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患糖尿病(40岁患糖尿病正常吗)
40岁患糖尿病减寿10年
目前,糖尿病年轻化态势已开始逐步颠覆其在人们心中“老年病”的传统印象。而对于年轻人来说,早早患上糖尿病可不是一件闹着玩的小事。近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与未患糖尿病者相比,在30岁、40岁和50岁确诊为糖尿病的人,预期寿命分别缩短约14年、10年和6年。
该研究由英国剑桥大学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团队主导完成。此外,癌症、呼吸、消化、神经系统疾病,心理健康障碍以及传染病和肾脏疾病,也都会让糖友折寿。 与老年人患糖尿病不同,早发型糖尿病(通常定义为40岁之前发病)病情复杂,病因多与生活方式有关。专家指出,年轻人患病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多有不健康生活习惯,如长时间看电子产品、久坐少动、常吃外卖等,高脂、高热量、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模式会为糖尿病到来按下“加速键”。二是体重和腰围没控制好,超重和内脏脂肪过量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降低人体葡萄糖利用效率。三是家庭原因,与基因遗传和家庭生活环境均有一定关系。 在病情特点上,论文指出,与年龄较大的糖友相比,早发的2型糖尿病可能“攻击性”更强,表现为体重、血压、血脂更高,血糖难以控制,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可能导致过早死亡。
大家也不必太过焦虑,维持健康生活方式、积极预防,是能够推迟糖尿病发病的。年轻时一直维持或积极改善生活方式的人,中老年时期健康状况好;且生活方式改善得越早,效果越好。 (via 北京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指导中心)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40岁得了糖尿病,75岁仍然没有糖尿病并发症,就靠这6个方法
“得了糖尿病,就一定会得并发症?”
这是许多糖友的焦虑。
糖友老张,用他长达35年的抗糖经历证明:得了糖尿病,并不一定会出现并发症。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老糖友——老张的真实控糖经历,他不仅打破了“糖尿病是百病之源”的魔咒,更揭示了糖尿病科学管理的积极意义。
我们总结了老张的6个“核心密码”,一并分享给大家。
01 老张的真实案例:
患糖尿病35年糖尿病无并发症的奇迹
老张是我们内分泌科“元老级”的糖友,他确诊2型糖尿病时年仅40岁,今年已满75岁高龄。
但是,与许多糖友不同,他从未出现手脚麻木、视力模糊或肾脏损伤等常见并发症。平时给糖友们做“患者教育”的时候,我也总是拿老张的例子鼓励大家。
由于常年接触,我们科的几位医生对老张都很熟悉,大家在总结他的经验时发现,老张的控糖经验并不复杂,可以总结为“6大秘诀”。
02 老张的秘诀:
六大核心策略
1)血糖管理:稳字当头
对糖尿病人来说,短期把血糖降下来不难,难的是长期稳定。
血糖要保持长期稳定,最重要的是什么?
有人说,是饮食和运动,这是控糖的基础;也有人说,是合理用药,因为随着病程的延长,终究是需要药物来控制血糖。
这些都很重要,但我不认为这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保持血糖长期稳定,最重要的是“血糖管理”。
你要了解自己的血糖特点:什么时候容易升高,什么时候容易降低,哪些食物对血糖影响大,哪些食物对血糖影响小,什么运动最适合自己,什么药最适合自己等等。
每个人的血糖特点都各不相同,了解自己的特点,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制定控糖策略。
老张的血糖管理就做的非常好。
他有一个笔记本,详细记录了每天的血糖波动情况、饮食情况等。每次来门诊开药,都会详细地向我们汇报他最近的血糖情况。
这就使医生对他的血糖有更清晰的把握,制定的方案也更“个体化”。
每次检查的结果,老张也细心地放在一起,一旦检查结果有变化,他总是会及时地向我们咨询。
我们对他的饮食、运动提出什么要求,老张也总是一丝不苟的坚持执行。
如果一段时间血糖不稳定,他也会积极配合我们做动态血糖监测,查找波动的原因。
通过自我管理,老张的糖化血红蛋白始终控制在7%以下,空腹血糖<6.5mmol/L,餐后血糖<8.0mmol/L。
2)定期筛查:防患于未然
为什么我知道老张现在没有任何并发症?因为他每年都会坚持做并发症的筛查,比如下面这些检查,很多糖友偶有会查,但很少有人能几十年长期坚持:
- 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整体控制情况)
- 尿微量白蛋白(筛查早期肾病)
- 眼底检查(预防视网膜病变)
- 神经病变筛查(触觉、振动觉测试)
在35年的糖尿病病程中,老张也曾出现过检查结果的异常,不过都是在很早期就及时发现,通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直到现在都没出现临床症状。
3)营养干预:补足“隐形短板”
研究发现,近半数糖尿病患者缺乏维生素D、镁、维生素B12等,而这些营养素与神经保护密切相关。
根据医生的建议,老张在保证饮食均衡的前提下,还会经常在饮食中补充下面这些对血糖有益的食物:
- 深海鱼类(富含优质脂肪酸)
- 坚果和黑巧克力(富含镁)
- 瘦肉和发酵食品(富含维生素B12)
很多糖友为了省事,喜欢通过口服“制剂”或者“保健品”的方式补充,老张则从来不会。他会按医生的建议,以食补为主,并定期检测血中营养素水平,避免盲目补充。
4) 生活方式:动静结合
老张每天都会进行适量的运动,比如散步、太极等。35年来,老张坚持每天快走30分钟,风雨无阻。
规律的运动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降低血糖。
运动时,他会注意自己的心率和呼吸,确保安全有效地进行锻炼。平时如果坐的久了,老张会主动起身活动,从不久坐不动。
5)良好心态
老张虽然对血糖管理的很细致,却并不过分纠结结果。35年来,他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他经常参加社区活动,与朋友聊天,享受生活的乐趣。平时有机会,他也会跟着自己的儿女外出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6)遵医嘱服药
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张的依从性极好,每次在门诊就诊回家后,都会坚持按照医生的要求服药。
有时血糖产生了波动,他也从不会自己随意停药或减量,而是及时复诊,听取医生的建议调整用药方案。
03 结语:
“我命由我不由天”
老张的“6大秘诀”看起来平平无奇,都是些“常识”,却取得了惊人的效果。35年病程的糖友很多,但35年病程,却没有任何并发症的糖友却极少。
老张的经历证明:糖尿病并发症并非“命中注定”,而是可防可控的。通过科学管理、定期筛查和生活方式干预,每一位糖友都有机会成为“无并发症”奇迹的创造者。
记住:控糖不是终点,无并发症才是真正的胜利!
研究:活到9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大多在40岁时,掌握了这几规律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在医学领域,我们总是看到许多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面临一个困惑:既然糖尿病是一种无法完全治愈的慢性病,为什么有些糖尿病患者能够活得比其他人长,甚至健康?
这些长期存活且身体相对健康的糖尿病患者,究竟做了什么不同的事情?
因此,糖尿病的控制远远不止“吃药”这么简单,更需要从患者的整体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出发,做出一系列综合性的管理措施。
从这个角度来看,40岁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往往迎来了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很多人会突然意识到,单纯依赖药物不再能有效控制病情,甚至会产生药物依赖,导致身体更脆弱,甚至病情进一步恶化。
正因如此,如何在40岁左右,建立一种健康的、系统性的糖尿病管理方法,成为了活到9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能够长寿且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不仅仅是避免了常见的饮食误区,或是加强了运动量,而是有更多、更为细致的健康策略和生活习惯,帮助他们有效地“逆转”糖尿病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走向长寿之路。
不少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在40岁左右开始出现糖尿病症状时,往往会有一些血糖波动的迹象,这个波动,尤其在餐后血糖上升较为明显,但在平时检查时并不一定能够被精准捕捉到。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患者往往容易产生麻痹心理,认为只是“轻微的高血糖”,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在我接诊的一位糖尿病患者中,她是一位40岁时被确诊为糖尿病的女性。
开始时,她并没有严格的血糖控制,仅仅依靠药物来维持血糖水平,然而,在她自己的一次餐后血糖检测中,她发现自己的餐后血糖竟然偏高。
于是,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饮食和运动习惯,通过定期记录血糖波动,她发现,只有在保持规律运动和低糖饮食的情况下,餐后血糖才能保持在较为稳定的范围。
而且,她的体重逐渐减轻,血糖控制越来越好,最后成功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活到9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往往在40岁时,已经开始非常重视血糖波动的控制,并未过度依赖药物,而是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来改善病情。
很多患者往往到了一定年龄后,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这也是糖尿病病情逐渐恶化的根源之一。
我曾治疗过一位65岁的男性患者,患糖尿病已有多年,血糖波动较大,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医生建议他进行胰岛素敏感性检查,结果发现,他的胰岛素敏感性明显降低。
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方式干预,比如增加有氧运动和调节饮食结构,逐渐恢复了良好的胰岛素敏感性。
通过调整这些因素,他不仅成功避免了药物的过度依赖,还显著改善了血糖控制,最终避免了许多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对于40岁左右的糖尿病患者来说,重视胰岛素敏感性,比单纯关注血糖水平更加关键。
许多糖尿病患者在此年龄段会开始面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如果得到及时解决,往往能有效地减缓糖尿病的恶化过程,增加患者的寿命。
我曾有一位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的患者,她的工作节奏非常紧张,常常依赖高糖零食来保持精力和稳定血糖。
然而,这种饮食方式让她的血糖水平一直波动较大,且并未从根本上改善胰岛素的调节能力。
她在40岁时通过反思自己的饮食结构,逐步减少了对含糖量高的零食的依赖,转而选择更为天然、低GI(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尤其是增加了蔬菜和高质量蛋白质的摄入。
通过这样的饮食结构调整,她不仅改善了血糖控制,还在体力和精神状态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她的糖尿病病情因此得到了更长久的稳定。
通过减少对某些食物的过度依赖,患者能够更好地掌控血糖,避免其对胰岛素调节的负面影响,从而获得更为长久的健康。
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并发症是微循环障碍,尤其是眼部、肾脏和下肢的微血管损伤。而许多患者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只关注大范围的血糖控制,却对微循环健康的保护不够重视。
实际上,很多活得更长、更健康的糖尿病患者,往往是在40岁时就开始注重微循环的保养,通过合理的运动、补充微量元素以及定期体检,早早防止了微循环问题的出现。
我曾接诊过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他的糖尿病已经控制了多年,但始终没能避免出现一些轻微的视力问题。在他40岁时,经过一次眼科检查,医生发现他的眼底微血管已有轻微的损伤。
于是,他开始特别注重微循环健康,每年定期做眼科、肾脏检查,并通过改善血糖控制、增强血液流动性的运动以及补充一些必要的微量元素,成功避免了更严重的并发症。
在他70多岁时,尽管糖尿病已经有多年,但他依然能够维持良好的视力和肾功能。
很多患者会在这一阶段开始意识到,通过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定期检查微循环健康,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从而确保长期健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赵克中,韩萍,张兆亮,等.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恶化因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