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的糖尿病(中医里的糖尿病分为哪几种类型叫什么)
还在为难怎么选,悄悄告诉你,中医治糖尿病有这5大优势
糖尿病作为中国人常见慢性病之一
用中医药的循诊治疗模式来应对
很多人在有所耳闻的同时
也充满了多种疑惑
中医防治糖尿病毒副作用小?
单用中药可完全控糖?
……
这些真的可信吗?
中医眼中的糖尿病是这样
其实,在古代并无“糖尿病”病名,根据症状表现,古代所说的“消渴”即是我们如今所说的糖尿病。
“相如渴”是《史记》里的典故,说的是汉朝司马相如患有消渴疾,即糖尿病,后即用“相如渴”指代该病。
可见,中医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对糖尿病有非常细致的观察,并认为该病的病因是阴虚为本,病变涉及三焦、五脏六腑的阴阳气血。(来源:人民网健康)
而关于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人们普遍存在一个认识误区:“中药只能辅助治疗,降糖还得靠西药。”其实不然,近几十年来,中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已有大量研究和临床案例证实,中医治疗糖尿病在某些方面甚至有西医不及的优势。
中医治疗糖尿病有这些优势
1
未病先防: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非常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在饮食和运动基础上予中药干预可安全有效预防糖尿病发生。
针对肥胖的糖尿病前期患者,通过内服中药消脂减肥方剂,配合穴位埋线、针灸理疗等控制减轻体重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延缓发病时间。
2
改善症状
病程日久的患者容易出现疲乏、倦怠,西医目前无特殊治疗,中医可以通过辨证施治运用益气滋阴、调补气血等药物扶助正气,消除疲乏感,改善机体状态。
3
治疗并发症
糖尿病重在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中医配合中药防治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或对某些早期并发症具有逆转作用。对于已经发生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足,中医辨证论治,全身、局部双管齐下治疗,再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可以有效促进病变向愈,降低截肢率。
4
毒副作用小
中医外治的方法包括针灸、膏药、刮痧、拔罐、足浴、蜡疗等。目前中药各种制剂内服疗效肯定,毒副作用鲜有报道,安全性已得到临床证实。
另一方面,糖尿病并发症种类多,西医专病专药,患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对肝肾功能损害比较大,而中药强调整体调节,一剂药方中涵盖多个方面,联合运用中药可以有效减少西药的服用量、种类。
5
弥补西药降糖药物的“失效”
中药能弥补西药降糖药物的“失效” 。
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是2 型糖尿病人常见的问题,一直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而中药和外治法相互补充可协助控制血糖、减少口服降糖药的用量、缓解西药毒副作用、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特别对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中药治疗整体上副作用较少,安全性更好。此外,在糖尿病前期,中药治疗的优越性还体现为患者更易接受。国人心理上对于在糖前期就要吃降糖西药普遍比较抵触,但对中药调理并不抗拒,用药依从性好也是治疗见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这一阶段应用中药可以有效阻断糖尿病的形成。
中药降糖具体如何操作
糖尿病患者养护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
更多问题
小康妹儿邀请到了
成都麒麟国医馆 创始人 李翔
来为大家解答
点击下方图片即刻报名参加
↓↓↓
除了知识讲座,现场还有迷人福利。
详情
时间:9月25日(周二)下午15:00~16:00
地点:锦江区书院西街1号亚太大厦4楼
讲座嘉宾:成都麒麟国医馆 李翔
现场福利:现场免费检测血压、血糖
附:交通示意图
下期预告:
下期讲座时间:10月9日(周二)下午15点
讲座医生: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急诊科主任 李和莅
讲座主题:脑中风的预防与合理处置
内容来源:BTV我是大医生官微、糖尿病家庭调养
编辑:板栗 图片来源:123rf
中医是怎么定义糖尿病的?有什么治疗方法?
经大量古籍文献整理得出,“脾瘅”的症状表现,病机发展变化均与糖尿病前期相类似,传统中医认为糖尿病前期属于“脾瘅”范畴。
现今,中医对本病的干预治疗在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整体调节、辨证论治”,这与中医提倡的“治未 病”理论相符,及时干预治疗可以延缓脾瘅的进一步进展。
1.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来自于肾精即来源于先天父母之精,而先天禀赋的充盈,也取决于后天 脾胃的濡养。若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脾胃失养,运化水液失常,津液不能输布,聚湿成痰,痰湿内蕴发为脾瘅。
孙新宇教授认为脾瘅的发病主要与禀赋、饮食、情志、运动等相关,先天肾精亏虚是导致脾瘅发病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知,脾瘅的发生与先天 禀赋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治疗重在调整整体阴阳,改善先天体质,故以中医药防治 脾瘅,可以起到延缓脾瘅进一步发展的作用。
2. 饮食不节
饮食作为脾瘅发生的最密切因素,饮食无度,脾胃受纳太过,运化无力,日久则脾胃虚弱,水谷精微失于输布且与脾胃中高粱厚味聚湿生痰,郁而化热,痰热内蕴,伤阴耗气,消谷耗液,发为脾瘅。
此为脾瘅发生最常见的发病原因。
李永华等指出,患者嗜食肥甘厚味,体内脂肪增多,发为肥胖,肥胖者气虚痰湿者居多。
因此,过食肥甘,脾运失常,痰、湿、膏、脂内蕴,最终导致肥胖型IGT发生。
田佳星通过整理分析得出,脾瘅的发病与过食肥甘有关,说明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已经认识到了饮食不节是脾瘅发生的重要原因,控制饮食才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手段。
3 .情志失调
情志因素是脾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情志失调最易影响肝、脾、心三脏功能; 情志失调,则肝疏泄调达功能失调,肝气郁结,从而影响机体气、血、津、液的舒布和运行,可导致气机郁滞,郁久生热,火热日久则易灼伤津液,阴津受损,燥热内生,发为脾瘅。
李敬林认为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是罹患糖尿病前期的主要原因,并且在糖尿病病机发展的全程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这表明脾瘅的发生与情志失调密不可分,只有调畅情志,使肝气条达,才能保证气血阴阳平衡,则脾瘅自愈。
4 .外感六淫
《黄帝内经》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现代人往往生活作息时间紊乱,加之久坐不动,缺乏运动,久而久之,身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故易外感风、寒、暑 湿之邪,邪气入体,日久不化,则随经入脏,损伤脏腑,发而为病。
徐魁等在2型 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清中发现柯萨奇B组病毒及抗体,且高于非T2DM患者,提示病毒感染可能会导致胰岛功能的损害。
由此可知,外感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抵抗力下降,故增强正气,使邪不可干,则会减少病毒感染的几率,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5. 邪气伏藏
后世温病学家系统提出了“伏邪”的概念。
何泽教授认为“伏”的含义,一为 “潜伏”,即邪气隐而不发,潜伏于体内;二为“伏聚”,即邪气潜伏体内导致机体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产生相应的病理产物,化为邪气继续潜伏于体内,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故提出脾瘅乃伏邪致病,病因当为邪气伏藏。
1. 脾虚
《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消渴一证,其证皆起于中焦而极于上下”,中焦脾胃受损是消渴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为消渴病的病位。脾瘅属于消渴病的前期阶段,因此脾瘅的发病也与脾胃密切相关。
王东等认为,脾瘅其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其本为脾虚,其标为痰湿内热,标实又可作为病理产物进一步加重脾虚。
王旭认为脾主甘,脾运失常、精微失布是脾瘅的根本病机,并且在该病的病机发展过程中,日久多兼夹痰湿、浊毒、瘀血等。
脾虚则运化水液失常,聚湿生痰,痰湿内蕴生热,热灼阴液而发为脾瘅。
2.肝郁
肝主调畅人体一身气血运行与情志,若五志过极,情志失常,肝失疏泄,郁滞气机,日久郁而化热,耗伤津液乃为脾瘅的过程。
李敬林认为糖尿病前期的首要病机是肝失疏泄而致的肝郁,并且在糖尿病病机发展的全程中也占据重要地位,故其治疗该病时善于应用疏肝解郁药物。
徐翔等认为,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与津液疏布关系密切,故肝郁是导致发生消渴及脾瘅的关键因素。
3 .湿热
湿热之邪侵入人体最先伤及脾胃,日久则湿困脾胃,使脾胃运化无能,痰湿内生最后郁而化热,则生脾瘅。
高志生等认为脾瘅患者多口中甜腻,此多由于湿热内蕴所致。
宋郁珍等总结得出,脾瘅多是由于脾气郁遏所致,脾虚内热是其根本。杨丹等认为脾瘅的发生与湿热关系密切,其大多是由于脾虚湿滞,郁而化热,湿与热相 合而为病,由此可知,湿热是导致脾瘅发病的关键因素。
1 .从脾虚论治
罗源等认为,引起脾瘅的关键是脾运失常,故治疗该病应健脾运脾。
梁淑芬等 认为糖尿病前期主要是由于脾虚失运,从而产生痰湿、浊瘀阻于内提出健脾益气、 运脾除湿、芳香化浊、化痰通络四法,并对其进行临床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客观评 价得出:这些方法可以早期逆转或防止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
郑腊萍等认为脾瘅主要是由于脾失健运导致的,可以应用健脾助运的方法治疗,脾胃功能恢复正常的运化,则脾瘅自愈,从而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由此可知,脾瘅的治疗应重视从脾 论治,健脾运脾应贯穿于脾瘅治疗的始终。
2 .从肝郁论治
吕仁和教授从肝论治脾瘅,认为其人多因平素压力过大,情志内伤,使肝失条达气机郁滞,郁而化火,治疗以疏肝、清肝、养肝及清热化湿、化痰兼以化瘀为主,能够提高胰岛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肝脏,延缓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李敬林认为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是罹患糖尿病前期的主要原因,并且在糖尿病病机发展的全程中也占据重要地位,故其治疗该病时善于应用疏肝解郁药物,疗效良好。
这表明肝郁气滞是脾瘅发病的重要原因,且肝郁日久必然会乘脾,故从肝入手治疗也是防患于未然,防止脾胃受其影响,因此重视疏肝也是脾瘅治疗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3 .从湿热论治
李蔚然等人认为脾气亏虚、脾虚不能健运导致湿热,湿热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加速糖尿病的发展,导致患者出现虚实夹杂的证候,在治疗时主要以健脾为主,辅以清热利湿之药,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同治的效果。
艾雪等专家认为 IGR 即是传统中医所说的脾瘅,其主要的病因为湿热,病机为脾虚脾不升清,湿热内生故以清热化湿泄浊为治疗大法,以达到延缓以至于防止消渴病的发生的目的。从湿热论治脾瘅,然而其本亦为脾虚,脾虚生湿,久而化热,导致湿热内蕴,其标为湿热之邪, 故治疗时应注意辨明标本缓急,随证治疗。
4.从肝脾肾论治
李小可等人以肝脾肾同调为主要观点,加减化裁衍生出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参芪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等治疗糖尿病前期;若肾阳不足者,拟加用淫羊藿、续断等药物阳中求阴。
这项研究显示:以金匮肾气丸类方化裁能够起到调节代谢、降低血糖的作用。由此可知,脾瘅发病初为脾虚,久之则肝脾肾同病,临床治疗时应该全面辨证,不能拘泥于一隅,应注重多脏同调,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5. 从邪伏散膏论治
何泽教授以伏邪理论为基础,提出邪伏散膏、络气不畅的病机采用透法、清法、导邪法等方法治疗该病,以轻清发散,透发伏邪之品,使邪有出路的同时,重视固护散膏、扶正祛邪。经过近10年的研究发现,该方法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减轻胰岛 素抵抗,临床疗效显著。
1 .针灸疗法
刘航进行临床研究得出,以泻胃补脾针刺手法治疗糖尿病前期,能有效改善血糖水平及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孙晓娟等对86例糖尿病前期脾虚痰湿证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认为健康教育结合针刺干预对降低血糖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这表明针灸疗法对该病的辅助治疗起到一定的作用,临床中可以酌情应用。
2. 穴位注射疗法
耿樱观察90例IGR患者,其中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生活干预措施;另外45 例患者作为治疗组采用生活干预方式配合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结果表明,穴位注射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血糖水平。
针灸联合穴位注射疗法成为现今一种特色疗法,能够有 效降低糖代谢、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疗效肯定。这表明,穴位注射亦可以对糖尿病前期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是临床治疗该病方法的延伸与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3. 穴位埋线疗法
杜旭勤等对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糖尿病前期进行了Meta分析,结论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糖水平。
赵波涛等人应用太极六合穴埋线法进行临床研究,说明该方法能明显改善脾虚痰湿型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糖代谢,是一种有效的逆转糖尿病前期病变的治疗方法。由此可知,穴位埋线法可以改善患者不适症状,维持糖代谢、脂代谢稳定,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是临床中不可或缺的一种 有效治疗手段。
4 .中药代茶饮
盛燕儿等将应用中药代茶饮配合穴位埋线治疗的50例IGR患者,与只应用穴位埋线治疗的50例患者对照观察。结果显示:加用中药代茶饮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中药代茶饮可以辅助降低血糖水平,调节糖脂代谢,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且服用方便,价格便宜,较易于大多数患者接受。
这表明,中药代茶饮是中药汤剂的另外一种服用形式,其用法简单方便,并且能够起到治疗脾瘅、预防糖尿病的作用,可以辅助其他疗法应用于临床。
5.耳穴疗法
崔圣玮等通过临床观察,认为耳穴贴压配合十味玉泉胶囊能调节血糖、血脂代谢,降低血糖、血脂水平,纠正胰岛素抵抗状态,促进患者各项指标的恢复,与单纯的生活干预相比,耳穴疗法能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我国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和患病倾向居世界首位。
由于人们对糖尿病前期不甚了解,也不够重视,如不及时干预,将会进一步发展,最终罹患糖尿病,甚至产生各种并发症,降低患者生存质量。
糖尿病中医治疗:古人为何能治愈糖尿病?糖尿病和消渴有何关系?
众所周知,中医和西医在理论体系方面截然不同,这就导致了同一种疾病中西医认识的不同。以糖尿病为例,这是一个标准的西医术语,而中医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却以疾病症状和表现上为主,自《黄帝内经》首载消渴后,消渴其症与糖尿病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张锡纯提出糖尿病以消渴论治,目前许多医家将消渴与糖尿病等同进行辨病论治。消渴和消渴病也被看作是古人认知糖尿病的中医病名。
首先我们从字面意思理解,“消渴”是一个广义词,一词多义。从症状上看,渴其意为口渴,从病理病机上来看,消指津液耗伤所致的消耗性疾病,作为病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消渴包含狭义消渴、消中和肾消,根据《古今录验》记载消渴病为口渴多饮,尿数而甜;消中为善食不渴,尿少而数且似有油;肾消为渴不能饮水、尿频、腿肿和阴痿弱。
汉代以后,消渴多为狭义的消渴病,,指由外感病邪、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及劳欲过度等因素引起,以口渴多饮、善食易饥、身体瘦削和多尿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消渴主要是疾病的症状表现,除了糖尿病,包括现代医学的甲亢、尿崩等等都能有类似于“消渴”的表现,因此,消渴的含义远远超出糖尿病范畴。消渴病以症状为辨病之据,糖尿病以高血糖为金标准,两者相似但相互独立。
古人治愈糖尿病?正如前面提到,糖尿病与消渴病临床症状确有相似之处,但并非完全一致。糖尿病是以多饮、多食、形瘦、多尿、尿有甜味为主症。现代医学上的2 型糖尿病前期以实证为主,多表现为形体肥胖、口黏腻、口甜、脉滑、排便不爽、饥不欲食等,其病机多为“脾气滞缓,运化失常”,与“脾瘅”相关。糖尿病期症状主要为口渴、善饥、消瘦、尿多等,热盛伤津、久则化火出现“三多一少”变为消渴,与“消中、肾燥、鬲消、消渴”相关,“消渴”期多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此期与以“三多一少”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症状类似。
治疗糖尿病可源于消渴病,但应打破消渴病的诊疗思路,考虑性别、年龄、体质、工作、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季节、心理因素等对糖尿病的影响,根据糖尿病每一阶段表现于外的症结合微观指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观角度辨病辨证,确定其相应的理法方药。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古人能治愈糖尿病,因为消渴的症状消除后古人以为消渴就痊愈了,因此就有了中医治愈糖尿病的噱头,其实这是古人的一种错误认知罢了:症状消除就意味着疾病痊愈。目前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无法做到根治糖尿病。
总的来说,我们必须承认,中医古籍对消渴病有着丰富的认识,这和现代医学上的糖尿病有很多相似之处,完全可以参考辨证论治。然而由于糖尿病有一型和二型之分,且两者存在显著的区别,因此在辨证论治上更要注重区分两者的不同。在中医药诊治糖尿病的过程中,随着时代变迁,也要不断推陈出新,主动探索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策略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