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用药指南(糖尿病用药指南2023版pdf)

熊猫医学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如何安全用药?遵循3个原则,降糖、安全、高效

现如今,身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是老年人,而且年轻人也会跟这种疾病打交道。导致糖尿病如此高发的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喜欢吃甜食,又不注意控制体重的人,很容易患糖尿病。所以,对于糖尿病,针对病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够真正地控制好血糖。

但是,如果已经到了病因无法控制,又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药物治疗了,既然是用药物降糖,也必须遵循一些原则,否则药物也会给身体带来麻烦。那么,怎样才能够做好用药降糖呢?大家需要遵循3个原则。

1.少量为主的原则

什么是“少量为主”?很多人觉得,要想将血糖控制住,先必须大剂量给药,这样才能够将血糖给真正控制住,真的是这样吗?在此提醒大家,这样用药不仅没有好处,反而还会适得其反,因为药物的剂量必须从“少”到“多”,先尝试用小剂量开始,如果小剂量不足以满足身体的降糖需求,可以考虑适度增加用量。

如果一下子就采取大剂量,那么很有可能直接将血糖降至最低,给身体带来低血糖反应,这对健康会有很严重的影响。所以,不建议大剂量,应该先遵循“少量为主”的原则。

2.单药为主的原则

目前,降糖的药物种类也很多,究竟使用哪种药物,能够发挥很好的降糖效果?很多人不是很清楚,甚至有人认为,既然一种药物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血糖,要不直接给自己多药“联用”吧!这样的想法虽然很好,但是毕竟是自己的身体,药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依靠这种效应累加,就可以实现的。

所以,建议大家在用药的时候,先必须尝试“单药”,如果单药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再尝试利用“多药”,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对健康有帮助。切记,不要一下子多药,有时候会适得其反。

3.口服为主的原则

关于降糖药物的给药途径,目前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口服,还有一种是皮下给药。当然了,如果要尽快发挥药效,皮下注射是最快的,但是这不是最先考虑的,只有到了无法控制血糖的时候,必须要采用胰岛素注射的时候,才考虑使用这类药物。

所以,能够先用口服的方式给药的,将血糖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以内,就尽量用口服的方式,不要给身体增加太多的药物依赖因素。

总而言之,控制血糖需要依靠药物,但是不要依赖药物,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真正将血糖控制下来。

另外,提醒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健康饮食、多运动、规律作息,这些才是控制血糖的上策,建议大家要牢记,并且付诸行动,才能够真正使自己健康长寿,不受高血糖的困扰,远离“三高”,让自己的身体“无糖一身轻”。

【本图文由“熊猫医学”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慕秋,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糖尿病患者门诊长期处方用药指南(2024试行版)

糖尿病患者门诊长期处方用药指南

一、糖尿病患者门诊长期处方管理流程

(一)适用对象

适用于诊断为糖尿病,用药方案稳定、依从性良好、病情相对平稳、需长期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二)糖尿病患者长期处方管理流程

糖尿病患者符合长期处方开具标准的,可由医生开具处方。首次长期处方应当由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具有与疾病相关专业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或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每次处方前医师必须亲自诊查患者并判断是否符合长期处方条件。医师可参考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管理随诊表单(见附表1和附表2),对糖尿病长期处方患者进行评估,记录长期处方患者的情况及治疗方案,对于复诊患者进行简化评估,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或转诊。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长期处方管理流程见附图。

(三)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长期处方的评估

1.糖尿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包括血糖控制情况、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评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及慢性并发症的评估、评估伴发疾病、既往用药。

2.糖尿病药物治疗方案的记录。

3.降糖药物治疗方案评估,具体包括:降糖药疗效评估、降糖药品种选择合理性、降糖药用法用量合理性、有无用药禁忌、有无药物不良反应、有无药物相互作用。

4.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干预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伴发疾病的治疗药物记录。

(四)糖尿病患者长期处方开具标准

符合以下情况时,可由医生开具8-12周的长期处方。

1.诊断必须包含糖尿病。

2.药物治疗方案稳定、依从性良好、病情相对平稳、经药物治疗血糖水平达到血糖控制目标且血糖控制稳定3个月及以上;无严重低血糖病史(严重低血糖:需要他人帮助治疗的严重事件,伴有意识和/或躯体改变,无特定血糖界限)。

糖尿病患者长期处方常用药品信息见附表3。

(五)糖尿病患者长期处方治疗及随诊注意事项

1.糖尿病患者随诊时,需评估治疗反应、了解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情况和不良反应、分析血糖是否稳定达标和其他危险因素的状况。患者需提供血糖监测的情况,包括:指血血糖监测数据或动态血糖监测数据,随诊时使用“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管理随诊表”作为参考。

医师应当向糖尿病患者说明使用长期处方的注意事项,并由患者自愿选择是否使用。

2. 随诊间隔及诊疗推荐:

对于病情稳定、血糖控制稳定在3个月以上者,建议开具8-12周的长期处方。

对于既往血糖控制不佳、依从性差、严重慢性并发症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增加随访频次,不建议长期处方。

3.定期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及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评估。

建议间隔3个月进行血糖、尿常规、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检查,同时评估患者血压控制情况。

建议间隔6-12个月进行肝功、肾功、血脂、血尿酸、血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眼底检查、颈动脉及下肢动脉彩超、心电图检测筛查慢性并发症。

对于既往评估已发现存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患者,根据慢性并发症的严重程度酌情增加随诊频率。

4.患有多种疾病需要长期联合用药的患者,建议在上级医院咨询药师门诊后,再进行长期延续治疗。

5.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就诊。

二、糖尿病长期处方患者双向转诊标准

(一)糖尿病长期处方患者下转至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标准

糖尿病患者经过药物降糖治疗后,临床病情稳定,血糖控制达标且控制稳定3个月,可考虑下转至基层卫生医疗机构。

(二)糖尿病长期处方患者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标准

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就诊的糖尿病患者,如有以下情况之一,可转至上级医疗机构:

1.持续在社区用药1年以上,需要到上级医院进行慢性并发症评估,进行相关检验检查。

2.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经调整治疗无效者。

3.患者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或病情不稳定。

4.依据患者症状变化需要完善特殊检查。

5.因药物不良反应不能坚持原治疗方案。

6.基层医师认为需转诊的其他情况。

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

最新代谢指南:确诊糖尿病≠必须用药,何时开始吃药?吃哪种?

临床上,并非只要确诊了糖尿病,医生就一定会马上开降糖药治疗。事实上,一些血糖水平刚刚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病程还不长的患者,医生有时候会让他们先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来控制血糖。

那么,问题就来了:到底血糖达到什么水平,需要启动降糖药的治疗?首选的药物又有哪些呢?

这篇文章就以2023版《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代谢病管理指南(第二版)》当中的最新医学推荐作为基础,来回答上述这些问题。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代谢病管理指南(第二版)》

原创内容,创作不易!希望路过的网友朋友们帮忙关个注、点个赞!看完这篇文章,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了!谢谢!

吃不吃药 关键看HbA1c这项指标

临床上,可以反映血糖水平的指标不少,常用的比如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还有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等等。

而一般,判断一位患者“需不需要服降糖药”以及“血糖控制得好不好”,主要看的是【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的高低

这是因为,糖化血红蛋白 HbA1c这项指标不太受饮食、睡眠、近期身体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不像空腹和餐后血糖一样容易上下波动。它可以反映过去2-3个月内,人体血糖的平均水平。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的数值越大,代表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越高,就越需要得到有效的治疗;而在用药以后,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的数值下降得越多,则意味着治疗的效果越好。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就不用再看了。这些血糖指标也很重要,是在看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的同时需要兼顾的。只不过,相对来说,在指导治疗和评估疗效的时候,会优先以糖化血红蛋白 HbA1c作为主要参考!

HbA1c≥7.0% 启动药物治疗

2023最新版《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代谢病管理指南(第二版)》总结了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成立6年多以来的运行经验,并结合当前国内外最新代谢病诊疗指南的推荐,清晰地归纳出了一幅2型糖尿病降糖药物的使用流程图。

根据这份流程图,在确诊2型糖尿病以后,应该立刻采取饮食控制、运动锻炼以及减重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来作为【基础治疗手段】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代谢病管理指南(第二版)》

假如仅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就可以把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的水平控制在7.0%以内,那么,暂时可以先不启动降糖药的治疗。

但如果仅依靠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无法让糖化血红蛋白 HbA1c降到7.0%以内,则应该考虑使用降糖药

其中,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在7.0%-7.5%之间的患者,建议先使用单一种类的降糖药来进行治疗;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再高一点儿在7.5%-9.0%之间的患者,则需要考虑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降糖药进行联合治疗;

而糖化血红蛋白 HbA1c≥9.0%的患者,甚至需要直接启动胰岛素治疗。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代谢病管理指南(第二版)》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暂时处于6.5%-7.0%之间的患者来说,虽然这项指标已经达到了诊断糖尿病的标准(HbA1c≥6.5%),但暂时还没有满足必须服药的条件。因此,医生建议这部分患者先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来进行治疗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说,对于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刚超过6.5%的这部分患者,确实不是必须启动药物治疗的。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这就是上述所提到的用药原则仅适用于“2型糖尿病”的患者。像“1型糖尿病”或“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患者则不建议参考

首选药物 得看【心肾风险】

在了解了何时需要用药以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该用什么药?

临床上,常用的降糖药至少包括九大类,除去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也有八种“非胰岛素”类的药物。

那么,要在这么多种药物当中只选出一种来使用,到底应该怎么选呢?

《2型糖尿病基层合理用药指南》

按照最新的医学理念,首选降糖药究竟应该吃哪一种,关键要先看是否存在【心肾风险】!

这里的【心肾风险】具体是指四种情况:

第一,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第二,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

第三,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1.73m²)-1

第四,糖尿病合并心肾高危因素,这里的“心肾高危因素”指的是年龄≥55岁,除此以外,还同时合并肥胖、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中的至少两个

假如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存在【心肾风险】,那么,在首选药物上应该优先考虑“列净类”降糖药或“肽类”降糖针的其中之一。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代谢病管理指南(第二版)》

因为,研究发现,这两类降糖药除了可以有效降低血糖以外,还具有非常明确的心肾保护效应。

其中,“列净类”降糖药是一类新型口服降糖药,其代表药物有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等

“肽类”降糖针则是一种主要通过皮下注射为给药方式的注射制剂,其口服版本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步上市。目前,临床上,使用比较多的“肽类”降糖针包括:利拉鲁肽、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等等

而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不存在明显的【心肾风险】,那么,《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代谢病管理指南(第二版)》建议:首选的药物可以从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α-糖苷酶抑制剂、“列净类”药物以及“肽类”降糖针这四种药物当中选择一种。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代谢病管理指南(第二版)》

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都是很多糖尿病患者比较熟悉的降糖“老药”了,在单独使用的时候,阿卡波糖比较适合用于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而二甲双胍则是更适合用于以空腹血糖升高为主或空腹、餐后血糖同时升高的患者


最后,总结一下,确诊了糖尿病并不意味着就必须立刻服药治疗,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才是最基本的控糖手段。但假如健康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好,糖化血红蛋白不能降到7.0%以内,则应该及时启动降糖药的治疗。而在药物的选择上,最新的医学理念认为,【心肾风险】是要首先参考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代谢病管理指南(第二版)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3年6月 第39卷 第6期

2,2型糖尿病基层合理用药指南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年6月 第20卷 第6期

3,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临床合理应用中国专家建议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年10月 第24卷 第10期

4,改善心血管和肾脏结局的新型抗高血糖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 《中国循环杂志》 2020年3月 第35卷 第3期

#合理用药知识大全#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