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孕妇补铁推荐(孕期糖尿病怎么补铁)

飞飞象孕妈课堂 0
文章目录:

孕期乱补铁易患妊娠糖尿病

在“生育潮”前,孕妇和宝宝的健康安全,无疑是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如今在妇产科,妊娠期糖尿病正成为一个急需引起关注的大问题。而导致妊娠糖尿病的因素中,有一个就是孕期补铁不当引起的。

现在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率目前世界各国报道有所不同,不过我国之前统计的情况来看,发生率应该在1-5%左右,而近年来发病率更是明显升高。

举个简单例子,在2011年南京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共收治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1620例;2012年共2094例,2013年达到3319例,占全院分娩总人数的17.9%,而今年截至11月底,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已经超过3000例,门诊患病率已达到15%左右。

许多准妈妈对妊娠期糖尿病的严重后果预计不足。其实, 妊娠性糖尿病不只会让宝宝长得大一点儿,除了会让巨大儿发生率显著升高外,也导致胎儿生长发育滞后,宝宝的严重畸形发生率更是正常妊娠的7-10倍!宝宝不仅容易发生心血管畸形和神经系统畸形,出生后也容易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低血糖!至于宝宝成年后各种疾病风险,以及对妈妈健康的影响,那就更不用提了。

那么是什么导致妈妈们在孕期出现糖尿病呢?你可能会想当然以为,是不是孕期吃得太好了。不过根据该院产科、护理方面专家的统计显示,有些风险诱因可能你压根就想不到。

比如说:补铁。

孕妇乱补铁是很危险的

孕妇要补铁!这可能是很多准妈妈都听说过的,特别是生理特点决定了女性每个月都会有那几天,这个定期失血的现象会让女性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而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为了供给胎儿营养物质,铁的需要量大大增加,贫血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很多孕妇都会把补铁纳入营养补充的范围。

但研究却告诉我们,补铁不当可能带来额外的风险,孕期补铁组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孕妇组的3倍,而且血红素铁摄入越多,妊娠期糖尿病风险就越高。进一步分析显示,血红素铁摄入每天增加1mg,患病风险就增加51%。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且在妊娠期间,机体对铁的需求量是增加的,这样才能满足妊娠母体生理变化的需要,同时也保证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但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医学界发现过量铁摄入可能带来的问题名单里,糖尿病位列其中。作为一种氧化剂,铁摄入过多可能会导致胰腺损伤,与胰岛素抵抗以及2型糖尿病的发生都有关,并可能直接增加2型糖尿病患病的危险。

当然,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体内铁超负荷的情况下。以前人们的饮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所以膳食中铁生物利用率较低,也容易贫血。现在膳食水平提高、模式变化,一般人群不太容易出现贫血,部分人群更可能存在体内铁过量的情况。不过,孕妇作为一个特殊人群,对于铁的需求量要高一些,整个孕期需要铁量约为1000mg左右,因此适当补铁还是可以的,但绝对不能过量补铁。

因此,我们更建议孕妇从饮食中摄入足量的铁,例如通过进食红肉和血制品,就可以很有效吸收和利用铁元素,对于绝大多数孕妇来说,这样就可以满足需要,同时也是安全的。但不建议孕妇在未经指导的情况下,自行使用铁补充剂。如果经过检查确诊贫血,铁元素缺乏较为严重,通过饮食无法快速纠正,那么可以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进行补充。

更多最实用的育儿知识、育儿资讯和免费早教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飞飞象育儿宝典】。会有大波妈友福利等着你哦!!!

如何关注:打开微信→添加好友→查找【飞飞象育儿宝典】或【ffx0000】即可!!!

糖尿病合并缺铁性贫血,在输血治疗基础上,可以试试中药治疗!

糖尿病患者除了要面对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影响,还可能要遇到一些伴发疾病,这些疾病常常与降糖治疗相互影响,其发生可在糖尿病发病之前,也可在糖尿病发病之后。

中医药治疗在改善这些伴发病方面往往存在特有的优势,接下来我们将结合新近发布的一些指南或共识,讨论一些糖尿病患者常见伴发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缺铁性贫血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可能因维生素B12缺乏而出现巨幼细胞性贫血,除此之外,缺铁性贫血也可能发生,特别是那些过度限制饮食或饮食控制不合理的患者。缺铁性贫血(IDA)是指体内贮存铁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贫血,属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营养缺乏性疾病之一,以孕妇和儿童为高发人群。来自我国的调查显示,男性患病率约10%,女性患病率为20%,孕妇患病率高达35%,城市儿童患病率为12.3%,农村儿童患病率为26.7%。

因缺铁性贫血病理机制明确,即机体铁缺乏所致,所以补充铁剂是有效的治疗措施,但由于患者对疾病的危害性了解不足,加之铁剂治疗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使多数患者不能坚持常规治疗,或由于病因未能有效根除,导致缺铁性贫血迁延不愈,并加剧了患者心理负担。

类似缺铁性贫血症状的中医描述始起于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病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指出:“病者萎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因此,缺铁性贫血被归入“萎黄病”范畴。

中医很早就认识到“萎黄病”与矿物质缺乏有关,并喜用含铁矿物质治疗,有效而无不良反应是其特色和优势。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理论,在饮食预防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根据形象化类比原理,可食用下列食品预防缺铁。

①动物血:动物血液中含有丰富的铁,而且是血红素铁,容易被人体吸收,不容易被食物中的草酸等物质干扰。因此,吃动物的血液来补充血液是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最佳食疗方式。可选用“以血补血”的猪血、鸡血、鸭血等动物血液食品预防。

②动物肝脏:基于中医脏象理论“肝主藏血”,肝脏能调节血量,食用动物肝脏对缺铁性贫血有效。

③食用菌:许多菌类食品如木耳、地耳、银耳、猴头菌、灵芝、平菇、香菇、草菇、竹荪中铁的含量很高,尤其是木耳,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它作为补血佳品。

④水果及干果:红色或紫色的水果及干果也具有很好的补血作用,如红枣、枸杞、樱桃、李、葡萄干、花生红衣、芝麻(包括芝麻酱)等。而且,补铁时与维生素C或含量高的食物、水果、蔬菜同服,可更好地促进铁的吸收。

《缺铁性贫血中医药防治康复一体化专家共识》指出,鉴于缺铁性贫血中医药防治与康复优势,以病因病机与临床证候为依据,以辨证施治为总则,轻、中度贫血单纯中药治疗即可,重度和极重度贫血宜在输血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大量文献表明,中医药治疗缺铁性贫血不仅具有与铁剂相等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更重要的是除能有效补铁外,还可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

因缺铁性贫血总体为虚,虚在脾胃与气血,因此治疗原则以健脾和胃、双补气血为主,同时还要针对导致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对应治疗,并适当补充有利于血液化生的中药或具有现代补铁效果的血肉有情之品,如血红素铁、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尽管口服汤剂能够针对患者个体特点,有针对性地改善相关症状,如疲乏无力、心悸气短、食欲不振等,但长期服用的依从性较差,临床上宜根据病情适当选用。

鉴于缺铁性贫血从预防、治疗到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服药时间相对较长,在对因治疗的前提下,中成药在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中更具优势,如依从性好、便于携带、服用简单、有效而无明显不良反应等。

①益气维血胶囊(颗粒、片),适用于治疗各种类型贫血症见面色萎黄或苍白、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者。

②益中生血胶囊(片),适用于因脾胃虚弱、气血两虚而出现面色萎黄、头晕、纳差、心悸气短、食后腹胀等症的缺铁性贫血患者。

③生血宝合剂,适用于因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而致神疲乏力、腰膝疲软、头晕耳鸣、心悸、气短、失眠、咽干、纳差食少的缺铁性贫血患者。④其他中成药,对于产品说明书上标有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中成药,结合当地医保实际,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选用,如复方皂矾丸、健脾生血颗粒、生血宁片等。

糖尿病患者预防贫血,多吃这些食物

糖尿病患者因营养失衡,容易缺铁。糖尿病合并自主神经病变者往往胃肠功能紊乱,吸收能力降低,也容易出现铁缺乏。可能诱发缺铁性贫血。

如何预防铁缺乏呢?


多进食富含铁的食物

肉类食物的血红素铁含量丰富,且吸收率高,铁含量通常超过25%以上,而大部分蔬菜、谷类和豆类中的铁主要为非血红素铁,吸收率较低,比如菠菜中的铁只能吸收2.0%左右。

因此,补铁应以增加畜肉、禽肉、动物血及肝脏等动物性食物为主。

缺铁性贫血患者应改变偏食和挑食的不良饮食习惯,不一味追求素食或盲目节食,节食者也应适当补充动物性食物,特别是相对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的幼儿、青少年、育龄妇女和老年人等平时更应重视补充富含铁的食物。

黑木耳、紫菜和黑芝麻等非动物性食物含铁也很丰富,可增加摄入量。

如有慢性胃肠道疾病、食欲不佳、消化不良或咀嚼有困难的病人,烹饪时可将食物切细切碎做成肉末、肉泥、肝泥、菜末或菜泥等形式。


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

预防缺铁性贫血应摄入足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蔬菜中的铁虽然吸收率相对较低,但富含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水果中除维生素C外,枸橼酸和果糖等也有助于铁吸收,可通过进食新鲜水果或随餐饮用鲜果汁以促进铁的吸收。


减少影响铁吸收的因素

食物中的植酸盐、草酸盐、磷酸盐、碳酸盐、钙和锌等会影响铁的吸收,咖啡和可可中的多酚类物质也会影响铁吸收,应避免上述食物与富含铁的食物同食。

饮茶宜在餐后1-2小时,富含草酸的蔬菜应先在水里焯一下,去掉草酸等物质再烹饪。

富含钙的牛奶及其他乳制品可作为餐间点心食用,而不建议随餐食用。

也可以将含抑制铁吸收的营养素的食物放在含铁量最低的一餐中食用,如可在食用含铁量低的谷类早餐时饮用茶或乳制品。

作者:湖北省武汉市铁路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张智燕 闫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