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医学论文(糖尿病医学论文参考文献)
国内一项关于糖尿病治疗新策略的论文在《英国医学杂志》发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赖魏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记者10月17日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由该医院李延兵教授团队牵头,联合国内15家单位共同完成一项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针对伴有严重高血糖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提出“强化-简化”的新治疗策略,有助于改善长期血糖控制水平,为相关患者长期优化管理提供新的诊疗思路。日前,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延兵教授介绍研究总体情况。主办方供图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肥胖发病率升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李延兵介绍,传统的糖尿病治疗方案是从单药口服、多药联合口服到注射胰岛素的“升阶治疗”,方案日趋复杂,但难以避免远期的慢性并发症。李延兵教授团队发现,使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迅速清除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可以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诱导出糖尿病缓解。然而,如管理不当,这些获益往往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鉴于此,研究团队设计了“强化-简化”新策略,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采用简化的口服降糖药物进行序贯治疗,以期达到优化长期血糖控制的目的。
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上。主办方供图
研究团队组织进行了一项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验证这一治疗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共入选了412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李延兵表示,该研究为伴有严重高血糖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种阶梯降糖长期管理策略,为血糖管理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Nature Medicine刊发论文: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在猴体获得突破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2022年2月3日,国际知名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 刊发了一篇关于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实验进展及研究成果的科研论文:《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Islets Ameliorate Diabetes in Nonhuman Primates》(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胰岛细胞改善非人灵长类糖尿病动物模型血糖控制的研究)。
2022年2月3日Nature Medicine官网的网页截图
该论文的几位作者均来自中国:北京大学干细胞中心邓宏魁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研究所彭小忠教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沈忠阳教授为通讯作者,杭州瑞普晨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普晨创”)CTO杜媛媛博士、研发副总监梁振博士、研发经理王小丰为共同第一作者。
该论文源自于研究团队的一项突破性科研成果:国际首个干细胞来源胰岛在非人灵长类糖尿病动物模型上评价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实验研究。
2022年2月3日Nature Medicine官网的网页截图
糖尿病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之一。一型糖尿病患者依赖胰岛素注射治疗,但大部分患者即使严格控制饮食和强化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依旧欠佳,仍不可避免地出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严重并发症。
胰岛细胞替代治疗(胰腺移植和胰岛移植)是目前认为治疗一型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这种方式能够精确稳定地调控血糖的生理变化,无低血糖风险,有效地纠正糖、脂、蛋白质代谢紊乱,减少糖尿病发病中或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可以逆转部分早期并发症。由于人胰腺供体严重不足,全球每年开展的临床胰岛移植病例数量非常有限。因此,供体稀缺已成为限制了胰岛移植大规模临床应用的关键问题。人多能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和分化为功能性细胞的潜能,这使其有望用于包括一型糖尿病在内的多种重大疾病的治疗。
瑞普晨创与北京大学干细胞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研究所及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合作开展研究,在非人灵长类糖尿病动物模型上系统地评价了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糖尿病治疗上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该研究使用临床常用的胰岛移植方案,将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输注到糖尿病模型猴体内,受体猴的空腹血糖和平均餐前血糖显著降低。研究团队观察到,接受细胞移植的糖尿病猴的C肽(胰岛素分泌标记物)释放能够响应餐食或葡萄糖刺激。值得指出的是,接受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移植后,糖尿病受体猴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移植前峰值相比,下降了2%以上。HbA1c是临床常用的指标,用于综合评价糖尿病患者的中长期的血糖控制情况;HbA1c每降低一个百分点,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就会随之显著下降。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一只血糖波动幅度大、控制整体较差的糖尿病模型猴上,移植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后其血糖的控制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一结果提示了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移植有望用于脆性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脆性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风险。综上所述,该研究在非人灵长类动物糖尿病模型上长期系统地追踪观察,初步证明了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为国际首个在非人灵长类模型上系统地评价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胰岛细胞治疗糖尿病可行性的研究,本研究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上证明了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研究表明,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胰岛细胞拥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为后续开展干细胞来源的胰岛在糖尿病治疗的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作为困扰人类社会最为严重的慢性病之一,一型糖尿病对患者生活和生命健康的影响尤其巨大,因此开发出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尤为紧迫和关键。干细胞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时代已经来临,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技术的不断成熟,糖尿病患者可以完全摆脱严格控制饮食,餐前饭后关注血糖,担忧并发症危及生命的疾病困扰,获得更高质量和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相信以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技术为突破口的再生医学将为实现健康中国发挥重要的作用。
附: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1-01645-7
(资料来源:瑞普晨创官方微信)
糖尿病患者为何会有“黎明现象”?《自然》刊发相关论文
北京时间3月25日凌晨,《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区GABA神经元的REV-ERB基因控制胰岛素抑制肝脏糖异生的昼夜节律,该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对外周糖代谢的时空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将有助于指导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策略。
这一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与发育研究院丁国莲课题组、美国贝勒医学院孙正课题组,以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丽课题组等合作完成。
据悉,专家在临床上发现,一些糖尿病患者中,有一部分会发生“黎明现象”。这部分患者在夜间或白天大部分时间内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但在黎明时分尤其是早餐后呈现高血糖,提示此类患者可能存在胰岛素敏感性的节律异常。
经相关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在黎明时分尤其是早餐后呈现高血糖,与REV-ERB-α和REV-ERB-β的表达节律异常相关。因此,该研究对糖代谢中胰岛素敏感性节律的调控机制的揭示,不仅是对生理现象的阐释,也为困扰糖尿病患者的“黎明现象”,提供机制解释和治疗建议。
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们对小鼠和人类的研究就已发现,糖代谢中的胰岛素敏感性存在昼夜节律。正常生理状态下,肝脏生糖在觉醒前后达到高峰,以防止睡眠中出现低血糖,并为觉醒后的神经认知和运动活动提供能量;与此同时,肝脏对胰岛素抑制糖异生的敏感性也在觉醒时达到高峰,以应对预期即将到来的进食行为,促进吸收膳食营养,补充在睡眠期间减少的能量储备。
正是这两种机制相互制约,伴随着胰岛素水平的波动,维持着血糖在一天当中的稳定。然而这种胰岛素敏感性昼夜节律的生理调控机制如何,此前一直未有明确答案。(总台央视记者 王殿甲)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