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精神类药物糖尿病(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与糖尿病关系?)

健康科普王医生 0
文章目录:

5种“格列”降糖药,都能促进胰岛素分泌,但降糖效果各具特色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若不加控制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

近年来,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格列”类降糖药成为糖尿病治疗的重要选择。这类药物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来降低血糖,但不同种类的“格列”药物在降糖机制和效果上有着显著差异。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这些药物的特点,我们通过一个真实而温暖的故事,来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王先生今年52岁,是一名企业高管,平时工作忙碌,饮食不规律,体重超标。三年前,他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值高达8.2mmol/L,但因为没有任何不适,他并未引起重视。

直到最近的一次聚餐后,王先生突然感到口渴、乏力、视线模糊。妻子劝他去医院检查,他这才勉强答应。

在医院,内分泌科的周医生接待了王先生。

查看完检查单后,周医生坐下来,语气温和却不容忽视地说道:“王先生,你的糖化血红蛋白已经达到8.5%,这说明你的血糖水平已经超过了正常范围很久了。现在不仅是2型糖尿病,还伴有胰岛功能减退的情况,需要立即开始治疗。有没有家族糖尿病史?”

王先生点了点头:“我父亲有糖尿病,60岁开始打胰岛素。我是不是也得打针了?”

周医生笑了笑:“目前还不需要。你的胰岛功能还有一定保留,我们可以用口服药控制血糖。‘格列’类药物是一种常见选择,它们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不同种类的药物作用机制和效果略有差别,我来给你详细讲讲。”

周医生拿出一张纸,开始边比画边解释:“‘格列’类药物主要分为五种,包括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和格列美脲。它们都是通过作用于胰岛β细胞的ATP敏感性钾通道,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水平。但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王先生听得有些迷糊:“这些药有什么区别吗?”

周医生耐心地回答:“当然有。比如格列本脲,它的作用时间较长,降糖效果强,但对低血糖的风险也较高,适合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格列齐特相对安全,对心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格列吡嗪起效快,但作用时间短,适合血糖餐后升高明显的患者。格列喹酮的代谢主要在肝脏,对肾功能损伤的患者更加友好。至于格列美脲,它的降糖效果最平稳,适合老年人和胰岛功能残余较少的患者。

王先生皱了皱眉:“那我应该选择哪种?”

周医生继续说道:“你的情况比较适合格列美脲。这种药物的特点是既能平稳降糖,又能保护胰岛功能,对你的长期血糖管理更有帮助。当然,药物只是治疗的一部分,生活方式的调整更重要。”

王先生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我平时应酬多,吃饭不规律,运动也很少,这可能就是问题的根源吧?”

周医生点头:“没错。糖尿病的发生和你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长时间的高糖高脂饮食会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胰岛素分泌不足。而缺乏运动则会让胰岛素的利用效率更低。我们发现,超过80%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体重超标的问题。减重5%-10%,可以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

王先生叹了口气:“听起来我得改变很多习惯。”

周医生鼓励道:“是的,但这并不难。饮食上要控制总热量,减少精制糖和饱和脂肪的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全谷物。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或骑车。戒烟限酒也是必须的,尤其是酒精,它不仅会升高血糖,还可能导致低血糖风险。

王先生若有所思:“那如果控制得好,我还有可能恢复正常吗?”

周医生语气平和地回答:“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目前尚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管理,我们可以让血糖保持在理想范围,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你的胰岛功能还没有完全损失,如果现在认真对待,有可能实现‘糖尿病缓解’,也就是不用药物治疗依然能维持正常血糖。”

王先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听您这么说,我心里踏实多了。我一定会努力控制血糖。”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王先生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并按时服用格列美脲。每次复查时,他都会和周医生聊聊自己的进展和疑问。他的血糖逐渐稳定,体重也减轻了5公斤,精神状态比以前好了很多。

糖尿病的危害不可忽视,但通过早期干预和科学管理,许多患者都可以过上健康的生活。专家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血糖筛查,尤其是肥胖、有家族史或其他代谢疾病的高危人群。发现血糖异常时,应尽早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平衡膳食、规律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如果您已经确诊糖尿病,也不要恐慌,遵医嘱服药并改善生活习惯,您依然可以拥有高质量的生活。

周医生叮嘱王先生:“控制血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记住,健康永远是最重要的投资。”

愿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拥有充实而幸福的生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康玉春:精神科常用药物全解析十之心境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盐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药物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了解精神科常用药物的优缺点,可以帮助患者有效识别药物不良反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今天就给大家总结一下精神科常用的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催眠药以及部分心境稳定剂,今天分享最后一篇——心境稳定剂。

心境稳定剂

抗躁狂为主,抗抑郁为辅

47. 碳酸锂

最常用的心境稳定剂,是目前所有心境稳定剂中的首选药物。适用于躁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对躁狂症以及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均有治疗和预防复发的作用。

此外,也可作为治疗伴有情绪障碍和兴奋躁动的精神分裂症的增效药物,在反复发作性情感障碍患者中抗自杀效果最好。

碳酸锂的治疗窗狭窄,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接近,服用期间应监测血锂浓度,以免发生中毒现象。此外,碳酸锂95%通过肾脏排出,极易蓄积在肾脏内,造成锂中毒,而食盐中的钠盐,能促进锂盐经肾脏排出,减少锂盐蓄积和不良反应,因此,日常饮食中要注意盐的摄入。

【常见不良反应】

  • 早期不良反应为口干、无力、疲乏、嗜睡、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
  • 后期不良反应表现为持续多尿、烦渴、体重增加、甲状腺肿大、手指震颤等;
  • 锂中毒先兆有复发性呕吐、粗大震颤、抽动、呆滞、困倦、眩晕等;
  • 中毒症状包括共济失调、肢体运动协调障碍、肌肉抽动、意识模糊,严重者昏迷、死亡;
  • 其他不良反应有记忆力、理解力减退、体重增加、皮肤粗糙等。
48. 丙戊酸盐

丙戊酸盐对躁狂症的疗效和锂盐相当,对混合型躁狂、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共患焦虑障碍以及锂盐治疗无效者疗效更好,与锂盐合用可用于治疗难治性患者,常用的丙戊酸盐有丙戊酸镁和丙戊酸钠。

与其他药物联用时,可能引起血药浓度变化,因此,服用前应和主治医生详细沟通。

【常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厌食、腹泻、镇静嗜睡、乏力、记忆力下降、脱发、低钠血症、致畸作用、肝功能异常等。转氨酶升高较多见,偶见过敏性皮疹等。女性患者服用的话可能会有诱发多囊卵巢的风险。

49. 卡马西平

主要用于抗癫痫,对治疗急性躁狂、预防躁狂发作均有效,尤其对锂盐治疗无效、不能耐受锂盐不良反应以及快速循环发作的躁狂患者,效果较好,也可与锂盐联用预防双相情感障碍复发。

用药期间应缓慢加量,剂量增加过快,可能导致眩晕或共济失调。另外,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糖尿病患者慎用,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患者以及孕妇禁用。

【常见不良反应】可能引起口干、便秘、视物模糊、复视、眼球震颤、头晕、乏力等反应,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皮疹、荨麻疹,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

50. 奥卡西平

奥卡西平是卡马西平结构变化的产物,主要用于抗癫痫,临床上主要用于对卡马西平有过敏反应的患者,在适应症方面,奥卡西平药理作用相对简单,卡马西平更具优势;在安全性方面,奥卡西平耐受性更好,但发生低钠血症的比例高。

【常见不良反应】嗜睡、头痛、头晕、复视、恶心、呕吐和疲劳、低钠血症、共济失调等。

51. 拉莫三嗪

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双相抑郁、快速循环以及混合发作等,可以减少躁狂发作的复发风险。

然而,相比对躁狂、轻躁狂,是唯一对双相抑郁更有效的心境稳定剂,但是,具有较高的过敏发生率,使用时需从低剂量服用,缓慢加量,严密监测过敏反应体征。

【常见不良反应】可能出现头痛、头晕、嗜睡、失眠、震颤、复视、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反应,过敏性皮疹也是其常见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注意:本文分享的相关科普知识仅供参考,切勿盲目自行用药!如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利格列汀:智能降血糖的“聪明药”,它是怎样助力糖尿病管理?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糖尿病,这个被称为“甜蜜杀手”的疾病,正悄然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生活。而利格列汀,作为一种新型降糖药物,以其独特的“智能”降糖机制,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赵阿姨是社区里的热心肠,总是笑眯眯的,仿佛没有烦心事。但最近,她却有些愁眉不展。原来,赵阿姨在体检中被查出了2型糖尿病。这让她有些措手不及,毕竟在她的印象里,糖尿病是“老年病”,自己怎么就这么早中招了呢?

赵阿姨带着满腹疑问,来到了市医院的内分泌科。接诊的是经验丰富的李医生。李医生温和地询问起赵阿姨的病情和日常习惯。

“赵阿姨,您平时饮食怎么样?喜欢吃甜食吗?”

“哎呀,李医生,我从小就爱吃甜的,像蛋糕、饼干这些,家里总是备着。”赵阿姨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那您平时运动多吗?”

“运动?我忙着照顾家里,哪有时间运动啊。”赵阿姨摇了摇头。

李医生点了点头,心里有了数。“赵阿姨,糖尿病的发生和很多因素有关,包括遗传、饮食、运动等。您平时爱吃甜食,又缺乏运动,这些都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赵阿姨一听,心里有些懊悔。“那我这病能治好吗?是不是要一辈子打针吃药啊?”

李医生微笑着安慰她:“赵阿姨,别担心。糖尿病虽然需要长期管理,但只要控制好血糖,就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不影响生活质量。而且,现在有很多新的降糖药物,像利格列汀就是其中一种,它能帮助您更好地管理血糖。”

“利格列汀?这是什么药?”赵阿姨好奇地问。

李医生耐心地解释道:“利格列汀是一种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它能够通过抑制DPP-4酶的活性,提高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的水平,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而且,利格列汀的降糖作用具有‘智能’性,它只在血糖升高时发挥作用,当血糖正常或偏低时,则不会进一步降低血糖,这样就能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赵阿姨听了,眼睛一亮。“那这个药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吗?”

“当然。”李医生继续说,“利格列汀不仅降糖效果稳定,而且副作用小,对肝肾功能影响也小。更重要的是,它服用方便,一天一次,饭前饭后都行,非常适合像您这样的糖尿病患者。”

赵阿姨听了,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她决定试试利格列汀。

一段时间后,赵阿姨再次来到医院复查。这次,她的血糖值明显下降了,而且没有出现任何不适。赵阿姨高兴极了,她紧紧握住李医生的手,感激地说:“李医生,真是太谢谢你了!自从吃了利格列汀,我的血糖稳定多了,人也精神了!”

李医生微笑着说:“赵阿姨,这是您自己努力的结果。不过,别忘了,糖尿病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吃药,饮食和运动也很重要。”

赵阿姨连连点头。“放心吧,李医生,我以后一定注意饮食,加强运动,争取把血糖控制得更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阿姨成了社区里的糖尿病管理“达人”。她不仅自己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还经常组织糖尿病友们一起交流经验,互相鼓励。而利格列汀,也成了她口中的“聪明药”,帮助她和病友们更好地管理血糖,享受健康的生活。

当然,赵阿姨的故事只是众多糖尿病患者中的一个缩影。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21年全球约有5.37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6.43亿。而中国,更是糖尿病的重灾区,患者人数高居全球首位。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医学界一直在探索更有效的糖尿病管理方法。而利格列汀的出现,无疑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

除了赵阿姨的故事,还有一项关于利格列汀的临床研究也值得一提。这项研究纳入了数百名2型糖尿病患者,旨在评估利格列汀与另一种常用降糖药物二甲双胍联合使用的效果。结果显示,与单独使用二甲双胍相比,联合使用利格列汀和二甲双胍的患者血糖控制得更好,且低血糖发生率更低。

这一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利格列汀的降糖效果,还进一步揭示了其在联合用药中的优势。对于那些单药治疗效果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利格列汀无疑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选项。

当然,任何药物都有其适用范围和禁忌症。利格列汀也不例外。在使用前,患者必须经过医生的详细评估,确保没有过敏史、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禁忌情况。在使用过程中,患者还需定期监测血糖、肝肾功能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管理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需注意饮食、运动、心理等多方面的调整。只有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赵阿姨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科学管理,就能有效控制。利格列汀等新型降糖药物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治疗可能。糖尿病管理需要患者、医生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战胜这个“甜蜜杀手”。

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让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像赵阿姨一样,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而利格列汀,这颗智能降糖的“聪明药”,也将在糖尿病管理的道路上,继续发挥它的独特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在结束这篇文章之前,我想对所有的糖尿病患者说一句话:“糖尿病不是生活的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只要我们勇敢面对,科学管理,就一定能战胜它,享受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也希望大家能够关注糖尿病,关爱糖尿病患者,共同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提醒大家,健康是生命之本,预防胜于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饮食均衡,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健康与我们同行。

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朋友,更要积极面对,坚持治疗,相信自己,相信医学的力量,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病魔,迎接美好的未来。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