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能吃大米高(糖尿病能吃大米粥吗?糖尿病人可以吃汤饭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预防及控制糖尿病 这些食养建议很重要

“幸亏你来做检查,不然下周你很可能就是昏倒后被抬进医院了。”

3年前,28岁的施麦茹(化名)在一次例行体检时被医生告知得了酮症酸中毒,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她最终确诊糖尿病。在此之前,她对自己身体出现的问题毫无察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急症。2021年,B站网红博主“墨茶Official”就曾在切除肿瘤时发现罹患糖尿病,最后因酮症酸中毒逝世,令人唏嘘不已。

在贸易行业从业的陈洪杰今年34岁,半年前去医院做检查,阴差阳错下他做了血糖浓度测试,结果显示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Ⅱ型糖尿病的致病因素之一。但比施麦茹幸运的是,因为发现较早,在胰岛素抵抗阶段加以控制,有希望实现临床逆转,恢复到正常水平。

近年来,像施麦茹和陈洪杰这样突然受到糖尿病困扰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其中,Ⅱ型糖尿病是主要类型。糖尿病发生趋低龄化、长病程、并发症多等特点。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

长期慢性的高血糖,可导致眼、神经、肾脏和心血管等组织和器官的损害,进而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因患病人数众多且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糖尿病已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多与不合理膳食有关

近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的《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显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包括长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膳食等。

的确,在确诊前施麦茹和陈洪杰都过着非常不健康的生活。

在饮食上,施麦茹非常喜欢吃高油高糖、辛辣甜腻等重口味的食物。因为工作原因,她几乎没有时间运动,熬夜、作息不规律更是家常便饭。“以前我经常抱着侥幸心理喝无糖奶茶、无糖饮料等,以为这样不至于影响健康。现在想想,都是自欺欺人。”

而陈洪杰此前经常跟朋友打游戏到深夜,结束后难免会来一顿啤酒烧烤助兴。“我知道这样的生活方式很不健康,但总觉得自己年轻不会出事,现在想想真的很后悔。”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食养,《指南》提出8条原则建议,包括:一、食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二、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三、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四、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五、清淡饮食,限制饮酒,预防和延缓并发症;六、食养有道,合理选择应用食药物质;七、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促进餐后血糖稳定;八、自我管理,定期营养咨询,提高血糖控制能力。

《指南》强调,纠正不良生活方式,践行合理膳食和积极运动,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可帮助患者良好控制血糖,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改善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费用支出。

膳食管理是控制血糖的核心

膳食管理和治疗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核心。《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

《指南》中提到,食物多样是实现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基础。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包含五大类食物:谷薯类、蔬菜和水果、动物性食物、大豆类和坚果、烹调油和盐。推荐糖尿病患者膳食能量的宏量营养素占总能量比分别为: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45%-60%、脂肪20%-35%。在保持食物多样的基础上,少油、少盐、限糖、限酒。

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的主食定量不宜过多,多选全谷物和低GI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等低GI食物应占主食的1/3以上。另外,应养成先吃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以便控制血糖。

同时糖尿病患者应培养清淡口味。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25克以内,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克,注意限制酱油、鸡精、味精、咸菜、咸肉、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摄入。

不同证型、不同地区人群可“辨证施膳”

除了日常膳食建议,《指南》还提到了以“辨证施膳”为核心的中医食养原则。针对不同体质糖尿病患者,选取不同特性的食物或食药物质食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中医将糖尿病分为3类:第一,阴虚热盛,表现为烦渴多饮,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第二,气阴两虚,表现为倦怠乏力、心慌气短、盗汗、自汗,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酸膝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第三,阴阳两虚,表现为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酸膝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将日常膳食和传统中医养生食谱相结合。阴虚热盛采用具有养阴清热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叶、决明子、莲子等;气阴两虚证采用具有益气养阴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椹、枸杞子、葛根等;阴阳两虚可选用山药、茯苓、肉桂等。

《指南》还参考了不同地区的饮食实践,根据各地食物资源和人群膳食特点,推荐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糖尿病患者适用的全天膳食食谱。

比如施麦茹所在的华北地区喜面食及畜禽类,蔬菜和水产类摄入不多。食谱遵循糖尿病患者食养原则,建议增加蔬菜及水产品的摄入,并按照四季分明的特点强调应季食物的选择。

而陈洪杰所在的华南地区饮食特色主要是粤菜文化,最明显的特点便是“食不可无汤”,汤料常采用食药物质;其次,华南地区盛产稻米,主要以米为食,例如肠粉、河粉,以及萝卜糕、米糕等各类精致糕点。食谱遵循糖尿病患者食养原则,建议患者主食定量,同时合理搭配华南地区各季特色食材。

健康生活,什么时候都不晚

《指南》还建议糖尿病患者记录膳食、运动和血糖水平,提高血糖控制和自我管理的科学规划水平。

施麦茹在医生的建议下创建了一个主食糖分记录表,里面记录了她每餐吃的主食、摄入的糖分。“吃饭前我都会拿出记录表看看今天有无超标,如果过量,那就克制一下;没有的话,就稍微吃一点。”

刚确诊时,施麦茹经历了一段非常崩溃的日子,那段时间她为了控糖,几乎不吃主食,也不敢吃任何高油高糖的食物,但是突然戒断糖让她内心非常煎熬,也很难坚持下去。“有了记录表后,我开始合理规划饮食,不再像之前那样极端,这也让我更容易坚持下来。”

《指南》还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在餐后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次30-45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要占50%以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对年轻人来说,比起身体承受的痛苦,糖尿病带来的更多是心理上的压力。施麦茹在与病友的交流中发现,大家普遍担心糖尿病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以及婚育。而陈洪杰在几个月前也经常在“被迫接受”与“无法相信”之间反复横跳。“虽然我还有机会实现逆转,但是感觉身体就像一个已经损坏的车轮,往后一辈子我都需要注意血糖的控制,让车轮不再受到损坏。”

“不过,健康生活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在女朋友的鼓励下,陈洪杰开始改变生活规律,合理营养饮食,早睡早起,抓住一切间隙运动。“健康是一种积累,能少熬夜就少熬夜,能少喝一杯奶茶就少喝一杯奶茶,能多运动就多运动,哪怕只有10分钟呢!”现在,陈洪杰的血糖已经基本得到了控制。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糖尿病会有2-3年的潜伏期,在这个阶段早发现早纠错是完全可以实现逆转的。”陈洪杰说,“许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对糖尿病的了解很少,总觉得患上糖尿病是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事情。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呼吁年轻人重视血糖,重视糖尿病。”

陈洪杰说,“只需要平时多注意,多了解一些预防糖尿病的小知识,在注意的前提下规范自己的行为,尽量将自己维持在健康的状态下,就会很大概率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对于每个人的健康生活来说也是一样。(见习记者 谭思静)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快锁死这个配方!家里有大米就能做,松软香甜吃不够!

最近一次听到有人说“走,去吃米糕”,还真是上大学的时候了,那时候去学校附近的夜市或者小吃街时,必定有一家人流如潮的小摊,小摊上面一口大锅,冒着腾腾热气,旁边排着长队,呼朋引伴,最终目标就是这碗刚出锅的米糕!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波大米的“逆袭”,别以为大米只能做饭吃,咱们今天就用家里多余的大米来做大米糕,简单还美味,做法上手快,配上酱油、蒜蓉、香葱、芝麻,喷香!

【大米糕的特色】

(1)和普通米饭相比,大米糕吃起来更蓬松软糯,米香味更浓

大米饭人人都会做,但不是大米饭就是米糕,而米糕也是米饭的“同胞兄弟”,但二者口感却截然不同!

最显著的区别就是,米饭吃起来比较硬,米糕吃起来很软糯,再加上蒸的时候加了桂花、椰浆等其他食材调味,还带着浓郁的桂花香气,简直太香了~

(2)大米糕的做法简单,不会做饭的也能轻松掌握

米糕制作起来也超级简单,咱们今天做的米糕还不需要像传统米糕那样加入其他的糯米粉、米粉,只需要准备咱们日常吃的最普通的大米就能实现大米“逆袭”!

(3)米糕的适用人群更广,老人、孩子都能放心吃

比起米饭,米糕的营养成分更易消化吸收,也就是说不容易上火,适合体质较弱的宝宝和老人吃。

而普通米饭中含有的 蛋白质、维生素B、B1、无机盐等营养成分,也都比面食的营养更丰富。吃米饭的方式也很多,炒米饭、米饭包子、米饭锅巴等,咱们今天就来换一种新吃法——大米糕,吃起来也比米饭香太多,快来试试吧~

【大米糕的做法步骤】

食材准备:

400g大米、240g清水、5g酵母粉、60g普通面粉和干桂花。

制作流程:

①浸泡米粒

在制作米糕之前,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要泡米。将清洗干净的大米放入水中浸泡,至少要浸泡6小时以上,让米粒充分吸水。

米粒泡的太久容易发霉变质,泡的时间太短米粒吸水不饱和,蒸出的大米糕口感都不佳, 所以推荐大家在晚上睡觉前泡米,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可以制作了,时间刚刚好。

②将泡好的米粒搅打成浆

泡好的米粒用清水冲洗一遍后,再加清水进行浸泡,水面要高出米粒2-3cm。将泡好的米粒控水,再放入破壁机中,将米粒搅打成浆,搅打的时候要分几次来打,尽量让米粒打成均匀的米浆。

如果水多米浆太稀加上面粉就容易糊,如果米浆太稠,做出的米糕又会比较干。

③发酵米浆

米浆打好后,尽量不要放太久,米浆放置时间过长容易发酵,发酵过度后制作的米糕会有酸味,口感也不佳。

米浆准备好后,直接加入5g的酵母粉,将米浆和酵母粉搅拌均匀。再用保鲜膜包裹住,放置在20-30度的环境中静置1小时,让米浆自然发酵。

如果想要米浆发酵的快一些, 还可以在米浆中加入一点点白糖,让米浆和白糖混合均匀,增加米浆的糖分,这样也能让米浆更快的发酵。

④蒸制米糕

米浆发酵好后,加入60克的普通面粉, 在面粉中加入少许的干桂花,让米糕在发酵的时候也能散发出浓郁的桂花香气,从而使得制作出的大米糕带有桂花味道。

将米浆和面粉混合均匀后,用漏网将米浆过滤一遍,可以去掉米浆中的米粒,让做出来的大米糕口感更细腻。

接下来再次用干净的保鲜膜包裹住米浆,准备一个深盘,往盘中倒入米浆,米浆放入蒸锅中时需要注意,米浆倒入盘中时不要太满, 尤其是蒸的第一层,米浆倒满6成高度就可以了,避免米浆在蒸的时候溢出,导致蒸锅弄得一团糟~

水开之后,就可以将米浆放入蒸锅中,米浆蒸15分钟就可以了,米浆蒸好之后, 再去蒸第二层,第二层米浆可以倒入9成满,蒸个25分钟就好了,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米浆在蒸的时候溢出。

蒸制的时候米浆表面会有一些泡泡,这些泡泡可以用筷子戳破。等到蒸好的米糕出锅后,可以撒上一点点香葱,淋上一些酱油提鲜,上桌的时候再撒上一些白芝麻,颜值味道都超棒!

【大米糕的制作小技巧】

Tips1.根据口味添加不同的配料

大米糕的制作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去加入不同的配料,比如可以加入红豆去制作出红豆米糕,也可以加入椰浆制作出椰香米糕。

Tips2.大米糕的糖量可以适当减少,糖尿病患者也能吃

大部分的米糕制作的时候都会加入一定量的糖,但糖分含量过高,糖尿病患者和减肥的人群都不能吃太多哦~

米粉的甜味来源于大米,米糕制作的时候加入的糖量可以适当减少,比如制作米糕的时候加入的糖量就可以减少一半,蒸制出来的大米糕甜度也恰到好处,香甜可口,不腻。

Tips3.不同的蒸制时间实现不同的口感

蒸制米糕的时间不同,制作出来的米糕口感也不同, 通常来说蒸制15分钟米糕的口感较为松软,蒸制25分钟米糕的口感较为扎实,个人喜欢偏软的米糕,所以推荐大家蒸15分钟到20分钟左右。

【总结】

米糕是民间小吃,传统的米糕制作原料除了大米还需要糯米粉,制作过程繁琐麻烦,但今天介绍的这款大米糕,直接用大米就能完成,制作起来极其简单,快来试试吧~

米糕,这道以米为主的小吃,不仅口感松软香甜,更是承载了许多人的乡愁与情感。无论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下,还是黄昏时分的团聚时刻,一碗热腾腾的米糕,总能唤起人们心中对家的思念与归属感。

米糕的做法简单易学,适合家庭聚会或朋友聚餐时制作,快来尝试一下,为你的聚会增添一份温馨与美味吧!

得了糖尿病不能吃什么?记住3个字就够了!

李大妈被糖尿病缠上已经有些年头了,每天吃饭都让她头疼不已。面对满桌的饭菜,她总是犹豫不决,心里不停地琢磨:“这个能吃吗?那个吃了会不会让血糖飙升?” 相信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和李大妈一样,为饮食问题操碎了心。到底得了糖尿病不能吃什么呢?其实,记住 3 个字就够了!

这 3 个字的食物,糖友要躲开

“糯”:糯性粮食对很多人来说,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像糯米、糯玉米、糯高粱等,吃起来软软糯糯的,口感十分诱人。李大妈就特别喜欢吃糯米糕,以前没患糖尿病的时候,隔三岔五就要买上一块解解馋。可现在,这糯米糕却成了她餐桌上的 “禁忌”。因为这些糯性粮食里,支链淀粉含量特别高。当我们把它们吃进肚子里,消化的速度比普通粮食快得多,血糖也会跟着迅速上升。就好比给血糖坐上了 “火箭”,蹭蹭往上涨。所以啊,糖尿病患者遇到带 “糯” 字的粮食和糯米制品,比如糯米藕、荷叶糯米饭这些,可得小心了,能不吃就不吃。

“稀”:李大妈以前早餐总爱喝一碗热乎乎的大米稀饭,觉得又暖胃又舒服。可自从得了糖尿病,医生就建议她尽量别喝了。这是为啥呢?原来,单纯用大米或面粉煮得软烂的稀饭,还有淀粉勾芡的汤,就像是血糖的 “助推器”。这些食物里的淀粉特别容易被身体吸收,喝进肚子里没一会儿,血糖就开始飙升。难怪有医生说,喝大米稀饭就像喝糖水。除非是出现低血糖的紧急情况,否则糖尿病患者最好别碰这类食物。其实可以用杂粮饭、牛奶、豆浆或者各种蔬菜汤来代替,这些食物不仅能提供饱腹感,对血糖的影响也小得多。

“深”: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经过深度加工的食品,像香肠、辣条、奶茶、薯片、蛋糕等等。这些食物方便又美味,李大妈的孙子就特别爱吃辣条和薯片。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它们可算不上 “好朋友”。这些深度加工食品往往高盐、高饱和脂肪、高热量,里面还添加了各种各样的添加剂。吃多了不仅容易让人发胖,还会加重身体负担。而且,它们含有的对人体有益的蛋白质、膳食纤维和营养素却很少。就拿香肠来说,为了保证口感和保质期,添加了大量的盐和油脂,吃多了对血糖控制和身体健康都不利。所以,看到那些配料表长得像 “小作文” 一样复杂的食品,糖尿病患者还是少碰为妙。

糖友饮食,牢记 “杂” 和 “少”

不能吃的食物知道了,那糖尿病患者能吃什么呢?记住 “杂” 和 “少” 这两个字就行。

“杂”:“杂” 就是要让饮食多样化。李大妈现在每天吃饭都特别注意这一点。主食不再只吃白米饭,而是谷、薯、杂豆换着来,今天吃糙米饭,明天煮点红薯粥,后天再熬点红豆薏仁粥。水果也是一天吃一种,今天吃苹果,明天吃柚子。蔬菜就更丰富了,每天都要吃 3 - 5 种,像菠菜、白菜、胡萝卜,换着花样做。食用油李大妈也会经常换,1 - 2 个月就换一种,这样能保证摄入不同的营养成分。按照这样的吃法,李大妈每天能吃到 12 种以上的食物,营养均衡了,血糖也控制得更好了。

“少”:“少”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尽量选择天然的食物,像新鲜的蔬菜、水果和肉类,还有全谷物。这些食物没有经过太多加工,保留了大部分的营养成分,对身体更健康。李大妈现在买菜都喜欢去菜市场,挑选新鲜的蔬菜和肉类。二是要控制饮食量,吃到 7 分饱就可以了。李大妈以前吃饭总是吃到撑,现在她学会了控制,每次吃饭只吃七八分饱。适当节食能唤醒身体固有的自愈能力,不仅能帮助控制体重,对血糖的稳定也有很大帮助。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