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诊断与防治(糖尿病诊断治疗与防治)

红网·红视频 0
文章目录:

健康科普|糖尿病的早期识别与管理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老龄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也迅速上升。近 30 多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增加近10倍,18 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1.2%。我国糖尿病知晓率(36.5%)、治疗率(32.2%)及控制率(49.2%)均较低,其并发症也越来越严重,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影响人民大众的生活品质。

1.糖尿病的筛查

半数以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在疾病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糖尿病筛查可使这些患者得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助于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效率。

筛查对象为糖尿病高危人群。成年高危人群包括:

(1)有糖尿病前期史;

(2)年龄≥40岁;

(3)体质指数(BMI)≥24 kg/m 2 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4)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史;

(5)缺乏体力活动者;

(6)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7)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

(8)有黑棘皮病者;

(9)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1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药治疗者;

(11)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史;

(12)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

(13)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14)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总分≥25 分。

筛查方法为两点法,即空腹血糖 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筛查结果正常者建议每3年筛查一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建议每年筛查一次。

2.糖尿病的典型表现

糖尿病的典型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

3.其他可能出现的症状警示

容易发生感染;反复生疖长痈;伤口难以愈合;皮肤瘙痒;泡沫尿;视力减退或模糊;下肢麻木、烧灼感;男性性功能减退、勃起功能障碍(阳痿)。

4.糖尿病的危害

(1)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②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③低血糖;

④乳酸性酸中毒;

⑤感染。

(2)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2型糖尿病(T2DM)患者在诊断时即应进行肾脏病变、眼病、神经病变、足部的筛查;1型糖尿病一般在诊断5年后进行筛查,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

①心脑血管疾病:高血糖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能表现为头晕、头痛,活动后胸闷、气促等症状。

②慢性肾病(尿毒症):糖尿病所致的肾脏受损,可能出现夜尿增多,晨起眼睑浮肿,双下肢浮肿等症状。

③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能导致视物模糊、重影、视野缺损、眼痛、飞蚊症等。

④下肢血管病变 :主要症状包括肢体畏寒伴肢体发凉、静息疼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⑤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易患足部溃疡和感染,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截肢。

⑥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可能在肢端出现针刺感、 蚁行感、烧灼感、踩棉花感、套袜感等症状。

5.糖尿病的管理

(1)糖尿病综合管理“五驾马车”缺一不可:

①饮食控制;

②合理运动;

③血糖监测;

④自我管理教育;

⑤药物治疗。

(2)综合控制目标还包括控制体重、血压、血脂等。

(3)定期检查糖尿病并发症:监测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眼底、心电图、下肢检查、足部检查。

掌握控糖策略 科学应对糖尿病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旨在呼吁将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幸福感置于护理的核心,进一步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糖尿病存在患病率高且并发症多的特点,血糖控制也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不良的生活方式将会加重患者的病情。根据《中国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及技能释义(2024版)》第17条释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烦渴多饮、多尿、多食和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乏力。出现: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加上空腹血糖≥7.0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口服75克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以上任何情况之一的,都可诊断为糖尿病。没有糖尿病典型症状者,如果有两次以上的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6.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或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11.1mmol/L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当糖友们在生活中例行体检时,或自行血糖监测看到血糖升高时,心情就会立刻消沉下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不是我这两天甜食吃多了呢?或许是我这两天在外吃饭多了?或许是我这两天喝酒多了?还是我这段时间没活动了呢?应该不是病情加重了吧?也没有明显不适血糖怎么就高了呢?总会带着满腹的疑惑和焦虑去找医生调药去……

糖友如何才能管好自己的血糖呢?今天教大家五点技巧,“多懂点、少吃点、多动点、勤查点、药用点”,以上五点若能掌握,不但可以控制糖尿病还可以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1.多懂点: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要对糖尿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如糖尿病的特点,即慢性、进展性易出现多种并发症等特点,目前国内外尚无根治的方法,但如果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不仅可以控制糖尿病,还有可能缓解糖尿病。了解这些可以让患者擦亮眼睛避免不良信息、广告等诱导而走弯路。还要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主动学习糖尿病防治知识,对疾病有全面正确认识,掌握家庭自测血糖的方法,做好血糖自我监测,加强自我健康管理,预防和减少并发症。了解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不仅要单纯依赖药物降糖治病,更需要综合管理。所以糖尿病知识了解越多,越利于控制病情。

2.少吃点:很多糖友认为少吃糖或甜食就是饮食控制了,而科学的控制饮食方法是要减少总能量,包括米面、肉蛋、油脂、水果、坚果等摄入量,即要全面多样又要合理控制,原则上是要粗细粮搭配谷类为主,荤素搭配,多吃新鲜蔬菜,少量水果和坚果,限制油和盐。每位糖友都需要根据自己的年龄、身高、体重、活动量、病情、生活习惯来合理饮食,最好找专业医护进行指导。例如:每天1个鸡蛋,1袋奶,2两瘦肉,鱼肉更好,3两豆腐,4两水果,5两主食,6两蔬菜,7、8分饱。这才是“少吃点”的意义所在。

3.多动点:规律运动可以提高心肺耐力,改善血糖控制,提高胰岛敏感性,达到强身健体愉悦心情等功效。所以说“运动是良药”,不是一次要运动多长时间,而是要长期坚持运动习惯,每天至少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骑车、游泳、快走、慢跑、太极拳等,每周2次阻抗运动如弹力带、杠铃、俯卧撑、哑铃等,每周不少于5次运动,运动时注意避免低血糖,适宜心率为170-年龄。

4.勤测点:糖友在生活中应该经常监测血糖,常用的方法有血糖仪、静脉采血、动态血糖监测。静脉采血需要在医院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可以实时观察血糖变化,血糖仪监测方便,糖友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很多人认为没有症状就不用测这是错误理念,因为存在多数情况血糖很高甚至大于33.3mmol/L,却无明显症状;另外还可以因血糖过低出现低血糖昏迷等,所以要勤测血糖,避免急性并发症,同时还要定期复诊,进行病情相关监测,预防并发症。

5.药用点:以上如果做到仍然血糖控制不佳时,需要用药来帮助降糖,不可道听途说、听信他人、自行买药,尤其是广告药,切忌将保健品当药吃,这就需要到糖尿病专科在医生的指导下正规用药。

总之,糖尿病是一个需要综合管理的疾病,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掌握科学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维护自身健康。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指导

供稿专家: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靳素梅

审核专家: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田晨光

你想了解的都在这里!“听医讲”科学认识糖尿病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由于许多患者对于该疾病的重视度不高,了解不到位,严重危害了自身健康。徐汇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区卫健委推出的健康访谈栏目《听医讲》又要和大家见面啦!第二十五期节目邀请到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赵蔚菁主任,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有关糖尿病的话题。

《听医讲》名称取自上海话谐音“听伊讲”,邀请知名医生和相关专家,通过和主持人面对面交流直播的形式,为观众提供及时、专业、权威的资讯和医疗知识,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治疗疾病。栏目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了解健康、认识医生、获取医疗资讯的平台。节目内容涵盖了常见疾病科普、健康生活方式、医疗政策解读等方面,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节目通过“上海徐汇”视频号、徐汇通App直播。

赵蔚菁,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从事内分泌代谢专业临床工作与研究10余年。在内分泌常见疾病——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致力于糖尿病足及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上海市医师协会内科学专科医师分会秘书,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神经病变学组委员,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周围血管老化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局级课题1项,科技部子课题1项。第一作者发表SCI科研论文10余篇。

“上海徐汇”视频号

徐汇通App

2024年9月12日 13:00

大家若想就本期话题提问,可在文末留言。主持人将把网友们关注的问题带进直播间,请嘉宾进行解答。

记者:李希文

编辑:宁平英

校对:姚远

审校:韦丽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