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营养学糖尿病(营养学糖尿病ppt背景图)

刘冼宗健康说 0
文章目录:

医生嘱咐:糖尿病消耗的主要是这种营养,必须补充,切勿大意

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常常面临着饮食和营养的挑战。我们知道,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的异常,而这与我们摄入的营养密切相关。很多人可能会问,糖尿病患者最需要补充的营养是什么呢?答案是碳水化合物,尤其是优质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我们身体的主要能量来源,尤其是大脑和肌肉在活动时对其需求更为旺盛。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在处理碳水化合物时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选择合适的碳水化合物显得尤为重要优质碳水化合物通常指的是那些富含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比如全谷物、豆类、蔬菜和水果。这些食物不仅能提供稳定的能量,还能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在饮食中,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简单碳水化合物,如糖果、白面包和含糖饮料等。这些食物会迅速提高血糖水平,给身体带来负担。相反,选择富含纤维的食物可以减缓消化速度,帮助血糖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比如,燕麦、糙米和各种豆类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除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健康脂肪也是糖尿病患者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蛋白质不仅有助于维持肌肉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控制食欲。而健康脂肪,如坚果、橄榄油和鱼类中的Omega-3脂肪酸,能够提供持久的能量,并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在补充这些营养时,糖尿病患者还需关注餐后血糖监测。通过记录不同食物对血糖的影响,患者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营养搭配。

当然,除了饮食,运动也是管理糖尿病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度的锻炼不仅能帮助消耗多余的血糖,还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无论是散步、游泳还是骑自行车,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持之以恒,才能在控制血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还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压力和焦虑会对血糖水平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适当的放松和休息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尝试一些减压的方法,比如瑜伽、冥想或简单的深呼吸练习。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心理状态,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过上健康、充实的生活。记住,营养的补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切勿大意。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在为自己的健康投资。

在了解了糖尿病患者需要补充的营养后,接下来我们要深入探讨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帮助您更好地管理血糖水平。想象一下,您在超市里面对琳琅满目的食物,如何选择才能既满足味蕾,又不让血糖“罢工”呢?

首先,餐盘的搭配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采用“健康餐盘法”,将餐盘分为三部分:一半是非淀粉类蔬菜,比如西兰花、菠菜和胡萝卜,这些都是低热量、高纤维的好选择;四分之一是优质蛋白质,比如鸡肉、鱼肉或豆腐;剩下的四分之一则是优质碳水化合物,如糙米或全麦面包。这样的搭配不仅能让您摄入均衡的营养,还能让血糖保持稳定。

接下来,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也很重要。尽量避免油炸和高糖的烹饪方法,选择蒸、煮、烤等方式更为健康。比如,您可以将鸡胸肉用香料腌制后烤制,既美味又健康。再比如,做一份清蒸鱼,搭配新鲜的时蔬,既能满足口感,又不会让血糖飙升。

在饮食中,定时定量也是关键。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忙碌的生活中,常常忽视了规律的饮食。其实,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不仅能帮助控制血糖,还能改善整体的代谢状态。试着每天在相同的时间进餐,避免长时间空腹或暴饮暴食,这样可以让身体更好地适应和处理食物。

当然,除了饮食,运动也是糖尿病管理的“好帮手”。适量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可以帮助身体更有效地利用胰岛素,降低血糖水平。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分散到几天进行,既能提高心肺功能,又能帮助控制体重。

在生活中,监测血糖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您可以清楚地了解不同食物和活动对血糖的影响,从而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记得在记录血糖时,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找出最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

最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样重要。糖尿病的管理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挑战,心理上的压力也会影响血糖水平。适当的放松和休息,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技巧,比如深呼吸、冥想或者简单的散步,帮助自己保持积极的心态。

通过以上这些方法,您将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健康,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天。记住,糖尿病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和管理它。让我们一起努力,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吧!

参考文献:
《糖尿病饮食与运动管理》
《健康生活方式与糖尿病控制》
《营养学基础》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

本声明:本文所用标题及人名均为化名,旨在保护个人隐私。文章内容仅供参考,禁止转载和抄袭,任何未经授权的使用均视为侵权。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看法或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与我们分享您的想法。请关注我们的专栏,获取更多健康知识与实用建议!

全谷物摄入对不同人群血糖代谢影响综述

近日,山东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研究所粮油工程创新团队系统评价了全谷物摄入对不同人群血糖代谢的影响。相关论文发表于《食品科学与营养学评论》。

当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13亿,造成沉重的医疗和社会负担。营养干预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尽管已有研究表明全谷物具有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多种健康益处,但是全谷物食品的适用人群、有效摄入量和有效摄入周期尚不明确。

系统评价是临床评价体系中的最高证据。针对上述问题,该团队纳入48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涵盖4118名患者,系统评价了全谷物食品摄入对机体血糖代谢的影响,并探明了量效和时效关系。结果表明,全谷物摄入可以显著降低空腹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全谷物摄入对于糖尿病患者、健康人群和肥胖人群均有益处;燕麦的效果较糙米、小麦和其他杂粮更加显著;每天多次摄入比单次摄入更能巩固全谷物食品的健康效果,推荐摄入量100克/天,推荐摄入时长8周以上。论文结果表明,与非全谷物食品相比,全谷物食品能够显著改善机体血糖代谢,建议增加每日摄入量。

该研究全面评估了全谷物食品对不同健康状况人群血糖代谢的影响,探明了全谷物食品对不同人群的效果,明确了全谷物食品的有效摄入量和持续摄入周期,为全谷物产品开发、临床全谷物食品干预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记者王方)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80/10408398.2021.2001429

来源: 中国科学报

您真的了解糖尿病吗?协和医生带您走出“甜蜜误区”

吃糖太多会得糖尿病?降糖就得少吃主食?糖尿病是富贵病很难预防?降糖药选贵的准没错?只要吃上了降糖药就等于进入保险箱……诸如此类的流言您中招了吗?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高达1.1亿,患病率10.9%,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最高的国家。在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请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肖新华主任医师为您科普糖尿病的那些事儿,带您走出“甜蜜误区”。

专家介绍:肖新华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的诊治,主要研究方向是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特殊糖代谢异常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糖尿病营养学组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代谢病防治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等。

糖尿病画像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以血糖升高为基本特征的代谢综合征,此外,患者还往往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等。糖尿病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的缺陷、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作用能力下降。长期的血糖控制不好还会引发诸多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很多,主要可以总结为胰岛素分泌的缺乏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截至目前,糖尿病的确切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清楚,换言之,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作用下降的机制还未被完全揭示,其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工作压力等。

得糖尿病和吃糖有关系吗?

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是因为吃糖或主食太多,事实当真如此吗?非也。其实是高脂等高热卡食物吃太多,导致总热卡摄入过多所致。因此,盲目地减少乃至不吃主食,改吃蔬菜加肉类的饮食方式是不均衡、不正确的。总体来看,应适度减少高热卡、高能量食物的摄入。

糖尿病可以预防吗?

答案振奋人心:可以预防。

一级预防:中国的大庆研究是世界糖尿病一级预防的第一个随机临床试验,与芬兰的DPS研究和美国的DDP研究共同被誉为“糖尿病一级预防的里程碑”。上述研究证实,生活方式的干预可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健康饮食和保持运动。糖尿病高危人群应管住嘴、迈开腿,尽可能延缓发病,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二级预防:对已经发病的患者,密切监测血糖,规律就诊,通过积极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等并发症。

三级预防:对已患糖尿病且病程较长以及出现了并发症的患者,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延缓并发症进程,减轻致残致死的风险。

糖尿病症状与早发现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口干喝水多、多尿和吃得多,“一少”主要指体重下降、体力匮乏。1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表现更为明显,而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起病隐匿且症状不典型,所以经常在很偶然的契机下才能捕获“漏网之鱼”确诊糖尿病,例如单位体检查血糖发现异常,用眼时视物模糊才诊断为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经常皮肤瘙痒经过验血才发现血糖高,发现伤口愈合困难才联想到是不是得糖尿病等等。

原则上,专家建议40岁以上,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积极参与筛查。如果通过家庭血糖检测仪发现异常,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糖耐量测试等来确诊是否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的不良影响

糖尿病的发现不容易,发现后若不注意控制血糖,则会引发更多不良后果与并发症,从头到脚来列举:脑血管病变的几率增加、眼底病变乃至致盲风险高、心脏疾病发病率和致死率升高、肾病和尿毒症发病率提升、周围神经病变增多、糖尿病足、坏疽和截肢的风险也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糖尿病需要综合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仅靠某一种方案就能实现。综合治疗的基础是饮食(三餐定时、少食多餐、总量控制)和运动,其次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合适的药物,此外还需长期监测血糖以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良好的依从性和自律能力也必不可少。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误区

误区1:经常有财大气粗的患者向大夫“点菜”:“给我来个最贵的药,贵有贵的道理嘛!”专家提示您,判断降糖药好坏的标准主要在于有效(个体化)、毒副作用低(安全性高)、质优价廉和使用方便等。

误区2:还有盲目的患者经常向大夫“建言献策”:“老张的血糖比我高多了,他吃某某药效果不错,您给我也开点吧!”专家提示,用药事关生命安危,请您务必听取医生意见,结合自身病情合理用药。即便是在用药后,医生也会进行长期观察,并根据病情波动进行用药评估并酌情调整。

误区3:有的患者自以为“久病成良医”,吃上降糖药后就以为进入保险箱,常年不复查不随诊,殊不知这其中也暗藏隐患。随着医学科技的日新月异,药物机制和作用机理也与时俱进,请您一定要定期找专科大夫随诊复查、评估病情并调整用药。

专家提示:我国著名糖尿病学专家,我院内分泌科向红丁教授曾提出用饮食、运动、药物、教育和监测这“五架马车”来防治糖尿病。在国际上,关于糖尿病的防治也始终离不开这“五架马车”的范畴。糖友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掌握方法,严格实践,做好自己身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哦!

文字整理:刘晓坤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监制/张抒扬 主编/陈明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