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怎么防止得糖尿病(怎样才能防止得糖尿病)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预防糖尿病,从这些方面入手……

2021年11月14日是

第15个“世界糖尿病日”

今年的主题是

“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近年来,

糖尿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离我们越来越近。

好好的年轻人,

怎么就血糖高了?

一起来了解下

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吧

糖尿病是一种与饮食等生活因素息息相关的、需终身管理的疾病,糖尿病患者科学的自我管理是控制病情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明显降低疾病发展风险。近年来,糖尿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离我们越来越近。

糖尿病还可能会引起各种并发症,甚至导致失明、肾衰竭、心脏病发作、中风和下肢截肢等严重后果。

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并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1、一天中任一时间血糖≥11.1mmol/L(200mg/dl);

2、 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126mg/dl);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糖尿病的危害有哪些?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1、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同年龄、性别的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并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情更严重;

2、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4、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5、糖尿病足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哪些人易患糖尿病?

➊有糖尿病家族史

糖尿病会遗传,如果直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中有患糖尿病的人,那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也很大。

而且,除了遗传,家人之间也很可能互相影响,传递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糖尿病再家庭中频繁发生。

➋超重

肥胖(体重指数 BMI 大于 24)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BMI 的计算公式是体重 /(身高 × 身高),其体重按公斤算,身高按米算。

身体自带的胰岛受体数是相对固定的,而体重偏重的人体内的脂肪细胞比较多。这会导致胰岛素对血糖的敏感度降低,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从而引发糖尿病。

➌饮食不健康

长期高热量、高糖、高脂、低膳食纤维饮食,不但容易摄入过多能量,还可能让血糖不知不觉升高。

➍作息不规律

长期熬夜也会加重身体负担,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升高患糖尿病的风险。

➎缺乏运动

现在人们经常久坐,缺乏运动。肌肉细胞中的胰岛素受体对葡萄糖反应不敏感,可能会导致血糖上升。

如何预防糖尿病?

预防糖尿病要从健康饮食和合理运动入手,把运动的种类、运动的强度、运动的时间等问题,在血糖调控中的作用分析的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运动虽好,但是糖尿病患者也要注意运动强度要根据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要避免低血糖、要注意保护足部等。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呢?

1、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

2、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3、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4、及早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

5、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58%。

呼和浩特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综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健康中国、丁香医生、湖北日报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如何防控糖尿病?这些“控糖”小技巧教你避开“甜蜜”陷阱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年11月14日是第16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作为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它可能带来的多种并发症,严重的甚至还会危及生命。

糖尿病引发视网膜病变 38岁男子险失明

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病房里,医生正在为术后的朱先生检查眼睛。朱先生患糖尿病已经五六年了,平时靠药物控制,并没有太在意。前段时间上夜班时,朱先生突然发现,他的左眼看不见了。

朱先生立即赶到医院,一测血糖,已经突破30毫摩尔每升。很快,他的右眼也随之出现问题。

转院到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后,朱先生被诊断为糖尿病引发的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随后,医院为朱先生安排了手术。医生介绍,过去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多以中老年患者为主。但近些年来,年轻患者逐渐多了起来。就在上个月,医院刚为一名22岁女性做了手术。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主任 朱晓宇:22岁的小女孩,是双眼一个继发性的青光眼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她的病情相对更严重一点,给她双眼各自进行了手术。

糖尿病典型临床表现:“三多一少”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有“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空腹血糖≥7.0mmol/L(毫摩尔每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毫摩尔每升)或糖化血红蛋白≥6.5%,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如果不进行有效控制,很容易出现并发症。

妇幼健康研究会妇女儿童肥胖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高珊:最常见的这些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这是失明的第一大原因。糖尿病肾病是目前发生肾功能衰竭、肾透析的第一位原因。出现心脑血管疾病,这是人类目前占前三位的主要死因,还有包括糖尿病的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其实全身各脏器系统都会因为血糖的升高而受到严重损伤。

糖尿病前期每年有5%-10%转“正”

当前,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根据最新发布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2.8%。专家表示,在距离糖尿病仅一步之遥的糖尿病前期,只要通过饮食、运动或药物等手段,守住防线,绝大部分是可以控制和好转的。

通常情况下,空腹血糖>6.1 mmol/L(毫摩尔每升),或餐后两小时血糖>7.8 mmol/L(毫摩尔每升),但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种情况被称为“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妇幼健康研究会妇女儿童肥胖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高珊:他们是具有很大发病风险的糖尿病高危人群,他们会每年有5%到10%的比例转化成糖尿病。

超重 高血压等是糖尿病高危因素

专家建议,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测1次空腹血糖,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除遗传等因素外,年龄≥40岁、体质指数(BMI)≥24 (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 、缺乏体力活动者、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女性、高血压、血脂异常等,都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妇幼健康研究会妇女儿童肥胖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高珊:尤其是肥胖超重、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经常喝甜饮料。这个甜饮料,其实不仅仅是含有甜味的这些,还有含着不太甜的像奶茶之类的,这些不良饮品都会大大增加我们患糖尿病的风险。

控糖小技巧:吃干不吃稀 吃硬不吃软

吃干不吃稀 吃硬不吃软

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能量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超重,进而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已经得了高血糖或糖尿病的患者,要避免高升糖指数的食品。比如拿吃主食来说,就有个小技巧——“吃干不吃稀、吃硬不吃软”。

妇幼健康研究会妇女儿童肥胖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高最常见的就是大家喝的粥,无论是米粥,还是加了杂粮的粥,它由于熬煮的时间长,植物细胞壁的破坏,它吸收的速度都是特别快的。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杨叔禹:干饭、米饭(升糖)相对就慢一些。所谓软和硬,就是非常稀烂的、煮的时间很长的软烂食物,它的升糖指数也快,比如说肉汤,其实肉汤有很多脂肪融化溶解在里面,那么喝汤也会让人发胖。

控糖不意味一点甜的都不能吃

不过,控糖也不意味着一点甜的都不能吃,只是要适量地吃。

妇幼健康研究会妇女儿童肥胖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高珊: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吃自然甜味的食品,80到100克的水果,一天可以吃1到2次并且随餐吃,那么对你的血糖不会构成很大的影响。要限制吃代糖品,我们近年来更多研究都发现,它其实对于健康,关于胰岛素抵抗,关于炎症,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依然有很大的影响。

推荐有氧运动 肌肉阻抗运动

适当运动能消耗机体能量,改善肌肉及内脏的胰岛素抵抗,同时减少脂肪含量,起到降低血糖,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作用。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杨叔禹:运动会让人的代谢加快,让血糖血脂,所有和代谢相关的这些指标都归于正常。我们主张有氧运动,还有一些肌肉阻抗的运动,心率加快了,身体发热了,甚至微微出汗,这才是我们运动要达到的效果。

糖尿病如何预防?“糖尿病前期”如何抓住?一文读懂→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为“教育保护明天”。糖尿病与一些疾病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专家表示,只要抓住“糖尿病前期”,仍是可以逆转回到正常人的。

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2.8%

据统计,世界范围内,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2.8%。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有“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还会出现疲乏无力、四肢发麻,刺、痛、皮肤瘙痒、尿中泡沫增多以及视物模糊等症状。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是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毫摩尔每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毫摩尔每升),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6.5%,也可诊断为糖尿病。

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 母义明:糖化血红蛋白是我们人体的葡萄糖升高以后,它会和部分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且这一结合就再也不解离了,所以它比较稳定,因为我们的红细胞大约能活一百二十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事实上就代表了一个人的平均血糖,平均两到三个月血糖的变化,它最大的优点就是波动很小,它很稳定,它不会受到某一天、某一次血糖波动的变化,所以这个指标对诊断糖尿病的意义就在于它很稳定,很可靠。

专家提示,千万不要认为只有中老年人才会得糖尿病。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因此,任何年龄,包括儿童、青年人、中老年人,都可能得糖尿病。

抓住“糖尿病前期”可逆转回到正常人

一项统计显示,在我国“糖尿病前期”的发病率大约是15.5%。什么是“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有什么联系?

糖尿病与一些疾病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年龄≥40岁,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与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等都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如果空腹血糖>6.1mmol/L(毫摩尔每升),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7.8mmol/L(毫摩尔每升),但是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种情况被称为“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一项统计显示,在我国糖尿病前期的发病率大约是15.5%,如果不给予良好的控制,每年大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个体发展为糖尿病。

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 母义明:血糖比正常人要高了,但是我没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在这个诊断之前到正常之间的这一段就叫糖前期,它叫糖尿病前期。中国的糖尿病前期在成年人当中,这个数字都超过了糖尿病人的数量,所以这样看来就是两者危害都是类似的,但是抓住糖尿病前期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这是你预防它变为糖尿病的最佳时期,就这一段时期如果你发现了,经过合理的饮食、运动,再加上如果必要的话,可能需要一些药物治疗,就会逆转回到正常人,这样对预防糖尿病就更好。

如何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

医务人员指出,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只要积极预防,正确治疗就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的预防首先要了解糖尿病防治知识。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测1次空腹血糖,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同时,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采取措施降糖、降压、调整血脂和控制体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可有效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 母义明:肥胖是导致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甚至包括高尿酸血症,所以肥胖它是在糖尿病当中,导致并发症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最新版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里边,就特别提到了这个减重的重要性,就要求我们糖尿病的患者,尤其超重和肥胖以上的人群,你应该减少体重至少5%,最多你应该减到10%左右,平均大概是7.5%,减少这么多。你只要把这个体重从这个目标下降5%到10%,你所有的代谢指标都可以好转。

来源: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