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初兆(糖尿病的初始症状)

医者科普记录 0
文章目录:

吃西瓜是升血糖,还是降血糖?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吃西瓜?一次讲清

张大爷今年60岁,一年前张大爷在一次体检中检查出血糖异常,空腹血糖有8.8mmol/L,当时医生就建议他去大医院做一下具体的检查,可能是得了糖尿病。

张大爷本来就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立马就去了大医院检查,果然结果出来,张大爷确实是得了糖尿病。还好发现及时,还没有出现任何症状,医生开了一些降糖药,叮嘱他要按时吃药并随时观察血糖变化,还给张大爷说了很多在饮食上需要注意的地方。

张大爷回去之后每天都在按时吃药,饮食上也控制得很好,从不敢多吃,什么蛋糕、甜品之类的食物碰都不碰,有些水果还得查一下糖分含量才敢吃。

但张大爷实在拒绝不了一种水果,那就是西瓜,张大爷从小到大都爱吃西瓜,现在到了夏天,正是享受西瓜美味的时候,其实张大爷知道西瓜含糖量比较高,但每次张大爷一吃就有些控制不住,一吃就是好几块,而且这几次测量血糖也没有升高,张大爷更是“肆无忌惮”起来,有时候家属说要他少吃点,他还不乐意。

慢慢地,张大爷的身体逐渐出现了一些变化,常常感觉到口渴,老是想要喝水,但张大爷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糖尿病发病的征兆,直到他发现自己食量增加,但体重反而减轻时,才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这时候测量空腹血糖已经有11.5mmol/L。

张大爷再一次来到了医院,医生了解了具体情况,并完善相关检查,这次病情比上次严重得多,医生都有些生气,说:“大爷,你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啊,血糖都这么高了,你是没按时吃降糖药吗?”。

张大爷连忙解释:“医生,我每天都按时吃了降糖药的。”

医生究其原因,又询问了一番,才知道张大爷病情加重,原来是西瓜“惹”的祸,医生更是生气了,“大爷你知道西瓜吃了升血糖,你还不控制,你这是拿自己生命安全开玩笑啊。”

张大爷被说得哑口无言,只能点头答应着,听从医生的安排住院治疗。后续张大爷经过系统治疗,病情好转,血糖也降了下来。

张大爷的例子中涉及到一种水果,就是西瓜。大家只知道西瓜是夏日必备,消暑解渴的神器,但很少有人了解吃西瓜是升血糖还是降血糖,像张大爷这样的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吃西瓜,今天这篇文章就一次性给大家讲清楚,借此我们还可以了解一下关于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一、糖尿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糖尿病,简单来说就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异常或利用障碍等原因而造成血液内葡萄糖水平升高的代谢疾病,疾病特征就是表现为血糖升高。

健康人的空腹血糖为3.9-6.1mmol/L,饭后两小时血糖不超过7.8mmol/L,所以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一旦超过这个数值,就说明血糖有所异常,有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

大多数人往往难以发现此前兆,一般人都不会去测量血糖,也就难以发现其变化,小部分人能通过体检或血糖化验检查时能发现出问题。病情慢慢发展,身体就会逐渐表现出症“三多一少”的症状,这也说明病情比较严重了。

糖尿病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

体内胰岛素分泌异常,导致体内血液中葡萄糖水平很高,尿糖浓度也会相对升高,尿糖排出时会引起渗透性利尿,从而导致尿液增多。

尿量增多后又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增高,大脑刺激神经会感觉到口干舌燥,所以会出现多饮的情况。因为多尿导致糖大量丢失,从而出现饥饿感,控制不住要进食,但进食后血糖升高,无法转化为能量,所以患者会表现为即使进食过量也会体重减轻。少数患者发病时就已经是酮症酸中毒昏迷或急腹症等危及生命的情况了。

而引起这些症状的原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1型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比如家中有亲属患有糖尿病,其后代患有糖尿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特别是父母、兄弟姐妹等直系亲属,相对来说几率又会增加一些。

当然这个几率并不是一定的,并不一定就会致病,只是增加其风险,更多的是在其他因素地影响下共同完成。

1型糖尿病在环境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病毒可以直接损伤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异常,血糖也就有所升高,常见的病毒有风疹病毒、科萨奇病毒等。还有像灭鼠剂吡甲硝苯脲之类的化学毒物也是直接损伤胰岛B细胞,造成血糖异常。

环境因素影响最常造成的是2型糖尿病,比如年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个器官退行性改变,细胞也不例外,胰岛细胞功能衰退,就容易导致血糖异常。

还有饮食方面的影响,长期吃一些高脂肪高热量高糖食物,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再加上体力活动的不足,导致体重增加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虽然糖尿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可以知道的是遗传和环境两方面是比较重要的因素,糖尿病的发生与它们少不了关系。那我们接下来重点对饮食方面进行剖析,西瓜是大家常吃到的食物之一,它是升血糖还是降血糖,糖尿病患者能吃吗?

二、糖尿病患者能吃西瓜吗?

大家提到西瓜,就能想到夏天,即使现在科技水平的发展,不管哪个季节都能吃到西瓜,但它最美味的时候还是夏天,它给人带来的止渴降温的感觉相比其他季节大不相同。

西瓜水分多,所以它的一大优点就是止渴降温,利尿,促进新陈代谢,大家对西瓜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这一个优点上,但其实它还有很多好处存在。

西瓜可以保护心血管健康,这是因为西瓜中含有丰富的番茄红素,有研究证明,番茄红素可以抵御氧自由基的攻击,保护心血管健康,预防心血管疾病。西瓜颜色越红,番茄红素越多,像西红柿也含有丰富的番茄红素,不过西瓜与西红柿不同的是,它不需要经过烹饪就能被人体直接吸收。

西瓜中还含有瓜氨酸和精氨酸,有研究发现这两种物质可以降低心率的速度和一氧化氮的产生,可以减少氧化应激反应,对预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方面等疾病都有很大的作用。

我们一般吃西瓜时都是吃红彤彤的瓜瓤,其实西瓜其他部位也可以吃一吃,像西瓜籽富含油脂,可以达到通便利肠的作用,其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其中含有的锌可以预防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就连西瓜皮都有一定的功效,西瓜皮洗净后晒干食用,可以缓解咽痛咽干等症状。

西瓜虽然有很多好处,但有一点要注意,它的升糖指数为72。那糖尿病患者恐怕是不能吃西瓜了?其实不然,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西瓜的,不过一样需要控制摄入量,一天最多不能超过三片。一旦不小心吃多了,还需要减少主食的摄入量,以此来维持血糖平衡。

很多人都喜欢当饭后水果吃,这样容易造成体内血糖的波动,建议在饭前少量食用,可以控制血糖稳定。还有胃肠道疾病、肾功能不全、口腔溃疡、孕妇等都不宜过多食用,容易对身体不利,造成不适。

吃西瓜,也是有讲究的,特别是糖尿病患者该如何吃西瓜,接着往下看。

三、糖尿病患者该如何吃西瓜?

首先吃西瓜最好是现切现吃,现买那是更好,食材新鲜,味道也更美味。评估一下自己或家人的摄入量,选择购买合适大小的西瓜,避免西瓜隔夜食用。切西瓜时要将刀具、案板、西瓜清洗干净,避免有其他组织及味道混入其中,影响口感。

其次吃的时间要注意,建议糖尿病患者吃西瓜的时间放在两餐之间,既不会因饭后吃导致血糖升高明显,也不会导致长时间未进食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如果测血糖发现血糖已经有所异常,最好是不要再吃西瓜,以免血糖升高引起身体不适。

最后建议糖尿病患者吃西瓜时切着吃,相信很多人都喜欢抱着半边西瓜用勺子挖着吃,这样确实吃起来更爽,这样也容易导致西瓜摄入过多,从而影响血糖水平。切块吃,可以记住自己吃了多少,严格控制摄入量,这种方式从卫生还是健康角度来说都更好。

总结:通过张大爷的例子,我们知道了西瓜如果不控制摄入量,有可能会导致血糖异常。西瓜虽然对身体有很多益处,但西瓜属于易升血糖水果,糖尿病患者可以吃,但不能多吃,不然容易引起血糖升高。当然不管是有疾病还是健康人,都不能多吃,多吃无益。

参考文献:

【1】刘强.夏日吃西瓜有禁忌【J】.农家致富.2016(11):58

【2】方朝晖.炎炎夏日,糖尿病患者对西瓜无须说“NO”【J】.保健医苑.2012(07):32-33

加拿大华裔患糖尿病风险激增 营养师:改变生活习惯

中国侨网11月13日电 据加拿大《明报》报道,加拿大有350万人患有糖尿病,包括华裔在内的少数族裔患上糖尿病的风险是白人的2倍。糖尿病教育项目负责人表示,过去半年,便接受了逾600个转介个案,当中绝大部分为华裔。

个案急增,主因是病人意识提高外,医生如今除了转介糖尿病人外,就连高风险病人与糖尿前期病人亦不会错过。面对个案大增,但政府拨款自2010年至今便未曾增加,项目负责人兼注册营养师Jabeen Fyazi承认资源承受一定压力。

注册营养师许楚珊提醒,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是关键阶段,若患者及时发觉并改变生活与饮食习惯,往往可及时扭转。但患者不易察觉问题,尤其是一些较年轻的成人容易忽略身体变化,偏偏近年糖尿病者有年轻化趋势。

许楚珊表示,华裔易患糖尿,除基因外,亦与华裔以粥、粉、面、饭为主食有关。由于这些饮食淀粉质含量高,易令血糖上升。其他原因还包括长期睡眼不足及无法调节生活压力。

她解释,当遇上压力时,肾上腺上升,便分泌更多糖份应付压力,但糖份未被消耗,久而久之,便出现胰岛素不耐症,即使血糖偏高,胰岛素亦不能有效处理﹔加上大部分人会利用饮食如酒﹑朱古力来释放压力,亦加深问题的严重性。她表示,糖尿病患近年有年轻化趋势,不限于发生在60至70岁的长者身上,30至40岁的患者亦有。

许楚珊指出,只要糖尿前期的病患(即空腹血糖在6.1至6.9)如及时发现问题,改变生活及饮食习惯,便能控制情况。否则,病患便可能在1至5年内(视乎个别病人身体状况)演变成糖尿病。

但糖尿前期不易被察觉,尤其是较年轻的病患者处于工作搏杀期,又以为自己身体壮健,容易疏忽身体变化。体重突然急升或急跌﹔异常疲倦,无法集中精神等,都可能是糖尿病前期症兆。

所谓改变生活习惯必须四管齐下﹕减少食用淀粉质﹑多吃蔬菜﹔每周至少150分钟运动﹔压力处理及避免长期睡眠不足缺一不可。

家庭医生Jeffrey Habert表示,糖尿病患出现中风或心脏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至4倍,原因或与血管壁被破坏有关,但糖尿病患对此认知不足,忽略了问题的严重性。

肠道健康与糖尿病的关系

#妙笔生花创作挑战##头条创作挑战赛##肠道健康##益生菌#

#糖尿病##健康真探社##健康##肠道健康大探讨#

人体肠道中的肠道菌群数量与菌种与我们常见的慢性病,如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肠道内的有益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数量减少时,就有可能会引起血糖值偏高,反之也会同样的情况;在肠道菌群得到恢复后,血糖值也是会得到降低,因此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有益菌数量和种类的增加,就是说肠道中的菌群的数量变化增加或者减少会与血糖值变化呈负相关的事实。

2型糖尿病发生与相关的肠道菌群的变化

我们要知道肠道知识; 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超过99%都是细菌,大约有100兆,经鉴定出超过1 000多种不同的种类细菌,这种的结果足以证明肠道菌群种类的多样性。

这些数目庞大的细菌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这些对身体有益的微生物可抵御外界病原体,分解食物中存在的难消化多糖从而产生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丁酸、丙酸这类重要代谢产物,这些产物可作为直接能量来源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利用,参与调节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释放。如丙酸盐可直接被肠道菌群利用产生葡萄糖,而宿主对葡萄糖的代谢调控失调是肥胖及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因素。肠道菌群能影响宿主免疫系统,菌群代谢产物如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胰岛素抵抗和其他免疫失调。

肠道菌群的结构与糖尿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当肠道菌群中的有害菌取代有益菌时,有害菌产生的代谢性内毒素进入血液,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和葡萄糖代谢。研究发现,无菌小鼠接种多形拟杆菌后,体脂增加23%,并出现胰岛素抵抗。也有研究发现糖尿病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数量降低,并诱发胰岛素分泌不足。与国外研究结果相似,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中,也发现双歧杆菌数目减少,而乳酸杆菌增多。

可见,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与血糖正常者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减少,乳酸杆菌、肠球菌、肠杆菌等增多。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粪便中,可以发现肠杆菌科细菌增加,而双歧杆菌和类杆菌数量减少。

调节肠道菌群的有效方式

1. 能调节肠道菌群的降糖药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是在我国2型糖尿病治疗中应用广泛的一线治疗药物,其经典作用机制是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而降低餐后高血糖。我国现已上市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拜唐苹,Acarbose)、伏格列波糖(倍欣,Voglibose)及米格列醇(Miglitol)等。其中,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阿卡波糖。肠道菌群是阿卡波糖降糖药疗效好坏的关键因素。

研究发现,用阿卡波糖治疗糖尿病,富含拟杆菌的人群明显效果更好,降低体重、降脂以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情况更为明显。这是因为阿卡波糖很可能是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的胆汁酸代谢,影响宿主胆汁酸信号,从而获得了其降糖外的各种代谢改善获益。

  著名内分泌专家邹大进教授曾在《重视肠道菌群在肥胖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作用》一文中也提到: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包括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可显著提高肠道双歧杆菌的数目,提高GLP-1的水平,降低炎症。

2. 用膳食纤维干预肠道菌群

多项研究表明,多吃膳食纤维可改变肠道菌群结构,改善2型糖尿病。通过摄入多样化的膳食纤维,可使肠道内特定的有益“生态功能菌群”增多,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进而改善2型糖尿病。

《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年版)也指出,多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添加膳食纤维可延长糖尿病患者胃排空时间,延缓葡萄糖的消化与吸收,改善餐后血糖代谢和长期糖尿病控制。推荐糖尿病患者的膳食纤维摄入量应达到并超过健康人群的推荐摄入量,具体推荐量为25-30g/d或10-14g/1000kCal。

那么,哪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呢?膳食纤维只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如谷类、薯类、豆类、蔬菜、水果和坚果等。因此,果蔬是“膳食纤维大户”,膳食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可以多选择绿叶菜、南瓜、苦瓜、萝卜和胡萝卜等“膳食纤维大户”。另外,还可以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功能性食品,市面上这类食品很多,如糖能量特膳等,通过补充足量的膳食纤维,调节肠道菌群,进而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达到平稳血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