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一型糖尿病(确诊一型糖尿病)
- 1、口服降糖药3年后发现得了假2型糖尿病,原来是误诊了,引以为戒
- 2、发现 | 儿童和成人1型糖尿病常被误诊,会增加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风险
- 3、英研究称,英国总理梅姨被误诊,近四成≥30岁1型糖尿病被误诊为2型
口服降糖药3年后发现得了假2型糖尿病,原来是误诊了,引以为戒
小区保洁员李姐今年53岁了,由于一年前出现了口干,喝水多,没有明显节食的情况下体重也降了,去医院检查后被告知患上了糖尿病,并建议她再做几项检查以便查得更清楚一下。
由于李姐家里有几位亲人已有糖尿病史,李姐就没有多想,像很多数糖尿病患者那样,直接开始吃二甲双胍。刚开始血糖控制得还好,大半年后效果不佳,又加上了阿卡波糖,血糖又在大半年后控制不好了,医生又给加上了格列齐特缓释片,刚开始有效,但1年多后又开始时好时坏,血糖总在6~17mmol/L范围内波动,体重也降了10斤。
一周前换了中药治疗,结果出现了气促,疲乏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送到医院后检查发现出现了糖尿病酮症。进院做了详细检查后,被告知李姐患了一种“假”的2型糖尿病,即成人隐匿性糖尿病。看到这里,您可能会有疑问,这是种什么糖尿病?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成人隐匿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上述“假”的2型糖尿病即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被归属于免疫介导性1型糖尿病的亚型。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早期临床表现貌似2型糖尿病,而以胰岛β细胞出现缓慢的自身免疫损害为特征,胰岛功能衰退速度3倍于2型糖尿病。
早期诊断和干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对于保留残存的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实际意义。鉴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目前仍存在困难和争议,当前有很多术语被用来描述和称呼这种特殊类型糖尿病,比如成人迟发自身免疫糖尿病、缓慢起病1型糖尿病、1.5型糖尿病、缓慢进展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等。中国成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18岁以上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病率为6.1%,30岁以上为5.9%;北方地区高于南方。
当前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诊断与治疗建议
我国关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诊疗专家共识的诊断标准是糖尿病患者年龄≥18岁、胰岛自身抗体阳性、诊断糖尿病后至少半年不依赖胰岛素治疗,若同时具备上述3项,排除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后,可诊断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当前治疗推荐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应避免使用磺脲类药物。如代谢状态良好,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可考虑使用除磺脲类外的其他口服降糖药。胰岛自身抗体高滴度且代谢状况较差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应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
结语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是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由于兼有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特点,容易被误诊。对于体型消瘦、口服降血糖药物联合治疗血糖控制不佳者应该想到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并进行胰岛素自身抗体的检测。
参考文献
[1]李欢,李沫,付希英,沈鸿,王丽娟,杨茂光,程妍,蔡寒青.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模型验证[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0,28(07):517-520.
[2]周智广,纪立农,陆菊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诊疗的共识[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11):641-647.
#科学真相#
发现 | 儿童和成人1型糖尿病常被误诊,会增加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风险
点右上角“关注”,给你更多
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儿童和成人1型糖尿病常常被误诊,而这可能增加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风险。
这是一项在线调研,共有2526名成人参与,其中78%自身有1型糖尿病,22%为1型糖尿病患儿的父母或监护人。
在成人和儿童中,1型糖尿病最常见的症状是过度口渴、疲劳、尿频和体重减轻。
然而,其他症状因年龄而异。成人比儿童更容易出现视力模糊、阴道酵母菌感染、 手脚发麻和溃疡愈合缓慢。
另一方面,与成年人相比,儿童更容易出现胃痛、恶心/呕吐和流感样症状。
在整个队列中,24%的患者报告了最初的误诊。38.6%的成年人和16%的儿童漏诊了1型糖尿病。
在856名成年期诊断为1型糖尿病的受访者中,76.8%最初误诊为2型糖尿病;流感或其他病毒感染仅占误诊的8.6%。相比之下,在1670名儿童中,53.7%最初误诊为流感/病毒感染,19.1%误诊为链球菌/细菌感染。
总体而言,66.1%的患者在诊断时住院,40.9%的患者有DKA经历。儿童比成人更容易发生DKA及需要静脉输液。
与正确诊断的患者相比,漏诊的患者发生DKA的可能性高17.6%,不过这一关系仅在儿童中显著。
据介绍,1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青少年,在过去的20年间,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增加近4倍。
笔者建议患者应该到正规权威的医院进行检查,以免误诊。
欢迎合作与投稿,我们的工作邮箱:30615367@qq.com
英研究称,英国总理梅姨被误诊,近四成≥30岁1型糖尿病被误诊为2型
来自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3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近四成的1型糖尿病在就诊初期错诊为2型糖尿病。
研究显示,有38%的30岁以上1型糖尿病患者最初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并没有给予胰岛素治疗;即使在13年后,误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还有一半依旧被误作2型糖尿病。
英国总理梅姨,就是被误诊的经典病例之一。她最初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并给予生活方式干预以及2型糖尿病相关治疗药物,但并不奏效,之后重新进行了检查才明确原来是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也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因血糖过高而发展为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而且1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也较高,患者需要学会平衡胰岛素量和食物之间的平衡,并密切监测血糖。
2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能力并非完全丧失,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降糖药来控制。不过后期一些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
“1型糖尿病最需要的是胰岛素,口服降糖药、减重并不能奏效。但是对于年龄大的人而言分辨出其为1型糖尿病还是不容易的,毕竟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多数都是2型糖尿病。”研究者说。
研究者强调,即使一些误作2型糖尿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已经接受胰岛素治疗,但正确的诊断还是必需的,毕竟在治疗和管理方面差异较大。
研究者指出,这项研究提示,如果一位被初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在诊断后3年内需要胰岛素治疗,那么就有较高可能是1型糖尿病。具体就需要接受进一步化验检查来分型,以便得到精准治疗。
该研究受英国国家健康研究所(NIHR)和惠康基金会(Wellcome Trust)支持,共对583例已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分析,这些患者均在30岁以后被诊断为糖尿病。并就具有1型糖尿病特征者与保留内源性胰岛素分泌(非空腹C肽> 600 pmol/l)的受试者,以及220例严重胰岛素缺乏的30岁以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比较。
来源:Thomas NJ, Lynam AL, Hill AV, et al. Type 1 diabetes defined by severe insulin deficiency occurs after 30 years of age and is commonly treated as type 2 diabetes. Diabetologia. 2019 Apr 10. doi: 10.1007/s00125-019-4863-8.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邀请来自国内各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对过去一年近 30 个重要指南进行了详尽解读,愿能为广大心血管医生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阜外说心脏”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阜外说心脏”,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经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推荐,卫健委宣传司评选,“阜外说心脏” 系列节目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订阅点击:
http://chinacirculation.org/WX/home/zx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