尿病的“后备军”。
尽管糖尿病至今仍被认为是终身性疾病,但相当部分的糖尿病,尤其是Ⅱ型糖尿病,还是可防可控的。糖尿病是遗传因素与多种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当胰腺中的胰岛细胞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者人体无法有效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时,就会发生糖尿病。
胰岛素是一种调节血糖的荷尔蒙,又被称为“长寿激素”,能够给予生命所需的能量。如果胰岛素失去对血糖的调节作用,我们吃进去的“糖”不能进入细胞作为能量消耗掉,就会大量蓄积在血液中,长期高血糖会严重损害身体各器官,造成心脏病、中风、神经损伤、肾衰竭、失明、阳痿、肿瘤以及各种感染及截肢等。
糖尿病虽被称为终身性疾病,但在早期阶段是可以逆转的,因此,提早发现糖尿病的风险很有必要,糖尿病有九大危险因素:
年龄在45岁以上,家人中有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父母、兄弟姐妹等有血缘关系的人患有糖尿病,风险肯定会增加,这与基因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夫妻之间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由于有着共同的生活习惯,也可能成为危险因素。
肥胖。特别是“肚大腿细”的人,风险会增高。如果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0cm,说明脂肪可能已经在内脏和皮下堆积,它会阻止胰岛素的降糖作用,这种人往往更容易成为糖尿病的“后备军”。
生过巨大儿的妇女。
低体重初生儿。
吸烟及酗酒者。
精神压力大、情绪波动大。精神的压力以及情绪的波动会影响到体内某些激素的分泌水平,造成内分泌紊乱。
缺乏体育锻炼者。
代谢综合征(高体重、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患者。
长期高热量饮食者。
人类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到了45岁以上,大部分人发生Ⅱ型糖尿病的风险都会增高。因此,凡是高危人群,要预防糖尿病,首先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会增加预防糖尿病的成功率。据权威调查报告显示,健康的生活行为特性,不仅可降低Ⅱ糖尿病的风险,还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以及许多其他健康问题,包括癌症的风险。所谓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四个衡量指标:一是良好的饮食习惯,二是适度运动,三是达到推荐的身体脂肪百分比,四是不吸烟。
如果已经出现了高血糖,但又没有累及器官功能,这个时期可称为“亚健康”状态。这一阶段,需要将血糖、体重、血压、血脂、尿酸、血黏度、营养素等代谢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预防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这一人群需由医护人员指导制定合适自己的降糖方案并定期跟踪。同时,最好买一台血糖仪,准备一个血糖日记本。血糖日记的内容包括:测血糖的日期、时间,空腹还是餐后两小时,早餐、午餐还是晚餐,吃的什么东西及数量,做了哪些运动、多长时间,吃了何种药物……坚持这样做,不但能掌握自己血糖升高的规律,知道谁是影响血糖的罪魁祸首,还能掌握通过调整饮食让血糖稳定的“技巧”,而这个日记本,还可以让医生分析找出高血糖的原因。
出现了并发症,到了这个阶段,也不要气馁,相反,要积极预防并发症的急性加重或器官功能的进一步衰竭。因为糖尿病有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患者要调整心态,积极配合医生,制定适合自己病情的治疗方案及饮食结构、调整各种代谢指标的控制目标。这样,不但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可大大减少、慢性并发症也可长期维持稳定不加重。
糖尿病罪魁祸首不仅仅是糖,还有3种因素,很多人都自动忽略了
糖尿病在过去被称为“富贵病”,在现在被称为“夫妻病”。也就是说,一个家庭中有一个人患有糖尿病,那么剩下的人也会大大增加患病概率。
而人们对这种慢性病的印象都是吃糖太多引起的,虽然不能否认,在机体吃糖过多,尤其是机体可以直接利用的糖,如蔗糖等,就容易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内分泌紊乱,升高血糖。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对现代人来说,糖尿病以及诱发血糖升高的罪魁祸首不仅仅是糖,还有几种因素,只是很多人都自动忽略了。
首先是饮食方式的问题,正所谓全家人的身体健康主要依靠于日常烹饪的那个人,饭菜咸淡、饭菜整体上营养等,都和身体需求有关。还有有孩子的家庭,也会因为父母的做饭做菜方式深受影响。
如果一个家庭的饮食方式,长期是高油脂高热量低膳食纤维的主食,尤其是现代人都喜欢吃的精白米面,就容易增加餐后血糖上升,食用血糖生成指数高的精致主食后,大脑皮层收到信号,饭后还容易犯困。
另外,在近几年的研究上发现,经常食用精致主食的人和每餐都少量吃粗粮的人相比,前者更容易罹患二型糖尿病。所以,大家不要小看饮食方式的影响,主食一半为粗粮、清淡饮食、食物多样性才是好做法。
其次,据研究显示,人长期缺乏运动,不仅新陈代谢容易受到影响,还容易增加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概率。同时,这种生活方式还容易受到家庭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比较懒惰,那么其他人也会受其影响。
在控制血糖上,每天只是吃不消耗,即便是食用降糖药,也会对病情不利,是可以诱发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最后,睡眠也是一个方面,可能很多人把熬夜当做是习以为常的一件事,但实际上熬夜的危害有很多。早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把熬夜列为是1A类致癌因素,可以和经常食用油炸食物的危险相媲美。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经常熬夜导致生物钟不规律,会影响体内内分泌系统,导致内分泌紊乱,增加血糖升高的危险。
同时大家也不要妄想熬夜可以通过补觉补回来,如果生物钟紊乱,即便是白天补觉,人也只会越睡越累,身体早晚会被拖垮,所以大家不要忽视了。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