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手皱皮(糖尿病人手爆皮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感觉脚冷、脚麻千万别随意泡脚,口服4种药物可以缓解
60岁的王大爷是一个有着20多年糖尿病病史的“老糖友”了,平时对自己的血糖非常关注,并且听从医生的规定定时定量的服药,并且每天都进行监测,血糖控制一直挺好,结果就在几天前穿着拖鞋就来到医院,说自己的脚底板莫名其妙的破了,而且涂药涂了几天也没好,害怕自己是糖尿病足。
医生通过检查发现王大爷的血糖水平控制得很好,而且脚底板的破溃也没有明显的感染痕迹,进一步追问才发现,原来王大爷从别人手中得到了几包泡脚的中药,恰逢自己是感觉脚冷,于是最近都在家泡脚,而脚底的溃口就是泡脚后出现的,于是医生最后诊断为:烧烫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过抗菌、促进伤口愈合、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后,王大爷的伤口快速愈合了。
一、糖尿病的患者为什么感觉脚冷、脚麻糖尿病的患者老是感觉脚冷、脚麻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糖尿病对于下肢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缓慢侵蚀所导致的,也就是是临床上经常诊断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细胞是人体最脆弱的组织之一,其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当刺激过度时就会对神经细胞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其中高血糖就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当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时,高血糖就会激活葡萄糖的旁路代谢,导致产生更多的山梨醇和醛糖,当这两种物质浓度过高时就会对于神经组织具产生毒副作用,造成神经细胞出现肿胀和坏死,从而形成不可逆的神经损害。
其次,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身体产生更多的糖基化终末产物,这种产物会沉积于营养神经的血管周围,引发炎症反应,同时激活血管内的凝血功能,导致血管内皮的基底膜逐渐增厚,最终导致血管管腔逐渐狭窄,进一步导致神经发生缺血、缺氧,最终坏死。
二、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不要随意泡脚当糖尿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就会时常出现双脚发麻、发冷的感觉,有些人选择使用温开水泡脚来缓解症状,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
①糖尿病患者很难控制温度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一个特点就是会降低四肢末端的感觉,导致患者出现感觉异常。由于高血糖对于感觉神经的损害,糖尿病患者往往无法准确感知冷热,对于温度的改变也相对迟钝,这往往导致即使水温已经较高,但糖尿病患者依然感觉不热,并且不断加入温开水,结果往往导致皮肤烫伤,因此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应该减少泡脚,或者在泡脚前测定水温,水温最好不超过40℃。
②长期泡脚会导致足底皮肤更加缺血缺氧
足底皮肤长期浸泡后就会变白、起皱,甚至疼痛,这其实是皮肤吸水后使得表皮变软、细胞肿胀所导致这种情况在正常人身上问题不大,但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而言就比较危险了。糖尿病患者因为末端循环功能不佳,在泡脚初期虽然可以改善循环,但时间过长后随着皮肤收缩就会加重足底皮肤缺血、缺氧,严重时甚至发生皮肤坏死脱落,这也是很多人泡脚有容易起皮的原因。因此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0分钟左右即可。
③擅自加入中药容易引起不适
有许多患者为了追求某种疗效,喜欢在泡脚的过程中加入各种各样的中药材,其实这是不科学的。首先,中药材在40多℃的常温下是完全无法发挥效用的,需要通过专业的烧制仪器才能将药物的精华煎出来;其次,一些中药材对于皮肤有刺激性,如冰片、姜片等,这种刺激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是比较危险的,非常容易造成皮肤损伤,甚至感染。因此在泡脚程中不要随意加入中药材,或者加入已经熬制好的中药汤剂即可,并且中药材一定要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三、双脚发麻、发冷不如试试这几种药①维生素B族
维生素B族是一大类维生素的总称,其中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B9等都对于神经有保护作用,临床上经常被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引发的周围神经病变,值得一提的是临床研究表明将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B9联合使用时,其营养和保护神经的效果要优于单独使用其中一种,因此临床可以选择将维生素B1、甲钴胺和叶酸片联合使用,可以更加高效的营养神经。
②改善末端微循环药
改善下肢末端血液循环对于减轻神经损害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常用的药物有羟苯磺酸钙、迈之灵等,其中羟苯磺酸钙最为常用,其主要作用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可以调节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同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有效改善四肢末端循环,减轻神经损害。
③改善代谢紊乱药
依帕司他是临床常用于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其可以与山梨醇进行不可逆的结合,从而减轻山梨醇对于神经的损害。
④止痛药
对于双下肢出现刺痛或者疼痛难以忍受的患者,建议使用止痛药,其中常用的药物有普瑞巴林、加巴喷丁、曲马多等,这些药物都是专门用于治疗神经痛的,但这些药物多少都有副作用,而且都是处方药,建议在专科医师指导下使用。
四、双脚发麻、发冷平时这样处理更科学①注意监测血糖
糖尿病患者突然出现双下肢发麻、发冷或者乏力,往往是血糖控制不佳的信号,因此一定要做好血糖监测,如果发现血糖异常升高要积极纠正诱因,或者前往专科医师进行调整降糖方案。
②注意足部保暖
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对于温度的变化比较迟钝,经常是冷冰冰的,因此注意足部保暖就非常重要。
③适当活动脚趾
临床研究表明每天主动将脚趾和脚掌进行屈伸活动,可以明显改善下肢循环状态,从而减轻下肢感觉异常,同时还可以点按足部及下肢的穴位以刺激足部神经,改善神经功能。
④注意穿透气的鞋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最好穿透气的鞋子,以免过度出汗导致足部出现真菌感染,其次可以适当在足部涂擦润肤霜以防止皮肤干裂,汗脚的病人可以适当的涂一些滑石粉以防止出汗过多。
⑤足部出现破溃及时就医
糖尿病患者足部一旦出现破溃是非常难以自我愈合的,因此如果足部出现破溃一定要保持伤口干燥,并且及时就医,防止继发感染。
五、总结糖尿病合并有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最好不要随便泡脚,即使泡脚也要注意水温、泡脚时间等问题;其次,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以采用药物进行有效控制,这比泡脚要有用得多;最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自我防护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足部的破溃伤口一定不能忽视,尽早就医治疗。
#健康明星计划#
英媒:指尖泡水后为什么会皱巴巴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7月17日刊登一篇文章称,人们泡在水里一定时间后手指和脚趾会出现起皱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我们的神经控制的,它意味着我们的身体对泡在水中有积极反应。全文摘编如下:
在浴缸或游泳池里泡几分钟,你的手指会发生惊人的变化。在原本有精致螺纹的地方,皮肤会出现丑陋的褶皱。
这种变化我们都很熟悉,但也感到困惑。浸泡在水中时,只有手指和脚趾的皮肤会起皱,而前臂、躯干、腿和脸等身体其他部位的褶皱不会比浸泡前更明显。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思考和研究这种由水引起的指尖和脚趾皮肤起皱。大多数人不知道是什么造成了这种褶皱。但最近,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这种褶皱可能有什么作用。更有趣的是,我们起皱的手指或许可以揭示自身的健康状况。
指尖起皱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被动反应,当水通过渗透作用流入细胞时,上层皮肤会出现肿胀。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穿过细胞膜以平衡两边液体的浓度。但早在1935年,科学家就怀疑这个过程远不止如此。
医生研究正中神经(贯穿手臂到手部的主要神经之一)受过损伤的病人,发现他们的手指泡水后不会起皱。正中神经的一大作用就是帮助控制所谓的交感神经活动,如出汗和血管收缩。他们的发现表明,水引起的指尖起皱实际上是由神经系统控制的。
2003年,当时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工作的神经学家埃纳·怀尔德·史密斯和阿德琳·周测量了志愿者浸泡在水中的血液循环情况。
怀尔德·史密斯和他的同事们提出,当手浸在水中时,手指上的汗管会打开,让水进入,这导致皮肤中的盐分失衡。这种盐分的变化会触发手指神经纤维兴奋,导致汗管周围的血管收缩。这反过来又会导致指尖的肉质区域体积缩小,从而将覆盖的皮肤向下拉,扭曲成褶皱。
但如果起皱是由我们的神经控制的,那就意味着我们的身体对泡在水中有积极反应。“这意味着起皱是有原因的,”英国曼彻斯特都市大学的神经学家尼克·戴维斯说,“它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优势。”
戴维斯的一个孩子曾在洗澡时问他为什么手指会起皱,这让他深入研究了这种优势。在2020年参观伦敦科学博物馆的500名志愿者的帮助下,戴维斯测量了他们抓住一个塑料物体所需的力量。不出所料,在手上没有褶皱的情况下,湿手比干手的人需要用更大的力。但是,当人们把手放在水中泡到起皱时,同样是湿手,抓住物体要用的力会变小,下降到介于前面两者之间。
“结果非常清楚,”戴维斯说,“褶皱增加了手指与物体之间的摩擦力。特别有趣的是,我们的手指对表面摩擦的变化很敏感,我们利用这一信息,用更小的力来牢牢抓住物体。”
一些科学家认为,我们指尖和脚趾上的褶皱可能就像轮胎或鞋底的纹路一样。在下雨天,褶皱产生的凹槽有助于把手指和物体接触点的水挤出去。
这表明,人类可能在过去的某个时刻进化出了指尖和脚趾的褶皱,以帮助我们抓住潮湿的物体,增加表面摩擦力。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进化神经科学家汤姆·斯马尔德斯领导了2013年的一项研究,他说:“由于起皱似乎能提高在水下的抓握能力,我认为这与在非常潮湿的条件下活动或在水下控制物体有关。”例如,当我们的祖先在潮湿的岩石上行走或抓握树枝时,这种机制可能给了我们一个关键优势,或者也可以帮助我们捕捉或寻找诸如贝类等食物。
我们在灵长类世界的近亲,如黑猩猩,还没有观察到手指起皱,但人们发现,喜欢在热水中长时间洗澡的日本猕猴也会出现浸泡后手指起皱的现象。但在其他灵长类动物中,缺乏证据并不意味着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可能只是因为观察还不够细致。
奇怪的是,还有其他一些令人困惑的谜团,比如,女性指尖起皱的时间比男性长。还有,如果指尖有褶皱时抓握干燥物体并没有明显缺点,那为什么我们的皮肤会在10至20分钟后恢复到正常状态呢?如果有褶皱的手指在潮湿时可以提高抓握力,而在干燥时却不会引起伤害,那为什么我们的手指不会一直处于有褶皱的状态呢?
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褶皱引起的感觉变化。我们的指尖充满了神经,皮肤的细微改变会影响我们对触摸物体的感觉。
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的手指和脚趾在水中起皱也可以揭示有关健康的关键信息。例如,患有牛皮癣和白癜风等皮肤病的人需要浸泡更长时间才能起皱。2型糖尿病患者把手浸泡在水中后,皮肤起皱程度也会明显降低。类似地,在心力衰竭患者身上也发现了起皱程度降低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心血管系统控制受到了一些干扰。
如果一个人的两只手浸泡时间相同,但起皱程度不一样,可能被视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迹象,因为这表明身体一侧的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不正常。
所以,虽然我们的手指和脚趾为什么会在水里起皱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但事实证明,手指起皱可以向医生提供有关我们健康的信息。
来源:参考消息网
糖尿病人出现这5种症状,建议马上住院,千万别耽误了!
当糖尿病人出现以下5种症状时,这往往是病情恶化的信号,建议立即住院治疗,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1、严重脱水症状
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持续偏高,会导致血液浓度增高,引发渗透性利尿,使尿量显著增加,身体就会失去大量水分,进而出现脱水症状。表现为极度口渴、尿量极度、眼眶凹陷、疲乏、嗜睡,甚至皮肤弹性差、干燥起皱等。
严重的脱水现象还会导致颅内压增高,影响睡眠质量,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此时,患者需要立即住院进行补液和血糖调整治疗,以避免出现电解质紊乱和休克等严重后果。
2、酮症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急性并发症,通常由胰岛素不足、感染或擅自停用胰岛素等因素引发。当身体无法利用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时,会开始分解脂肪以产生能量,从而产生大量酮体。酮体过多会导致血液酸化,引发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通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严重时会出现意昏迷,甚至死亡。这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立即住院治疗,通过输液、补充胰岛素和纠正电解质失衡等,纠正酸中毒,恢复血糖平衡。
3、糖尿病胫前色素斑
糖尿病胫前色素斑,又称糖尿病性皮肤病,是糖尿病患者特有的皮肤病变,与持续高血糖状态有关,通常出现在小腿前侧,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暗红色丘疹,逐渐糜烂、萎缩,形成色素沉着的斑点。
虽然糖尿病胫前色素斑本身不会接威胁生命,但却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标志,暗示可能存在其他严重的并发症风险。一旦发现胫前色素斑,应立即就医,通过控制血糖、外用药物及物理治疗等促进色素斑消退,防止病情恶化。
4、视力急剧下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损害视网膜血管,导致视网膜病变,引发视力下降,表现为视力模糊、视野缺损,严重时甚至失明。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和E的食物,避免过度使用眼睛,减轻视力负担。一旦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眼前有黑影飘动等症状时,应立即住院治疗,通过药物及手术治疗,延缓病情,保护视力。
5、足部溃疡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而导致的足部问题,当足部受到损伤或感染时,由于神经受损和血液循环障碍,伤口难以愈合,容易形成溃疡。足部溃疡不仅疼痛难忍,还可能引发严重的感染甚至坏疽。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脚部血管受损,血液循环不畅,易引发感染。患者应保持足部清洁干燥,穿着宽松透气的鞋子,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一旦出现足部溃疡应立即就医,通过清创、抗感染、改善血液循环等恢复足部血液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