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骨不连(糖尿病骨瘦如柴为什么没有并发症)
这几种因素更容易导致骨不连的发生
确定骨不连的原因是选择治疗方法的关键。导致骨不连最常见的原因主要分为全身因素、局部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等三类。
全身因素:代谢、全身营养状况、吸烟、药物;(吸烟:有报道在踝关节融合中骨不连吸烟者比不吸烟者高16倍。)
局部因素:开放性骨折、感染、多节段骨折、严重创伤引起粉碎性骨折、固定不牢固、固定时间不够、不恰当的切开复位、牵引或钢板螺钉固定不当使骨折端分离、放射性骨折等。
其他:高龄、糖尿病、大隐静脉曲张、肥胖、酗酒等。
骨不连的形成除了跟骨折程度有关系外,合理的护理和骨折后的正确处理也是避免骨不连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注意术后护理以及仔细观察及时发现病情也是有效避免骨不连发生的关键所在。
读了本篇文章你对骨不连有没有更了解了呢?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有“骨不连”的相关问题,可以关注@金冠骨科张大夫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联系,金冠医生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骨不连”可能导致肢体畸形 骨折后的恢复性锻炼很重要
“骨不连”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很陌生,对于它的发生原因和解决办法,大多数人也都不甚了解。那么,“骨不连”到底是什么?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又应该通过怎样的手段解决呢?
2017年8月11日,安徽淮南市红十字会对青年学生志愿者进行骨折包扎应急救护技能培训(陈彬/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骨不连”是一种什么样的症状?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人骨折后,大约有10%~15%的概率会发生“骨不连”,即骨折后未能形成骨连接,愈合过程就停止了。“骨不连”不但不好治,还会给病人带来巨大痛苦,例如肢体畸形与肌肉萎缩,骨端移动时产生疼痛感,以及丧失负重功能等,使病人无法正常生活,甚至导致终身残疾。据报道,美国每年平均500万例骨折病例中,就有十分之一的患者最终发展成“骨不连”。医学界当前公认肥胖、糖尿病、吸烟及骨质疏松是引起“骨不连”的原因,也就是说,上述人群是出现“骨不连”的高危人群。
合理有效的恢复性锻炼能够避免“骨不连”症状的出现
既然骨折之后有患“骨不连”的风险,那么合理有效地治疗骨折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据《大连日报》报道,骨折患者在休息1~2周形成新骨后,可以通过运动来恢复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弹性和韧性,因此,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是绝对不行的,那样会导致关节僵硬等问题,甚至会引发卧床并发症。所以,在骨折后根据伤情尽早进行恢复性锻炼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些恢复性锻炼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过度锻炼和缺乏锻炼都可能延缓恢复时间,甚至造成“骨不连”,影响生活质量。
如何有效治疗“骨不连”?
如果不幸患上了“骨不连”,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重新建立骨连接。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般而言,在“骨不连”、骨修复手术中,对于受损部位的骨头填充,目前通行两种方法:一是从患者身上削下一块相似的骨头,填充到受损部位;二是进行体外培养,就是从患者身上取一小块骨头,再在骨头内注入干细胞进行培养,成功后再重新植入受损部位。(赵晨龙)
本文由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骨显微外科主任医师黄建新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编:方正、张希)
糖尿病患者常伴发骨质疏松症 如何应对
【来源:福建卫生报】
糖尿病患者往往不知自己已合并骨质疏松,多是出现骨折了才来医院就诊。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导致钙吸收障碍;血糖控制不佳导致钙、磷等矿物质异常流失,进而导致骨质流失和骨质合成减少,最终骨脆性增加、骨折危险增高的代谢性骨病。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并发症的高伤残率增加了患者治疗和康复的困难,因此,对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非常重要。
如何进一步明确骨质疏松诊断?
1.临床表现:许多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早期并无临床症状与体征,部分患者表现周身疼痛、腰背痛、浑身乏力,以及身高变矮、驼背等,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骨折,常见的部位为髋部、脊柱、腕部和肋骨。
2.骨密度检测:目前最为有用、最为可靠的检测技术是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骨密度:T值小于-2.5标准差则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如果骨密度的T值≤-2.5,而且合并一处或一处以上的脆性骨折,可以诊断为严重的骨质疏松。
3.一般检验项目:包括生化指标,性腺激素、甲状腺功能、碱性磷酸酶、骨钙素、血清Ⅰ型前胶原展开肽等。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则血钙、磷、碱性磷酸酶有一项或多项异常。
4.骨代谢生化指标:主要包括钙磷代谢调节指标及骨转换标志物(BTMs),可反映骨转换状态,是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推荐使用的监测和随访指标。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案如下:
1.积极控制血糖:严格控制血糖,使其达到理想水平是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最重要措施。正常情况下,一天内的血糖波动幅度小于2~3mmol/L。每天与每天之间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一般在0.8mmol/L以内。尽量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在6.5%以内,可以将高血糖对骨代谢的影响降到最低。
2.基础补钙:钙剂和维生素D类药物:
成人推荐摄入量为每日 800mg元素钙,50岁及以上女性推荐摄入量为每日1200mg。维生素D3推荐摄入量为每日600IU,当用于骨质疏松症防治时,推荐剂量为每日1000~2000IU。在使用维生素D3时,应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并根据情况调整剂量,避免高钙血症。
3.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按作用机制分为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双重作用药物、其他机制类药物及中成药。
(1)骨吸收抑制剂,双磷酸盐类抗骨质疏松药,如唑来膦酸,可以一年只用一次,连续3~5年,靶向抗骨质疏松药,如地舒单抗:每6个月注射一次,连续3~5年,均可有效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地舒单抗不影响肾功能和肝功能。
(2)降钙素:可减少破骨细胞数量,减少骨量丢失,另外,还明显缓解骨质疏松、骨折引发的骨痛。鲑鱼降钙素有鼻喷剂和注射剂两种形式。
(3)中医治疗以补肾益精、健脾益气、活血祛淤为基本治则。指南推荐成药有骨疏康胶囊、芪骨胶囊等。
4.合理饮食: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的饮食,需要在营养师及专科医生指导下,按身高、体重及活动量确定饮食方案。三餐定时定量,在种类选择上,宜选择对血糖影响较小的食物,宜食用粗杂粮,少食用精细粮,补充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注意减少或避免食用含草酸过多的蔬菜(如菠菜、空心菜、苋菜)、动物油、酒、咖啡和含咖啡因的饮料等。
5.合理运动:
鼓励进行多元身体活动,应进行包括有氧运动、肌肉强化和平衡训练活动在内的多元身体活动,应进行中等强度或更高强度的肌肉强化活动,科学、合理、恰当地运动,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的平衡感,减少跌倒的概率,有助于降低骨折发生风险。
(作者:陈闻佳 福建省级机关医院 内分泌科 主治医师)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