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图(2型糖尿病患者的图片)
颠覆认知!2 型糖尿病不是一种病,而是6种,精准治疗迫在眉睫!
糖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的血糖水平,使用同样的降糖药,有些人血糖降得很理想,有些人血糖却纹丝不动?
其他慢性病则很少出现这种情况。比如高血压,同样的血压水平,使用同样的降压药,可能有些人效果好一点,有些人效果差一点,但不会差别太大。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一个很少人知道的真相:2型糖尿病其实不是一种病,而是6种!
很多糖友,甚至很多非专科的医生都不知道,“2型糖尿病”这个诊断其实并不精确,如果从发病机制上细分,2型糖尿病患者其实可以分为6种不同的亚型,不同亚型的病因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就不尽相同。
只有弄清楚自己是哪种亚型,才能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具体是哪6种呢?它们是:胰岛素缺乏型、肠促胰素缺乏型、胰岛素抵抗型、混合型、早发型、严重肥胖型。
下面咱们就来分别了解一下:
01
胰岛素缺乏型
这种类型糖友们比较熟悉,大概占所有2型糖尿病的25%左右。
胰岛素缺乏型的糖友一般有3个特点:病程长、年龄大、体型偏瘦。随着糖尿病的逐渐发展,胰岛β细胞逐渐凋亡,不能满足身体需要,就会表现为胰岛素缺乏。
这一型糖友的空腹C肽水平往往<1ng/ml,由于缺乏自身胰岛素,往往血糖波动较大,对磺脲类、格列奈类等促泌剂类的降糖药不敏感,一般需要联合使用胰岛素。
02
胰岛素抵抗型
这也是糖友们比较熟悉的一种类型,在2型糖尿病中所占比例与胰岛素缺乏型相当。
胰岛素抵抗型的糖友也有3个特点:病程短、腹型肥胖、伴有多种代谢性疾病(高血压、高血脂)。
与第一种类型相反,胰岛素抵抗型的糖友空腹C肽水平往往会比普通人更高:>2.5ng/ml。
这型糖友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内脏脂肪堆积后,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也就是胰岛素抵抗。所以,减重治疗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早期甚至能逆转病情。
03
肠促胰素缺乏型
这种类型的2型糖尿病人比例最高,大概占一半左右,但以前并不为人所知。
有些2型糖尿病人空腹胰岛素并不缺乏,胰岛素抵抗也不明显,但是却出现了餐后血糖升高,以前医生并不清楚具体的原因,近些年的研究发现,这类糖尿病人餐后血糖高,主要是由于肠促胰素缺乏。
肠促胰素是由肠道细胞分泌的两种激素的统称。这两种激素有保护胰岛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肠促胰素分泌不足,餐后胰岛素分泌就会减少,导致餐后血糖升高。
如果2型糖尿病人的空腹C肽水平在1.1~2.5ng/ml,就属于肠促胰素不足型。
这类患者使用肠促胰素类降糖药效果会比较好。常见的有两类: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利格列汀等)、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
04
混合型
混合型不是一种独立的类型,而是指同时具有上述3种亚型的糖尿病人。常见的有2种:
①胰岛素缺乏型 胰岛素抵抗型
②肠促胰素缺乏型 胰岛素抵抗型
混合型的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一般会采用联合用药方案。常用的药有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西格列他钠等)、SGLT-2i(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
05
早发型
早发型指发病年龄<40岁的2型糖尿病。
早发型2型糖尿病以前占比很低,但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年增长很快。据统计,中国早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13年来增长了4倍!
我经常跟大家说,糖尿病发病越早,越容易出现并发症。与其他2型糖尿病相比,早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大血管病变的风险更高,而发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 病变等并发症的风险甚至高于1型糖尿病患者!
早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衰竭更快,所以早期的饮食和运动管理比其他类型更重要。
治疗上,早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更难控制,一般都需要联合用药。
06
严重肥胖型
严重肥胖,指体质指数(BMI)>35 (亚裔人群>32.5 )。比如,如果一个亚洲人身高170cm,那么体重>95kg就达到严重肥胖的标准。
严重肥胖型糖尿病人最关键的治疗是减重。包括但不限于生活方式管理、药物、减重手术等。
严重肥胖型糖尿病人的降糖药物可以选择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西格列他钠)、SGLT-2i(达格列净、恩格列净)、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等药物联合治疗,一般不使用胰岛素。
以上就是2型糖尿病的6种亚型。糖友们,你是哪种类型呢?
越来越多人患有2型糖尿病,出现9类症状要注意,预防做好5点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通常由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尽管它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但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受到其影响。
2型糖尿病:不只是血糖高的问题2型糖尿病被称为“现代文明病”,因为它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据统计,全球约有4.63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绝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患者。该病不仅会影响血糖水平,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2型糖尿病,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复杂,涉及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等多个方面。当我们的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将血糖转化为能量时,血糖就会在血液中堆积,导致高血糖。长期的高血糖不仅会对胰岛功能造成损害,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质量和预期寿命。
2型糖尿病的发病并非无迹可寻,以下几类人群更容易成为它的“目标”:
1. 生活方式不良者: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且缺乏运动,容易导致体重超标甚至肥胖。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会引发身体对胰岛素的抵抗。
2. 有家族史者: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直系亲属,个体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遗传因素可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功能和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3. 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者: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应激状态,可能会引起体内一些升糖激素分泌增加,长期可影响血糖代谢。
2型糖尿病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且可能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所不同。常见的症状包括:
1. 多尿:由于身体试图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糖分,患者可能会频繁排尿。
2. 口渴:多尿会导致身体失去水分,从而使患者感到异常口渴。
3. 体重减轻:尽管饮食正常甚至增加,但患者可能会体重减轻,因为身体正在消耗肌肉和脂肪储备来获取能量。
4. 极度疲劳和虚弱:由于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患者可能会感到极度疲劳和虚弱。
5. 视力模糊:高血糖水平可能导致视力暂时模糊,因为高血糖会影响眼睛的液体平衡。
6. 伤口愈合缓慢:皮肤损伤或感染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愈合,因为高血糖会影响血液循环和免疫系统功能。
7. 饥饿感增加:由于身体无法利用葡萄糖,患者可能会感到饥饿,即使他们已经吃了足够的食物。
8. 皮肤问题:皮肤可能变得干燥或出现瘙痒,特别是在脚部和小腿部位。
9. 感染风险增加: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受损,患者更容易感染,如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等。
这些症状并非2型糖尿病的特异性表现,也可能与其他疾病相关。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
面对2型糖尿病这一劲敌,我们并非束手无策。通过科学的治疗和自我管理,我们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1. 饮食疗法:饮食疗法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患者应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蔬菜、全谷物等,少吃精制谷物和高糖食物。同时,限制钠盐的摄入,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时候,还可以适量食用含热量比较低的水果,尽量放在两餐中间进行食用。
2.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对于改善胰岛素抵抗、控制体重具有重要意义。患者应根据个人兴趣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以及举重、俯卧撑等力量训练。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并适当进行力量训练。运动前应进行热身活动,避免运动损伤;运动后应进行放松活动,帮助身体恢复。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不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等)和胰岛素。新型降糖药(如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血糖监测: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是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患者应自备血糖仪进行家庭自测,并定期到医院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测。通过监测血糖水平的变化,患者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5. 教育与管理:接受糖尿病教育是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一环。通过参加糖尿病教育课程、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等方式,患者可以了解更多的糖尿病知识和管理技巧。同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战胜2型糖尿病的关键。
预防总是胜于治疗。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调整饮食结构等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的风险。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预防建议:
1. 健康饮食:注意饮食均衡,控制食物摄入量,减少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和瘦肉的摄入。遵循适宜的饮食计划并定期咨询营养师。
2. 积极运动:坚持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此外,坚持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肌肉含量和代谢率。通过运动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血糖水平测试,特别是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或患有其他糖尿病风险因素的人来说。早期发现并进行干预,可以有效防止2型糖尿病发生。
4. 管理压力:长期的压力和焦虑可能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如进行心理咨询、放松训练、锻炼身体等,有助于减少压力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5.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因此,应积极戒烟限酒。
2型糖尿病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但它并非不可战胜。通过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我们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免受其害,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
2型糖尿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型糖尿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头条创作挑战赛#2型糖尿病是一种长期代谢紊乱,特征为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和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约有4.22亿成人患有糖尿病,其中90%以上的患者为2型糖尿病患者。
本文将深入探讨2型糖尿病的成因,包括遗传、生活方式以及其他环境因素,并探讨如何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管理或预防这种病症。
遗传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表明,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子女患病的风险将增加40%;如果双亲均患病,风险则增至70%。目前已确认多个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遗传标记,如TCF7L2、PPARG等基因突变,这些基因通常影响胰岛素的作用和/或分泌。
高糖、高脂肪的饮食习惯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研究显示,摄入过多的加工食品和饱和脂肪,以及纤维摄入不足,可以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肥胖,特别是腹部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另一个关键风险因素。体重指数(BMI)超过25的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三倍以上。
缺乏体力活动增加了2型糖尿病的风险。定期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可以改善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
研究还发现,社会和心理压力、睡眠质量不佳以及暴露于某些环境化学物质可能也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虽然遗传因素无法改变,但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身体活动、改善饮食习惯、维持健康体重和良好的心理状态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疾病,其发展涉及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虽然个体的遗传背景不可修改,但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绝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此外,对于已经发病的个体,通过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同样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